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精编二十四史》从24部史书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精华篇章编译为白话,汇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的知名专家之力,十年磨一剑,倾力打造,是年轻一代走向智慧成熟的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全书打破了传统正史读物的条条框框,版式设计新颖别致,书中插配了近千幅与史书内容相关的绘画、书法、建筑、陶瓷、金银器等精美图片,通过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将读者带进一个真实而多彩的历史空间,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中华文明和华夏民族智慧之所在。
本书是第10卷《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第10卷明史彩图版)》。本书由龚书铎主编。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二十四史”,中国历史长河中数千年凝结威的丰碑,其卷帙之浩繁、史料之鸿富、记载之翔实、内容之渊博,早已饮誉中外,堪称世界文化史中的巅峰之作。“二十四史”,在那浩繁的卷帙中,尔虞我诈中彰显权谋,折冲樽俎中彰显风流,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修身齐家以建功立业。有江山的更迭,有王朝的兴替,有圣人的千秋教诲,有贤人的百代流芳,有英雄的风云际会,有美人的迟暮哀婉,有文人的妙笔生花,有墨客的丹青溢彩,有千年不泯的仁道,有万古常新的义气,有百折不挠的信念,有矢志不渝的忠贞……这就是“二十四史”,这就是鲜活而真实的曾经在历史舞台上上演的活话剧!
当《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用平白晓畅的形式将这历史的面卷再度展开,我们不能不为之感慨,为之动容,为之心潮起伏……
本书是第10卷《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第10卷明史彩图版)》。
《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第10卷明史彩图版)》中插配了与史书内容相关的绘画、书法、建筑、陶瓷、金银器等精美图片,通过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将读者带进一个真实而多彩的历史空间,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中华文明和华夏民族智慧之所在。本书由龚书铎主编。
太祖名元璋,字国瑞,姓朱。他的祖籍是江苏沛县,几经迁徙,到了父亲朱世珍这辈才迁徙到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I临淮镇)。朱世珍生了四个儿子,朱元璋是最小的。母亲陈氏,刚怀朱元璋的时候,梦到有一位神仙给她一粒药丸,放在手掌上闪闪发亮,她就吞了下去。醒来之后还口有余香。到了分娩的时候,只见红光满室。自此之后,夜里曾经多次有亮光闪现。邻里乡亲看到,十分惊恐,以为是着了火,每次跑来救火,到了跟前却发现没有着火。等到朱元璋长大的时候,英姿雄伟,奇骨贯顶,志向远大,人们都难以猜度。
元至正四年(1344),由于旱灾和蝗灾,他的家乡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饥荒、瘟疫,灾难也降到了朱元璋家。当时朱元璋十七岁,他的父母兄长相继命归黄泉,家里一贫如洗,无法将他们埋葬。后来,多亏乡人刘继祖给了他一块土地,才得以下葬,这就是凤阳的皇陵。朱元璋孤苦伶仃,走投无路之时就进了皇觉寺为僧。一个多月后,他便被长老打发到合肥当游方僧去化缘,而这实际上是过一种逃荒讨饭的日子。不幸的是,他在路上又生了病,这时一直有两个紫衣人伴随他左右,悉心地看护他。病好了之后,紫衣人就不知去向。此次出行,他共到过光(今河南潢川)、固(今湖北云梦)、汝(今河南汝州)、颍(今安徽阜阳)诸州。三年后,他又回到了皇觉寺。
这时,元朝政事紊乱,变乱四起。刘福通拥戴韩山童在颍州(今属安徽阜阳)起兵,徐寿辉紧随其后在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南)起兵,李二、彭大、赵均用在徐州起兵,部属各有数万人,都设置将帅,杀官吏,掠郡县。方国珍已先在海上起兵,其他乱民则拥兵占地,烧杀劫掠,一时之间天下大乱。
至正十二年(1352)春季二月,定远郭子兴和他的党羽孙德崖在濠州起兵,元朝将领彻里不花由于害怕而不敢攻打他们,便想出了每天擒获良民去请赏的办法。当时,朱元璋二十五岁,他想要谋求逃避兵祸的方法,便向神灵占卜,占卜的结果是:逃走和留在当地都很不吉利。朱元璋说道:“莫非应该发动大事吗?”以此来占卜,大吉,朱元璋十分高兴。于是便前往濠州,拜见郭子兴。郭子兴看他相貌不凡,便留他做亲兵。之后,朱元璋也不负郭子兴的期望,打仗总是获胜。郭子兴见朱元璋虽然年纪轻轻,却如此精明能干,便将自己所抚养的马公的女儿嫁给了他,这就是后来的高皇后。
【乱世崛起】
不久,义军队伍中发生了内讧。郭子兴与孙德崖因意见不合,双方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孙德崖暗中谋划,等郭子兴外出时,将他抓起来,戴上镣铐,扣押在家,想要将其杀掉。此时朱元璋刚好在淮北,听说郭子兴遇难,便招呼亲兵持盾冲入孙德崖的屋中,让人把郭子兴背走,命悬一线的郭子兴得以大难不死。从此朱元璋愈发受到郭子兴的信任,他在军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同时,通过这一事件,朱元璋也看到,濠州城中的五个元帅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长期发展下去,不会有什么出路。当时,彭大和赵均用率领的队伍强暴蛮横,而郭子兴的力量则十分薄弱,朱元璋认为不值得再追随他了,于是就将士兵托付给其他将领,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费聚等向南攻打定远(今属安徽)。后来在路上又遇到了定远人李善长,朱元璋和他相谈甚欢,于是便同他一起攻打滁州(今属安徽),攻了下来。
至正十五年(1355)春季正月,郭子兴采用朱元璋的计策,派张天祜等攻克了和州(今安徽和县),下发檄文给朱元璋,让他统领这些人的军队。朱元璋顾虑到众将互不服气,就没有公布那檄文,约定第二天早上众将在厅堂会集。当时,以右为尊,众将先进去,都坐在右边,朱元璋故意后到而坐在左边。等到处理公事的时候,朱元璋迅速如流水地分析决断,众将听得目瞪口呆,不发一言,渐渐地有些服他了。议定完毕,决定众将分头负责用砖加固城墙,大家约好以三天为期。后来,朱元璋按时完工了,众将都超过了期限。这时,朱元璋拿出檄文来,朝南而坐,说:“我奉命统领众位的军队,如今你们加固城墙都过了期限,可是谁又能奈何得了军法呢?”众将诚惶诚恐地向朱元璋谢罪。从此,朱元璋所率军队的纪律也更加严明。
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郭子兴死去。当时,刘福通已经拥立韩林儿为帝,国号为宋。不久,韩林儿就发下檄文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祜、朱元璋为副元帅。朱元璋感慨地说:“大丈夫哪里能受制于人呢!”便推辞不接受任命。但是他觉得韩林儿势力强大,尚能倚靠,便在军队中使用韩林儿的“龙凤”年号。
至正十五年五月,朱元璋谋划渡过长江,但是苦于没有船只,只能望江兴叹。就在这时,巢湖统帅廖永安、俞通海带领水军一千艘船只前来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十分高兴。可是,现在依然无法渡江,这是因为元朝中丞蛮子海牙扼守桐城闸(今安徽和县桐城闸镇)、马场河各险要处,巢湖水军难以出战。这可急坏了朱元璋等人。忽然天降大雨,朱元璋高兴地说:“天助我也!”于是,他们就趁水势上涨从小港放船返回,并袭击蛮子海牙,把他们打得大败。接着,朱元璋就制订计划顺利渡过长江。
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又率兵攻克集庆(今江苏南京),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以示其起义是“上应天命”之意。P2-4
鲁迅先生曾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的未来。”中国的历史,无疑是我们国家和整个华夏民族的灵魂所在。从有文字以来,中国人就对历史的记述有着浓厚的兴趣。“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滥觞于前,孕育了中国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历史记述制度,不仅“世有史官”,而且设立专门的著史机构;除了国家专门组织的著史工作之外,大量的私人著史活动也是风起云涌,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观念并在不同的深度和广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从而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文化思潮,影响深远。
在这样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几千年来,中国产生的历史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为了有所区别,于是产生了“正史”和“野史”之分。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中,就正史而言,“二十四史”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作为正史总集的“二十四史”是中国史学主干,由清乾隆帝钦定后,正史遂成为“二十四史”的专有名称。它从《史记》(司马迁著)至《明史》(张廷玉等著)共计24部、3243卷,约4000万字。“二十四史”的著作年代前后相差计1800年,是世界图书史上独有的巨著。
“二十四史”全部按照纪传体的形式,采取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的方式记事,完整、系统地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明朝末年四千多年间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融合、兴旺的历史轨迹,全面展示了历代王朝的兴亡盏衰规律,翔实而细致地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疆域、民族、外交等多方面内容以及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
为了让读者能够轻松阅读这一皇皇巨著,我们编撰出版了这部《白话精编二十四史》,从24部史书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精华篇章编译为白话,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保持原书风貌,浓缩原著精华。为了适应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本书打破了传统正史读物的条条框框,版式设计新颖别致,书中插配了近千幅与史书内容相关的绘画、书法、建筑、陶瓷、金银器等精美图片,通过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将读者带进一个真实而多彩的历史空间,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中华文明和华夏民族智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