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内心独白式的长篇小说:卫星发射基地的气象专家苏晴,本是为真正爱着的发射站政委马邑龙才到发射基地来的,可她却阴差阳错般地嫁给了另一个男人司炳华。外表刚强、内心柔软的苏晴只能把爱深深地埋在心底,和一个并不相爱的男人结婚生女。就在她慢慢对丈夫有了感情时,丈夫却意外地牺牲了……当卫星发射成功,她和马邑龙有可能结合时,她却因心脏病倒下了……
作者将笔触伸向我国航天事业人的身上,以细腻敏锐的观察力,抓住军人们情感生活之中所深藏的生活真谛,着力表现当今军人的人性之美。着力刻画了苏晴、凌立、乔亚娟等女性形象,还描绘了马邑龙、于发昌、姚一平、周建明等一批男性军人的风采,他们之间的爱情婚姻和工作生活,成为带动读者的一根敏感“神经”主线。使读者感知到军人在献身航天事业的决心和力量的同时,也为作品增添了一种男女刚柔相济的精神向度。
这是一部描写当代中国航天人的军旅长篇小说。女主人公苏晴是一个为卫星升空寻找发射“窗口”的气象学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北京大学毕业的苏晴和马邑龙不期而遇,毅然放弃优越的都市生活,应征入伍来到偏远的发射基地,从此不仅和卫星火箭捆绑在一起,也拉开了她爱情、婚姻、家庭的帷幕。小说以一次新的卫星发射为主线,展开故事,用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一群航天人二十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多层面地呈现了以苏晴、马邑龙为代表的新一代航天人为新世纪中国的航天事业慷慨献身、豪迈拼搏,以及他们不为人知的情感秘密和精神世界。
第一章
一
强劲又干燥的山风打着旋从它腰间卷了过去。它一动不动,沉稳得像一座山。巍峨。伟岸。耸立在群山怀抱中。它喜欢脚下那些深深的沟壑,并和它们融为一体。它像在这深峡大谷里忘我献身的那些人们一样,追随着、挚爱着一个伟大又不为人知的事业。它尽职尽责。
这是风季和雨季交接的日子。
一大早,天气很不正常。太阳刚从黑呷山露出头来,就被一团深灰色的云吞进肚里,再不见踪影。偌大的天空,像在昨天夜里被人痛打过,不是这里黑一块,就是那里紫一块。很快,这些黑黑紫紫又扯到一起,猛烈地厮打,最后变成了更深的铁灰色。一种和它极其相似的颜色。它知道,气象中心的人们,叫它们积雨云。一会儿,这些积雨云就开始行走,样子像一支大部队在急行军。
苏晴知道,之所以出现这种天气,是因为青藏高原边缘锋和它东面的攀西锋两股冷暧空气正在交会。所到之处,就翻卷起大片大片的墨绿色的浪。四周的群山一早就开始呼吼,仿佛告诉所有的绿色植物,雨季的第一场暴雨快要来了。
它的身上,也不时地发出咔咔的清脆声。还是山风,它们像野小子那样从它身上撞过,带着浓烈的草木香。它想让它们停下,别瞎跑。可它们调皮地绕一圈,又撒开脚、r疯跑了。
远处,响起沉闷的雷声。像是来自黑呷山的那一边,又像是从脚底下很深的地方冒了出来。它讨厌这个声音。你吓唬谁呀?
真有几只山雀被吓得跑了出来,在它身旁叽叽喳喳地叫。还飞到它的肩上,栖息了一会儿,神魂不定地点着小脑袋,东瞅西看,然后又叽叽两声,呼地飞走了。
刚才还在它头顶上的云层,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厚,也越来越沉。云底一点点下坠,不安地骚动着、翻卷着、挤压着,渐渐地,把它包裹起来——当人们仰望它时,它——卫星发射塔架,不见了。
整个发射场区,到处弥漫着暴雨临来前的气息。
远处的马路上,不断地有车过来过去。
人们正往小宾馆的会议中心聚集。
苏晴也在往会议中心赶。她没戴军帽,头发被风高高地撩起,把整个光洁的额头露了出来。她一边走一边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空,轰隆隆的雷声,把天地震得微微颤动。
雨季正在为它的到来虚张声势。
当一道闪电的强光劈下来时,苏晴正好走进会场。
二
这是总指挥部召集的紧急会议。“太白一号”卫星准备近期发射,会议的内容就是下达任务书,确定发射“窗口”问题。
主持人——发射总指挥袁绍正宣读完任务书,卫星负责人马上起身介绍“太白一号”总体方案和技术指标,紧接着议题就进入卫星轨道、发射方位角、发射“窗口”这些实质性问题的讨论。
会场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每次都这样,一讨论到这些具体问题特别是“窗口”问题时,气氛总是很热烈甚至激烈。因为发射“窗口”有许多的约束条件,譬如“日凌”问题,“地影”问题。卫星上天后,不能与太阳在同一条直线上,否则会造成温度噪声偏高,影响卫星的质量;但也不能掉到地球的影子里,要是这样,像翅膀一样展开的太阳能帆板吸收不到足够的太阳能,供不上能源,卫星到了天上要不了半个小时,就会停止呼吸,变成一个没有生命的太空垃圾。不过,这些方面,都有具体参数供你参考,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确定了具体的发射时间,即:发射窗口前沿和宽度。
坐在第二排靠边位置上的苏晴,一直默默地听着专家们的发言,与那些争论得面色发红,两眼放光的专家们不同,她表情平静,好像这一切与她没什么关系。尽管“窗口”这两个沉甸甸的字眼,时不时地撞击她的耳鼓,可她仍然由着自己的思绪像一片云似的飘来飘去。她估计再过三小时,雨季的第一场暴雨就要像大炮一样轰炸这个原本平静的世界了!看来,这新的任务要和雨季一道来临。这当然是件挺麻烦的事情。眼下,发射任务也是一年比一年重了,刚刚把一颗国外商业卫星送上天,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太白一号”又接了上来。本来是没它的,它却硬生生地挤了进来。而且上级的指令是不仅要把它送上天,还要不影响后续的任务。别的系统,有没有问题她不知道,但他们气象中心的问题可就大了,从时间上推算,雨季比任务的程序时间要长。这就是说,整个发射任务,都被雨季包裹着。在雨季中能不能寻找到发射“窗口”,主要看老天爷肯不肯帮忙。别人不为他们考虑,她苏晴得考虑,谁让她是气象中心的主任呢?待在这个位置上,就得负起这个责,否则,就是失职!唉,有时候她真后悔学气象,更后悔到基地来。当初,不是遇上他,她能到这个藏在深山大川里的基地来吗?不提这些,不提这些,人都走到这一步了,想那些陈芝麻烂谷子有什么意义?你又不能让时间倒流,人生重来,只能面对现实。
可现实就这么严酷。
正走着神呢,身旁的人推了她一下,她下意识地抬起头,便和副总指挥马邑龙的目光撞了个正着。
苏主任,你也谈一谈吧?马邑龙重复了一遍刚才苏晴没听到的话。
谈什么?苏晴一张口就有些没好气。
一个响雷不失时机地在高空中炸了开来,简直就像要恐吓一下这里的人们。对气象人来说,它就是恐吓,苏晴的身子也不由得微微一颤。她倒不是受到惊吓,而是想到这颗卫星要在这淫雨肆虐的某一天中升空,就感到无形的压力。是的,咋能没压力?有点压力也不怕,主要是信心不足,这才是最要命的。
既然他让谈看法,那就实话实说吧。苏晴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在雨季里找“窗口”,这对我们来说,难度太大了,无法保证“窗口”能按大家所期望的那样找到,在一个很有限的时间里,“窗口”能不能出现,这我,包括在座的大家,谁说了都不算。
那么,谁说了算?马邑龙问。
老天爷。苏晴答。
大家轰地笑了。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她努力控制住情绪,用平静的口气说完这番话。
她的话让整个会场又静默了一分钟,然后是一阵小小的骚动。大概是谁也没料到苏晴会用这样一种态度表述自己的意见,谁都听得出来,她话里有气。
跟谁有气呢?
很显然不是袁总,不是副政委于发昌,也不是副总师吕其。袁总戴着老花镜翻看着文件,于发昌一直低着头在本子上记着什么,吕其不动声色地看了看苏晴。
被苏晴弄得有些尴尬的马邑龙倒没被击出火来,而是盯着自己眼前的长条桌,清了清嗓子,意思是请大家安静,说既然上级把任务压下来,就是相信我们有能力完成。我们在座的都是各系统的领导,首先还不是怎样完成任务,而是要树立起信心!哪一次发射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遇到困难怎么办?老天爷不赏脸,那就得靠我们去努力,两个字:克服!我希望大家都别先叫苦,先把信心拿出来!没信心,什么事都干不成!
苏晴坐在那里不吭声,马邑龙以为她被自己说服了,便又看着苏晴补充了一句:你们回去后,尽快把“窗口”找出来。不但要找到主“窗口”,还要有备份“窗口”,这是任务,没什么条件好讲。
往常下达任务,马邑龙也是用这样的口气结束,苏晴早已习惯了,也没觉得什么,可这回怎么听着就这么不舒服呢?
当马邑龙把桌上的文件本子整理好,茶杯盖拧上,正要起身离开会场时,苏晴又“啪”地站了起来:对不起,我还没说完!
马邑龙用眼睛“哦”了一声,看着她,请她说。
坐在马邑龙身旁的副总师吕其微微坐直了身子,好像对即将发生的什么戏剧性场面早有心理准备。
总指挥袁绍正保持原来的姿势没动。
副政委于发昌抬起头看一眼会场,目光顺带着从苏晴脸上扫过,然后,放下手中的笔,抹了一把脸。
苏晴把头微微地抬起,目光越过所有的人,好像她不是对谁说话,而是对着天说话:我们实在不敢保证一定能按时报出“窗口”,更不要说两个“窗口”了。我觉得这种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实事求是。
苏晴这次说话的口气比先前更强硬,像是在挑衅。
马邑龙微微地晃了一下头。
会场所有眼球都集中在他们两个人身上。但没有人说话。也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尤其是对眼下这针尖对麦芒的两个人,就更不知道说什么了。
一个意味深长的笑意从吕其嘴角滑了过去,很快又收了起来。他很小心地“嘿”了一声,扫了扫会场,似乎征询大家的意见,说,我来讲几句吧!说完这话,他并不急于往下说,而是看了看马邑龙。接着,又笑了笑,笑得很小心。老马,我看苏主任说的也不是完全没道理,这次发射跟往常不同,雨季一来,气象情况千变万化,这时候急于预报“窗口”,是不是有些过急了?当然,他们能预报出来,是再好不过的。要是真遇上麻烦呢?咱们总不能冒雨发射吧?我看先别把话说死,还是给他们一点时间下去做工作吧。
老兄,你这话什么意思啊?我刚才的话谁都听到了,并没有要他们马上拿出预报。任务放在那儿,都是必须完成的,这一点你不至于不懂吧?马邑龙心里有些责怪吕其,他想解释两句,可他从余光中恰巧看见苏晴向吕其投去感激的一瞥,反而什么都不想说了。只有他明白,苏晴为什么这么做;他也相信,苏晴不会听不懂他的话。苏晴是成心在这件事上跟他作对,他吕其不会不明白这一点。
吕其的话,说到苏晴心里了,的确让苏晴有几分感动。没想到,吕副总师在这样一种场合,不仅替他们气象人着想,还这么体谅他们。不像有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也是有史以来,吕其第一次获得苏晴的好感。
整个会场的气氛,从热烈中变得有些错综复杂了,本来马上就要结束的会议,被苏晴这么一搅和,似乎不知如何收场了。
袁总看了看手腕上的表,时间已经不多了,很多人都要去赶班车。我看先散会吧,这些事,下来还可以接着再讨论,小范围地讨论也不是不可以嘛。要是没别的事,就到此,散会!
当大家走出会场时,天已经黑得吓死人。
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