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素兰童心书坊”收集了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系列散文佳作,汇集成《奶奶星》《我的动物朋友》《寄小读者——每朵乌云都镶有金边》《遇见美》共4册图书。这4册图书有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点滴回忆;有作者对爱犬从生到死的宠爱与痛惜;也有作者寄语每一位小读者的殷殷期望、美好祝愿和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总结;更有作者在成长历程中遇到的美好事物及对生活感悟。本套丛书以清新简练的语言、轻松自由的笔调,记录作者成长路上的故事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这套丛书能够给小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更能引发小读者的思考。 笨狼妈妈汤素兰首套人生成长散文集大作家的生活故事,让读者了解作家的童年和成长历程作家对童年、故乡、动物朋友、教育等成长永恒话题的思考。
《遇见美/汤素兰童心书坊》是汤素兰对生活中美景美物的记录与描写。作者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细心记录,经过多年时间积累了一大批贴近生活情感真切的散文。现甄选优秀作品集合出版,带领读者去感悟生活中的美,也是告诉小读者,写作就是把生活中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
夜里很安静。我睡得沉,但醒得很早。五点多起床,想看看日出,但我走出住所,走向东边的观景平台,看见太阳已升起丈余高了。
晨风拂面,些许的山岚雾气在梯田间盘绕,若有若无。这个季节,梯田里禾苗翠绿,远看一片青葱,近看,禾苗还未能够封住田间的白水。一丘丘梯田,都笼着一圈嫩绿的边。那一圈嫩绿,便是梯田的田埂。田埂上长了各种各样的草。对于城里的人来说,那些草只有一个名字——草,对于生长在农村的我来说,那些草有自己的名字:鱼腥草、路边姜、辣蓼花、酸龙杆……当然也有一些,儿时认得,现在却叫不出名字了,就像在故乡碰上多年不见的小学校友,张开嘴,却叫不出名字。
有人说,梯田的开发象征着人类生活的无奈。因为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向并不适合种植的山坡索要土地和水田,于是开凿了梯田。但像紫鹊界这样的梯田也是人间奇迹,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证明。据说在新化有28万亩梯田,紫鹊界一带有8万余亩。我们所见到的还只有两万余亩。这儿的梯田里没有水塘,没有水渠,却能做到天下大旱此地无忧。因为在紫鹊界,山有多高,田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这儿的山海拔1600多米,梯田集中在海拔500米至1200米之间的30度至50度的山坡上。梯田有的细长如带,一排只能插三五棵禾苗;有的一头宽大如箕,另一头细小如柄;还有的小得像脚板。因为每丘田都小,又排列在高高的山坡上,耕牛在这儿是用不着的,农人用一把板锄翻耕水田。这儿虽然看不到引水的渠与蓄水的山塘,但梯田里贮满白水,天旱亦能无忧,全然仰仗这儿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土质。关于这儿的生态,有这样的说法: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下穿裙子。山顶森林覆盖,植被丰富;山腰梯田,层层叠叠,似巧手描绘的锦绣图画;山脚大片稻田,翠滴田畴,绿漫溪渡。而这儿的土质,是岩石风化后的沙壤土,很松软,透水性和保水性都很好。因为自然环境好,当地人还告诉我们,这儿种出来的稻子和庄稼,吃起来特別香甜。
紫鹊界所在地名叫水车镇,当地有一道菜是冻鱼,用当地的水煮新鲜的鱼,不用放油,就用白水煮,等它凉了,自然就形成了鱼冻。中午我们在镇政府的食堂里吃到了这道菜。冻鱼不油腻,也没有腥味,含在嘴里就化了,味道确实很鲜美。
说到紫鹊界的吃,这儿还有一种糁子,是一种只适宜于高寒山区生长的植物,苗秆看起来和玉米相似。颗粒有点像小米,但小米煮熟后是金黄的,糁子颜色像高梁,是深红色的。有一道菜是糁子粑粑和当地土鸡合蒸,你吃过后准想再吃。另一道很有特色的菜是将当地的土鸭剁碎,与米粉、辣椒和成糊,如果人家不告诉你这是“米鸭”,你肯定猜不到它是什么。
紫鹊界上建有多处观景平台。从每个平台上,能看到梯田的不同风景。站在紫鹊界上极目远眺,眼前是开阔的,俯首细看,你能看到千百种草木花树,看到田陌与庄稼。如果你愿意,还能与劳作的农民攀谈,问问收成。这儿有农妇在路边贩卖家里制作的柴火腊肉或自家园子里结的黄瓜、李子。也有拖鼻涕的小孩子好奇地围着你看,样子调皮又腼腆。那天我们就看到了一对兄弟,和他们合影时他们做尽了怪样子。最好玩的是那个哥哥,大约十岁吧,脚上穿了两只不一样的鞋,而且两只鞋都穿反了。
我们是头天黄昏时乘车到紫鹊界的,第二天早餐后又乘车下山。其实,我以为到紫鹊界最好是步行爬上去。穿行于梯田之间,和梯田亲密接触,你看到的就不是整个紫鹊界的梯田,而是一丘一丘的梯田了。等爬上山顶,来时的路尽收眼底,梯田也漫山遍岭,蔚然大观。
P8-10
少年和他的猫
有一次,我在一所学校和同学们讲完阅读与写作的课正要离开,一个胖乎乎的少年跑过来,急切地跟我说:“笨狼妈妈,我有一只猫,你能替我把它的故事写下来吗?”
“笨狼妈妈还有事,你的猫的故事,你自己写吧。”老师打断这位少年,想把他拉开。
少年挣脱老师的手,靠向我身边:“我自己写不出来。”
于是,少年跟我讲了他的猫的故事。
有一天,少年在家里写作业,他妈妈在厨房里做晚餐。忽然听到一声猫叫。鹕妈以为是少年在学猫叫,没有理睬。“喵呜!”猫又叫了一声。妈妈问少年:“是你在学猫叫吗?”“我没有啊!”少年说于是,妈妈和少年一起寻找,在家里的面台上找到了一只小花猫他们打开窗户,猫跳进房间里。
看到小猫,少年觉得很新奇,弄了小鱼给小猫吃。小猫便留下了。
妈妈并不想养小猫。两天以后,妈妈骑着电动车上班的时候,顺便把小猫送走,扔在马路边。可是等下午妈妈下班回来经过早上扔猫的地方,看到小猫坐在路边朝她喵喵叫。妈妈停下电动车,小猫“噌”地跳上来,稳稳地坐在踏板上,怎么赶也赶不走妈妈只好又把小猫带回了家。
后来妈妈又扔了两次都没能把小猫扔掉.只好把小猫留下了。小猫就成了少年的猫。
我问少年:“你喜欢小猫吗?”
“喜欢啊,当然喜欢啦!”少年大声回答。
“为什么喜欢呢?”
“有了小猫,我在家里就有伙伴了。我做作业的时候,它会陪在我身边。它喜欢玩皮球。它把球踢过来,等着我踢回去,我们俩玩皮球,可好玩了!”少年说。
老师看到少年一直缠着我说话,又过来提醒他:“别耽搁笨狼妈妈的时间啦。有什么故事,你自己写下来吧。”
这一次,少年对老师简直有些愠怒了,“我说了我写不出来呀!”少年又转向我,热切地说:“笨狼妈妈,你一定要把我的小猫的故事写下来啊!”
我答应他:“好的,我一定写下来”
这事过去大半年了,但这个孩子热切的眼神、迫不及待的诉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回。这个孩子为什么一定要我把他的小猫的故事写下来呢?一定是因为这只小猫对于他童年的生活无比重要。因为小猫带给他乐趣,成为了他的玩伴。同时,这个孩子也许在潜意识里也有担忧:他和小猫相处的美好日子有一天会消失,甚至这段记忆也会消失,只有把它们写下来,才能永远记住,并且可以反复重温。
不记得是哪个作家说过,写作是抵抗遗忘的方式。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站在河边,看到滔滔逝水,感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个个日子,犹如滔滔江水奔流,总是后派推着前浪许多精彩的瞬间,许多动人的故事,不及时记录下来,就会如同岸边沙滩上的脚印,江水漫过,了无痕迹。这套散文集里的许多人和事,就是我生活的记录。它们曾真实地发生在我的生活中,出现在我的旅途上。那些师友和亲人,曾见证我的成长,那些美繁和风物,曾使我怡情冶性。
写作也是发现美的过程。原野上的一丛野花,秋日山坡的杏黄枫红,既可以任由它花开叶落,无动于衷,也可以感怀生命,思接千载。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用二颗文学的心去感受,便能如杜甫一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能像李白一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套散文集里,我试着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试着用眼睛去发现平凡如活中的不平凡。
散文是最自由、最放松的文字,仿佛朋友之间的亲切交谈。作为一个为少年朋友写作的成年人,我除了将自己的故事讲述给读者朋友听之外,同时还会自觉地担负起一个使命:那就是让我的成长经验和人生感悟能成为少年朋友成长的借鉴。因此,在这套散文集里,有些文字是我关于教育与成长的思考,我希望这些文字能对少年朋友和家长有所助益。
在最后,我还想对那个胖乎乎的少年说,我虽然没有替你把小猫的故事写下来,但你如果能读到这段文字,我相信你一定会试着自己去写写你的小猫的故事。
(2016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