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该书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淮南子》中的“治道”问题,批判了过往一些学者对《淮南子》中“无为”“适情”等问题不合理的阐述,指出了《淮南子》中治道思想各方面的价值,对更为全面准确地了解《淮南子》提供了新思路。 内容推荐 本书探讨了《淮南子》中的“治道”问题。绪论主要阐述先秦西汉的“治道”思想。第一章是对《淮南子》一书基本情况的简介,以及对《淮南子》政治哲学相关研究文献的批评。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探讨与“治道”问题有关的五个方面:适情、无为、祸福问题、儒学问题、制礼问题。第七章借鉴《淮南子》中的“治道”思想,对牟宗三与徐复观的自由主义式“治道”观进行评述。最后结论指出《淮南子》中“治道”的部分思想在近现代仍具影响。 目录 目录绪 论 / 001第一节 《淮南子》中“治道”问题在“治道”思想史中的定位 / 001第二节 《淮南子》语境中“治道”的含义 / 012第三节 《淮南子》中“治道”问题的五个方面的联系 / 022第四节 关于研究方法的考虑 / 026第五节 研究内容简介 / 036第一章 《淮南子》基本情况简介及相关政治哲学研究评析 / 054第一节 《淮南子》的编著者、内容和主旨、版本及注疏情况简介 / 054第二节对《淮南子》政治哲学研究文献的评析 / 068第三节 小结 / 111第二章 “适情”:治国者的内在态度 / 114第一节 先秦西汉经典中与“适情”有关的问题/ 116第二节 “适情”的基本义域 / 123第三节 关于“适情”是治国者的内在态度的说明/ 129第四节 “适情”的关联性概念:“应” / 134第五节 “适情”与“无为”的联系 / 153第六节 小结 / 156第三章 “无为”:治国者的外在行事方式 / 165第一节 先秦西汉“无为”思想述略 / 168第二节 “无为”的政治性 / 192第三节 因循“自然”而“无为” / 195第四节 “常后而不先”而“无为” / 207第五节 小结 / 218第四章 “损益”与“守常”:治国者保福避祸 / 228第一节 损益 / 230第二节 守常 / 251第三节 小结 / 267第五章 治国者与儒学 / 275第一节 先秦西汉思想经典中的治国者与儒学这一主题 / 279第二节 简述《淮南子》中的儒学观念 / 284第三节 治国者利用、改造儒学中的“六艺” / 288第四节 治国者对儒学的学习态度:“适情” / 295第五节 儒学问题与治国者“制礼”行为的关联 / 302第六节 小结 / 305第六章 “制礼”:治国者对礼的制作 / 312第一节 先秦西汉思想史中关于礼的制作的观点 /316第二节 对“制礼”的要求之一:制作具有多重道德标准的礼 / 322第三节 对“制礼”的要求之二:改造前人之礼 /328第四节 “制礼”的两个相关问题:鬼神问题以及愚民问题 / 334第五节 小结 / 341第七章 反思牟宗三、徐复观关于“治道”的观点 / 346第一节 反思牟宗三的“治道”观 / 347第二节 反思徐复观的“治道”观 / 366第三节 小结 / 380结论 / 387参考文献 / 3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