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石油危机大揭秘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英)Robin M.Mills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但是,另外一种石油价格剧烈波动将要到来,与1973—1974年和1978—1980年的石油危机不同,这次波动不是由石油供给带来的,而是由石油需求引起的。由于在1986—1999年之间严重的投资不足,全球石油生产能力降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由于备用生产能力的维持成本非常高,所以对于石油生产商来说,并没有一个必须维持巨大备用生产能力的政策目标。在20世纪80年代,沙特阿拉伯在突发情况下维持日产量为700万桶的备用生产能力,所需要的投入大约在200亿至400亿美元,这相当于当期国内生产总值(CDP)的6%~12%,而如果在美国要达到这个目标,大约需要1.5万亿美元的投资。地质学家认为备用生产能力的减少是由于石油供给的减少,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出现这种问题只是因为一个偶然因素,导致经济上出现了无法抗拒的逆转。

1999年3月,在亚洲危机蔓延时,欧佩克认识到不合时机地提高产量的决定可能会导致恶果,他们达成协约,决定削减产量,并说服了挪威、墨西哥、俄罗斯共同采取相应措施(当然,俄罗斯并没有遵守承诺,但是象征意义也很重要)。与1998年相比,欧佩克的产量每天下降了130万桶,随后价格缓慢回升。欧佩克继续降低产量,他们认为油价在22~28美元之间波动“对石油公司和用户都是一个公平的价格”。在随后的几年内,这个“公平价格区域”被不断提高。2001年9月,“9·11”袭击之后,全球都非常反感欧佩克对产量的控制,欧佩克也不想背上拖世界经济后腿之名,因此不再对石油产量进行控制,这满足了全球对石油的需求。然而,到了2001年11月,当油价再次下降到20美元/桶以下时,欧佩克再次强制减产。欧佩克对目标库存采取了一条措施:当消费国的原油储备超过某个特定值时,欧佩克国家将削减产量。对于保持油价来说,这个政策非常成功,这主要是因为面对石油行业的动荡,石油消费国从来无法建立足够大的库存。

尽管这个政策很成功,市场慢慢认识到欧佩克重建市场的能力,并一直希望他们的介入能再次化解价格战争的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家都在谈论“十美元世界”,欧佩克自己内部也没有合理的定位。沉重的债务负担、非生产性经济(主要物资都需要进口,本国不生产)、高失业率等问题是欧佩克国家面临的问题;伊拉克、伊朗和科威特亟须修复战争创伤;而另外一些国家,例如沙特阿拉伯,如果油价持续走低,就面临破产。他们优先考虑偿还债务、经济改革,而暂时不会考虑后备生产能力的投资,这是因为后备生产能力的增加只能使油价更低。在整个欧佩克内,几乎是全球性的石油工业国有化运动赶走了实力强大的拥护者:国际石油公司(10C),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不断提高产量。

然而,全球仍然没有认识到安全边界变得非常有限。1999年和2002年,后备生产能力是500万桶/天。到了2005年,这个数值降低到100万桶/天,这只占全球石油产量的1%。实际上,这种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随着后备生产能力的下降,油价随之上涨。

人们把需求快速增长的责任推给中国和印度,但是在美国,需求的明显增长消耗掉多余的产量。在美国,低油价导致无节制的消费,并且在1973年之后的几十年,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没有做任何重要工作。在中国、印度和其他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判断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在所有的人口中,收入水平可以第一次支付个人机动车费用的人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在中国,2003年汽车拥有量比上年增长了80%,2004年增长了15%,2005年增长了12%。消费者对塑料制品需求的增长导致石油化工产业的爆发性增长。由于天然气供应的瓶颈,促使大量消耗燃油,满足新电视和空调对电力的需要。

1998年,美国、中国和印度这三个国家增长的需求占全球增长需求的137%(按绝对值计算,超过100%的原因是全球其他地区的需求下降)。在1999年,这个数值是68%,2000年是86%,2002~2004年都超过了60%,其中只有2001年没有达到这种增长速率,原因是美国2001年的经济萧条。2005年,在高油价的重压下,这三个国家精疲力尽,没有增长。到了2006年,虽然油价更高,但是需求开始反弹,中国的需求增长了7%。显而易见,中国的增长百分比是非常高的,但是由于美国的起点比较高,所以绝对消费量的增长(以桶计算)却是美国更高。

需求增长非常快,石油公司甚至对高油价和高速增长都没有心理准备,无法作出及时响应。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是超级油轮转身。整整一代的石油工业领导者都一直相信:要不断削减成本来应对持续走低的油价。主要石油公司内部的官僚体制对新的现实反应迟钝,甚至在油价义无反顾地越过30美元/桶(2000年3月)、40美元/桶(2004年7月)、50美元(2004年10月)的时候,投资许可委员会还在以每桶低于20美元的价格来衡量投资收益,关注如何消除所有的风险。新区域的勘探进展缓慢,并且是由小一些的、更愿意冒险的公司实施的。例如印度的凯恩石油(Cairn)、毛里塔尼亚的哈德曼(Hardman)、乌干达的塔罗公司(Tullow),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大型石油公司没有参与其中,开发的速度也不快。P30-32

书评(媒体评论)

《石油危机大揭秘》对未来社会石油与天然气的角色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全面地证明,“石油峰值理论”是没有根据的,是建立在一系列并不完整的假设基础上的。米尔斯的这本书将业界观点、全球政治、人道主义利益进行有机地结合,任何对全球能源感兴趣的人都应该阅读这部书。

——邓肯·克拉克:《石油帝国》与《油桶战争》的作者

罗宾·米尔斯的这本书是揭穿“石油峰值理论”真相最深刻的著作。他对石油工业有着深刻的理解,采用有说服力的观点,并采用了最准确的数量分析,证明了“石油峰值理论”只不过是公关用的热气球,而不是石油工业的真实情况。他的绿色能源观点认为:在满足全球能源需求增长过程中,烃类燃料仍然会是一个关键角色。对于关注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的人,这是一本必读的好书。

——西蒙·维罗尔曼:德国莱茵集团副总裁

地质学家、经济学家、石油工业业内观察家米尔斯认为,在全球能源需求增长过程中,石油天然气仍将是最重要的角色。而将这个观点介绍给公众可能是更为困难的任务。米尔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将这些相反的观点分成五个阵营:地质学家(他们支持“石油峰值理论”)、经济学家(认为市场自己会解决能源问题)、军事理论主义者(强调需要通过武力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环保主义者(对矿物燃料说不)和新卢德主义者(对矿物燃料、能源消费与物质主义说不),然后,他用生动的、丰富的、有确凿依据的观点证明常规石油的储量要比报告的储量多得多,而非常规石油的储量更是巨大,替代能源的资源量也非常丰富的。米尔斯随后对这些复杂观点进行更深刻的剖析,他还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真实的世界与灾难的预言完全不同,那些灾难预言者完全没有考虑人类的聪明智慧。”

——威廉·赵:Gaia碳控制系统公司CEO

目录

第1章 开宗明义

第2章 谁与争锋 对立的观点

第3章 身在何处 经济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循环

第4章 寻找真相 常规石油是否消耗大半

第5章 恐龙将死 产油国揭秘

第6章 另辟蹊径 非常规石油供应

第7章 独步天下 天然气巨人

第8章 合纵连横 供给、投资与地缘政治

第9章 真知灼见探寻新能源

第10章 绿色石油 保护环境

第11章 拨开迷雾 展望未来

缩略语

序言

石油是现代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和优质化工原料,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保障石油的稳定供应,关系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安全。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我国石油消费不断增加,石油进口数量逐年增大。据统计,2008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已达到3.9亿吨,其中国内生产1.9亿吨,国外进口2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国家石油安全越来越受到政府高层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世界石油供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不仅让负责政策制定的政府官员、从事社会政治经济研究的专家学者殚精竭虑,就连普通的公众、出租车司机,也对石油问题表现出空前的关注。

正是由于石油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当前围绕石油的需求与供给、政治与经济、利用与环保、当前与未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各方面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著作和文章,甚至普通的网民也在网上发出了不计其数的博客文章,真可谓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石油危机大揭秘》正是近期出版的这类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该书作者运用其在石油领域学习、研究和工作的有利背景和丰富经验,为我们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看法。针对现在媒体上大量充斥的关于石油危机的报道、文章,以及似乎已经成为“共识”的石油行将耗尽的判断,作者提出,“石油峰值理论”不尽合理,用于预测“石油峰值”产量的模型存在严重缺陷,不能简单地按照这一理论来作为制定能源政策的依据。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经济的角度、石油工业发展规律的角度证明,全球的石油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他以石油峰值理论为靶子,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全球的能源资源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充分论证了全球常规石油资源、非常规石油资源、石油替代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认为,随着世界各国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全球单位GDP的能耗在不断下降,能源需求上升的总体趋势在逐渐放缓。全球都在寻求石油的替代能源,替代率也在逐渐上升。因此,石油峰值可能还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到来。作者态度积极、建设性地指出石油乃至其他能源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光明未来。换句话说,即使真正的石油危机到来,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每一次能源形式的变化,都意味着新的文明的开始,意味着人类社会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通过这部书,还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石油与其他能源的窗口,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每个重要资源国的石油储量与资源分布,介绍了全球主要的油气田分布情况,很多资料都是第一次发表。尽管有些观点可能与读者不尽相同,但无论对我国专业的石油工作者,还是能源经济研究人员,以及关心石油未来的普通读者,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图书。

2009年8月26日

内容推荐

本书从对“石油峰值理论”的分析着手,将对石油危机的研究分成5种不同的学派:地质学家、经济学家、军事论主义者、环保主义者和新卢德主义者,从多个方面论证石油危机与石油短缺都只不过是“心中的魔鬼”,是某些利益集团的一面之词。

本书对石油的真实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首先从研究煤炭的发展过程和20世纪发生的石油危机的真实案例着手,说明能源供应的周期性变化对石油本身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其次,全面分析了欧佩克、峰值专家、美国地质调查局对储量的研究,论证了这些储量的估计都是不足的。而随着石油开采技术的提高,未来的储量还会不断提高,石油峰值时代应该离我们还很遥远。此外,作者对主要产油国的分析,更是证明了所有的预测都是过于悲观的。

本书还对重油、石油砂、天然气等非常规石油和替代能源的资源保有量、技术的发展程度、对石油替代率的变化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论证即使常规石油的产量有所下降,非常规石油和替代能源也完全可以弥补能源需求的缺口。

目前,新的节能技术、开采技术不断涌现,全球节能意识的普及、各国又制定了很多切合实际的能源政策,从而可以使全球在能耗下降的同时,经济可以得到持续发展。而地缘政治、军事手段或其他非常规手段并不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好办法。

石油工业在环保与节能的过程中并不总是“坏小孩”,在保护环境、碳封存等方面,石油工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未来几十年,石油、天然气等仍然是世界能源的主要形式。解决能源问题必须依靠全球石油进口国、石油出口国的共同努力。

编辑推荐

《石油危机大揭秘》作者运用其在石油领域学习、研究和工作的有利背景和丰富经验,为我们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看法。针对现在媒体上大量充斥的关于石油危机的报道、文章,以及似乎已经成为“共识”的石油行将耗尽的判断,作者提出,“石油峰值理论”不尽合理,用于预测“石油峰值”产量的模型存在严重缺陷,不能简单地按照这一理论来作为制定能源政策的依据。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经济的角度、石油工业发展规律的角度证明,全球的石油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他以石油峰值理论为靶子,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全球的能源资源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充分论证了全球常规石油资源、非常规石油资源、石油替代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