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国际人才竞争激烈的严峻形势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把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才资源强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如何才能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目前,国内部分高校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也有学者提出了一些理论思考。总的来看,创新人才学的理论体系还不完整,学科范畴尚未建立,研究方法还在探索。基于此,桂长林教授继出版《对人类社会科技发展做出开拓性研究成果的著名科学家》、《中国科技成就概览》等专著后,最新推出的力作《创新人才学》从理论的高度对创新人才学基本要素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诠释和凝练。
《创新人才学》阐释了创新的价值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系统分析了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基本要素,详实地介绍了国内外一些杰出人物的创新事迹及其启示,提出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抓好四个要素,即要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要有一批有潜质的培养对象。
桂长林编著的《创新人才学》皇皇数十万言,内容丰富,视角独特,是把创新人才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一种尝试和探索,也是创新人才学理论的补充和丰富,对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世界文明与科技发展的简要回顾
第二节 时代召唤创新型人才
第三节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与品德培养
第二章 兴趣与知识
第一节 兴趣的作用
第二节 知识的作用
第三章 思维、天赋与实践
第一节 思维的生理学机理
第二节 思维方法学
第三节 天赋
第四节 实践
第四章 国内外一些著名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教育家的创新事迹和启示
第一节 科学家
第二节 发明家
第三节 企业家
第四节 教育家
第五章 关于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
参考文献
第三节 企业家
一、比尔·盖茨
美国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架构师盖茨1955年10月28日诞生于美国西雅图市。他就是日后的全球首富比尔·盖茨。他的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教师,都没有任何经商背景。所以,那种认为天才是代代相传的观点在比尔·盖茨身上是站不住脚的。但是,勤奋的血液却在盖茨家族成员的身上川流不息。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盖茨一家搬到迅速发展的布雷默顿。老盖茨与一个合伙人成立了一所家具公司,该公司最后发展为销售新货的家具公司——美国家具公司。他们逐渐在布雷默顿站住了脚。后来,年轻的威尔·盖茨——比尔·盖茨的祖父接过生意。他好交际,很得人心,几乎加入过当地每一个民间组织和社交俱乐部。1925年,他的儿子威廉·亨利·盖茨第三出世,他就是比尔·盖茨的父亲。他早年就显示出盖茨家族企业家的天赋,他和邻居家孩子联合办了一份报纸。因其分类广告和体育栏目精确无误,受到当地人的重视。后来他参军入伍,战后他上了华盛顿大学,学法律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助理律师,并与玛丽·马克斯韦尔结婚。
玛丽·马克斯韦尔是个很活跃的姑娘,社交能力很强,曾任华盛顿大学联合学生会秘书和女生联谊会会长,并在1950年校内女子滑雪比赛中获最佳成绩。
玛丽·马克斯韦尔的家族充满活力。当盖茨的祖先在阿拉斯加建立家具店时,玛丽的爷爷詹姆斯·威拉德·马克斯韦尔正在西南部的华盛顿奔波于他的金融生涯。
玛丽·马克斯韦尔的祖父,也就是比尔·盖茨的曾外祖父是个物理学家的儿子。他是从阿拉斯加州来西部冒险的,当时已有10年银行工作经历。1892年,他与妻子在华盛顿定居。他创办了美国交易银行,然后又与一个合伙人将它建成为一家私立银行,取名马克斯韦尔一史密斯公司。
1906年,马克斯韦尔全家迁往西雅图,在西雅图创建了美国城市银行,并且在金融界赢得了极高的声望。此时的马克斯韦尔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知名人物。
马克斯韦尔的儿子詹姆斯·威拉德·马克斯韦尔从华盛顿大学毕业后,作为他父亲银行的一名信差开始了他自己的银行生涯。还在读大学的时候,他就结识了他未来的妻子阿黛尔·汤普林。她过去一直是女子球队的一颗明星,并且是班上非常出名的学生。
年轻的马克斯韦尔一家成了西雅图当地最有社会影响的家庭之一,威拉德·马克斯韦尔在西雅图既喜欢财富,又喜欢权力。事实上他成了太平洋国民银行的副总裁。这家银行后来成为第一洲际银行,是美国第九大银行。
从上可见,比尔·盖茨的父母系家族都不属于那种墨守成规处事的人物,这对比尔·盖茨有一定的影响。此外,比尔·盖茨家族,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之人,但是他们都有一种相同的个性,那就是创新精神(在一开始也是一种冒险精神)。也许,正是因为这两种精神的结合才造就了后来的微软帝国。
比尔·盖茨度过童年时代的西雅图,有着生机勃勃的港口、欣欣向荣的航空航天工业。西雅图的波音公司是面向世界的喷气式飞机制造公司。但是,最先显露这个勤奋城市抱负的是以21世纪为主题的1962年世界博览会。它的标志是高耸的天线和旋转餐厅。
……
P82-84
近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讲话中描绘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让人民充满期待,给世界再添精彩。实现中国梦,需要亿万中国人付出智慧和努力,而其中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是基础和关键。在此意义上,“中国梦”实际上就是人才强国梦,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梦。在当前国际人才竞争激烈的严峻形势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把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才资源强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如何才能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目前,国内部分高校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也有学者提出了一些理论思考。总的来看,创新人才学的理论体系还不完整,学科范畴尚未建立,研究方法还在探索。基于此,桂长林教授继出版《对人类社会科技发展做出开拓性研究成果的著名科学家》、《中国科技成就概览》等专著后,最新推出的力作《创新人才学》从理论的高度对创新人才学基本要素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诠释和凝练。
《创新人才学》阐释了创新的价值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性,系统分析了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基本要素,详实地介绍了国内外一些杰出人物的创新事迹及其启示,提出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抓好四个要素,即要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要有一批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创新人才学》皇皇数十万言,内容丰富,视角独特,是把创新人才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一种尝试和探索,也是创新人才学理论的补充和丰富,对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桂长林教授是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的资深专家和教育家,也是我校摩擦学研究所的创办者和奠基人,学术成果丰硕,著作等身,享誉盛名。2007年,桂长林教授离开教学一线岗位后,“存壮心敢为人先,入古稀为霞满天”,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几十年的教育科研经验,始终笔耕不辍,开辟全新领域,又成一家之言。他钻研新知、追求真理的精神,砥砺前行、只争朝夕的境界,持之以恒、孜孜以求的态度,承接前贤,启迪后生,堪称师者风范,当为学者楷模,值得我们学习。此书已是桂长林教授退休后撰写的第三部专著,他这种退而不休、发挥余热、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更值得我们钦佩。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