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绿叶
哲人们说过了,世界上不会找出两片相同叶子的。小时候以为这是胡话,后来经历的事情越多才越觉出这话的深刻来。我想,一个人也是大自然这棵树上的一片叶子,世界上同样不可能找出一个完全和我一样的入来了。因为这世界上,有一枚唯一的绿叶于十八年前被我摘走了。那叶子的绿色曾经是我生命的颜色,现在我还死死记着它,说明那绿色仍是我的生命之色。
1979年1月初,我受命到大西北的戈壁滩去采访原子弹实验基地的军人们。当时我正穿一身草绿军装,也是个地地道道的热血军人,那种不分年节不分冬夏不分东西南北的采访生活已经习惯了。那回我在西北呆了三个多月,春节也没赶回沈阳与家人团聚。跟原子弹实验基地那些男女老少军人相比,这丝毫算不了什么,人家长年累月都和亲人们分离着在那片少水缺草无花无树的戈壁荒滩一心从事国防事业的。有天忽然下了大雪,大戈壁白茫茫一片。这样的落雪日子对军人们是个节日啊!风沙和干燥都被埋住了,尤其解决了一冬的吃水问题。战士们用脸盆将新雪一盆一盆端到锅里化成水,然后再一盆一盆把融雪装进水窖里。水有了,但,不多几天雪又被不息的戈壁长风抽干,余下的又是难挨的寂寞。除了工作,敲敲脸盆,或把几只饭碗装了不等的水用筷子击打一番就是娱乐。深尝了那寂寞之苦,任何一点儿新鲜都是一场欢乐。有回早饭后我独自一人在小招待所院子里转,忽然发现眼前光秃秃的小树上神奇地长出一枚绿叶,似闪着光芒在微风中轻轻抖动,那简直就是一首配了乐的诗嘛!
我以为视觉发生了错乱,揉揉眼再看仍是一片绿叶。奔到眼前才看破是绿纸剪成粘上去的。我激动地在这枚绿叶前站了好久,仿佛一遍一遍在读一首诗。用不着查找作者是谁了!我已经听说过,当地寥落的牧民们把每个身穿绿军装的军人都当一棵绿树或一片绿叶看的。而我们的战士为了不使自己黄萎,是怎样挖空心思补充着自己的叶绿素哇!
也许我太自私太贪婪了,未经允许竟把那枚绿叶摘下来,寄给远方的妻子。我说,这是一枚永远能为我们生命注入叶绿素的活叶!
很少写长信的妻子破天荒寄我一封长信,她说你安心在那儿采访吧,爸爸的精神病没犯(其实已经犯了),和那儿的战士们比,咱们是太享福了。请放心,我会照顾好爸爸和孩子……
人民解放军这棵大树上有如此之多不朽的叶子,是因为她有无论土地多么干旱贫瘠都能吸到水分的无数根须。
几年后,我在祖国的大东北又听到一个关于裙子的故事。那是一条绿色的裙子,至今那条绿裙还和那枚绿叶在我记忆之树的同一枝条上鲜绿着——黑龙江上有一支巡逻艇部队,这部队里有一个家住南方的连长。他妻子每年只能在深冬封江了巡逻艇不能航行了所有人员都集中到营房休整时来部队探亲,这位连长结婚数年都想象不出穿裙子的妻子会是什么样儿。一个隆冬的夜晚,千里迢迢到部队探亲的连长妻子烧暖了屋子哄睡了孩子拉严了门帘子窗帘子,然后让丈夫猜她要干什么。连长猜了好多次也没猜对。从遥远遥远而来的妻子要什么呢?她让丈夫转过身去,当丈夫转回身时看见的是穿了一件薄薄的短短的绿色连衣裙儿的妻子。这是当兵的丈夫第一次看见妻子穿裙子啊,穿在冰冻三尺白雪皑皑的北国黑龙江畔一座军营。这位普通之极的妻子算不上一片绿叶,但她是使军队之树长青的一条温柔的根须。
为老子牵牛
中国作协在福州开会,会后顺便安排到一些地方采风,‘到泉州时去了老君岩。原来以为是天庭上那位会炼丹的太上老君的岩呢,却是写《道德经》那位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这位老君的岩。因自己历史知识的欠缺,不知泉州这地方何以建了偌大一尊小山样高大的老子石雕,是山脚原来就有块巨石有点像老子而雕琢了一下,就成了栩栩如生尽管坐着也显十分高大的老子呢,还是老子与泉州有什么特殊关系而建?因匆忙没来得及打听,不过这尊巨大的石雕却在我心目中更加重了老子的位置。前半生因赶上文化大革命时代,受阶级斗争学说影响较深,一腔热血老把与天斗与入斗当无穷乐事,而早已属后半辈子了的现在,对老庄哲学有了好感,差不多也成了老子的“粉丝”了,所以常会念及讲道信德,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欲速则不达等等,那天便不由得格外在老君岩前多留恋了一会,还拍了几张照片。大家都走了,我又跑到不大方便拍照的老子骑牛远游的组雕处,想和年已近百还骑着一头青牛不辞辛苦朝野传道的大贤大圣再合个影,图的是多沾点他的光,也不仅是沾光,还想促自己得点他的道和德呢。
那组雕塑是,疲累的老子骑在牛背上,前面是为他牵了许多年牛的徐姓后生,连接主仆二人的是一根牛缰绳。我该站在哪个位置照呢?缰绳那‘地方比较空当,从构图角度看比较和谐,但我不就成了挡道者或以我为中心了吗!帮我拍照者说依着牛身或一手叉腰一手搭在老子大腿上,显得气派。我说不妥,一是不忍心再给那千辛万苦的牛增加负担了,二是不能在老子面前摆谱。所以便往后退了一步,昂首直站于老子右侧拍了一张。拍后我马上想到,自己就属牛肖,曾写过一篇《牛化自己》的文章,鞭策自己向牛学习。对于老子,自己只配当那头驮他传道的青牛,或给他牵牛的仆童啊,凭什么却趾高气扬地和老子并肩而立?于是又慌忙站到牛童身边,躬身和他一起拉着牛缰,拍了第二张,虽然不免有些做作,但是由衷表达了自己的心意。我对牛背上的老子和他的那头牛,还有牵牛的仆童,实在是太敬慕了。
会后回到家里,得闲再看这两幅照片,真庆幸又拍了为老子牵牛那张,不然就羞煞人了,因此又读了一遍《老子传》。老子骑那头青牛真的任劳任怨劳苦功高哇。老子晚年想走许多地方去传道,但却选择了骑一头慢腾腾的青牛,而没选一匹骏马,很是见老子的性格和他哲学思想的。他已那样一把年纪了,骑骏马跑得肯定快呀,但他懂得并深信欲速则不达的道理。马跑得快就会把他这位年已近百的老人早早颠死,颠死了还传什么道哇!还是骑着忠实的牛慢慢地言传身教吧。我们现在的科学发展观不就讲又好又快吗,首先是好,其次才是速度。老子所到处传播的道德观和非常道以及变之道,主张顺乎规律道法自然,以德和谐治国化民,不是传到现今还在被我们运用吗?
为老子牵会儿牛,并立此存照,以示越来越不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然的今人有所悔悟之意。
P58-61
有爱才能有才华
匆匆检阅过《脚下的远方》各稿,不由得又想到自己曾有过的一只保温玻璃水杯。那杯盖上有一个蓝色同心圆,平时那圆就蓝着,一加了开水,蓝圆就微妙地变化起来,渐渐变为朦胧,再慢慢变得清晰,一朵彩色荷花活鲜鲜显现出来。待杯中水温渐渐冷落下去,那荷花便又慢慢蜕变为蓝圆了。设计者意在以此提示杯中水温,防止高热时喝水烫了嘴的,我却由此想到另外的道理,热度是产生美的最重要因素。有了充分的热,蓝圆可以变为荷花,凉了,荷花便消逝。还有那坚硬的钢铁,冷时它就死硬呆板地躺在那里什么光彩也没有,一旦给它以高温,它竟变成红彤彤溅着灿烂星花可以千姿百态的液流了。同是一块地皮,春天时就自动长出草来,同是一棵果树,冬天,不仅无花,连叶子都不见一片,夏天却花繁叶茂。一个女人,热爱着时可能美丽非凡,冷酷着时,则丑陋而可怕了。神奇吗,神奇。简单吗,十分简单。就因为一个热度!这使我想到人生,想到已成为我人生重要内容的文学写作。热可以产生美的奇迹,美文便不可能不与热情相关。造就美文的热情其实是作者热爱人生之情。这道理对别人也许简直不算道理,我却是极看重的。世界上被先哲发现的道理已多如牛毛了,而对单个的后来人并不如此。只有亲身体悟了的道理才是属于自己的。我体悟到的热情可以创造美,主要是指爱,爱是热源,也是美的不熄的火种。热爱产生激情,激情是爱的最高形式,所谓有爱才能有才华,我认为就是这个意思。人若有了热情,他的生命便会产生美丽的花朵,没有热情,花朵不会出现。无爱的生活,那不能叫生活,只能叫活尸运动。因而无大爱也便无灿烂的生活。
人生得追求境界。境界取决于理想。理想之光照亮痛苦之肥养育的美丽。没有理想之光和痛苦之肥,便不可能有美丽,有的顶多是漂亮。漂亮在不太高的境界之中就可以找到。最美的永远在理想之中。如果不说理想,人类也就没有美也没有希望了。应该是,生活过就是爱过,生活着就是爱着。爱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素质、特别重要的能力,也是特别重要的境界。才华不光在于高智商和绝顶聪明,而包括真诚的爱的能力。
散文写作也如此,哪怕是走马看花,匆行远方,用脚写下的游记类作品,也缺不得爱心。审视自己这本游历集,凡味同嚼蜡不够美的篇什或语句,皆爱意和爱的境界不够所致。
作者
2011年春节于沈阳听雪书屋
乘美游心
一个人的生活空间越大,审美视野才可能越宽。于是我便把一次次差旅和难得的游历变成了扩展生活空间和审美视野的途径。而美是一只高贵的飞船,乘它而游,方能身生翅膀,心游万仞,神驰八荒。先贤范仲淹观洞庭湖岳阳楼,心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高情;苏东坡面对青天浩月,感叹“月有阴晴圆缺,入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美意。他们都是乘大美以游心者。
我虽心无大美,却也乐于乘美游心,力争每去一次远方,都要尽可能用心领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其间的人,尤其注意把自然风光中人的美好,变成几页纪念性的文字。这些文字如能见诸报刊与读者共赏一眼最好,若不能,就留给自己或亲友一睹。及至去年八月有篇作品意外获得冰心散文奖且名列榜首,惊喜与惭愧之余才心生妄念,在自己以往写过的各类散文里,编选出这本游记散文《脚下的远方》。因学识的不足和喜好的偏颇,我的游记散文只好更关注当下的入。
由于每每驮着差务的包袱,不少次出远门都乘重游身了,很累,许多美便被可惜地浪费了。没浪费的,也没能写得很美,因而很是遗憾。
冰心先生有言:给世界爱和美。
今后我会深思先生的话。
2011年元旦于沈阳听雪书屋
《脚下的远方》是“文学的瑞雪”,读罢该书,就像跟随作者走进他的大美视界,共同经历了一场精神雪疗。这在物欲横流,游乐成风,游记成灾,而少有关乎心灵的大美文字的当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刘兆林善于把自然之大美与人之大美融为一体,或者说,他更善于写自然大美中人之大美。他认为自然之大美在于“宁静而圣洁”(《在西藏想你》),在于“充实而空灵”(《大庆的大美》);而“人若有大美,必得心境高远宁静”。他并不总是执著于自然叙述,虽然他的笔下有令人动容的美的西藏、美的冰峪、美的尼亚加拉瀑布等等,不过他也习惯于“景色之美不必说了”,简约地从自然叙述过渡到对自然中人的观照。《唱歌时遇见的孩子》写了两个陪照相而不收钱的孩子,心中有大美而较少言辞,他们“木讷”的外表下藏有一个美的内心世界。“我”与他们的合影促使我不断地回望:“一看这两张照片,我便想到扔在遥远的骆驼草下和洗衣盆下那两张钱,而一看到别人或自己手中较大数目的钱时,我又不由得想到那两张照片上的孩子。”这篇作品写的是孩子和钱的故事,作者观照的是人的心灵,审视人的心灵。孩子的无言守住了大美,这是心灵净土的培育。就是写到动物,也是一种大美不言之情态。《冰峪的山羊》中陡峭山崖上山羊的宁静与不言和人在平原上“坎坷呀坎坷”的感叹构成对比性存在,这是对山羊性格的赞美,同时暗示对有些人生存观念的批评。《脚下的远方》多处说到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文本中对象主体的大美不言和创作主体的诉求有关。正如马克思所说:“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刘兆林对不言之大美的肯定和自己的本质力量相适应,或者说创作主体和对象主体在不言中具有精神与情感的同构性,他的宁静让他选择了宁静的对象主体。虽然文本中的“我”是一个时常畅谈、放歌一曲而善讲幽默故事的作家形象,但这是和知音同行的自我情态。生活中的刘兆林似乎不会或不屑于滔滔不绝、侃侃而谈,他更喜欢在虚静中涤除,在沉静中观察,在平静中品味,在宁静中坚守。因而“我”在现实与文本中的形象似乎存在错位,也是一种互补,这构成一个立体的自我形象。
《脚下的远方》是刘兆林的散文选集,是对远方的游记,它涉及自我与他者、本地与异地的情感与时空的转换过程。
人生得追求境界。境界取决于理想,理想之光照耀着痛苦之肥养育的美丽。没有理想之光和痛苦之肥,便不可能有美丽,有的顶多是漂亮。漂亮在不太高的境界之中就常常可以找到。最美的永远在理想之中。如果不说理想,人类也就没有美也没有希望了。应该是,生活过就是爱过,生活着就是爱着。爱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素质、特别重要的能力、也是特别重要的境界。才华不光在于高智商和绝顶聪明,而包括真诚的爱的能力。
散文写作也如此,那怕是走马看花,匆行远方,用脚写下的游记类作品,也缺不得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