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放手与找到自我/卡斯特精神分析译丛/精神分析经典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瑞士)维蕾娜·卡斯特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是他们‘带坏了’我的孩子……”当孩子成人之后要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天下的父母,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他们心中经常隐藏着一股对孩子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的恼怒,这都是因为父母们对孩子的那份不舍与矛盾的心情,然而,孩子们会开心吗?这是你所想要的吗?

父母们或许应该放手,并找到自我,在孩子脱离父母的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关爱,让这个本身充满了心痛的过程避免很多的痛苦。让我们跟随本书一同去关注吧!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父母如何放手让成年了的子女走自己的道路;不再直接参与孩子的生活,而是与子女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的成年人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如何面对和克服与子女脱离时的伤痛,另一方面是如何找到自己独立的自我认同,即独立的自己。

目录

前言

投入和放手

脱离的过程

 脱离的阶段是告别的阶段

哀伤过程

 不同的阶段

 哀伤与抑郁的区别

脱离过程中的哀伤:生命的一个阶段走到了尽头

青少年如何脱离对父母的依赖

被刻意回避的脱离

 戈尔达:一个实例

 改变的过程

寻找新的自我认同的艰辛

 自我认同的含义

 从推导出的自我认同到独立的自我认同

 对母亲的思考

 女儿与母亲的脱离

哀伤工作不可能时的脱离工程

与职业母亲的脱离问题

问题子女的艰难脱离

中心问题:自我认同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与人们因为死亡或是离婚失去亲近的人而产生的必要的哀伤过程不同,人们在因脱离而引起的哀伤过程中更长久地徘徊在“不愿正视现实”阶段:人们简单地说服自己,其实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改变。这样的句子如:“她现在虽然已经搬出去了,可是她还老是在我们这儿,其实没什么改变”,可以说明,家庭运转机制中的很大或是可能比较小的变化没有被正视,而是被有意地排斥掉了。

混乱情感的爆发阶段在因为脱离而引起的哀伤过程中对外表现得没有其他的哀伤过程那么强烈。这可能是一个错觉:父母心中经常隐藏着一股对孩子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的恼怒,是他们“带坏了”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搬出去住或者只是爱他们——这比如会被称为“利用”,总而言之使孩子疏远了父母,这就是他们的过错。许多女婿儿媳与公婆岳父母之间的矛盾都得归功于这投射了的愤怒和痛苦:人们无法忍受,他们为之倾尽了心血的孩子,就这么走了;有这么一个人在孩子的生活中变得比父母还重要。人们想法儿把自己从这愤怒中解救出来,人们在那个新的与他们孩子相关的人身上找碴儿,以使他们的愤怒看上去有些道理。父母对子女的感情也使人感到尤其的复杂混乱:他们不想理睬他们的孩子了,生孩子的气,同时却又感到仍然像以往那样地爱孩子,如果孩子又出现在眼前了,做父母的就会又像鲜花一样绽放了。人们只是很少说起这种感受,人们也不鼓励正处于孩子的脱离阶段的父母述说自己的感受。有时,甚至连父母双方都会彼此隐瞒各自的感受,尽管两个人如此紧密地一起生活。或者,对悲伤的思考被一种已知的模式阻止了:两个人中的一个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甚至表达得很有表现力,另外那个人就会试图去安慰对方,去证明,这是世上的常规,没有理由如此“过激”地去反应。孩子离开父母是很正常的,但就算这是很正常的,也并不就意味着不可以心痛,这份痛苦就不可以和不应该被表达出来。负罪感在与孩子的脱离相联系的哀伤过程中也起了很大作用。这里不仅仅是指青少年给父母造成的负罪感,因为他们其实自己也感到负疚,因为他们要离开父母。为了抵抗自己的负罪感,他们将其加到父母身上,使父母成为替罪羊,而且也有了替罪羊一样的举止;这里还包括父母的没有说出来的负罪感:他们心里知道,他们在个别孩子的生活道路上有某些亏欠的地方。肯定有亏欠,因为他们也只是人而已。如果这种心里的负罪感——也许它也和某个具体的过错相吻合——能够被正视与接受,那么这将会很有助益。否则它会很轻易地引导父母更加激烈和毫无效果地去尝试“弥补”,经常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或者人们从他们的角度又去寻找替罪羊,以便使自己从这令人不快的负罪感中解脱。有时,我们也会纵容某些负罪感,以使我们不用去面对我们事实上有过的错误,或是还会再犯的错误。

在哀伤的第三阶段可以看到,许多父母很经常地想到自己的孩子,往往带着很大的担心。回忆过去以及互相给予机会以共同解决问题是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是可能的,这与为一个死去的人而悲伤不同,那些在曾有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只能被认识到,然后在一个新的关系中去注意或者最多被避免。人们经常无声地、折磨人地担心着,这种担心却改变不了什么。这样的担心是一种掩饰起来的怀疑,怀疑青少年可能的自立,它经常有破坏性的作用,因而被年轻人理直气壮地拒绝。人们要在真正的放手——这建立在对年轻人的能力和可能性的信任的基础上,与一种友好的关切——这并不咄咄逼人,却又能清楚地表明父母仍然健在,孩子要怎样去安排自己将来的生活对于父母来说并不是全无所谓——之间,找到一条路。

在这一阶段还出现了美化:对于失去的愤怒以及负罪的感觉都被掩盖了,人们骗自己说,自己培养出了世界上最理想的孩子。孩子的男朋友或是女朋友不少都被相应地看低了。如果人们以一种武断的方式美化自己的孩子——这在比较柔和的形式下显得像是父母的通病,孩子会有一种没有被他们的父母真正认识的感觉,脱离过程在此容易趋于停顿。  回忆的工作很少进行: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人们会这样思索与孩子一起的生活,即去体会一个孩子这么多年以来在我们身上唤醒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们不会失去,它们会在我们身上接着存在,就算那个孩子——现在已是一个青年人了——不再与我们一起生活。如果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将来有一天要做这项回忆的工作,那么我们会做得更好。因为我们可以——还在比较平静的阶段——时常面对着孩子表达他在我们身上激发的东西,这甚至可以成为一项共同的仪式:人们不时地坐在一起考虑彼此在对方身上激活的东西,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这可以被看作是对未来的一项准备,对未来某时,当真的要告别的时候,当孩子的造访不再能唤醒什么的时候,因为孩子偶尔的造访不再具有连续性。P23-26

序言

如果人们对子女脱离父母的过程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且能更加有意识地与子女告别,那么,人们就可以更好地经历这一过程。

这样,人们可以在这个本身充满了心痛的过程中避免掉很多痛苦。出于这一想法和经验我写了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帮助人们注意到这个特殊的哀伤过程,能够更好地理解它和度过它。

这本书是依靠当事人讲述的经验写成的——在这个关系上我们都是当事人。

我首先要感谢那些允许我描述她们的荆棘之路的妇女们,非常衷心地感谢她们让我公开她们的经验的决心。

我很感谢我的女儿蕾纳塔,是她以很多的爱与坚持将我的手稿的最后一稿整理完毕。

圣一伽冷,1990年秋

维蕾娜·卡斯特

后记

译后记

林中洋

维蕾娜·卡斯特是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她不仅是苏黎世大学教授,身兼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主席等职,而且也是直接与病人打交道的心理医生。她著作等身,主题多围绕与人的内心直接相关的领域,比如如何克服哀伤、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卡斯特的著作不只是清谈理论,而是将她在工作中遇到的实例融汇其中,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放手与找到自我》讲述的是父母如何放手让成年了的子女走自己的道路;不再直接参与孩子的生活,而是与子女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的成年人之间的关系。这本书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如何面对和克服与子女脱离时的伤痛,另一方面是如何找到自己独立的自我认同,即独立的自己。

与自己的孩子脱离,这在许多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孩子就算已经白了头发,在父母的眼中依然是孩子。在中华文化中,家庭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而子女对父母应尽的孝道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彼此忠诚更几乎是价值观中的榜首。在西方,家庭也是社会的基本元素,在其价值体系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西方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却好像与中国不太一样。不少中国人认为西方人不爱自己的孩子,家庭成员之间也没有亲情,诸如此类的误解多来自对西方文化的不了解。卡斯特的这本书可以使人对西方人的心理与思维方式略见一斑,从而减少一些误会,增进文化之间的理解。

父母对子女的爱,古今中外都是相似的。在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西方的父母在孩子成人之后要走自己的路的时候,那份不舍与矛盾的心情,和中国父母没有两样。“父母心中经常隐藏着一股对孩子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的恼怒,是他们‘带坏了’自己的孩子……总而言之使他们疏远了父母,这就是他们的过错。许多女婿儿媳与公婆岳父母之间的矛盾都得归功于这投射了的愤怒和痛苦:人们无法忍受,人们为之倾尽了心血的孩子,就这么走了,有这么一个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变得比父母还重要。我们想法儿把我们自己从这愤怒中解救出来,我们在那个新的与我们孩子相关的人身上找碴儿,以使我们的愤怒看上去有些道理。父母对子女的感情也使人感到尤其的复杂混乱:他们不想理睬他们的孩子了,生孩子的气,同时却又感到仍然像以往那样地爱他们,如果他们又出现在眼前了,做父母的就会又像鲜花一样绽放了。”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生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有着何种文化背景的人,在人性上都有着很多共通的东西。尤其是对自己孩子的舔犊之情,“那种共生的感觉,那种无尽的、不可动摇的血肉相连。这种感觉是与一种很大的信任感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对爱的理解却存在着差异。在中国,爱就是不分彼此,更何言脱离。孩子在父母家里住到结婚为止是很正常的,就是结了婚,和媳妇一起住在父母家也是常有的事情。对于孩子生活道路的选择,父母之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这“孩子”是否已经成年。中国父母认为这是爱的表现,对孩子放任自流才是不爱。西方父母的看法却正好相反,他们可以接受子女和自己不同的地方,尊重子女的选择,“尽管可以很清楚很痛苦地感觉到,这个或那个特性并不合母亲的心意,但是这些女儿和儿子们仍旧值得人爱。”

在中国,“孝”是很重要的一项的美德。“孝”的根源是“感恩”,即人应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仅是中国人,西方人也很经常地认为孩子应该对父母感恩。比如书中的戈尔达。戈尔达是一位家庭主妇,有三个孩子,他们全都已长大成人,就连最小的儿子也在两年前离开了家。戈尔达“将她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们的教育和家庭生活中,现在,当这‘巢’空了的时候,她感受到了一种空虚……现在她指望着,该可以得到什么回报了吧。”可是,孩子们各有各的生活,而她,却不再理所当然地属于他们的新生活——“所有的孩子都还有一把父母家的门钥匙,而她却没有他们的新公寓的钥匙”。孩子们“甚至连婚都没结对”,所以戈尔达也不可能很快就有可以去照看的孙子孙女。最让她痛苦的是,“孩子们拥有一种与她自己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反的生活方式。”她觉得她为孩子们“付出了那么多,如此精心地培养他们,可现在他们的行为方式,就好像他们没有教养似的。”戈尔达感到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偿,有一种“被生活掠夺了的感觉”。通过心理治疗,她才发现:“人作为母亲并不只是简单地对孩子付出,而他们则要在长大之后,相应地回报。因为其实在给予的同时总是会有得到。成年了的子女不必首先想到要‘回报’什么。那些人们在与孩子的关系中注入的生活的力量,可以却不必非要由他们来偿还:这是生命的含义,即每代人都又在为后一代人尽力,那所有投入的爱、关怀和能量都曾经在他们身上被花费过。”

《放手与找到自我》这本书的主要对象不是正在离开父母羽翼的孩子们,而是父母本身。不少的父母,尤其是那些将全部心血都给了子女的母亲们,在孩子长大成人离开家的时候,会感到极度的不适应,甚至精神抑郁,毕竟,孩子曾经是她们生活的中心内容。孩子的离家,意味着一个生命阶段的结束,而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她们心里没底,特别是那些从未真正思索过自己的人,对孩子的离开更容易显示出抑郁。卡斯特在讲述了哀伤的过程以及如何面对和克服哀伤之后,转入了本书的第二大重点,即找到自我。卡斯特的著作的中心问题都是围绕找到自主的自我认同,而不是推导出的自我认同这个主题。“一个推导出的自我认同是指,比如一个女人只是通过她与孩子或是她与丈夫的关系来定义自己。”一个人,如果总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从他人的评价中定义自己,那么在失去这些关系之后,或是失去了可以得到他人承认的可能性之后,比如退了休,就很容易陷入一种空虚,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干什么了。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他们为别人活了一辈子,而为自己却什么也没做。卡斯特认为,生命中的每一场别离,每一次失去都强迫人们重新思考自己。寻找与找到自我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它可以被推迟,却不能被避免。卡斯特的这本书给人提供了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视角,也可以使人更多地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这对我们的文化无疑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1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