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乐园》通过两个小主人公妙趣横生的提问和博士爷爷机智巧妙的解答,使得抽象生涩的科学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丛书故事设计精巧,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刘艺编著的《侏罗纪时代的主宰者》就是《科普乐园》系列丛书之一,以科学的角度走近它们,尽量还原恐龙的起源、种类、生活习性以及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测等等。
地球上没有哪个时代能像恐龙时代那样神秘。恐龙,这种在地球上曾经统治了一亿多年的动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是怎么产生,又怎么灭亡的?……太多的疑问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刘艺编著的《侏罗纪时代的主宰者》以科学的角度走近它们,尽量还原恐龙的起源、种类、生活习性以及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原因的猜测等等。《侏罗纪时代的主宰者》并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设置,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使阅读变得轻松愉快。
庞大的恐龙家族
“小刘叔叔,中生代是恐龙的时代,那么恐龙到底有多少种呢?”饭桌上当当用嘴咬着筷子头瞪着明亮的大眼睛问。
“三种。”叮叮嘴里含着饭含糊不清地抢着说,“食草类,食肉类,杂食类。”
“吃你的饭吧,吃饭还堵不住你的嘴!你怎么不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呢!”当当白了一眼叮叮扭头继续看着小刘叔叔,“叔叔,我是说,恐龙是怎么分类的?”
“哦,是你自己没说清楚呀!”叮叮用筷子挠了一下后脑勺,继续大吃。
“两个小家伙,快点先吃饭吧。吃完了饭,叔叔再给你们仔细地讲讲恐龙的家族史。”小刘叔叔说。
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躯体的正下方位置,这样的架构要比其他各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鸟臀目。二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腰带结构: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鸟臀目的腰带,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下方,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区别)。
蜥臀目分为蜥脚类和兽脚类,蜥脚类又分为原蜥脚类和蜥脚形类。
原蜥脚类主要生活在晚三叠纪到早侏罗纪,是一类杂食一素食性的中等体型的恐龙。
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龙。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它们都是肉食龙,霸王龙是著名代表。
鸟臀目分为5大类: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角龙类和肿头龙类。
鸟脚类是鸟臀类中乃至整个恐龙大类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类群。它们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全都是素食恐龙。如:鸭嘴龙、禽龙等。
剑龙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到早白垩纪,是恐龙类最先灭亡的一个大类。
甲龙类的恐龙体形低矮粗壮,全身披有骨质甲板,以植物为食,主要出现于白垩纪早期。
角龙类,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
肿头龙类主要特点是头骨肿厚,颥孔封闭,骨盘中耻骨被坐骨排挤,不参与组成腰带,主要生活在白垩纪。 世界上最大的恐龙筑巢地
知道了恐龙的家族,叮叮和当当意犹未尽。
“你知道恐龙是在什么地方做窝吗?”当当继续问道。
“那你可难倒我了,”叮叮耸耸肩,“这得问小刘叔叔。”
“恐龙做窝的地方很多,拿人们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龙筑巢地来说,它们就是在海边筑的巢!”小刘叔叔答道。
“那这世界上最大的筑巢地在哪儿?在我们中国吗?”叮叮问。
“不在我国,是在欧洲的西班牙境内!”小刘叔叔说。
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龙筑巢地位于欧洲比利牛斯山脉南部的西班牙境内。由于距离地表仅1米上下的恐龙蛋巢保存得都很好,因此古生物学家认为,来到这个群聚地的“新移民”肯定没有践踏以前来到这里的恐龙留下的蛋巢,所以才出现了这种显得拥挤不堪的状况——蛋巢在砂岩中彼此的相隔距离一般都不到1米。根据这些情况,生物学家们推测,当时恐龙肯定是特别喜欢这个地区,到了每年的繁殖季节都要来到这里产蛋以繁殖后代。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还不能鉴定出在这个地区产蛋的恐龙的属种,因为生物学家们在这里仅仅发现了一些非常残破的骨骼化石,还不足以提供能够鉴定出恐龙属种的充分证据。
不过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恐龙筑巢地还是为科学家提供了许多其他的信息。例如,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的恐龙可能喜欢在海边筑巢的证据。恐龙喜欢在海边筑巢的习性很可能是因为海边柔软的泥沙能够保护产下的蛋,防止其破碎。过去,科学家曾经从海洋沉积物中发现过幼年恐龙的骨骼,但是那很可能是被水冲进大海的恐龙个体形成的化石。而西班牙发现的这些海滨沉积物中保存的蛋巢化石是恐龙在海边筑巢行为的第一个确定无误的证据。
P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