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瓦窑堡旧事(陕甘宁边区留守儿童记忆)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黄琛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黄琛所著的《瓦窑堡旧事(陕甘宁边区留守儿童记忆)》一书是一个红色“留守儿童”在陕甘宁边区生活十一年的真实写照;真人、真事、真情、真景,没有任何虚构。通读此书,可以了解远去的延安时代,了解边区普通百姓和基层干部的真实生活、精神风貌,从而从底层,了解一个真实的陕甘宁边区。本书主旨:为边区百姓和基层干部立传,为远去的延安时代作注。

内容推荐

由黄琛所著的《瓦窑堡旧事(陕甘宁边区留守儿童记忆)》一书讲述的是是一个红色“留守儿童”在陕甘宁边区生活十一年的生活中发生的故事纪实,也是作者的家乡回忆录。内容包含:《刘家院》、《跑反》、《难熬的冬春》等十八篇文章。

目录

引言 从吴家坪到瓦窑堡

一、刘家院

二、恩父刘世昌

三、后河滩

四、子长“一完”

五、放学以后

六、暑假——吴家坪、外爷和我

七、要打仗了

八、跑反(上)

九、跑反(下)

十、国民党统治下的瓦窑堡(上)

十一、国民党统治下的瓦窑堡(下)

十二、城外的战斗

十三、革命功臣郭立本传奇

十四、光复以后

十五、难熬的冬春(上)

十六、难熬的冬春(下)

十七、留住儿时记忆中的瓦窑堡城

十八、告别瓦窑堡前后

后记

试读章节

刘家院

我们母子是怎么进瓦窑堡城的?骑驴、步行?城门、城墙是什么样?街道、店铺是什么样?……对这些,我一点儿印象都没有留下。

我对瓦窑堡的第一个记忆,发生在后河滩刘家院。那一天,院子里有很多人进进出出,很是热闹。我不认识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傻呵呵地站在两个窑洞之间的窑腿下。这时,过来一个比我高一头的小孩,拉起我的手和我说话。他身穿黑色的新衣服,头戴瓜壳帽,帽顶上的那颗红圪挞特别红,伴着满脸的嘻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凭当时的记忆和现实中的人与物对照,判断出那是我母亲改嫁到瓦窑堡刘家时发生的情景。

六十九年后,我拜访七十九岁的聚财,求证我的这一记忆。他说:“对着哩!大嫂过门时吃了糕、饴铬,一大家子人,还请了些大哥的朋友。我拉你耍,只记得你一只脚烧了。”

长大后我得知,这个聚财和我有相似的经历:他的母亲也是带着他改嫁到刘家院的,他也改姓了刘,但他的后父是我后父的二叔,所以他比我高了一辈。他长大后也回了亲生父亲家。并改回了原来的杨姓。我们两人虽无血缘、亲戚关系,但因为小时候一起生活了几年,感情颇深,每次回瓦窑堡,我总去看望他。他一辈子搞卫生防疫工作,现在虽年近八旬,却满面红光,满口白牙,身体壮实,头脑清楚,只是耳聋得厉害。我采访他,要事先给他书面提纲。否则交谈起来真是累死人。他笑着说:“聋了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念长寿经。”

从此以后,我在刘家院度过了八个年头,直到1949年夏天,亲生父亲派人来找到了我,把我接到了刚解放的北平。

我下面所说的瓦窑堡旧事,就是发生在这段时间、住在这个小院的一个小孩的所见所闻。当然,为了核实这些童年的记忆,我几十年间十五次回瓦窑堡,每次回去,都尽量找些知情人了解当年的情况。特别是2011年春天回去,先后找了三十几位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敞开心怀,谈古论今二十多天,弄清了许多悬在心头多年的疑问。

我们都已经是儿孙满堂,饱经风霜,看破红尘的人了。用不着为了什么目的,去忽悠什么人;也用不着编造故事,取悦于什么人。因此,你尽可放心地把这些文字看下去,不用担心在这里出现当下充斥尘世的、可恶的假冒伪劣。

当然,我也不能保证所记述的每件事都准确无误,尽管我希望能这样。我能做的,就是把一个小孩子看到的、听到的,如实地告诉你。瓦窑堡人说:“童子眼最尖”,甚至能看到成年人看不见的暗中鬼怪;北京人说“童言无忌”。我愿本着这种精神,把尽量真实的记录,留给后世,同时也把一片真情留给后人。“突出一个真宇”,“务求真实”,是我写这本书的唯一指导思想。

如果通过《瓦窑堡旧事》这滴水,能折射出陕甘宁边区生活的多彩阳光,那是我求之不得的。但这不取决于我,而取决于读者的视角和感受。这是我要说的几句题外话。

刘家院,位于后河滩水门洞北侧第二院。它的窑洞与相邻院子的窑洞连成一体,组成了瓦窑堡的东城墙,窑顶靠城外的一侧有城垛,可作为射击掩体。刘家院的主体是3孔窑,窑口坐东朝西。北侧是房顶向南一边倾斜的3间瓦房,刘家人称它为“大房”。对着窑口的西侧,是大门和一间小房,刘家人称它“小房”,还有一个专供院内女人娃娃用的“茅则”(厕所。按乡俗,男人一律上院外的公厕)。南侧是与南全娃家相隔的一堵砖墙。

刘家院两扇厚实的木头大门,既没油漆也没写字。大门门额的方砖上刻着“芝兰之家”4个字,其中第二个字写的是繁体字“蘭”,它难了我好多年。何況这4个字连在一起,我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所以我从来只看它,不念它。

平常日子,刘家院大门一掩,放下大门内的铁门搭,院内即成刘家大小的一统天下。白天刘家人回来,只要伸出食指挑起门搭,即可进院。到了晚上,最后回来的人间一声“都回来了吗?”没人答应,即可插上门闩,刘家院的人就算过了一天。

刘家院的第一代、我后父的爷爷,据说是从山西省柳林移民来瓦窑堡做生意的。老太爷生有三子,我要叫他们爷(读音:牙)。长子、次子是原配夫人所生,三子是第二位夫人所生。我们母子入住时,老太爷早已故去,连他的长子——我后父的父亲也已故去。我的后父刘世昌,我在瓦窑堡时称他“大”,即爸。到北平后,按我父亲的指示,称他“恩父”。

3孔窑分属老太爷的三个儿子:北窑属长子,由我的恩父继承;当中窑属二子;南窑属三子。大房属三家共有,后来给二子的长子蓝珠结婚用,最后归在了二子的名下。小房是二子盖的。

刘家院在我入住的那年是三家三代8口人,我们母子的加入,一下变成了四代10口人,我就是那个第四代“人底子”。

那时,老太爷的第二位夫人还健在,我称她“姥姥”。她人极干净利落,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极小极小的脚,走起路来就像扭秧歌一样。在我住进刘家院的八个年里头,没见她出过一次大门。她的亲生儿子、我的三爷和我恩父年纪相近,叔侄两人关系很好,影响到两家人也很亲。

……(P12-14)

后记

《瓦窑堡旧事——陕甘宁边区“留守儿童”记忆》终于完稿了!从2005年开始调研,到2010年1月动笔写第一篇“片断稿”,已经分别过去了八年和三年。这段时间,收集资料和写书稿,逐渐成了我退休生活的主要内容。我怀着对故乡、亲人、童年伙伴的深厚感情,满腔热情地投入了这项工作,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在这段时间里,我几次回瓦窑堡,走访了一百多位七旬以上老人,与他们共同回忆那逝去的岁月。老人们都给了我热情的支持和鼓励,没有他们,这本书是写不出来的,我从内心感谢他们!特别是年过九旬的老红军、老革命李赤然、石柱国和钟彪;年近九旬的革命老人惠端峰、张金汉和王友;郭立本烈士的家人和高疤(德元)烈士的磁窑村乡亲和战友孙明德。他们向我提供了极其难得的珍贵史料。

我的老弟、子长县文化馆退休职工刘有贵,替我寻找、联系各位老人,并陪我走访他们,给我帮了大忙;我的老伴缪经中教授,阅读了“片断稿”、“修改稿”、“文字定稿”、“照片稿”及“送出稿”的各次书稿,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对完成此书付出了辛勤劳动。对他们一并致以谢意。

尽管我很想做到书中所写的事实准确无误,但由于事过六十多年,难免还有错漏之处,敬请读者谅解,知情人指正。

作者

2013年6月6日

书稿完成后,由于一些意外的原因,一直拖到现在才印刷出版,让一些想早点看到本书的老人久等了,而几位老友则没来得及看到本书,就已经离开了人世。对此,我深感痛心和遗憾。

2015年6月,作者又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