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共和国故事》。
本书是丛书的分册《佛陀盛世》,本书主要讲述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过程。本书由陈栎宇编写。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这套《共和国故事》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本书是丛书的分册《佛陀盛世》,本书主要讲述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过程。本书由陈栎宇编写。
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百废待兴、革命和生产同步发展的时期。佛教界热情高涨,开展生产化、学术化运动,组织起各种形式的生产队、工厂和企业,从事织造、缝纫、园艺、印刷、丧葬等工作,实现自力更生。
1953年7月,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虚云和尚受到云居山真如禅寺僧众的礼请,来到云居山,开始率领僧众实践“农禅并重”的传统,恢复被日军炮火炸毁的寺院。
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会议上,虚云和尚就提出建议,出家僧众要严持戒律清规,并图谋自力更生。他也是这样带头来实行的。
在入住真如禅寺之后,登山当夜,虚云老和尚就立即开始进行僧团组织的恢复与健全事宜。他与原住寺中性福法师等人召集全体僧众协商组建僧团,坚持以国法佛规为准绳,赏罚分明,完善丛林组织。然后,他又率僧众策划安排农禅生产,实施管理事宜。
1954年春,真如禅寺向永修县人民政府请求成立“真如禅寺僧伽农场”,不久即获批准。 真如禅寺僧伽农场设农林生产与建筑两队。农林生产队主要从事垦荒辟地,种植水稻与其他杂粮、蔬菜等工作,同时,营林造林,采摘加工茶叶,伐木砍竹;建筑队则负责寺宇殿堂的修复重建工程。
当时,已经是100多岁的虚云老和尚亲自参加劳动。全体僧众恪守唐代百丈怀海禅师所立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祖训,在坚持如法修持的同时,勤奋劳作。农林队僧众锄挖肩挑,甚至在工具不够时,还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开垦荒地,场面十分壮观。
到夏种时,禅寺僧伽农场已垦出旱地10多亩、水田60多亩,且当年开荒,当年栽种。水田当年就种上了水稻,旱地种了蔬菜和杂粮,到秋收时收获稻谷数百公斤,红薯等杂粮500多公斤,解决了寺中僧众的部分口粮问题。
同时,建筑队僧众挖土填基,筑炉烧瓦,登山伐木,打地抛砖,重建梵刹。在1954年,真如禅寺二层楼法堂建筑工程就已经完成。虚云和尚主持开辟楼上用来藏佛经,楼下用来安禅修行,寺院的僧人们都很欢喜。
在虚云老和尚的率领下,真如禅寺丛林修持如法,农禅并重,生产自养成绩卓著。
1955年、1956年两年,在虚云和尚的主持下,真如禅寺僧众克服春雨低温、资金不足等困难,一如既往实践“农禅并重”。当年,收割稻谷2.25万多公斤,杂粮1.3万多公斤。同时,僧众采摘加工制作茶叶,砍竹伐木,加工竹木制品,捡香菇,晒竹笋,收银杏等收入也较为可观,改善了僧人的生活。
另一方面,寺宇殿堂修复重建工程进度加快。年内,相继完成大雄宝殿、天王殿、韦驮殿、虚怀楼、云海楼、斋堂、客堂、报恩堂、西归堂、钟楼、鼓楼等土木建筑工程。
1957年秋,经多方协商,原“真如禅寺僧伽农场”挂靠于当时的国营云山垦殖场,成为场内建制组成之一的“僧伽生产大队”,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同时,保证集体宗教活动和个人修持的自由进行。在“僧伽生产大队”中,起初仍为农林生产与建筑两个生产队。
1957年夏,真如禅寺修复重建工程基本结束,全寺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寺中殿堂庄严,佛像装金饰彩,法器齐备。同时,这一年农林生产队成绩也很好,寺内僧众口粮达到基本自给。当时,云居山真如禅寺,寺宇清净,道场庄严,农禅并丰,呈现一派“嘉禾满垅,衲僧满堂,耕田博饭,俨然百丈家风”的盛况。
1958年,云居山真如禅寺所属“僧伽生产大队”,增设副业生产队,专司植树绿化,砍山烧木炭,以及副业加工,栽茶、摘茶、制作茶叶等生产。寺院的生产自养,农、副、林业生产收获极丰。 云居山真如禅寺在认真修持,努力搞好生产自养的同时,还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支援国家建设和生产,捐出木炭3万多公斤、铜铁等金属数千斤。
为了支援云居山垦殖场修建云山水电站,虚云和尚特地派出擅长建筑的一诚法师前去援助。在工程建设中,一诚法师等人作出了特殊贡献,并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不但云居山真如禅寺僧众力事农禅,全国其他寺院也都响应人民政府号召,开展生产自养。
庐山东林寺从1960年果一法师入住后,寺僧共同发心,到远处垦荒开地,与寺院附近农民交换,收赎回寺产田地数十亩,解决了部分寺僧口粮及蔬菜之需,维护了祖庭道场的庄严。宁都青莲寺、石城如日山普照禅寺等寺院“农禅并重”进展也都很好。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原江西赣州地区所辖寺院僧众中,20世纪50年代生产自养达到基本自足的有3/4以上,仅石城县就有25名僧尼被评为生产模范。僧人们爱国爱教的行动和贡献也得到了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肯定和称赞。P24-27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