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事你懂吗》作者谢英娜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会员,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历时2年,走访200所学校,调查4000余名家长与孩子,提炼60多个典型案例,聚焦孩子极为困惑的问题,浓缩父母极其焦虑的问题。
本书帮助你透过孩子言行,洞悉孩子心理,提升家教方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孩子的心事你懂吗 |
分类 | |
作者 | 谢英娜 |
出版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孩子的心事你懂吗》作者谢英娜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会员,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历时2年,走访200所学校,调查4000余名家长与孩子,提炼60多个典型案例,聚焦孩子极为困惑的问题,浓缩父母极其焦虑的问题。 本书帮助你透过孩子言行,洞悉孩子心理,提升家教方法。 内容推荐 谢英娜编著的《孩子的心事你懂吗》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解读孩子言行背后的心理密码。告诉所有深爱孩子的父母,教育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可凭借自己的主观认知去去教育那些毫无社会经验的孩子,孩子的大多数“错误”都是家长的错误,因为家长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认知或者揣摩去替代孩子的认知,以成人的思维去臆断孩子的行为意图,只有细心观察、发现、并读懂孩子的“心理”语言,才能消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壑”,让家庭教育事半功倍。 目录 第一章 读懂孩子言行背后的心理密码 错不在孩子的倔强,错在父母的认知 非要不可的“礼物” 改不掉的“口无遮拦” 总喜欢插嘴的“讨厌小孩” “惹是生非”是天性使然? 第二章 学习的兴趣哪能说来就来 拖拉不是一种病 谁都没有学习的兴趣 莫让“良苦用心”变成“压迫症” 不愿背负的课外负担 每个孩子都有“厌学症” 课堂上的“闷葫芦” 所有孩子都有“记仇”的本领 第三章 好动贪玩是孩子的天性 每一个孩子都会“选择性专注” 了解孩子内心的“动画世界” 游戏不是成长的天敌 孩子丢掉了自己的“时间表” 永远管不住自己的孩子 第四章 别让成绩成为孩子的绊脚石 考试焦虑症是家长的“杰作” 条件优越“买”不了分数 作文成为孩子心头的难事 “升学转折期”的困惑 课外阅读为何让孩子痛苦 理解能力没有“长大” 第五章 “受人欢迎”的孩子更有出息 用金钱换取友情的孩子 年纪不大,脾气不小 “小心眼”的孩子不招人喜欢 小小年纪喜欢动用武力 “怕生”与“无礼貌”无关 懦弱的性格常吃“眼前亏” 第六章 优秀品格让孩子受益一生 孩子没有主见,谁种下的祸根? 别给孩子扣“顽固派”的大帽子 “男子汉”却是个“胆小鬼” 没有不懂得感恩的孩子 给家长的“承诺”vs伙伴的“拉钩” 天生胆小的孩子 承受不了失败的心灵 第七章 和孩子一起应对青春期的焦虑 “隐私”,没有未成年的标签 儿子疯狂迷恋课外书 孩子把父母当成“敌人”对抗 女儿的“爱美之心”失去控制 孩子奇怪的青春期烦恼 早恋可以美好,也可以毁灭 第八章 孩子的成长环境需要净化 变成早熟的“蜡笔小新” 哪儿来的爱攀比的虚荣心 偶像从哪儿来的魔力 我很爱孩子,孩子不爱我 父母让孩子不“敢”犯错 让优秀的孩子更优秀 第九章 赏罚分明才能立住规矩 总把父母的话当“耳边风” 半途而废都有原因 学校和家里,孩子在“变脸” 孩子的心灵保护伞 采取各种手段“威胁”父母 反向激励是给孩子“挖坑” 第十章 别给孩子留下终生的遗憾 “挑食”“偏食”与健康为敌 儿子成了父母的“情绪垃圾桶” 用“孤僻”对抗世界的“冷漠” 干涉母亲“私生活”的女孩 有一种伤,是孩子一生抹不去的痛 试读章节 错不在孩子的倔强,错在父母的认知 一次,我外出游玩,偶遇一对年轻夫妇,牵着一个一两岁左右的小女孩,孩子看见空中飞舞的蝴蝶,立刻挣脱妈妈的手,指着蝴蝶大声喊道:“妈妈,小鸟——” 孩子的喊声被旁边的孩子和家长听到了,好几个家长都善意地笑笑。也许是那笑容让孩子的妈妈自尊受损,她一下子感觉到颜面尽失!然后急忙拉扯孩子的衣角,大眼瞪小眼:“胡说什么呀!那不是鸟!是蝴蝶啊!” 也许是想早点结束这尴尬的场面,她说完拉起孩子就走,全然不顾孩子扭头往后张望,还想看“鸟”的愿望。 当我说到这里,也许你马上就会蹦出一句:对啊!作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否则愧对自己头上那顶美其名日“父母”的桂冠,唯有以正视听,孩子才不会误入歧途。 我们先来看看那被强行拉走的小女孩,妈妈突如其来的训斥让她一句话也不敢说,尽管眼里还流露着对“小鸟”无比的眷恋。可妈妈的唠叨声一直在耳边回响:“那不是小鸟,是蝴蝶,记住了吗?”孩子诚惶诚恐地点点头,不知是否真记住了,但还是习惯性地点头敷衍大人。 如果让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三岁的时候,你敢不敢大声地发誓:蝴蝶与鸟,我分得清清楚楚?事实上,在一两岁孩子的心中,鸟儿与蝴蝶没什么两样,都是会飞的动物,如果孩子从没有见过“蝴蝶”,那肯定搞不清蝴蝶与鸟的区别,以为会飞的都叫鸟。 而上面那位家长,她就喜欢用自己的认知去代替孩子的认知。一旦孩子的认知与自己的格格不入,就急于去指责和批评教育孩子。她并不知道俯下身子,用心灵去感受孩子的认知是多么重要。所幸的是,这个孩子还有一个善解人意的爸爸。 只见爸爸走上前,抱起女儿指着飞舞的蝴蝶说:“宝贝,你说得对!它们跟鸟儿一样都会飞,对不对?” 垂头丧气的女儿犹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兴奋不已。她望着爸爸,使劲地点点头,脸上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说的惊喜,仿佛这个世界上只有爸爸才能明了她的心思。 爸爸用温柔的语气开导孩子:“这种昆虫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蝴蝶。因为它们特别特别漂亮,所以给它们取了这个好听的名字。” 小女孩点点头,“哦”了一声。爸爸教孩子反复念“蝴蝶”这个词,孩子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一遍又一遍地跟着念。 不知你发现了没有?这位父亲的做法非常高明。实际上,他也知道孩子的确错了。但他却不像孩子的妈妈,直截了当地帮助孩子纠正错误:你错啦!你就是错啦!相反,他懂得尊重自己的孩子,先与孩子一同承认一个事实:鸟与蝴蝶这两种动物的共同点是都会飞,然后再委婉地纠正孩子的说法,引导孩子认识一种新昆虫——蝴蝶。爸爸的高明就在于他在尊重孩子认知的基础上,愿意花点心思琢磨如何保护孩子那种善于观察、自主发言的积极性。 有句话叫做:高度决定视野。就像有的孩子不喜欢逛商城是因为孩子太矮,看到的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货柜和大人们的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度,这里的“高度”显然不仅仅是指身高,它是指知识、阅历等认知因素。上面提到的孩子就属于这种情况。孩子把蝴蝶说成了鸟,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具备足够的智慧和判断力,当你将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时,你就会发现很多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对不对? 实际上,无视孩子认知是父母最大的失策。你想想,当孩子的幼稚可笑让你感到特别尴尬时,你就拽着孩子结束尴尬,或厉声训斥孩子:“不对不对!你错啦!你错啦!别说啦!”此时顽皮一点的小孩也许会反驳:“爸爸妈妈,我没错,我没错呀!”而胆小的孩子会立刻收起先前的自然流露,在拘束中沉默起来。久而久之,胆小的孩子就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或者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就会跟父母对着干,你叫我向东,我偏向西,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明知自己错了也不思悔改。这远比孩子说错一两句话更可怕。 不止小孩,大人也会犯那样的错误。请看下面的例子: 有两个邻居,就因为认知不同而吵得面红耳赤。起因是几个人一起聊天,谈及太空,一个人说,太空是真空,没有重力。另外一个人立即反驳:谁说真空没有重力呀?太空中重力只不过很小而已。被否定的那个人明显感到很尴尬,一阵沉默后,他感觉应该跟对方顶几句,不然太没面子。于是揪着第二个问题不放:你去过太空啊?你感受过重力呀?第二个人无言以对,自觉没趣,然后白了对方一眼,转身离去。自此两人不再有任何来往。 有时候,大人会理所当然地以为小孩怎么指责都没关系。实际上,几个月大的婴儿就能从父母说话的语气中分辨出他们是高兴还是生气,更不要说三四岁或更大的孩子了。只不过小孩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罢了。实际上,孩子的内心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敏感。他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很委屈的。几次打击过后,他能做的就是,要么从此三缄其口,要么一错到底死不悔改。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一般只会坚持“对”,而不会坚持“错”。而“错”是基于别人对此的判断,在坚持者看来,他所坚持的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真理”。这个原理无论对谁都适用。我们眼中那些“错误”,在孩子那里可能就是“正确”的,原因就在于成年人和孩子的认知有所不同,他们的信息和知识极度不对称。就像你不可能要求一个孩子的阅历与一个三十岁的大人的一样多吧! P2-4 序言 带着梦想上路 梦想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一路有她,我历经磨难依旧痴心不改。继《教育专家私手记》这本书面世后,我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能否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们写一本书,一本承载孩子心声的书籍?而这一切基于我对孩子的爱。我希望,我,我们的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是个妈妈。女儿格格自然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也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有时候付出的心血与教育的结果未必能成正比,因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跟所有的妈妈一样,也曾几度彷徨,不知所措,在摸索中前行。 也许,每个孩子的身上,都存在太多父母眼中难以理解的“错误”。而不被自己深爱的父母所理解,则恰是孩子最大的痛苦。现实中,睡梦里,每每耳边响起孩子的呼声——爸爸妈妈,你们怎么一点儿也不理解我呀!——一种揪心的疼痛便开始折磨着我,使我平静的心湖泛起阵阵涟漪,触到了我灵魂深处的那根弦。每每至此,一股强大的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无论身为妈妈,还是教育工作者,我都有责任去帮助他们——这些在不解中挣扎的孩子。 我常常想:要是我们重新做回孩子,拥有孩子的生理与心理,或者能够走进孩子的心中,那么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或许都将迎刃而解。 父母是孩子心灵的一盏明灯。我们只有把灯点亮,孩子的世界才能一片光明。 我之所以要带着梦想上路,是因为我希望能够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去解读孩子的言行,去追寻孩子言行背后的密码。我想告诉所有像我一样深爱着孩子的父母:教育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可凭借自己的认知去教育那些毫无社会经验的孩子,孩子的大多数“错误”都是我们的错误。因为我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认知去揣摩或替代孩子的认知,以成人的思维去臆断孩子的行为意图…… 注视着用真情构筑的这些文字,心中竟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我希望这本书如强有力的吸尘器,能清除家长们内心世界的浮尘,让他们变得心明眼亮,让他们多一些反思。希望孩子一声动情的呼唤,能唤醒人性中最纯粹的本真。 谢英娜 2014年初春 书评(媒体评论) 尊重孩子,平等地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成长,便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刘铁芳 把孩子当朋友,与孩子交心,让孩子在关爱与快乐中,一天天成长。这是一本极具指导意义和适用价值的家教宝典。 ——广东省中学特级教师、广东揭东一中副校长 黄炎真 孩子内心最大的需要是来自家长的陪伴和认同。 ——《婚姻与家庭》杂志编辑 曹磊 教育孩子最难的是放手。站在孩子背后,带着祝福的心看着他走好。 ——《家教》杂志编辑 邹淑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