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榴,中国70后诗歌运动主要发起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写作,著有诗文集《不安》《我的深圳地理》《泡》《宋庄艺术家村的庸俗日常》《莲花塘》等。本书《钟表的成长之歌》收录的就是他的诗歌作品,共计35则。这些诗歌以貌似无意义的日常生活的事件和细节常常作为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此时此地的生活的痛彻感受”,从而使其诗歌写作具有当代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钟表的成长之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安石榴 |
出版社 | 宁夏少儿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安石榴,中国70后诗歌运动主要发起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写作,著有诗文集《不安》《我的深圳地理》《泡》《宋庄艺术家村的庸俗日常》《莲花塘》等。本书《钟表的成长之歌》收录的就是他的诗歌作品,共计35则。这些诗歌以貌似无意义的日常生活的事件和细节常常作为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此时此地的生活的痛彻感受”,从而使其诗歌写作具有当代感。 内容推荐 《70后·印象诗系》——首部涵盖我国知名70后诗人的大型诗歌诗系作品辑。该书系也是建国以来我国出版的规模最大的现代诗歌诗系。 该书系系统总结了70后诗歌写作成果,由当代著名诗人、评论家臧棣担任主编并撰写总序。所选诗人均为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诗人,其中收录有我区阿尔、何武东、刘学军及谢瑞4位诗人的作品。 本书《钟表的成长之歌》就是该诗系之一,收录的是安石榴的诗歌作品。 《钟表的成长之歌》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和阳光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辑 组诗造句 钟表的成长之歌(七首) 诗歌静物及风景(四首) 夜雾(五首) 看词造句(五首) 日常病症或诗歌的咳嗽(七首) 深圳诗章(三首) 三首诗中的戈马(三首) 文化大楼(五首) 还乡(四首) 献给石榴村的歌谣(十首) 第二辑 单首练习 母亲睡着了 午夜的手指 旧照片:乐队 又一个夜晚在饮酒中度过 酒是有品德的 写荔枝 一辆捐血车开过 在长途客车上昏睡 桂林与深圳:两张椅子 读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坐在一张椅子上的安 山中三月及映山红 公路上的一只垦 灰尘 雨下个不停 早上 春运:火车 第三辑 形式实验 公共汽车 二十六区 红的漆,黑的漆,白的漆…… 诗剧:剃胡子记 第四辑诗画文本 京广线 匿身基里柯画中的诗人安 不安 时间和成长(后记) 试读章节 钟表的成长之歌(七首) 题记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 我还没有找到美好的年份 我从身体内掏出钟表 修改上一秒的借口 挂钟童年 我要把出生的日期改掉 就像篡改公元的纪年 我得把生命的谜团 载入世界的钟表 上世纪七十年代 乡村屋顶的挂钟 拽动我童年的心脏 时间睁开蒙蔽的眼 在悬崖的页面上 刻上一个人的纪元 在祖国命运的墙壁 一部挂钟收藏的坍塌 斑驳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贫穷疯长的乡村 阳光和雨水将房屋灌痛 我青黄不接的童年 如同田野间一株跌落的杂草 长在不被照看的田埂 挂钟上一刻无人发觉的慢点 击中我迟疑的身体 诗歌中一句漏掉的朗诵 填补我空荡的想象 在钟声掠过的原野 我听到天空低沉的回响 “在时代的钟座上, 没有什么比磨灭端坐得更久!” 少年与发条 机械的少年 被乡村贫瘠的发条拧紧 大地脑门上的机械钟 在成长的擦洗中锈得发绿 我还记得出生的齿轮 与教育的链条一再错位 少年把握不准的发条 使松弛的思想出现偏差 我秘密设置的梦想 被一阵措手不及的响铃 毫不保留地卸除 钟盘上的青苔 使生命在旋转中打滑 我游走冲突的念头 碰落指针上的未来 拦截时间河流的手指 被少年决堤的烦恼 长久泛滥和缠绕 还有脚底的发条 泄露出走的怯懦 时代的一下打盹 损坏命运的机械钟 在错过的传导面前 我内心黯淡的齿轮 需要怎样的生活 才能获得润滑与带动 电子时光 一只青春期慢跑的电子表 进入时代的假寐 成长中跳出的数字 覆盖不掉命运的符号 黑板上的一道程序 驱动我头脑的公式 课本中的一截电子 激活我身体的静脉 学校围墙上的规则 遮掩住逾越的落点 我年龄校不正的时间 跟随不准青春的脚步 比杂草更青涩的诗句 擦红提前探出的禁果 撒哈拉沙漠的憧憬 编织试卷上空白的誓言 考场上的一次出走 种下落泊异乡的忧愁 被调快的电子表 偏离往事的钟点 缠绕命运手腕的结扣 稳不住青春的脉搏 这混沌坏掉的时光 在我内心从未腐朽 传呼异乡 一只传呼机将我推向异乡 在时代与生存的深渊 我听到楼群缝隙中的呼喊 抓不住一缕回复的空气 那些突如其来的呼叫 拽不住我年少彷徨的衣角 陪伴我越走越远的时间 标往不出走过的足迹 没有一次复机回到诺言 没有一次梦想忠于现实 我屡屡描述的憧憬 阻挡不住岁月潜伏的忧愁 还有什么比提醒沉陷更深 滞留异乡的钟点 比还乡的念头更难把握 我需要什么理由返回过去 从脚印串抹去歪曲的步伐 在一个个逃离的城市 重温遗忘的关怀与爱 在一只停用的传呼机里 找到曾经丢弃的道路 和方向 掌上的时间 一只手机能不能拨通时间 手掌把握不住的光阴 又在迟疑中错手断开 每一个来电都隐藏着历史 我还没有来得及记录 就被写入虚妄的传记 一只手机并不能说出 生活的位置和走向 一场通话,如何才能进入内心 利用骚扰才能听信自己 又一条莫名的短信息 在我的判断中埋下陷阱 谎言嵌入指尖的纹路 像不会消逝的电波 频频发送好奇与诱惑 手机上显示的时间 有可能成为梦魇的日期 我已不敢翻看来电显示 勾起随口说出的誓言 我绝不保存收发的信息 在时间留下书面的证据 数字未来 时间被到处标注 记忆荡然无存 我在某个分秒中窥见自己 压成一块数字的饼干 我已无从维持身份的隐秘 到处都是窥视的屏幕 显示头脑中未遂的讯号 我已无法捂住混淆的镜子 拼凑灵魂破碎的影像 我已避不开系统的盯梢 查找过去,数据指令错误 未来只是一个剩余的空间 人格的信用卡上 存储着青春莫名的污点 生命的驱动被措手删除 我已不能用精神去奔跑 理想及思想的跋涉 不及一只游动的鼠标 必须截断成长的视频 更改紊乱的日期和事件 必须增加人生的内存 安装最新升级的杀毒软件 必须卸载地球的程序 重新启动世界的秩序和 环境 P3-10 序言 《70后·印象诗系》编辑说明 臧棣 当代诗歌的进程中,70后诗人的出场,随之而来的迅猛崛起,确乎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不仅诗歌读者感到意外,而且诗歌界内部也感到意外。对有些诗人来讲,由于70后诗人的登台,原先似乎清晰可辨的当代诗歌发展的脉络变得模糊起来,甚至变得无从把握。原来设想的从始于1970年代的地下诗,延伸到朦胧诗,再转换到第三代诗歌,并进而扩展到后朦胧诗的这一当代诗歌的谱系,本来就在上世纪90年代的诗歌中遭遇了离析,但在诗歌史的评述上似乎还有折中的办法。而70后诗人的星火燎原,则彻底捻灭了人们对修复原先的当代诗歌谱系的动机和可能。 70后诗人对当代诗歌谱系的震撼真的会如此强烈吗?很多人会对此持怀疑态度。就在几年前,在很多评论者的眼中,70后诗人还被看成是当代诗歌日趋堕落和轻浮的一个标志。他们的诗歌和立场被强行按在市场和物质的道德背景里经受灵魂的拷问。没有历史感,缺少人文抱负,缺少精神关怀,沉迷色情意象,流于日常的琐屑,口语化甚至口水化等等。这些围绕着70后诗人的指责和抱怨,与其说是对70后诗人的写作水准的不满,不如说是借着不满来巧妙地巩固着一种陈旧的诗歌史的观念。 问题不在于70后诗人写得有多出色,虽然他们中有许多人越写越好,早已走出了前几代诗人的阴影。问题也不在于70后诗人是否找到了有别于前几代诗人的诗歌领域,虽然他们的诗歌疆域将会宽广得令当代诗歌史吃惊。我觉得,70后诗人对当代中国诗歌的真正的意义在于他们的出场和崛起,不仅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当代诗歌走向的预设,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可能性。与朦胧诗人和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诗人相比,70后诗人所受的教育最完整,几乎没受到政治运动的扰乱。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诗歌能力都是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里发展起来的。这使得他们的视野,他们的想象力,他们的诗歌感官与前几代诗人存在着根本的不同。这种差异,一直到现在都被诗歌界忽略着,甚至被70后诗人自己忽略着。 70后诗人在改变当代诗歌的面貌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关于当代诗歌的新的问题。他们的写作会让我们重新反思当代诗歌的起点问题,也会促使我们考量不同的诗歌路径的问题。此外,对当代诗歌的代际关系,他们的写作提供了新的不同以往的挑战。他们对当代社会的物质性的回应远远超出了前几代诗人,其中有曲折,有小打小闹,但也不乏新颖大胆和卓有建树的探索。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一代人的创作展示了当代诗歌的新的能量和自信。 这套诗系,或许能让人们从更多的侧面了解70后诗人是如何出牌的。 后记 时间和成长 编完这部诗集,我竟然清晰地看到了一种时间和成长的痕迹,其中呈现的仿佛不是诗歌,而是我生命和思想的历程。我就像是一只游走在时钟上却并不甘于流逝和遗忘的指针,在时间中留下了书面的证据。或许每一个人都会如此,在若干年后的追忆中,发现更多的不是填满时光的一幕幕往事,而是大量无从记取的空白。然而人生或者生命的指针是一直有规律地运行着的,从未漏失过一分一秒。这些诗歌,像以一种方式划上的记号一样记录着我从生活到心灵的种种轨迹,使我能够从中搜寻到许多曾有过的思绪和声音。 这部诗集,一开始原本定名为《安》,这不仅仅是因为我的上一部诗集叫做《不安》,更由于“安”一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符号。由“不安”到“安”,是我一直践行的人生及生命理念。但正因为发现了这种时间和成长的痕迹,我决定将我的一个组诗的名称作为诗集的命名,由此才有了这部《钟表的成长之歌》。或许,在我以往的写作中,已在冥冥中向着这一命名靠近。记得十年前出版《不安》的时候,就有朋友取笑说这必然会是一个宿命,会促使你的人生充满不安。果然,这十年间,我经历了迄今为止人生最大的动荡,辗转于西南、西北、东北、北京等地,单就居留的城市就将近十个。但这种“不安”又何尝不是一种“安”,一种“随遇而安”或是供生命在今后享用的“安”。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安”是深陷在时间和成长中的,包括我内心越来越清澈的坚持和坚定,包括我所认为的这些数量并不多却无不散发着节制、冷静的诗歌。 我一直在写作中坚持着个人的趣味和倾向性。本书选取的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不安》中出现过的旧作,是因为我有意照顾了作品的实验性,倾向于个人认定的形式、观念以及个性的呈现。时间并不一定能够验证我的诗歌,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已经充分享受到了实验的自由和乐趣,并切身感受到了精神的成长。 2011年2月,广州五羊邨·安居 书评(媒体评论) 安石榴是一位强调个人气质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的实践过程中,貌似无意义的日常生活的事件和细节常常成为安石榴诗歌的主要内容。如坐公共汽车、乘电梯、感冒、发烧、咳嗽、剃胡子……正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摹,安石榴表达着“此时此地的生活的痛彻感受”,从而使其诗歌写作具有当代感。 ——陈代云(诗人、评论家) 在70后诗人中,如果要寻找较早的口语写作,还得找到安石榴这里来。对日常的关怀、对命运的反思、对荒诞感的刻画、对“栖居”的追问,一直是他在干净的口语中所坚持的。但更多人更愿意谈论他的生活而忽略了他的诗歌。其实在这一代诗人中,他的诗歌是一条被荒草掩埋了的正确的路径——口语的小径。 ——梦亦非(诗人、评论家) 安石榴追求着一种连自己也“出乎意料”的书写效果。一开始他看重语言的力量,而这个问题对他来说早已不复存在。他的迷天之处在于使用最浅显的口语轻松自如、妙到毫巅地解构生活中的种种遭遇。我认为安石榴是当下中国诗坛少数几个真正懂得口语艺术和叙事艺术的70后诗人之一。 ——黄金明(诗人、小说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