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渠梁年轻的时候,老爹秦献公已经为他们家族置办了非常丰厚的地产和家产。当时,他们家族虽然赶不上个别诸侯国富庶,但也拥有大约全国十分之一的财产,属于“全国七强”之一。他们家富甲一方,离不开献公这一代的打拼和努力。虽然更早些时候。秦国也曾有过鼎盛时期,但由于献公之前,频繁更换君主,君臣之间关系又很不协调,导致国势日衰,民生窘迫,士无斗志,国无进取,只有到了秦献公时实行休养生息、发家致富政策,才慢慢有了起色,渐渐积累起了一些家业,成为那个时代屈指可数的富豪。
21岁那年,献公老爹死了,赢渠梁继承了显赫的王位和遗产,~夜之间成为秦国的国王,也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富二代”。面对如此庞大的地盘和丰厚的家产,年轻的秦孝公赢渠梁一时有些不知所措,他没有从政经验,不知道究竟该怎样管好这个家、理好这笔财,突然之间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好在他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也善于学习。虽然没有读过博士后,但肚子里有很多道道。
上任不久,这位年轻的领导人就向全国发布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命令。命令的意思说:
从前,我们缪公在岐山、雍邑之间,实行德政、振兴武力,在东边平定了晋国的内乱,疆土扩达到黄河边;在西边称霸于戎狄,拓展疆土达千里,天子赐予霸主称号。诸侯各国都来祝贺,给后世开创了基业。盛大辉煌。但是就在前一段厉公、躁公、简公、出子的时候,接连几世不安宁,国家内有忧患,没有空暇顾及国外的事,结果晋国攻夺了我们先王河西的土地,诸侯也都看不起秦国,耻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献公即位,安定边境,迁都栎阳,并且想要东征,收复缪公时的原有疆土,重修缪公时的政令。我缅怀先君的遗志,心中常常感到悲痛。宾客和群臣中有谁能献出高明的计策,使秦国强盛起来,我将让他做高官。分封给他土地。
这个命令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人才招募令”。但是其内涵非常丰富,从中可以看出一些一般命令所没有的东西:
首先,可以看出秦孝公具有强烈的知耻意识。在孝公看来,三晋中的魏国之所以敢于攻取本来属于秦国的河西土地,主要是由于自身不够强大,自己不强大,不仅财富容易被抢夺,而且连诸侯也看不起,活得一点尊严也没有,这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这种耻辱感促使他深刻认识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发愤图强。
第二,可以看出秦孝公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把继承先君的遗志,作为自己执政的第一要务,每当想到老爹临终嘱托,要收复失地、统一国家时,就深感责任重大,而不是像有些继承了老子地位和家产的纨绔弟子,只知道享乐,把老子的遗嘱置之脑后。命令中“悲痛“一词,充分显示了他的忧患和责任意识。
另外,可以看出秦孝公具有超前的人才意识。只要有使国家强大富裕的计策,不论是现任大臣,还是远方的宾客,都可以聘请其担任重要领导干部,而且封给土地,对人才求之若渴。这种人才观点,现在看来,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在那个时代,有如此认识实属难得。这说明孝公具有战略眼光。
秦孝公之所以打出这张牌,绝不是率意而为,而是长期调查研究和深思熟虑的结果,主要应该是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基于对历史经验的判断。河西地区为何被晋国侵占,主要是秦国实力不强,政治、经济和军事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会被人瞧不起。这是老祖宗给他留下的另一笔遗产。
二是基于对形势的判断。在周天子式微的情况下,诸侯割据,群雄争霸,未来的是“全国七强”之间的大竞争大比拼,比的是军事,是经济,更是综合国力。谁综合国力强,谁就能掌控天下。
三是基于对秦国现状的判断。献公时代,虽然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很多东西已经制约社会的发展,到了不改革不行的程度,必须下定决心,改革那些束缚和制约社会发展的东西。
四是基于对人才重要性的判断。因为孝公深深地认识到,未来“全国七强”之间的竞争,最关键的还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能赢得未来。
因此说,秦孝公这个命令,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命令,是其执政思想和执政理念的发轫。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命令,正是这个命令,把秦国引入依靠人才,依靠改革,富国强兵的新时代。
“招募令”发出后,立即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那些身怀治国安邦之才的人,那些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人,那些找不到实现人生价值舞台的人,或投简历,或找人牵线搭桥,或直接来毛遂自荐,纷纷要求加入秦国的人才库。那个时期,孝公很忙,忙于亲自主持一场场面试和答辩。
似乎是上天的安排,历史给孝公准备了一个他非常想要的人。此人名叫商鞅。商鞅是通过朋友的引荐得以参见面试的。最初的时候,孝公对他的印象并不好,感觉这个人喜欢空谈,回答的问题不着边际,不切合秦国的实际。直到第三次面试,才开始谈到了孝公的心里,慢慢打动了他。
其实,商鞅是一个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的人,不仅对社会有独特的见解,而且有很多富国强兵的好办法。之所以最初得不到孝公的赏识,主要是他当时考虑的是转岗再就业问题多些,对秦国面临的形势和孝公的真实想法缺乏深刻而具体的分析,一开始面试的时候,不知道对方出什么题,想要什么答案,只能将自己准备的试题库中的资料拿出来应付一气。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