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鸿章传(最新全译本双色珍藏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梁启超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这次事件,德国人的蛮横无礼,人人可见。虽然如此,中国的外交官们自然也难辞其咎。如果一开始不依赖于人,也就罢了,既然已经依赖于人,又不能不表示酬谢。能做到一个也不酬谢,也就算了,既然酬谢了甲、乙,那么对丙也应有所酬答。三国帮助要回了辽东半岛,而只有德国没得到回报,哪有不生气,不闹事的道理?不仅如此,《中俄密约》中声明,将胶州湾租借给俄国人,使得俄国人所得的权利不只在东三省,而且直接侵入山东省了。在当今各国列强竞争的优胜劣汰时期,别的国家能不嫉妒吗?所以德国挑起此蛮横无理的事端,也是中国逼迫造成的。一八九七年十月,山东曹州教案发生,两名德国传教士被中国人杀死。德国人得到消息后,立即发动兵船开进胶州湾,拔掉中国的旗帜,树起德国旗帜,总兵章高元被抓。警报传到总理衙门,就和德国公使商议。德国公使海靖只是一味地恐吓中国,所有哀求和委婉沟通,一概遭到拒绝。想要向别的国家乞求援助,但没有一个国家仗义执言为我国说句公道话的。拖延两个多月后,中国一方才只好将德国所要挟的六件事情,忍气吞声一一答应,就是将胶澳(青岛)附近方圆百里的地区,租借给德国九十九年,山东全省铁路、矿务,都归德国承办,等等。

胶州一事刚则结束,又有一个重大的波澜生起。起初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时,规定如果赔款能在三年内还清,就全部免除利息,而之前所交付的利息,也可以交还给我国,这样又可节省下威海卫驻军的四年军费,一共可节省白银二千三百二十五万两。到现在三年期限将满,政府想了结此事,打算再向外国借款。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俄国人答应承担此事,借款给我国,但要求在北方各省修建铁路,并罢免总税务司赫德这两件事。英国人听说了,立即表示抗议,也想借给此款,只需交很少的利息,而他们所要求的,就是一、监督中国的财政,二、从缅甸开通铁路到扬子江畔,三、扬子江一带不许让给其他国家,四、开大连湾为通商口岸,五、推广内地商务,六、各个通商口岸都免除厘金税。当时总理衙门想要答应英国,但俄国和法国忽然极力反对,说如果向英国借款,就是破坏各国均等势力的局面,日本也以粗暴的语言威胁总理衙门,总理衙门的官员苦不堪言。正月,就回绝各国,不向任何国家借款了,而与日本商议,想延期二十年偿还所欠的军费,希望以此缓解一下眼前的困难。不料日本竟不答应。当时真是山穷水尽,进退无路,于是通过赫德来周旋,向汇丰银行、德华银行借款一千六百万英镑,吃了很大亏,才将事情了解。

胶州湾本来是《中俄密约》中被划进去的地方,现在德国忽然要抢夺到自己手里,俄国人本来就已经很气愤了,再加上英国、德国又阻挠俄国借给中国款这件事,俄国人就更加愤怒了。于是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二月之间,俄国索要旅顺、大连湾的事端又发生。李鸿章作为与俄国亲自签订密约的人,想办理又没法办,想推诿又没法推,最后就和俄国公使巴布罗福又签订一个条约:将旅顺、大连湾两处及其邻近相连的海面,租借给俄国,以二十五年为期限:并准许俄国人修建铁路从营口、鸭绿江之间,直到海边任何一处。

俄国占据了旅顺、大连,英国借口保持均等势力,就索要威海卫。当时刚刚还清了日本的赔款,日军刚刚撤走,英国人就援引俄国为例要租借此港口,以二十五年为期限,其条约规定都按租借旅顺、大连一样处理。当时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反复辩驳,英国公使斥责他说:“你只需跟俄国人去说,不要和我说;俄国公使同意,我也立即同意。”弄得李鸿章无言以对,狼狈之情,可怜可叹。如果说还得到半点同情的话,就只约定日后中国如果重新兴建海军,可借用威海卫停泊船只这一件而已。

到此时,中国割地给外国的行为,就成了司空见惯的平常事了。当俄国、法国与英国为借款事互相冲突时,法国人借助俄国的势力,索要广州湾,并将它作为南方的海军基地。当时英国刚逼迫我国政府开放西江一带通商口岸,想要垄断这一带的商业权利,法国人见事情紧急,就仿效德国人的伎俩,竟直接闯入广州湾,而后再议租借之事,以九十九年为期限。中国没有抗拒的力量,就只好答应法国的要求。

英国又援引势力均等的说法,请求租借九龙湾来抵制法国,期限也是九十九年。在明确意见签字画押的前一天,李鸿章与英国公使窦纳乐激烈辩论,李鸿章说:“虽租借九龙湾,但不能在九龙山上筑炮台。”英国公使愤然拍着桌子说:“不要再多说!我国请求租借此地,是因为贵国把广州湾租借给了法国而对我国的香港造成了威胁!如果你能废除广州湾的条约,那我们今天的请求立刻撤回。”对此李鸿章只有吞声流泪而已。此时为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七日。

到五月份,又发生了英国与俄国激烈争端一事,即芦汉铁路与牛庄铁路事件。起初盛宣怀承办芦汉铁路,在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与比利时某公司订立的借款条约,规定在次年阳历一月交付第一笔借款。到德国占领胶州后,该公司忽然违背之前的条约,称除非改变条约,否则无法提供借款。盛宣怀与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商量,重新签订了一个条约。而新签订的条约,不过把比利时的公司当成了一个傀儡,而实权全握在华俄银行的手里。华俄银行实际上无异于俄国的政府银行。因为此条约的签订,黄河以北的地区,将全部受到俄国的控制,而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就将以彼得堡为起点,以汉口为终点了。英国人大为嫉妒,于是提议山海关到牛庄的铁路,都归英国人承办,这样就将俄国的铁路横断了。俄国公使到总理衙门,对此极力抗争抵制,英俄两国之问几乎要开战了,形势十分危急,而都把中国政府作为出气筒。各种各样的难题,都集中在几个外交官的身上。当时皇上刚亲政不久,百废待举,皇上痛恨李鸿章联合俄国而误了国家大事,于是在七月二十四日,下诏解除了李鸿章在总理衙门行走的职务,于是外交上的风浪暂时平息,而李鸿章担任外交官的生涯也就此终结。

P124-127

目录

序例

译文部分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所处的历史位置

 第三章 李鸿章未发达以前及当时中国的形势

 第四章 军事家李鸿章(上)

 第五章 军事家李鸿章(下)

 第六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李鸿章

 第七章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李鸿章

 第八章 外交家李鸿章(上)

 第九章 外交家李鸿章(下)

 第十章 赋闲时期的李鸿章门

 第十一章 李鸿章的末路

 第十二章 结论

原文部分

 序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所处的历史位置

 第三章 李鸿章未发达以前及当时中国的形势

 第四章 军事家李鸿章(上)

 第五章 军事家李鸿章(下)

 第六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李鸿章

 第七章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李鸿章

 第八章 外交家李鸿章(上)

 第九章 外交家李鸿章(下)

 第十章 赋闲时期的李鸿章门

 第十一章 李鸿章的末路

 第十二章 结论

序言

一、本书完全依照西方人的传记文体,记述李鸿章一生的事迹,并加以评论,使今后的读者,对他这个人有所了解。

二、中国的旧式文体,凡是记一个人的事迹,或者用传,或者用年谱,或者用事略(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都是记述生平经历和事迹的,不做是非褒贬的评论,如果有也只是附于文章后面。这种夹叙夹议的方式,实际是史马迁首创的,《史记·伯夷列传》、《屈原列传》、《货殖列传》等篇都是这样的。后世人缺乏历史见识,不敢跟着学。我愚钝不敏,偷偷把司马迁的写法拿来一试。

三、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一不和李鸿章有关,所以为李鸿章作传,不能不以做近代史的态度和笔法来写。我对于时局稍微有些见解,不敢隐讳,目的不是给前人看,而是给后人看。只可惜时间太短,身边没有一本书可参考,因此书中记述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日后有机会补充修正。

四、关于江南之战,记述湘军事迹很多,似乎有些跑题了;但淮军与湘军的关系极其复杂,如果不这么写就不能充分展现当时的形势,望读者谅解。

五、《中东铁路和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都全文转载下来。因为李鸿章本人事迹的前因后果,与这类公文的关系很密切,因此宁愿使文章拖沓,也全部收录。

六、李鸿章在中国背负的指责和诽谤很多。我与他,在政治上是公敌,私下里也只是泛泛之交,当然不会有心为他抱屈辩护。所以书中有不少为他开脱辩护的语言,很多与时下的论调不一致,这完全是因为作史者一定要禀着公平之心来写。否则,就会失真也有失公允。英国著名首相格林威尔曾呵斥为他画像的画家说:“画出我的真实面目来!不要失去了我的真相。”我写这本书,自信不至于遭到格林威尔那样的呵斥。李鸿章若泉下有知,必然也会含笑于地下说:“这小子是我的知音。”

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既望作者自序

(一九O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内容推荐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李鸿章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与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身后被慈禧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并在京城、原籍及立功省建祠。清代汉族官员在京建祠者仅其一人,连其恩师曾国藩亦未能享此殊荣。

梁启超作为庚子年间刺杀李鸿章计划的主要策划人,在李去世后即写成《李鸿章传》。全书从李的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去世。书中既有批评,也有惋惜,但全文多持肯定。

书中指出了李鸿章在甲午海战时所犯的种种失误,认为即使没有这些失误,李鸿章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为世界的竞争是国民智力和创造力的综合竞争。而当时的清政府仍然禁锢民智民力,因此失败在所难免。

全书还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重要人物做了对比,指出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也能忍辱负重,但是没有长远眼光,仅仅满足于修修补补,不知道为后世立百年大计,而且“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的大势,不知政治的本原”,因此在外交舞台上处处落于下风。总之,他的失败也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

梁启超在书中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因此,《李鸿章传》一书实为一个英雄眼中的另一个英雄的形象。梁氏一言,或可抵他人一册李鸿章传。

编辑推荐

翻开由梁启超编著的《李鸿章传》,重读晚清变革总设计师李鸿章如何突破政治、经济、外交困局。

本书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4: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