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另外一种石油价格剧烈波动将要到来,与1973—1974年和1978—1980年的石油危机不同,这次波动不是由石油供给带来的,而是由石油需求引起的。由于在1986—1999年之间严重的投资不足,全球石油生产能力降到了非常危险的程度。由于备用生产能力的维持成本非常高,所以对于石油生产商来说,并没有一个必须维持巨大备用生产能力的政策目标。在20世纪80年代,沙特阿拉伯在突发情况下维持日产量为700万桶的备用生产能力,所需要的投入大约在200亿至400亿美元,这相当于当期国内生产总值(CDP)的6%~12%,而如果在美国要达到这个目标,大约需要1.5万亿美元的投资。地质学家认为备用生产能力的减少是由于石油供给的减少,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出现这种问题只是因为一个偶然因素,导致经济上出现了无法抗拒的逆转。
1999年3月,在亚洲危机蔓延时,欧佩克认识到不合时机地提高产量的决定可能会导致恶果,他们达成协约,决定削减产量,并说服了挪威、墨西哥、俄罗斯共同采取相应措施(当然,俄罗斯并没有遵守承诺,但是象征意义也很重要)。与1998年相比,欧佩克的产量每天下降了130万桶,随后价格缓慢回升。欧佩克继续降低产量,他们认为油价在22~28美元之间波动“对石油公司和用户都是一个公平的价格”。在随后的几年内,这个“公平价格区域”被不断提高。2001年9月,“9·11”袭击之后,全球都非常反感欧佩克对产量的控制,欧佩克也不想背上拖世界经济后腿之名,因此不再对石油产量进行控制,这满足了全球对石油的需求。然而,到了2001年11月,当油价再次下降到20美元/桶以下时,欧佩克再次强制减产。欧佩克对目标库存采取了一条措施:当消费国的原油储备超过某个特定值时,欧佩克国家将削减产量。对于保持油价来说,这个政策非常成功,这主要是因为面对石油行业的动荡,石油消费国从来无法建立足够大的库存。
尽管这个政策很成功,市场慢慢认识到欧佩克重建市场的能力,并一直希望他们的介入能再次化解价格战争的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家都在谈论“十美元世界”,欧佩克自己内部也没有合理的定位。沉重的债务负担、非生产性经济(主要物资都需要进口,本国不生产)、高失业率等问题是欧佩克国家面临的问题;伊拉克、伊朗和科威特亟须修复战争创伤;而另外一些国家,例如沙特阿拉伯,如果油价持续走低,就面临破产。他们优先考虑偿还债务、经济改革,而暂时不会考虑后备生产能力的投资,这是因为后备生产能力的增加只能使油价更低。在整个欧佩克内,几乎是全球性的石油工业国有化运动赶走了实力强大的拥护者:国际石油公司(10C),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不断提高产量。
然而,全球仍然没有认识到安全边界变得非常有限。1999年和2002年,后备生产能力是500万桶/天。到了2005年,这个数值降低到100万桶/天,这只占全球石油产量的1%。实际上,这种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随着后备生产能力的下降,油价随之上涨。
人们把需求快速增长的责任推给中国和印度,但是在美国,需求的明显增长消耗掉多余的产量。在美国,低油价导致无节制的消费,并且在1973年之后的几十年,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没有做任何重要工作。在中国、印度和其他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判断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在所有的人口中,收入水平可以第一次支付个人机动车费用的人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在中国,2003年汽车拥有量比上年增长了80%,2004年增长了15%,2005年增长了12%。消费者对塑料制品需求的增长导致石油化工产业的爆发性增长。由于天然气供应的瓶颈,促使大量消耗燃油,满足新电视和空调对电力的需要。
1998年,美国、中国和印度这三个国家增长的需求占全球增长需求的137%(按绝对值计算,超过100%的原因是全球其他地区的需求下降)。在1999年,这个数值是68%,2000年是86%,2002~2004年都超过了60%,其中只有2001年没有达到这种增长速率,原因是美国2001年的经济萧条。2005年,在高油价的重压下,这三个国家精疲力尽,没有增长。到了2006年,虽然油价更高,但是需求开始反弹,中国的需求增长了7%。显而易见,中国的增长百分比是非常高的,但是由于美国的起点比较高,所以绝对消费量的增长(以桶计算)却是美国更高。
需求增长非常快,石油公司甚至对高油价和高速增长都没有心理准备,无法作出及时响应。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是超级油轮转身。整整一代的石油工业领导者都一直相信:要不断削减成本来应对持续走低的油价。主要石油公司内部的官僚体制对新的现实反应迟钝,甚至在油价义无反顾地越过30美元/桶(2000年3月)、40美元/桶(2004年7月)、50美元(2004年10月)的时候,投资许可委员会还在以每桶低于20美元的价格来衡量投资收益,关注如何消除所有的风险。新区域的勘探进展缓慢,并且是由小一些的、更愿意冒险的公司实施的。例如印度的凯恩石油(Cairn)、毛里塔尼亚的哈德曼(Hardman)、乌干达的塔罗公司(Tullow),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大型石油公司没有参与其中,开发的速度也不快。P30-32
《石油危机大揭秘》对未来社会石油与天然气的角色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全面地证明,“石油峰值理论”是没有根据的,是建立在一系列并不完整的假设基础上的。米尔斯的这本书将业界观点、全球政治、人道主义利益进行有机地结合,任何对全球能源感兴趣的人都应该阅读这部书。
——邓肯·克拉克:《石油帝国》与《油桶战争》的作者
罗宾·米尔斯的这本书是揭穿“石油峰值理论”真相最深刻的著作。他对石油工业有着深刻的理解,采用有说服力的观点,并采用了最准确的数量分析,证明了“石油峰值理论”只不过是公关用的热气球,而不是石油工业的真实情况。他的绿色能源观点认为:在满足全球能源需求增长过程中,烃类燃料仍然会是一个关键角色。对于关注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的人,这是一本必读的好书。
——西蒙·维罗尔曼:德国莱茵集团副总裁
地质学家、经济学家、石油工业业内观察家米尔斯认为,在全球能源需求增长过程中,石油天然气仍将是最重要的角色。而将这个观点介绍给公众可能是更为困难的任务。米尔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将这些相反的观点分成五个阵营:地质学家(他们支持“石油峰值理论”)、经济学家(认为市场自己会解决能源问题)、军事理论主义者(强调需要通过武力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环保主义者(对矿物燃料说不)和新卢德主义者(对矿物燃料、能源消费与物质主义说不),然后,他用生动的、丰富的、有确凿依据的观点证明常规石油的储量要比报告的储量多得多,而非常规石油的储量更是巨大,替代能源的资源量也非常丰富的。米尔斯随后对这些复杂观点进行更深刻的剖析,他还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真实的世界与灾难的预言完全不同,那些灾难预言者完全没有考虑人类的聪明智慧。”
——威廉·赵:Gaia碳控制系统公司CEO
石油是现代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和优质化工原料,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保障石油的稳定供应,关系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安全。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我国石油消费不断增加,石油进口数量逐年增大。据统计,2008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已达到3.9亿吨,其中国内生产1.9亿吨,国外进口2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国家石油安全越来越受到政府高层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世界石油供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不仅让负责政策制定的政府官员、从事社会政治经济研究的专家学者殚精竭虑,就连普通的公众、出租车司机,也对石油问题表现出空前的关注。
正是由于石油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当前围绕石油的需求与供给、政治与经济、利用与环保、当前与未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各方面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著作和文章,甚至普通的网民也在网上发出了不计其数的博客文章,真可谓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石油危机大揭秘》正是近期出版的这类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该书作者运用其在石油领域学习、研究和工作的有利背景和丰富经验,为我们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看法。针对现在媒体上大量充斥的关于石油危机的报道、文章,以及似乎已经成为“共识”的石油行将耗尽的判断,作者提出,“石油峰值理论”不尽合理,用于预测“石油峰值”产量的模型存在严重缺陷,不能简单地按照这一理论来作为制定能源政策的依据。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经济的角度、石油工业发展规律的角度证明,全球的石油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他以石油峰值理论为靶子,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全球的能源资源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充分论证了全球常规石油资源、非常规石油资源、石油替代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认为,随着世界各国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全球单位GDP的能耗在不断下降,能源需求上升的总体趋势在逐渐放缓。全球都在寻求石油的替代能源,替代率也在逐渐上升。因此,石油峰值可能还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到来。作者态度积极、建设性地指出石油乃至其他能源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光明未来。换句话说,即使真正的石油危机到来,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每一次能源形式的变化,都意味着新的文明的开始,意味着人类社会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通过这部书,还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石油与其他能源的窗口,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每个重要资源国的石油储量与资源分布,介绍了全球主要的油气田分布情况,很多资料都是第一次发表。尽管有些观点可能与读者不尽相同,但无论对我国专业的石油工作者,还是能源经济研究人员,以及关心石油未来的普通读者,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图书。
2009年8月26日
本书从对“石油峰值理论”的分析着手,将对石油危机的研究分成5种不同的学派:地质学家、经济学家、军事论主义者、环保主义者和新卢德主义者,从多个方面论证石油危机与石油短缺都只不过是“心中的魔鬼”,是某些利益集团的一面之词。
本书对石油的真实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首先从研究煤炭的发展过程和20世纪发生的石油危机的真实案例着手,说明能源供应的周期性变化对石油本身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其次,全面分析了欧佩克、峰值专家、美国地质调查局对储量的研究,论证了这些储量的估计都是不足的。而随着石油开采技术的提高,未来的储量还会不断提高,石油峰值时代应该离我们还很遥远。此外,作者对主要产油国的分析,更是证明了所有的预测都是过于悲观的。
本书还对重油、石油砂、天然气等非常规石油和替代能源的资源保有量、技术的发展程度、对石油替代率的变化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论证即使常规石油的产量有所下降,非常规石油和替代能源也完全可以弥补能源需求的缺口。
目前,新的节能技术、开采技术不断涌现,全球节能意识的普及、各国又制定了很多切合实际的能源政策,从而可以使全球在能耗下降的同时,经济可以得到持续发展。而地缘政治、军事手段或其他非常规手段并不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好办法。
石油工业在环保与节能的过程中并不总是“坏小孩”,在保护环境、碳封存等方面,石油工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未来几十年,石油、天然气等仍然是世界能源的主要形式。解决能源问题必须依靠全球石油进口国、石油出口国的共同努力。
《石油危机大揭秘》作者运用其在石油领域学习、研究和工作的有利背景和丰富经验,为我们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看法。针对现在媒体上大量充斥的关于石油危机的报道、文章,以及似乎已经成为“共识”的石油行将耗尽的判断,作者提出,“石油峰值理论”不尽合理,用于预测“石油峰值”产量的模型存在严重缺陷,不能简单地按照这一理论来作为制定能源政策的依据。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经济的角度、石油工业发展规律的角度证明,全球的石油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他以石油峰值理论为靶子,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全球的能源资源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充分论证了全球常规石油资源、非常规石油资源、石油替代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