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百科丛书是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科院地学部多位院士担任顾问,中国首套图文并茂,系统地介绍自然、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知识的地理百科全书。
这本由林颖、李莉编写的《蓟辽走廊》是其中一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蓟辽走廊/中国地理百科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林颖//李莉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是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科院地学部多位院士担任顾问,中国首套图文并茂,系统地介绍自然、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知识的地理百科全书。 这本由林颖、李莉编写的《蓟辽走廊》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针对中国区域地理进行完全展示。丛书遵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念,构建山川事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格局,演绎中国“自然地理+人类活动”的概念集合——一个将“中国地理”视为包含着特定岩石圈、土壤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以及在“人类圈”中展开的人类活动、物产演化、经济形态、疆域变迁、区域文化等多种元素在内的复合体系: 它以自然地理的山川形胜,或地域文化的构成差异为基础,将中国划分为数百个自然或文化小区,由此集结成数百册特大型丛书; 它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以具象的“地理”概念为切入点和线索,深入推及广阔的“国家”范畴,感性展示地貌、生态、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 它是创意独特、形式新颖的科普读本,面貌介乎通俗读物与知识词典之间,体例呈现为对“百科全书”与“有图读物”两种不同风格的有机糅合——化严谨的学术宣讲为通俗易懂的客观叙述,融庞大的知识体系于生动直观的图文交互体裁中。 这本由林颖、李莉编写的《蓟辽走廊》是其中一册。 目录 前言 区域地貌示意图 关东南大门 一 自然地理 两大平原交会处 古沼泽地 海蚀冲积平原 绵长海岸线 基岩—砂砾质海岸 海退 两河口湿地 米等深线以内海域 西北向东南倾斜 辽西台陷 山海关—北镇古隆起 阜新—锦州断裂带 大青山—虹螺山成矿带 医巫闾山 松岭山脉余脉 岩溶地貌 锦州湾 六股河流域 大凌河 辽河中游 小凌河 女儿河 沿海盐碱滩地 草甸土 山地—沿海洪泛区 地震活跃区 建昌“脊梁” 大青山 大黑山 云山洞 佛指山冷暖洞 龙潭大峡谷 大凌河源 青龙河头 柏山清泉 宫山嘴水库 六股河冲积平原 绥中山地 冰沟大顶 平顶山 龙门山 妙峰岭 三女峰 花户小石林 永安堡盆地 将军湖 石河 王宝河 黑水河 狗河四温泉 绥中沿海平原 止锚湾 绥中十二礁 老黄顶 黑凤山 首山 九龙山 兴城怪石林 兴城河 烟台河 兴城温泉 六股河口湿地 兴城海滨 长山寺湾 菊花岛 小海山岛 台子山 龙背山 龟山岛 虹螺山 灵山 哑鹿沟洞 顺道沟溶洞 五里河 连山河 圣水泉 矿湖 连山湾 唐石砬子山 盘龙洞 暖泉 乌金塘水库 紫荆山 北普陀山 二郎洞山 大笔架山·海上“天桥” 锦州盆地 两河交汇处 白沙湾 歪桃山 五顶山 茶山 翠岩山 牛心山 十三峰 百股河 二道河子 大凌河下游 老爷岭 义县盆地 松岭东翼丘陵地 两河冲积平原 大石湖 细河 凌河九曲 老龙口水库 大芦花山 双峰山 望海峰 西沙河 北镇大平原 大石棚 闾山大峡谷 新立湿地 芦花湖 大莲泡 小黑山 蛇盘山 绕阳河湿地 东沙河 羊肠河 莲花湖 龙湾水库 四方台—茨榆坨沙丘群 浑辽冲积低平原 珍珠湖—仙子湖湿地 蒲河 台安西北沙化区 大麦科湿地 辽河滩 小柳河 大明潭 三岔河 山地丘陵生境区 医巫闾山自然保护区 热河生物群 金刚山自然保护区 凌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 西平森林公园 辽西木化石 义县异木 古果 白狼山自然保护区 油松—栎类林落叶阔叶林 野生侧柏分布北限 沙生植被 油松 春榆 核桃楸 水曲柳 绥中软猕猴桃 野生山枣树 黄菠萝 锦带花 北乌头 碱蓬草 中华神州鸟 隐居森林翼龙 锦州龙 候鸟迁徙“中转站” 赤麻鸭 苍鹭 黑鹳 大天鹅·小天鹅 石鸡 绿翅鸭 穿睛鲫 刀鲚鱼 文昌鱼 中华绒螯蟹 刺参 杂色蛤 锦州赤贝 硅藻 吻沙蚕 二 经济地理 农耕与游牧 旱田 官马牧养 制盐 沿海滩涂养殖 道光廿五工艺 边市 傍海道东段 辽西驿路 张荒地古渡 魏塔线 锦州港 葫芦岛港 绥中油田 连山钼矿 闾山花岗岩 锦州膨润土 生生果园 板石沟大枣 绥中白梨 北镇鸭梨 银白杏 建昌黄芩 黑山花生 绥中板栗 西佛大葱 葫芦岛四大海鲜 绥中草编 锦州满绣 玛瑙雕刻 北镇熏猪蹄 沟帮子烧鸡 虹螺岘干豆腐 锦州小菜 三 历史地理 屠何族 俞人 濊貊族 乌桓族 慕容鲜卑 胡汉交融地 闯关东陆路通道 契丹人广建塔寺 辽圣宗设隰州 宁远大捷 一片石大战 塔山阻击战 辽西郡 险渎 辽西省 辽西红山文化 黄山果园遗址 沙锅屯遗址 山河营子遗址 小荒地山城 乌金塘青铜短剑墓 辽代帝王陵墓群 碣石秦汉遗址群 辽河西长城 九门口水上长城 三台子烽火台 柳条边 镇静堡城 兴城古城 前所城 李成梁石坊 锦州权杖 关氏世传碑 四 文化地理 多民族聚居 辽西满族 锡伯族 小河口义乌兵后裔 窝堡安居 囤顶房屋 张老道家宅 杏仁小米粥 兴城全羊席 辽西火锅 大张酥火勺 落草·踩生 请大安·请小安 “拜影”祭祖 白衣观音崇拜 义县萨满仪式 宝林楼 三清阁 锦州天后宫 北镇山神庙 崇兴寺双塔 万佛堂石窟 奉国寺 明性寺 绥中斜塔 闾阳清真寺 黑山天主教堂 正月十五摸狮子 添仓节 辽西灯会秧歌 绥中霸王鞭 古塔回民舞狮 建昌大鼓 陈派评书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辽西木偶戏 锦州皮影 西路二人转 竹马舞 九龙十八会 新立屯关帝庙会 兴城海会 慕容廆 萧绰 贺钦 朱梅 袁崇焕 马人望 耶律楚材 张瑨 刘春烺 萧军 试读章节 大凌河全长397千米,流域面积2.35万平方千米,年均径流量达1667亿立方米,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流域内年降水量为450—600毫米,集中在7、8月降雨。本区境内流长达200多千米,流域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大凌河由西北高地奔流向东南沿海平原,途中流经破碎山区和黄土地区,卷走大量泥沙,含沙量达57千克/立方米。至下游河道平缓,泥沙淤积,河口三角洲岔流发育,规模较大。辽河中游 辽河源头并不在辽宁,而是发源于河北,上游分东、西两支,于昌图境汇合,始称辽河。辽河干流长512千米,自东北向西南贯穿辽河平原。辽河在辽中至台安境段,为辽河中游。辽河进入辽中后,与蒲河并行奔流,在辽中西郊成为辽中与台安的界河,南流至台安新开河二朗洞时分为双台子河与外辽河。外辽河在台安韭菜台南面与浑河、太子河汇合,称大辽河;双台子河向西南流至台安富家南面,分支流新开河与大辽河相通。辽河在两地流长120多千米。 辽河中游地质构造上属沉降盆地,由深厚地层沉积及河流冲积物构成,地势坦平,历史早期曾为沼泽。随着上游地区不断被放牧垦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河流含沙量逐渐增加,加上发源于西北沙化地区的支流柳河的汇人,河流挟沙量骤增,入辽中境后不断淤积,致使河床抬高,雨洪季节漫滩频繁。同时,受淤积作用影响,辽河河道曾多次变迁。历史上的辽中、台安地区,原为辽河下游流域。辽河在唐代时于辽阳附近小北河一小河口段纳入太子河人海,明初时在新民东南分两道,新支走辽中西侧,即今天的辽河,而故道称烂蒲河,即今蒲河下游河段。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与河道变迁,以及渤海海岸线不断后撤,原来的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演变成今目的辽中、台安地区。 辽河河道的变迁,使辽中、台安境内河网水汉遍布,低洼处积水以及排水不畅的地方形成众多水泡、牛轭湖,特别是在辽中境内辽河、蒲河之间,以团结水库为首的大小水塘湖泊不计其数。它们形成如团结水库、大麦科等众多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值物资源丰富,对维护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一定的作用。 小凌河蒙古语称明安河,古时曾名唐就水,辽时称小灵河,至元代改“灵”为“凌”。小凌河发源于建昌东北谷杖子柏山楼子峰东麓,在谷杖子流长仅’7000米,即北流转东入朝阳境,又东流人凌海境内,收二道河、北小河、田家屯水、牦牛河。至马蹄沟南流至太和境内,经姜家屯流入锦州盆地。在盆地内接纳二朗洞水,于锦州城南又接纳女儿河、百股河。女儿河汇人后'『司水暴涨,经紫荆山后向东南流出锦州盆地,蜿蜒而南,经平原流至蚂蚁屯东后分成两支。右支经娘娘宫、潘屯、邰屯盐场等地南流入渤海,此支流原本深阔,为泊船码头,现已干涸;左支流现为主流,经集中屯、何屯、绥丰盐场西南流人渤海。 小凌河全长206千米,流经建昌、朝阳、凌海、锦州市区,流域面积5475平方干米,流域内平均降水量550.1毫米,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98亿立方米,年最小流量为0.55亿立方米。其支流众多,主要支流有女儿河、百股河等,为大气降水补给。因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雨热同季,降水集中,其支流多属山溪性河流,常有汛期,极易泛滥。河流上、中游多流经荒lLJ丘陵地区,植被很差,水土流失严重,河流下段流经沿海冲积平原,形成广阔扇地。河水有封冻期,为㈣天寿右。 蒙古语称鄂钦河或乌馨河,发源于兴城药王庙与建昌鸽子洞交界处的五顶山,源头由山上5股泉水汇聚。出源头后,北穿魂塔铁路,整体呈西南一东北走向,在兴城境内奔流约20千米后,流入葫芦岛,先后经过新台门、山神庙子、钢屯等地,于暖池塘流入乌金塘水库;出库区后,东北经笔架山北、高家屯南,转向东流,成为虹螺岘与台集屯的天然边界,于金星北出葫芦岛;最后,于锦州市区刘北屯北汇人小凌河。女儿河在葫芦岛境内长98.6千米,沿途汇人金家河、哑鹿沟、柳荆沟、香炉山河、上边水、长木沟水、阎家沟水、凉水井子河、龙王庙河、钢屯东河、塔子沟水、三家子河、八道河、南票河支流,流域面积达1271平方千米,最大洪峰为50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0.2立方米/秒,年输水量1.t9045亿立方米。 女儿河全长142.6千米,流域面积1510平方千米,中上游穿行于虹螺山山脉北麓的松岭山间谷地之间,沿岸地貌破碎,多发育有岩溶地貌;出乌金塘水库后,逐渐流入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坡度较缓。在边沿子、乌金塘、小寺等地设有雨量、水文等站。乌金塘以下流量在常水期和枯水期受水库放水的影响,多年平均输水量为1.9亿立方米,在四家子、方屯、钢屯、郭家园子、火台子、卧佛寺、薛西、薛东等地建有提水站。女儿河下游坡缓,泄洪能力差,槽身不稳,易于漫溢。右岸自金星屯至高台子,左岸自高台子至沈山铁路筑有河堤抗御洪水。 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种土地类型,其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比普通土壤要多,足以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在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它的形成实质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做水平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它的形成受气候条件、土壤质地以及地下水、河流和海水的影响。 本区沿海平原地带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分布有大面积的盐碱滩地。从气候上看,辽西地区处于中国北方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从地形上看,两北山地流出的河流将沿岸盐分带至沿海平原地区,在河流人海口处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势坦平低洼,也容易使盐分积聚。但是本区沿海大面积盐碱滩地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海水浸积的影响。沿海平原地带历史早期本为沼泽区,后期形成海蚀冲积平原,沿岸岸势平坦,特别是在河口处河汉纵横,常形成大面积湿地,排水不畅,再加上潮水涨落而导致海水积留、长期浸渍,滨海土壤于是逐步形成盐碱滩地。P22-23 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一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全部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全部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全部。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问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随机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最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c)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