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全译本插图本)》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作品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歌德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尤其是通过主人公反抗社会对青年人的压抑和窒息的反抗,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少年维特之烦恼(全译本插图本)/世界文学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德)歌德 |
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少年维特之烦恼(全译本插图本)》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作品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歌德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尤其是通过主人公反抗社会对青年人的压抑和窒息的反抗,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 内容推荐 《少年维特之烦恼(全译本插图本)》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于1775年问世,歌德创作它时年仅二十五岁。它的出版被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曾震撼了欧洲乃至全世界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心。 一个美丽的清晨,一个青年死了。他年纪轻轻,朝气蓬勃,才华横溢,爱情、事业、地位、财富就摆在他的面前,他却在寂静的夜里,用一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故事让很多女子落泪,也让很多男子效仿,还让叱咤风云的拿破仑在艰苦的行军途中百读不厌。关于这个青年的故事,歌德曾这样写道:“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为什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进?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声名;请看,他出穴的精魂在向你目语:做个堂堂的男子,不要步我后尘!”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如此令人着迷,令人喜爱呢? 目录 译序 少年维特之烦恼 第一编 第二编 补记 编者致读者 歌德谈话录(精选) 一八二三年六月十日,星期二 一八二三年九月十八日,星期四,耶拿 一八二三年十月二十九日,星期三 一八二三年十一月三日,星期一 一八二四年一月二日,星期五 一八二四年一月二十七日,星期二 一八二四年二月二十五日,星期三 一八二四年五月二日,星期日 一八二四年八月十六日,星期二 一八二四年十二月三日,星期五 一八二五年一月十日,星期一 一八二五年一月十八日,星期二 一八二六年十一月八日,星期三 一八二七年一月四日,星期四 一八二七年一月三十一日,星期三 一八二七年四月十八日,星期三 一八二七年七月九日,星期一晚上 一八二七年十月七日,星期日 一八二八年三月十一日,星期二 一八二八年三月十二日,星期三 一八二八年十月二十日,星期一 一八二九年二月二十三日,星期一 一八二九年四月二日,星期四 一八二九年四月十一日,星期六 一八二九年四月十五日,星期三 一八二九年九月一日,星期二 一八二九年十二月六日,星期日 一八二九年十二月十六日,星期三 一八二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星期日 一八三○年一月三日,星期日 一八三○年一月十日,星期日 一八三○年一月三十一日,星期日 一八三○年二月十七日,星期三 日期不详 一八三一年二月十二日,星期六 一八三一年二月十三日,星期日 一八三一年二月十四日,星期一 一八三一年二月十七日,星期四 一八三一年二月十九日,星期五 一八三一年二月二十八日,星期一 一八三一年三月二日,星期三 一八三一年三月八日,星期二 一八三一年三月十四日,星期一 一八三一年三月二十日,星期日 一八三一年三月二十五日,星期五 一八三一年三月三十一日,星期四 一八三一年五月二十九日,星期日 一八三一年六月六日,星期一 一八三一年六月二十七日,星期一 一八三一年二月十七日,星期四 几天以后 试读章节 五月二十二日 人生如梦,这是许多人早已有过的感受;而我呢,到哪里也会生此同感。我常常看见人的创造力和洞察力都受到局限;我常常看见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些需要,而这些需要除去延长我们可怜的生存,本身又毫无任何目的;临了儿,我还发现,人从某些探索结果中得到的自慰,其实只是一种梦幻者的怠惰,正如一个囚居斗室的人,把四面墙壁统统画上五彩缤纷的形象与光辉灿烂的景物一般——这一切,威廉哟,都令我哑口无言。我只好回到自己的内心,去发现一个世界!为此又更多地依靠预感与朦胧的渴望,而不依靠创造与活力。这一来,一切对于我的感官都是游移不定的;我也如在梦里似的,继续对着世界微笑。 大大小小的学究们一致断定,小孩儿是不知何所欲求的;岂止小孩儿,成人们还不是在地球上东奔西闯,同样不清楚自己打哪儿来,往哪儿去,同样干起事来漫无目的,同样受着饼干、蛋糕和桦木鞭子的支配。这个道理谁都不肯相信,但我想却是显而易见。 因为我知道你听了会说些什么,我乐于向你承认:我认为,那些能像小孩儿似的懵懵懂懂过日子的人,他们是最幸福的。他们也跟小孩儿一样拖着自已的布娃娃四处跑,把它们的衣服脱掉又穿上,穿上又脱掉,不然就乖乖儿围着妈妈藏甜点心的抽屉转来转去;终于如愿以偿了,便满嘴满腮地大嚼起来,一边嚷嚷着:还要!还要——这才是幸福的人哕。还有一种人,他们给自己的无聊勾当以致欲念想出种种漂亮的称呼,美其名日为人类造福的伟大事业;他们也是幸福的——愿上帝赐福给这样的人吧!可是,谁要虚怀若谷,正视这一切将会有怎样的结果;谁要能看见每一个殷实市民如何循规蹈矩,善于将自己的小小花园变成天国,而不幸者也甘负重荷,继续气喘吁吁地行进在人生的道路上,并且人人同样渴望多见一分钟阳光——是的,谁能认识到和看到这些,他也会心安理得,自己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并且为生而为人感到幸福。这样,他尽管处处受着限制,内心却永远怀着甜滋滋的自由感觉:因为只要他愿意,他随时可以离开这座监狱。 五月二十六日 你一向了解我的居住习惯,只要有个安静角落,便可建所小屋住下来,其他条件概不讲究。在此地我也发现了这么个对我有吸引力的所在。 它离城约一小时路程,地名叫瓦尔海姆,坐落在一个山冈旁,地势颇为有趣。沿冈子上的小路往村里走,整个山谷尽收眼底。房东是位上了年纪的妇人,殷勤豁达,她斟出葡萄酒、啤酒和咖啡来请我喝。但最令我满意的,是两株大菩提树,只见它们挺立在教堂前的小坝子上,枝叶扶疏,绿荫映罩,四周围着农家的住屋、仓房和场院。如此幽静、如此宜人的所在,实不易得,我便常常把房里的小桌低凳和椅子搬到坝子上,在那儿饮我的咖啡,读我的荷马。头一次,在一个风和日暖的午后,我信步来到菩提树下,发现这地方异常幽静。其时人们全下地了,只有一个约莫四岁的小男孩,盘腿席地坐在坝子上,怀中还搂着个半岁光景的幼儿;他用自己的双腿和胸部,给自己的弟弟做成了一把安乐椅。他静悄悄地坐着,一对黑眼睛却活泼泼地瞅来瞅去。我让眼前的情景迷住了,便坐在对面的~张犁头上,兴致勃勃地画起这小哥儿俩来。我把他们身后的篱笆、仓门以及几个破车轱辘也画上了,全都依照本来的顺序;一小时后,我便完成了一幅布局完美、构图有趣的素描,其中没有掺进我本人一丁点儿的东西。这个发现增强了我今后皈依自然的决心。只有自然,才是无穷丰富;只有自然,才能造就大艺术家。对于成法定则,人们尽可以讲许多好话,正如对于市民社会,也可以致这样那样的颂词一般。诚然,一个按照成法培养的画家,绝不至于绘出拙劣乏味的作品,就像一个奉法唯谨的小康市民,绝不至于成为一个讨厌的邻居或者大恶棍;但是,另一方面,所有的清规戒律,不管你怎么讲,统统都会破坏我们对自然的真实感受,真实表现!你会讲:“这太过分啦!规则仅仅起着节制与剔除枝蔓这样一些作用罢了!”——好朋友,我给你打个比方好吗?比如谈恋爱。一个青年倾心于一个姑娘,整天都厮守在她身边,耗尽了全部精力和财产,只为时时刻刻向她表示,他对她是一片至诚。谁知却出来个庸人,出来个小官僚什么的,对他讲:“我说小伙子呀!恋爱嘛是人之常情,不过你也必须跟常人似的爱得有个分寸。喏,把你的时间分配分配,一部分用于工作,休息的时候才去陪爱人。好好计算一下你的财产吧,除去生活必需的,剩下来我不反对你拿去买件礼物送她,不过也别太经常,在她过生日或命名日时送就够了。”——他要听了这忠告,便又多了一位有为青年,我本人都乐于向任何一位侯爵举荐他,让他充任侯爵的僚属;可是他的爱情呢,也就完啦,倘使他是个艺术家,他的艺术也完啦。朋友们啊!你们不是奇怪天才的巨流为什么难得激涨汹涌,奔腾澎湃,掀起使你们惊心动魄的狂涛吗?——亲爱的朋友,那是因为在这巨流的两边岸上,住着一些四平八稳的老爷,他们担心自己的亭园、花畦、苗圃会被洪水冲毁,为了防患于未然,已及时地筑好堤,挖好沟了。P9-11 序言 一七七四年,年仅二十五岁的歌德出版了他早年最重要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下简称《维特》),一跃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享盛誉的作家。从此这位“最伟大的德国人”一直以“《维特》的作者”闻名于世,直至一八三二年《浮士德》第二部出版。 《维特》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它为何具有这么巨大的影响和意义? 《维特》名为长篇小说,实际篇幅不过一个中篇。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纯粹由主人公维特致友人威廉和恋人绿蒂的书简构成;第三部分则是本书“编者”威廉写的《编者致读者》,交代了维特自杀的过程,中间穿插着维特临死前写的四封信和几则残简。此外,书前有一段“编者”小引,说明编成此书的“由来”和“用意”。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贯穿全书的主线为主人公不幸的恋爱与社会遭遇。笔者以为,不妨称这部书为“青年维特碰壁逃亡记”—— 第一次出逃:为摆脱旧日生活中的烦恼,维特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其时正是春光明媚的五月,他立即投身在美丽大自然的怀抱中,终日读着庄严宁静的荷马古诗,与天真的儿童和淳朴的村民接近,于是感到有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溢着整个灵魂。稍后他在舞会上认识了聪明俏丽的绿蒂姑娘,对她一见钟情,并很快搬到她家附近居住,觉得自己好像进了“天国”,而绿蒂就是这个“天国”中的“天使”。可叹好景不长,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从外地一回来,维特便从他这幻想的“天国”中摔到了地上,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于是烦恼代替了宁静,失望代替了欢欣,就连美丽的大自然也变成了折磨他的“鬼魅”。维特只好逃出这个已经失去欢乐的“乐园”。 第二次出逃:维特到了一个公使馆当秘书,一开始从实际工作中得到了一些慰藉,谁知上司是个褊狭迂阔的官僚,对他的工作和交往多有挑剔,使维特在他手下当差如在“苦役船”上一般难受。维特好不容易忍耐到第二年春天,却又碰见一件更难堪的事:维特应邀到C伯爵家做客,一班傲慢顽固的贵族对这个市民阶级的青年在场大为不满,伯爵只好催请他离去。此事立即成了全城尽人皆知的“丑闻”。羞愤之下,维特“曾上百次地抓起刀来,想要刺破自己的胸膛”。 第三次出逃:一年之后,在落木萧萧的初秋,因在社会上四处碰壁而心灰意懒的维特又逃回到了绿蒂身边。可这时绿蒂已经结婚,他的“乐园”不复存在:大自然秋风萧瑟,最小最可爱的一个村童已经死去,淳朴善良的村民一个个身遭不幸,就连两株维特与全村老小十分珍爱的胡桃树,也被贪财的村长伙同其新主人砍掉了……维特终于从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话里悟出,所谓幸福只存在于疯子的头脑里。 第四次出逃:维特对现实生活已经绝望,唯有逃到爱情中去寻找寄托,便更狂热地恋慕着有夫之妇的绿蒂。可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既招来他人物议,又引起阿尔伯特疑忌,绿蒂不得不赶走他。残冬到了,维特深感自己成了世界上多余的人,便怀着痛苦与愤懑的心情最后一次出逃,逃向了“黑暗和混沌”,逃向了死亡,因为——“别无他途”! 以上便是《维特》的主要故事,但他并非出自歌德的虚构,而是歌德根据一七七二年自杀身死的青年耶鲁撒冷的不幸遭遇,并糅合进自己两年来的痛苦经历、思想和感情写成的。女主人公绿蒂就是歌德一位朋友的未婚妻夏绿蒂·布甫的化身,年轻的诗人确曾热恋过她。然而却不能因此说,《维特》只是一部个人的恋爱与社会遭遇的悲剧。因为,正如十九世纪丹麦大批评家勃兰兑斯等早就指出的,它还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以及苦闷。 《维特》出现在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市民阶级的阶级意识已经觉醒,年青的一代更是感情激荡,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在政治上的无权地位,打破社会上严格的等级界线,建立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平等的”关系。他们以“个性解放”、“感情自由”等口号来反对封建束缚。从这个意义上讲,《维特》反映了十八世纪这个历史转折时期资产阶级所感到的狼狈和痛苦。在欧洲大陆各国中,情况最糟糕的又数仍处于封建小诸侯统治下的德国。《维特》里展现的德国社会:城市里充满迂腐的贵族和庸俗的小市民,乡村中到处是不幸者。对于这个使卓有才智、心地高尚的青年无以存身的社会,歌德通过主人公维特之口进行了多方面的抨击和诅咒。 《维特》一问世,当即风靡了德国和整个西欧。一九二二年,我国出版了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样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维特》在我国广为流传,也主要因为我国“五四”运动时期,与一个半世纪前的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有不少类似之处。 同时必须强调,艺术上的成功也是使《维特》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歌德恰当地使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效果。近百封长短书简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前后加上“编者”的引言和按语,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切可信。信里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叙事,时而议论,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就变成了收信人,听见了主人公的言谈笑语,啼泣悲叹。 郭沫若在《维特》译本序引中赞它是一篇散文诗。《维特》的确像抒情诗一样以情动人。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却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作者常常让主人公直抒胸臆,如维特那封在生命的最后两天断断续续写成的绝命书,真是有声有泪,哀婉凄绝。此外作者还巧妙地用自然景物烘托情感,用荷马和莪相的诗句或诗中的意境渲染气氛。 再有,小说的人物塑造也很出色。特别是青衣黄裤的翩翩少年维特,已成了世界文学中的著名典型,即那么一种“伟大而又渺小,可爱而又可鄙的怪人”(莱辛语)。 总的来说,强烈的时代精神加上卓越的艺术手法,赋予《维特》以爆炸似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它在世界各国千千万万的读者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与回响。 杨武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