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伟人毛泽东生前并没有留下任何他自己亲笔写就的个人传记或回忆录,这对于许多渴望了解毛泽东的人来说不无遗憾。毛泽东一生中的每一个时期,都充满了传奇。通常,我们只有通过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的回忆录,才能弥补这个遗憾。《毛泽东最后十年》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书中所述,大部分是曾担任毛主席警卫队长的陈长江同志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其真实性自不待说。由于他独有的经历,使得本书不仅较好地反映了那段历史的某些片断,为有志于研究这段历史者提供了一些重要资料,而且也可以使广大读者从更多的方面去了解一个真实的毛泽东。
警卫队长陈长江同志跟随毛泽东主席27年,用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告诉读者,在“文革”十年里,毛主席在生活、工作、学习和巡视各地上的点滴往事。在本书中,你将读到:
中南海里贴出了《炮打司令部》大字报:八次接见红卫兵搞得他精疲力竭;要警卫去辟谣说没有找到那个儿子;派张春桥去接“打游击”的许司令;出席中共九大前后的点点滴滴;“住在毛泽东身边”的客人们:林彪“一号命令”的风波;夜雾迷漫的庐山;惊心动魄的“九·一三”之夜;衰老的毛泽东在游泳中获得新生;唐山大地震时刻的毛泽东……
再版说明
第1章 警卫毛泽东二十七年,最难忘的是“文革”这十年
第2章 中南海里贴出了《炮打司令部》大字报
第3章 毛泽东走出中南海陷入重围
第4章 “八·一八”天安门广场的插曲
第5章 八次按见红卫兵抗搞得他精疲力竭
第6章 要警卫去辟谣说没有找到那个儿子
第7章 去武汉游水未能如愿
第8章 不信陈再道要搞“政变”
第9章 派张春桥去接“打游击”的许司令
第10章 不喜欢纪念章和“红海洋”
第11章 制止武斗毫不客气
第12章 出席中共九大前后的点点滴滴
第13章 要稳定农村政策让农民放心
第14章 “住在毛泽东身边”的客人们
第15章 林彪“一号命令”的风波
第16章 上庐山开九届二中全会
第17章 夜雾迷漫的庐山
第18章 一路高唱《国际歌》南巡
第19章 火速调车离杭州
第20章 丰台站的部署
第21章 惊心动魄的“九·一三”之夜
第22章 破例出席陈毅追悼会
第23章 毛泽东两次休克
第24章 毛泽东会见外宾的时刻
第25章 江青私闯毛泽东住处
第26章 采纳邓小平意见对调八大军区司令
第27章 毛泽东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
第28章 王洪文在长沙诬告碰了大钉子
第29章 衰老的毛泽东在游泳中获得新生
第30章 与游泳最后诀别
第31章 强忍病痛多次会见外宾
第32章 为毛泽东眼疾施行手术
第33章 派代表出席周恩来追悼会
第34章 最后会见外宾
第35章 唐山大地震时刻的毛泽东
第36章 在毛泽东遗体边的最后守护
后记
第1章 警卫毛泽东二十七年,最难忘的是“文革”这十年
毛泽东的最后10年,即“文化大革命”那10年,我始终在毛主席身边做警卫工作,没有离开过,也没有轻松过,遇到过许多困难,不时还伴随着某种委屈和种种意想不到的危险。
说起警卫工作来,它包括许多内容,涉及很多部门和不少的层面,我只是做了其中的一点点。那么,我是做什么工作呢?说起来也很简单,在这10年间,我当过副中队长、中队长、副大队长……不管职务上有什么变化,工作地点有什么不同,我的具体工作内容却还是那么些:
带好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分队,也就是管好十几个人、几十个人,最多时也不超过一百几十号人;在毛主席住处值班,接、送来毛主席这里的内外宾客。他们或是按通知前来开会,或是依约来与毛主席谈话,或仅仅是为了见上一面。不管哪一类,我的工作都不能省略。
另一项工作,也是老任务了,就是毛主席每次外出巡视,我都随同前往。每次随行的警卫人员,都是根据上级的指示和外出的时间、路线和到达的地点等有关情况,制定出实施方案和计划。它包括警卫部队的人员组成:带多少人,需要准备的物资和装备,部队按什么样的顺序,编成怎样的队形,以及中途停留、驻地布置的兵力组织……这些工作,有的我非参与不行,有的就由我布置安排,督促检查,组织落实。当然,这其中包括毛主席多次接见红卫兵和大家熟知的毛主席那几次著名的外出巡视,还有主席出席活动的那几次……不论是哪一类的哪一次,都把它放在我们一切行动的首要地位,全力以赴,精心安排,狠抓落实,不得有任何的懈怠。令我欣慰的是,在这些工作中,我们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达到了目的,没有出过什么纰漏。
毛主席对我们的警卫工作,对我们的警卫战士信任不信任?满意不满意呢?这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不过,最使我难忘的是有这样几个片断,常在我的脑际盘桓。
这是哪一年的事了?是“九·一三”事件之前,还是之后呢?记不准了。一向开朗自信的毛主席,有一段时间不知为何陷入了苦闷和抑郁之中,显得很是沉重与熬煎。不知他是发现了什么不好的征候,还是预感到将有什么不祥的事件可能发生,他经常神情沮丧,忧心忡忡,心绪不宁,很少能看到他的笑容,也难以听到他那充满自信和富有表现力的风趣而诙谐的话语,几天了,他进食很少,更为突出的是他无论如何睡不着觉。
毛主席休息不好,我们就紧张,就担心他的健康……多年以来这已成了一种连锁反映了。毛主席休息不好,我们跟着着急。
有一天,天将破晓,毛主席睡不着,出来散步了,年将80岁的老人了,尽管他的身体一向很好,可是人到了这把年纪的时候,岁月对人健康的摧残,那是不能低估、不可轻视的。
我像往常那样,急忙跟在毛主席的身后随着他往前走。到了门口,毛主席看到了门卫哨兵,便问:
“长江,你们哨兵带枪和子弹没有?”
听主席这么问,我不由得一惊。以往的毛主席可不是这个样子啊!
我们知道,毛主席一向不喜欢警卫布置上那种荷枪实弹,戒备森严,摆架子,抖威风的做法。为使警卫形式缓和,警卫分队不仅人数尽可能要少,哨兵大都身着便装,不带明枪,当然短枪是有的了。毛主席面前的这个便衣哨兵,两手空空,就像一个无所事事的闲人一般。熟悉情况的毛主席当然一眼望去,便知道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警卫战士了。
因为毛主席喜欢战士,关心人民群众疾苦,而警卫战士大都来自农民、工人中间,他总爱向见到的战士问这问那。战士们对毛主席的提问,回答的都是有啥说啥,实实在在,无所顾忌。有时毛主席还能从这些战士的口中了解到许多直接来自人民群众中间的真实情况。 进行“农村调查”,为毛主席提供第一手真实情况,也是我们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可说是毛主席一生的追求。从50年代起,我不止一次被毛主席派回在农村的老家进行“农村调查”,也不止一次当面向毛主席汇报调查中的所见所闻,与毛主席进行亲切的交谈。
不论是随便与毛主席聊天,还是郑重其事地向他汇报,每每这样,他对提到的情况和问题,总要了解个水落石出。警卫战士为他提供的这些真实的情况,甚至对他的某些决策产生过重大影响。通过这些聊天叙谈,增进了他与战士之间的了解和情谊也不说了,令我们惊异不已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对警卫战士了解的程度。
P1-3
世纪伟人毛泽东生前并没有留下任何他自己亲笔写就的个人传记或回忆录,这对于许多渴望了解毛泽东的人来说,不无遗憾。毛泽东一生中的每一个时期,都充满了传奇。他的晚年亦不例外。如今很多描写毛泽东晚年事迹的书,往往是根据史料写就的,难免对毛泽东在生活上的点点滴滴无法真实记录,对有些历史事件背后的真实故事也无法阐述。通常,我们只有通过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的回忆录,才能弥补这个遗憾。《毛泽东最后十年》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毛泽东最后十年》一书是为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而写的,它完成于1993年夏,后因诸多因素未能出版。之后的几年里,作者对书稿所涉及的史实又进行了一些核实订正,在内容上做了一些补充,在一些章节上也有了适当的调整。到了1998年,适逢毛主席诞辰一百。五周年之际,这本书终于有幸付梓,与读者见面。此书也是作者对毛泽东同志的缅怀与纪念。
书中所述,大部分是曾担任毛主席警卫队长的陈长江同志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其真实性自不待说。由于他独有的经历,使得本书不仅较好地反映了那段历史的某些片断,为有志于研究这段历史者提供了一些重要资料,而且也可以使广大读者从更多的方面去了解一个真实的毛泽东。
时光匆匆,转眼又到了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了。自从这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为了满足更多热爱毛泽东同志的读者的要求,同时也为了纪念毛泽东同志,特将此书再版。
此次修订再版,笔者订正了原书中的舛讹之处,并在原书的基础上,补充增加了一些内容,使内容更加充分,人物更加丰满。读者从中可以读到一个晚年时期真实的毛泽东,以及在毛泽东同志人生最后十年里,发生在他老人家身边的许多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在撰写书稿《毛泽东最后十年》的过程中,孙美玉、张随枝、董保存、晓白等同志都曾给过热情宝贵的帮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李捷等同志进行了审阅,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东林、宋守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胡建华等同志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对以上各位,笔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所述内容、观点也仅限于个人的了解和认识,不准确和错误之处肯定会有,诚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谢。
陈长江 赵桂来
2008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