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并不只是一本史传评述、励志文集或生活散文小品,而是一个深刻的浸润於中西文化,却又充满了当代关怀与丰富经验的成熟心灵,在天光云影共徘徊下的源流清监。
全书共分五辑,一写古今人物,二话诗人诗心,三谈故人故事,四遣阅读与生活感怀,五诉生命岁月中之吉光片羽。作者临流而观,在倒影中回味人生、历史、世情变化或写古今人物,或遣阅读与生活感怀、诉生命岁月之吉光片羽,从而于其中发出一点点喟叹与体悟,平淡深远,韵致无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时光倒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志文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并不只是一本史传评述、励志文集或生活散文小品,而是一个深刻的浸润於中西文化,却又充满了当代关怀与丰富经验的成熟心灵,在天光云影共徘徊下的源流清监。 全书共分五辑,一写古今人物,二话诗人诗心,三谈故人故事,四遣阅读与生活感怀,五诉生命岁月中之吉光片羽。作者临流而观,在倒影中回味人生、历史、世情变化或写古今人物,或遣阅读与生活感怀、诉生命岁月之吉光片羽,从而于其中发出一点点喟叹与体悟,平淡深远,韵致无穷。 内容推荐 《时光倒影》是一个深刻的浸润于中西文化,却又充满了当代关怀与丰富经验的成熟心灵,在天光云影共徘徊下的源流清鉴。本书共分五辑,一写古今人物,二话诗人诗心,三谈故人故事,四遣阅读与生活感怀,五诉生命岁月中之吉光片羽。作者临流而观,在倒影中回味人生、历史、世情变化,从而于其中发出一点点喟叹与体悟,平淡深远,韵致无穷。 目录 序一 龚鹏程 序二 柯庆明 第辑一:人物 风萧萧兮 高渐离 伏波将军 飘泊的灵魂 文信国 柳敬亭 粱间沉落 徐青藤 金布衣 赵瓯北 王文端公 潘玉良 傅雷遗书 赵元任开玩笑 第辑二:诗 登幽州台歌 将进酒 槐叶冷淘 感动一沉吟 落叶满长安 王荆公诗 白下春老 杏花雨 云卧衣裳冷 朱子的诗 秋怀 精卫 两当轩 咏史 荒寒之路 第辑三:故事 糖炒栗子 阳明的梦 梅花如雪 甲上冰霜 万木草堂 师生之间 初识 酒话 茗泉 虚空 醉与醒 年假 乘兴 江西人 第辑四:书及其他 呻吟语 夜航船 雅堂记茶 夜读马克白 谐音之趣 快活人生 美国梦 飞行的荷兰人 世界的新希望 乌托邦 新世界 再访 自由与平等 新天堂乐园 第辑五:时光 汴京上元 少陵草堂 重九日 扬州杂记 状元 故乡的野菜 冬茶 京白 经幡 沦落 礼素 春茶 文图忆往 凤凰木 后记 简体中文版后记 试读章节 梁间尘落 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闯王李白成陷北京,思宗自缢煤山,这是正史上明亡的一年。后来还有些“王”或“监国”在南部称孤不降,正史称那做“南明”。树倒了,还有些枝叶未枯,并不表示树未倒下。 大部分的人把注意力放在驻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身上,认为他乞师于清,引清兵入关,是明亡清立的最关键人物。吴三桂当然影响很大,但其实远不如另外一个明朝降将洪承畴,清朝入关后的重要军事行动,几乎都由洪承畴擘画。他在明朝担任过兵部尚书,相当现在的国防部长,对明朝的地方形势、军队虚实了解最深,所以在清兵入关后的顺治二年乙酉(1645),表面是由豫亲王多铎领军南下,而其实号令多出自洪承畴。当年闰六月,原被清朝任命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的他又多了一个头衔,即以原官(兵部尚书)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为他特铸“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印,赐敕便宜行事。江南诸省,逐次“解放”,承畴之力独多。 洪承畴在明朝即是集军权与政权于一身的人物,降清后仍居高位,长达十数年之久。他直到康熙元年才致仕,到康熙四年才死,死后谥文襄。纵横两朝,出将入相几四十年,是中外历史所罕见者。 承畴在明朝算是常胜将军,他曾与李自成交战数次,均大败之,有次在潼关,他把李白成打得落花流水,李仅带十八骑逃遁。后来东北吃紧,朝廷命他总督蓟、辽军务,起初尚有胜绩,但形势逐渐困蹇,崇祯十五年(1642)松山一役被清兵所败,承畴与一些将领同时被俘。其他将领多被杀,洪承畴则被解往当时清朝的首都盛京(沈阳)。 承畴性倔强,原不肯降。《清史稿》记此段故事殊精彩,文曰: 上(皇太极)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着承畴衣,承畴拂而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由拂去衣上尘埃一事判断承畴必降,范文程如在今世,绝对是极高明的心理学家。承畴降清后,皇太极对他宠锡有加,使得满清其他将领甚为不悦,皇太极问,我等数十年来栉风沐雨,所谓何来?诸将答以欲得中原,皇太极笑曰:“譬诸行道,吾等皆瞽,今获一导者,吾安得不乐?” 然而承畴降清事,并未立即传回北京,崇祯皇帝以为他在松山殉国了,为他设祭十六坛,建祠都城外,尚打算亲临祭奠,后听到洪已降消息,才立刻停止。承畴降清,对明帝室、朝廷以及爱国的民众而言,都是极大的讽刺与打击。明清笔记中,记录洪承畴事甚夥,大多采嘲讽讥刺的态度。民初林晦庐(慧如)辑有《明代轶闻》一书,多录明季遗文,其中甚多有关洪承畴者,如记晚明殉国烈士左懋第就义事,便曰: 懋第被拘太医院,自题院门曰:“生为大明忠臣,死为大明忠鬼。”洪承畴来说降,懋第掩面哭曰:“此鬼也!洪督师在松山死节,先帝赐祭九台,今日安得更生?”洪惭而退。 洪承畴与左懋第有旧谊,他到狱中探视左,不见得必然是劝降,却被左懋第结结实实的“揶揄”了一番,只得黯然而退。我记得少时读书,初中国文课本有《沈百五》一课,文章是谁写的,已忘了,但课文尚还记得。沈百五曾有恩于洪承畴,承畴呼他为伯父。后承畴显贵,推荐沈负责漕运,遇淮河一带盗匪猖獗,百五散尽家财运米数千艘由海道送京,解救了北方粮荒,崇祯帝都予召见。后来承畴降清,沈百五脱身海外,尚图接援,终被清兵所获。洪往谕降,百五故作不识,曰:“吾眼已瞎,汝为谁?”洪曰:“小侄承畴也,伯父岂忘之耶?”百五大呼曰:“洪公受国厚恩,殉节久矣!尔何人斯,欲陷我于不义乎?”乃揪洪衣襟,大批其颊。洪笑曰:“钟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强也。” 这两段文字主要是说左懋第、沈百五的刚烈忠贞,相对的降将洪承畴,是多么可卑可耻。但奇怪的是,我每读此文,却对那卑琐万分的洪承畴同情起来。该死的梁间落尘啊,如果没被看出多好!拖到大街斩了,死了,洪承畴不见得成为万民共钦的英雄,至少至少,他可以避开那不断揶揄与讽刺的尴尬。英雄与凡人,凡人与狗熊,有时不是仅仅隔着一点如线的距离吗? P44-47 序言 自台静农先生偶现鳞爪的《龙坡杂文》以降,台大中文系同仁于教学研究之余,致力于散文写作的第一代是叶庆炳先生与林文月先生;与我同辈的,则有现代诗人张健、吴宏一与古典诗人方瑜亦以其游刃写作。但专意于散文,撰作的数量既丰,作品的内涵又变化多端神采飞扬,早已卓然名家的则首推笔名周东野的周志文教授。 散文不同于其他文学体式,难以藉华美意象象征或虚构情节人物以为掩饰,是一种素面净妆,近乎“淡扫娥眉朝至尊”的文体。虽然不至于纯然仅是直抒胸臆,但作者的襟抱确是主要的内容,其感人之处全出于作者性情之媒介。题材或为日常琐事,阅览观听,但所见所闻之“物”,其实皆已“着我之色彩”。处处见作者独特的“会心”,遂使读者藉作者之“慧眼”观物明世,因作者之感动而感动,在作者之识见解悟升华为兴到神来的“智慧”之际,相悦莫逆于这高远深至的人生观照与精神境界中。 周志文教授可能是系内最能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训的同事,游踪行旅遍及欧亚大陆各地;加以兴趣广阔,品味深入,对各种艺术以至文明生活中各种寄托遣玩之道,鉴别门径辨析甚精,往往左右逢源,言谈微中,令人心悦诚服。他能说“酒话”谈“茗泉”,教我们“冬茶”与“舂茶”滋味之别,饮用之法,巴赫十二平均律音乐各家演奏诠释的异同优劣,或者以水仙花为案头清供的卧云风姿与培养之道,而皆信手拈来,足见平日阅历之广,蓄积之厚,确可位居达人之列。 周志文教授既专精宋明思想,又熟识明清史传,并且教授现代散文,但其对古典诗词不仅泛览而尤多个人的解会,因而论世知人之际,往往引诗见意,别有体悟。如以《杜甫画像》一诗论王安石人格的“孤高、别扭、不喜与人同调”;以李贽自己在《秋怀》诗中“远梦悲风送,秋怀落木吟”的感叹,对李贽“白尽余生发,单存不老心”的坚持,以远见树敌的人生作了脚注。但其实面对眼前种种世事,如友人的弃1日车易新车而无所顾惜,却想起杜甫((病马》诗,而大兴“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的感叹,掌握的就不仅是杜甫多情的仁者襟怀,反映的就更是自己的性情了。 周志文教授显然因其儒学的性理修养,因而在理智上追求中正平和的义理境界,充分显现“有德者其言蔼如”的论断,但在情感上毋宁是更欣赏有棱有角,任才使气而个性凸出的历史人物。他对荆轲、高渐离、马援、徐渭、金农、赵翼、郑燮、黄仲则、龚自珍、左宗棠、章太炎、潘玉良、傅雷等人虽以简笔勾勒,而却神情栩栩,其实正是来自能够直探骊珠,把握他们各自性格的特殊气质。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这种体会的深入,其实更有论述者自身性情某种面相的共鸣相契成分存在。至于庾信、杜甫的飘泊,文天祥的从容殉国,洪承畴“梁间尘落”,顾炎武《精卫》言志,正都充溢了黍离麦秀的悲世之情。他欣赏贾岛诗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以为远胜“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自是前有所本。但诗句中境界的豪荡壮阔,隐藏的对时世全面衰败之悲慨,应该也是默会中的古今共鸣吧?尤其特别拈出《剑客》一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而强调“这首诗展现了诗人鲜活又强旺的生命力,提刀四顾,踌躇满志,贾岛的诗,岂‘苦吟’一词能涵盖的呢”。能够如此欣赏这首小诗之精力弥满,意气风发的人,又是何等襟怀呢? 周志文教授不仅熟通中国各种古典著作,如明代吕坤《呻吟语》、张岱《夜航船》以至连横《雅堂笔记》,但更是五四以后的现代人,既会“夜读麦克白”得出“悲剧里的人物,都彷徨徘徊,好坏全不彻底,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角,麦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或奥赛罗,都是那个味道”的结论。更会措意“自由与平等”,反思“美国梦”,甚至讨论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的《乌托邦》(Utopia),阿道斯·赫胥黎(AldoLls Huxley)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再访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Revisited)以及罗素(Bertrand R13ssell)的《世界的新希望》(NewHope for A Changing World)。 他对罗素似乎深有会心,他因而引申罗素的说法,而以为:“世界的新希望在那里?我们势必要提高知识,让世界没有或者减少愚蠢的人,然后要加强道德意识,让有见识的人勇敢,有胆量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且将自己奉献给社会。”面对生命的“虚空”,他会诉诸罗素《我的信仰》(What I Beiieve?)所主张的:“幸福并不因它终会完结而不是真的幸福,思想与爱情,也不因它们不能永存而失去其价值。”而阐发到:“所有的东西,包括世界与宇宙最后都会荡然澌灭,我们不能因为这必然的结果而顿失所依,便怀疑万象的真实。失去证明拥有,短暂证明永远……他们曾经活过的,包括爱与恨,都是有意义的。他们相信生命,尽管他们立刻就会失去生命。” 但是这本《时光倒影》并不就是史传评述、励志文集或生活小品,而是一个深刻的浸润于中西文化,却又充满了当代关怀与丰富经验的成熟心灵,在天光云影共徘徊下的源流清鉴。作为一部散文集,它的描写文字极为出色,如描绘九寨沟胜似鲍照的《登大雷岸》或刘锷《老残游记》。对于生活中各种细腻情韵的捕捉尤其精彩,兹引其《杏花雨》末段以见一斑: 孔子讲学“杏坛”,弟子称颂,谓夫子之教“如时雨之化”,可见在孔子的时代,杏花与春雨,已具有美丽的象征,启人无限的联想。诗中的杏花雨,当然指的是春天下的细雨,落在杏花上,也落在人的发际衣襟,然而从宽解释,杏花雨也可指杏花落时花落如雨的姿态。有一个春天,我曾独自面对一树繁华璀璨的白色杏花,达一周之久,也都是春雨轻绵的日子。一天,雨停了,却刮起了风,脆薄的杏花花瓣,纷纷随风飘落,比蝶要轻,比雪要柔,空气中含有一种似真似幻的香味,远处群山,隐隐地响着春雷,仿佛轻敲的定音鼓,那种雷声,不使人惊吓,反而令人昏昏欲眠,春天真是个令人沉醉的季节呢。约莫要十天或更长的时间,这趟欲眠的昏沉,才得以清醒。然而等到宿醉初醒,杏花已落尽,花事已了的杏树,早已换妆成满树的绿荫,不久前的雨雪之姿,只留给你梦境般的想像了。 真的是风飘万点,如梦又如幻;醉人春色转眼,但并不成“空”,而是荫荫夏木的森立,宇宙生机在此何尝稍息…… 周志文教授将本书的文稿交给我时,作为长期读者,我忍不住对他说:“读您的散文总是充满愉悦又饱受启发的!”读完了全更是深有此感,庆幸能够先读为快。我想其他的读者读后一定也会有相同的感受与发现吧!是为序。 谨序于台大中文系,2006年12月 后记 两年前接近年底的时候,我十余年前的学生黄耀宽写信给我,说他正主编“台湾时报”副刊,问我能否为副刊写些文字,最好是定期专栏性质的。我当时并没有爽快的答应他,我因不时发作的头痛及对时局心灰意冷,早已摆脱了某报的主笔工作,几年来在“中华日报”写的随笔专栏《城市笔记》与《飞行之岛》,也都因主编落职而搁笔,这么一来,已是名副其实的自由之身,不须再入牢笼,俗语说:当过两天乞丐,皇帝老爷都不想做,就这样,教教书、听听音乐,日子简易而快活。 然而黄耀宽的邀请,我不太好断然拒绝,这因素不是客观而是主观,不是理由而是感情,原因出在“台湾时报”四个字。大约三十余年前,“台时”由吴基福医师在高雄初创,副刊由陈冷女士主编,我因与她有旧,便答应每周为她写一篇文字,那个专栏的名字叫《濯足闲话》,是用笔名发表的,总共写了一年多,但毕竟时日邈远,不提早就忘了。三十多年后,台湾社会物换星移,早已认不出原来的模样,而黄耀宽写信给我,那个名叫“台时”的故人又来隔山相招,彷佛世界变了而其实未变,人走远了又回到了原处的感觉。 人如何能不听历史的招唤呢?于是那个取名《林间集》的专栏便开启了。专栏名叫林间,当然存有归与之想,陶渊明说:“田园将芜胡不归?”我无田园,只有偶尔漫步山间林莽,日光晴朗时,独坐檐下展读古书,这一篇篇文字,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写成。取名林间,原来还有点取法海德格尔(Martin Heidergger)的《林中路》(HolzweEe)的味道,想写些由世事触发,寓有“哲思”意味的文字。但报纸文章,受限篇幅,无法开合宏肆,想做深入批评,完全施展不开,所以只能浅论,不及深究,好在写多了,自然形成一种线条,整体上,还是可以看出一些意思的。这个专栏原想写一年就罢手,想不到竟连续写了两年,当然,稿写多了,就不见得全登在一个报上,有时其他报纸刊物约稿,就拿手头写就的寄去充数,有时多写了一篇,就会偶尔主动寄给他家报纸,似乎有意让拙作多见一点“世面”的味道。较多刊登的是“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及“中央日报”的副刊,我在这两家报纸投稿,其中一个原因是向国外的友人通讯,国外比较有规模的大学与图书馆,大都订有这两份报纸,两年前,一位在欧洲大学任教的朋友来信问我是否还在“人间”,因为他在“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已很长一段时间没看到我的文章了,我得讯立刻寄一文给时报,以证明我迄今犹视息人世,尚未蒙天宠召而去。 出书的时候将书命名《时光倒影》,并没有太大寓意,而是这本书里谈的,大多是有关历史的人和事。无锡东林书院的大堂上高悬一幅对联,上写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辈书生生于当世,不得不关心世事,但当今世事,知识分子似乎一概管不着,世事也不让你去管,套一位友人的话,是“说死了也没用”。既然如此,我们不如把精力潜沉在更广袤的阅读世界,与历史的人物交往,好在他们形体虽死而精神未亡,有些甚至独立在苍茫宇宙的一角,绻绻然、凛凛然的想与你倾谈,想与你辩论,与当下社会有头有脸的人物动辄拒人于千里之外正好相反。韩文公曾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历史的好处是证明世界还有些属于永恒的事情。 正在写这篇后记的时候,妻在一角帮我整理历年累积下来的各式名片,我不善交际,但二十年来,收到的名片竟也能把一个抽屉堆积得满坑满谷。在这堆名片之间,也可看出一些世事的征兆来。一位当今学坛红人,当年名片上登的,与我一样只是个毫不起眼的角色,想不到几年功夫就混上那么崇高的位置;当然也有残酷的对照,以前曾被看好前途的,现在却并不怎么样,甚至还有些意气轩昂的人,今天已落到走投无路、十分不堪的地步,命运真是会作弄人呀!我最不喜欢听到的是妻念出一个人的名字,而那位仁兄,已列籍仙班,早已成为古人了。陆绍珩形容他写的“醉古堂剑扫》:“此真热闹场,一剂清凉散耳。”检视抽屉里的名片,有时也有服清凉散的作用。 不再写下去,否则老友龚鹏程又以为我性喜萧索了。感谢印刻的初安民先生答应出版这本书,鹏程与柯庆明教授为本书写的序文,学生林慧君为我原稿顺体例、正错字,还有许多朋友听说这本书要出版时献上的祝福。世道炎凉,有时不能只从一面去看,不一定要检索整本的历史,人依然有积极生活下去的理由。 2006年岁暮,寒风乍起之日 书评(媒体评论) 他论人,谈文天祥、史可法、左宗棠、章太炎、马伏波;谈诗,论李杜、朱熹、龚定直,讲故事,说喝酒品茗吃糖炒栗子;读书籍,言国学西学乌托邦呻吟语;感时光,则云春茶秋丛上元重九。都不是就畸人异事、奇闻怪谈方面入手,可是隽永深远,寓于平淡之中。 ——龚鹏程 这本《时光倒影》并不就是史传评述、励志文集或生活小品,而是一个深刻的浸润于中西文化,却又充满了当代关怀与丰富经验的成熟心灵,在天光云影共徘徊下的源流清鉴。 ——柯庆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