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客之风花雪月,非才子佳人,源自无门慧开禅师之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风花雪月者,春夏秋冬也,天地人神也,亦是生活之况味、生命之升华。本书可以使您与古代禅者共同漫步,与人类大智慧把臂同行。她,或许可使您紧绷着的神经得到一些放松,少几分焦虑,多几许清凉,充分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禅韵(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禅机菩提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张志军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禅客之风花雪月,非才子佳人,源自无门慧开禅师之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风花雪月者,春夏秋冬也,天地人神也,亦是生活之况味、生命之升华。本书可以使您与古代禅者共同漫步,与人类大智慧把臂同行。她,或许可使您紧绷着的神经得到一些放松,少几分焦虑,多几许清凉,充分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内容推荐 禅,何以有如此的魅力? 因为。禅的精髓是智慧,禅的实质是智慧——东方文化特有的大智慧。 禅的智慧,就是宇宙的真谛,就是自然规律,就是人的内在生命的本源,就是对社会事物本质的感悟与把握。禅,可以滋润我们的慧根,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与机趣。 禅。之所以被称为东方大智慧,关键是它的思维方式。禅之思维,是超越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直觉思维,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灵感思维、顿悟思维。它直探心源。契入事物的内核,把握本质,与自然发展之客观规律统一律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体会过直觉的神奇与灵感的美妙,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受——这,就是禅力图赋予我们的、并使之经常化、实用化的智慧。禅之思维并不神秘,每一个人,都能将这种直觉显发出来。因此,禅,不是赠给我们一支美丽的花朵,而是为我们播下智慧的种子,只要我们愿意,它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打开这套《禅机菩提丛书》,可以使您与古代禅者共同漫步,与人类大智慧把臂同行。她,或许可使您紧绷着的神经得到一些放松,少几分焦虑,多几许清凉,充分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目录 《禅机菩提丛书》总序 什么是禅(代前言) 第一则 达摩与梁武帝 禅机链接 梁武帝的传说 第二则 慧可断臂 禅机链接 程门立雪乱谭 第三则 谁绑着你呢 禅机链接 之一谁捉住了小猴子 禅机链接 之二心头无事一床宽 第四则 菩提本无树 禅机链接 神秀的故事 第五则 本来面目 禅机链接 面目三变 第六则 风动幡动 禅机链接 一切惟心造 第七则 塑造真我 禅机链接 画鬼 第八则 南顿北渐 禅机链接 禅者之间 第九则 化导刺客 禅机链接 强盗与屠夫 第十则 棒喝之祖 禅机链接 神会之谜 第十一则 一宿觉 禅机链接 禅者的风采 第十二则 无缝塔 禅机链接 之一以默作答 禅机链接 之二法无定法 第十三则 磨砖作镜 禅机链接 之一曲突徙薪 禅机链接 之二佛陀与科学家 第十四则 鸡蛋之声 禅机链接 马祖 第十五则 大机大用 禅机链接 百丈清规 第十六则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禅机链接 享受劳动 第十七则 不昧因果 禅机链接 小狗卖乖 第十八则 说一丈不如行一尺 禅机链接 事与理 第十九则 百年钻古纸何日出头时 禅机链接 耳朵眼睛心灵 第二十则 大安牧牛 禅机链接 禅与牛 第二十一则 末日来临时 禅机链接 成住坏空 第二十二则 沩山拨火 禅机链接 关于法海的传说 第二十三则 井中之人 禅机链接 大疑大悟 第二十四则 沩仰唱和 禅机链接 临机不让师 第二十五则 仰山烧秘笈 禅机链接 秘笈的悲哀 第二十六则 香严击竹 禅机链接 机遇 第二十七则 文喜与文殊 禅机链接 龙蛇混杂凡圣同居 第二十八则 大唐国里无禅师 禅机链接 师与徒 第二十九则 人在何处 禅机链接 禅机妙趣 第三十则 黄檗断际 禅机链接 大中之治 第三十一则 睦州被喝 禅机链接 勘验与法战 第三十二则 临济大悟 禅机链接 百折不挠 第三十三则 养子方知父慈 禅机链接 学校校长与寺院方丈 第三十四则 临济游方 禅机链接 禅的机趣 第三十五则 临济喝 禅机链接 净因一喝 附:本书禅宗人物法脉传承表 试读章节 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7年),正是金风送爽、稻谷飘香的季节,一艘硕大的远洋大船徐徐驶入珠江口。一位深目高鼻、赤须遒然的比丘(出家僧人。俗称和尚),迎着猎猎江风,矗立在船头。他深邃的目光,透过淡淡的薄雾,久久凝望着震旦这块与他的家乡一样古老、一样神奇的大地。 这艘大船来自遥远的天竺。那位赤足站立在甲板上的蕃僧,就是注定要改变中国佛教发展方向,并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达摩祖师。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他原是古印度南天竺香致王的三王子。当时。正是这个国家繁荣强盛时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菩提达摩的两位兄长为了争夺王位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斗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天道无欺,机关算尽的同时,往往也就将丑恶嘴脸暴露无遗。一直冷眼旁观的香致王十分厌恶他俩的拙劣表演,反而要将王位传给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达摩。香致国有一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摩尼宝珠,它不但是财富、荣耀的象征,而且也是掌握国家权力、继承国王之位的象征。 香致王郑重地将摩尼宝珠交给了菩提达摩。 两位兄长气急败坏,暴跳如雷,咬牙切齿,恨之入骨。正当他俩暗施诡计。要置达摩于死地时,他却来自投罗网了。 “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光耀乾坤的摩尼宝珠,这就是人善良、纯洁的心灵。它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而世间的荣华富贵,权力财富,在我看来,犹如砖石瓦砾。” 他轻轻地走了,如同他轻轻地来到,留下了摩尼宝珠,未带走一片云。 菩提达摩抛下王位,剃度出家,光头赤脚,去寻找宇宙人生的真谛。许是宿具善根,他无意当人王,却意外地成了大法王——他得到了般若多罗尊者的衣钵传承。成为自佛祖释迦牟尼以来的第28代祖师。 师父临终告诉他,震旦有大乘气象。于是,他怀着弘法利生的热望,经过三年海上漂泊,遭遇九死一生,一双赤脚终于踏上了中国南海(今广州)坚实的土地。从此。禅,这最神奇。最微妙,最不可思议的精灵,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一花五叶。结出光辉灿烂的丰硕成果。 “我要找一个不被人欺瞒的人。”达摩说。 贵为南朝国主的梁武帝,理所当然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不会被人欺瞒的人。不是么,他是以智谋著称的汉丞相萧何之25代孙。赤手空拳打下江南天下,登上了帝王宝座。他是开国皇帝,真龙天子,挥一挥手,日月无光江河变色;跺一跺脚,半个中国都要抖上三抖。试想。有哪一位活得不耐烦了,敢到老虎嘴边拔毛、苍龙头上折角?莫说故意欺瞒他,就是伺候得不舒服,他一不高兴,很可能叫你满门抄斩!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就是这个道理。 P1-2 序言 有不少学者常常这样讲:“佛教产生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每次昕到这话,总不免要兴起许多感慨来。在宋以前,我国佛教非常发达,当时有八个主要的大宗派,其中禅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最能体现佛陀本怀的一大宗派。那时禅宗的法脉几乎遍及整个大江南北,并东传日本、韩国,南达越南等地。南宋以后,我国佛教开始慢慢走向衰落。到了近代,佛教的影响力就更小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与中国后期的佛教脱离社会现实的修行作派有关。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观点,就是:如何去现实地定位佛教与现实人生、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对佛教的存在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佛教的兴由是,佛教的衰亦由是。看看历史上佛教兴衰跌宕的轨迹,不难发现这一规律。 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思想界极其纷乱复杂,各种思潮迭起。在这种情况下佛教能够兴起并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成为一种为绝大多数人乐意接受的社会主导思潮,这同佛陀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关注世间伦理道德和终极价值关怀的建立,关注人生的痛苦与解脱以及心灵的净化、社会的祥和、世界的和平这一既出世又人世的做法有直接的关系。读一读《阿含经》,我们会感觉到佛陀的讲法非常亲切平和,生活气息很浓,对当时印度的社会道德生活、精神生活和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起了极大的作用。 到了部派时代,由于上座部比丘比较保守。拘泥教条,从而导致了佛教渐渐地脱离了现实生活和社会人群,成了一种经院式的学说。于是从大众部中衍生出来的大乘佛教,在日益抬头的婆罗门教的刺激下,开始了一种意义重大的对上座部佛教的运动。重新把佛教从山林中为少数人所独享的状态拉回到现实人群,高扬佛教“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大乘菩萨精神,从而使佛教爆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这一运动对后来的佛教乃至对整个东方文明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再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的佛教。在唐代,我国佛教的宗派很多,但是这当中也存在着一个弊端,那就是佛教学术化的倾向日益浓厚,忽视了在现实生活中对佛法的真修实证,从而使佛教变成了一种远离社会的知识。这样一来,佛教现实生活的基础和适应能力也就变得很脆弱了,因此当会昌法难一来,顷刻之间,禅宗以外的各大宗派的寺院和经典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的繁华也就不再存在了。若不是禅宗以其扎根现实生活、于当下关怀生命的觉悟和解脱以及自食其力、注重真修实证的宗风使佛教具有了强大的生存能力,从而使佛法的慧命以一种生活方式得以延续,恐怕佛教早就完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是禅宗一度拯救了中国佛教。 历史告诉我们,佛教的兴盛和繁荣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社会人群,佛教存在的价值不仅要通过个体的解脱这一出世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通过帮助社会确立和完善健康的道德体系、积极的人生价值关怀、依正不二的环保意识,通过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维护世界和平等等人世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这两者在时空上是不能够分开的。 中国佛教经过近百年来的沧桑磨难,早已是积重难返了,加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可以说是元气大伤。幸好我们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有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保证,佛教终于有了复兴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佛教能够尽快地走出低迷的状态,恢复其本有的勃勃生机,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便成了摆在我们每一位佛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