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结合国家城市更新的重大战略与“十四五”期间韧性生态城市的现实需求,针对我国寒冷地区气候与建设需求特点,将韧性规划与适应性规划融入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型,针对“人-地”适应性和“城-水”适应性提出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法,破解城镇化发展难题。 内容推荐 水资源匮乏、水生态脆弱、水循环不畅、水环境不合理利用以及水灾害发生频率增长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寒冷地区气候环境与人地发展矛盾突出,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气候环境特征对于今后如何集约利用水资源、维护水生态健康、适应当地水环境气候、强化水安全防控均提出了相应要求。“适水”的理念来源于生态适应性理论,亟需开展对于城市空间环境的适水发展模式与方法研究与指导。本书在明晰寒冷地区适水性住区评价体系与空间规划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适水性住区案例和建设经验,研究综合城市规划与水资源管理、环境管理、市政工程、城市管理等多学科技术方法,提出以指导城市建设实践为目标的寒冷地区适水性住区空间规划综合技术指南。针对多种水体类型与空间层次,提出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包含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修复、水微气候调节、水安全防控的多项技术方法,为我国寒冷地区城市住区的空间规划编制提供详细、具体的技术引导。 目录 1 前沿与背景 1.1 政策背景1.2 编制目的1.3 适用范围 2 适水性住区基本内涵2.1 “适水性”概念2.2 适水性的相关研究2.3 “适水性住区”的概念2.4 适水性住区特征与设计原则2.5 适水性住区的核心影响要素3 适水性城市与住区案例3.1 适水性城市案例――新加坡水环境韧性城市规划3.2 适水街区案例――北京亮马河3.3 适水性住区案例4 适水性住区评价方法与体系构建4.1 住区尺度适水性评价的核心要素4.2 DPSIR 评价模型介绍4.3 基于 DPSIR 模型的寒冷地区滨水住区适水性评价因素分析4.4 基于 DPSIR 模型的寒冷地区滨水住区适水性评价方法研究4.5 天津市典型滨水住区适水性评价实证应用5 适水性住区空间优化模式5.1 设计目标与原则5.2 水资源空间模式优化策略5.3 水生态空间模式优化策略5.4 水安全空间模式优化5.5 水气候空间模式优化后 记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