女卫生员
姑姑离休回家探亲,谈起当年战火纷飞、烽烟连天、腥风血雨的战争岁月:
那年全村参战和八路军一起打鬼子。咱村有围墙,墙外有壕,壕里放了水,鬼子不好攻。
家人都支前去了,八路军打仗得吃饭啊,娘回不来咋办?姑姑还是孩子,但姑姑要蒸窝窝给八路军。才八岁的姑姑跟锅台差不多高,蒸窝窝够不到箅子,站在小板凳上干。八路叔叔夸姑姑孩儿小,心好,机灵手巧。
那次村子被包围了,八路军冀南七分区24团来解的围,鬼子扔下十几具尸体跑了。
也就是那年姑姑参加了八路军,在伙房帮忙。姑姑站小板凳上学做饭,生的做成熟的,凉的熥成热的,凉水烧成开水。
姑姑九岁去卫生队。她说:八路军冀南七分区卫生所在咱村上,家家住了伤病员,我整天接触的全是受伤的男人,枪子没眼伤哪儿的都有,什么男女啊,该脱的脱该铰的铰,全不顾。
医、食、住、行姑姑跑前跑后,发动婶子大娘姐妹们帮助卫生所拆被褥,洗衣服,照顾伤员,喂汤、喂饭、喂药、端屎端尿。
姑姑最初当卫生员是负责洗伤员绷带的。当时的那些绷带,今天就是垃圾。在水坑里洗洗,没肥皂血斑洗不干净。有时找不到大水坑,小水坑儿也凑合。人手不够时,她也给伤员包扎,包的歪歪拉拉不像样子。
再大点儿她就开始学扎针。起初扎不进去,吓的手哆嗦,急得哭。护士姐姐们告诉她,手把肉捏住,猛一下子扎下去就行了。遇到输液的病号,她站旁边看护士姐姐扎血管儿,她经常偷偷在自己胳博上练习扎针,这样时间长了就学会了。
我问姑姑:您一生中最骄傲的是什么?
姑姑说:应该是那次躲过敌机空袭。那天狂风怒号,刮得天昏地暗,枯枝败叶都旋到天上去了,本不是偷袭的天气。可是那天敌机偏来了。我负责的两名重伤员转移不动,13岁的我急中生智,抓了两个麻袋片儿把伤员盖上,上面撒些树叶树枝我也趴在下面,敌机盘旋扔炸弹,没炸着我们,躲过一劫。我立了三等功。
我到驻地就积极发动妇女做军鞋、抬担架、护伤员、动员青年参军参战。14岁入党,16岁就当了护士长。
当护士长责任重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方便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脏活累活抢着干,加班加点冲在前。上前线抢着去,那次前线卫生员不够用,我第一个站出来上前线。就是那次为抢救伤员,我被炸伤,至今腿上还嵌着块儿弹片,阴天下雨犯疼。前线危险说不定去了就回不来。那就是要把生还留给战友。 我又问姑姑:您作为护士长最难忘的是啥?
姑姑说:最难忘的是用老虎钳子夹子弹。当年,那个县大队战士的大腿骨头里嵌了子弹,我和几个护士当班,医生往前线了,一没麻药二没专门器械,把伤员捆在床上,叫他嘴里咬根棍子。战士疼得嗷嗷叫!肉剥开子弹露出来,用老乡打铁的老虎钳子在火上烧烧,我一边哭一边把“钢铁战士”腿骨上的子弹拽出来。
越干越进步,19岁任医疗队党支部书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一边抓政治学习,一边加强医疗知识学习。越学越觉得懂的东西少。
另外还有——那年一个家伙闯进我心里,他是八路军的连长,跟我平级。我给他扎针,三扎两扎有了好感,偷偷摸摸谈,俺们不够谈恋爱的级别。一次战斗他连的人马被鬼子挡住冲不出来,回不了大部队,就跟别的八路军走了,反正都是打鬼子。走了我们再没见过面,说心里话还真想他,但不知他死活,成天提溜着心。P1-3
《社会万花筒之中国微小说系列丛书》由中国当代一流微小说(即小小说)作家,一人一册的单行本组成。所选作品,均为作者本人从《读者》《青年文摘》《意林》《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畅销杂志选粹而来。作品体现了作家在灵光一闪中捕捉到的生存智慧、独特体验、深度发现和特殊情感,文章构思新颖、奇异、巧妙,表现手法敏锐、机智,具有很强的文学感染力和可读性。其中,部分作品被翻译到海外,还有作品入选了国内中小学语文阅读教材或中高考语文试卷。
微小说体量虽小,却可折射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信息量不小;篇幅虽短,却具备小说的全部要素,追求在突变中展现人的尊严、生命的原色和人性的光辉,以风格的独异、思路的奇特和情节的突转,来给人出其不意的一击,于“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的峰回路转中,凸显“洞庭一叶下,知是天下秋”的独特艺术效果。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读者在工作、学习之外的阅读呈“碎片化”状态,人们在艺术鉴赏中,越来越注意审美经济原则,即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收获,微小说这种文体,恰好满足了读者这种“碎片化”的阅读需要,从而催生了微小说的迅速发展。
微小说不仅受到普通读者的喜爱,更是受到青年尤其是中学生的青睐。因为通过这套“社会万花筒”丛书的小孔,涉世不深的青少年能够纵览古今、了解中外、开阔视野、丰富阅历、辨别善恶、启迪智慧、砥砺意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还可以学到语言运用、结构组织的写作技巧。
伴随着中高考制度改革,中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感悟力,更加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近年来的中考、高考语文试卷基本都有“话题作文”,而“话题作文”与微小说十分接近。2000年,陕西一高考考生的作文《豆角月亮》获满分,被曝属抄袭《小小说选刊》的微小说《弯弯的月亮》;2001年,南京高考考生蒋昕捷的《赤兔之死》获得高分,被转发于《微型小说选刊》。
本套丛书作者周海亮的《父亲的秘密》,入选了2008年福建省福州市初中毕业试题和中专学校招生考试试题,《诊》入选了同年度青岛中考试题,《父亲的游戏》入选了2009年北京朝阳区高三第二次统一练习语文试卷,《战地医院》入选了安徽省合肥市高校附中2009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本套丛书作者尹全生的《朋友,您到过黄河吗》,入选了海南省2005年高考测试试题语文卷的阅读题,《最后的阳光》入选了广东省2007年高考能力测试题,《海葬》入选了广州市天河区四校200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联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狼性》被更名为《即绝不回头》,入选了2013年南京市中考模式题,等等。 近年来各省市中高考的作文命题中,“话题作文”已成为主要类型。只要学生平时读一点微小说,熟悉这种文体,或者尝试写过这种文体,在中高考时就不会犯怵了。如果头脑中有那么一两个人物、一两个故事,稍稍构思、加工,得到基本分是有把握的。
由此可见,不仅中国读者需要微小说,中国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更需要微小说,它是学生受益、教师推荐、教育界推崇、家长放心的一种文体。
编者
《1943年的母亲》的作者李立泰行文简洁流畅,从不拖泥带水,除给人一种阅读的流畅感之外,又能在有限的篇幅里传递更大更丰富的信息量,因为注重细节的挖掘,又不觉得笼统空洞,这对小小说创作来说,尤其珍贵。李立泰又善于在真实故事的结尾处惯用近乎荒谬的结局,于是一篇作品顿时有了或调侃或讽喻的味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同身受一份真实的同时又要接受一个看似诙谐的结局,令人喟然叹息之余,陷入沉思。
本书包含了《女卫生员》、《区长脱险》、《你们都吃窝窝吗》、《进大都市旅游》、《老妈昨天丢了钱》、《马大脚》等文章。
《1943年的母亲》的作者李立泰的作品,题材贴近生活基层的真实,带有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亲切自然,语言则具有鲁西大地的质朴,偶或插人的方言俚语,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增强了作品的风趣幽默感,也增加了作品的亲和力。读他的作品,常有一种现场聆听大师说相声的感觉。如果将李立泰笔下那些精彩的故事交由相声大师来演绎,相信定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