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长久以来就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但它却是在“第二帝国”时期才变成我们现在所知的现代性样板。在1848年和1871年这两次失败的革命之间,巴黎经受了翻天覆地的惊人变化。传奇性市长奥斯曼把这座城市的中世纪格局替换为至今仍占据主导的大道。同样重要的是,这个时期见证了由高级金融主导的一种新形式资本主义的崛起和现代消费文化的出现。狂飙突过的社会和物质变化引出了小说中的“现代主义”,但也更加剧了这座城市的阶级分化。结果就是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和遭到血腥镇压,本书对这一过程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
本书以社会和经济的驱动力作为叙述的核心,戏剧性地全景再现了现代性兴起的关键时代。在对材料尤其是当时的艺术作品的选取和论证上,如巴尔扎克的小说、杜米埃的版画、马维尔等人的摄影作品等,作者别具匠心,提供了一幅生动的社会、文学、经济和图景式的画面。
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但它却是在“第二帝国”时期才摇身成为我们今日所知的现代性样板。在1848到1871年两次失败的革命之间,巴黎经历了一场惊人的转变,俗称“巴黎大改造”。奥斯曼男爵,传奇的巴黎首长,一手打造巴黎的外观,以今日巴黎四处可见的林荫大道,取代了昔日的中世纪城市面貌,成就了今日如梦如幻的巴黎。这段时期也兴起了以高度发达的金融业为主体的新资本主义形式,以及现代的大众消费文化。城市外貌及社会景观的剧变,带来崭新的现代主义文化,同时也导致巴黎沿着阶级的界线断裂,结果是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以及随后的血腥镇压。哈维的全景式观照与戏剧式的叙述。使得阅读本书一直充满着张力。本书堪与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媲美,是研究现代都市兴起的历史杰作。
序一 创造性的破坏:巴黎的现代性空间(唐晓峰)
序二 现代性的巴黎与巴黎的现代性(汪民安)
图版目录
图表目录
导论与过去决裂的现代性
第一部分 表述:巴黎1830—1848
第一章 现代性的神话:巴尔扎克的巴黎
第二章 梦想身体政治:革命政治学与乌托邦构想,1830—1848
第二部分 物质化:巴黎1848—1870
第三章 序幕
第四章 空间关系的组织
第五章 金钱、信贷与金融
第六章 租金与地主
第七章 国家
第八章 抽象与具体的劳动
第九章 劳动力的买卖
第十章 妇女的状况
第十一章 劳动力的再生产
第十二章 消费者主义、景观与休闲
第十三章 共同体与阶级
第十四章 自然关系
第十五章 科学与情感,现代性与传统
第十六章 说辞与表述
第十七章 都市转变的地缘政治学
第三部分 尾声
第十八章 建造圣心堂
注解
参考书目
谢辞以及提供图文的机构与人士致谢表
索引
巴尔扎克的乌托邦主义带有一股特别的地产、外省乃至于田园的气息,实际上,乡村与外省的社会关系对比并不会如此鲜明。巴尔扎克作品中的无数角色(巴尔扎克自己也是)要艰苦地从外省的生活方式转变成首都的生活方式。有些人,如《高老头》(Old Goriot)中的拉斯蒂涅,成功地与转变取得妥协,相反,《赛查·皮罗托盛衰记》中的僧侣则被城市的繁忙所惊吓,他将自己锁在房间里,直到能返回都尔为止,并且发誓绝不再踏进巴黎一步。在《幻灭》(Lost Illusions)与《交际花盛衰记》(The Hatlot High and Low)中,吕西安(Lucien)无法完全达到要求,最后便自杀了。还有其他的人,如贝姨(Cousin Bette),他们怀着农民的诡计,费尽心思破坏他们密切接触的首都社会环节。由于外省与首都的界线充满了间隙,因此外省与首都之间也充满了深刻的对立。巴黎将其阴影投射到各地,然而只要走得越远,强度也就随之减弱。布列塔尼(Brittany)在《舒昂党人》中被描绘成遥远的边境殖民地,至于勃艮地(Burgundy)与安古兰(Angouleme)则远到足以发展出自主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法律是以当地的方式来理解,并且以当地的方式来执行,每件事物所仰赖的是地方性而非全国性的权力关系。
外省阶级关系的特有模式出色地展现在《农民》之中。巴尔扎克在这里“明显描绘出许多作家所忽略的阶级主要类型”,并且提到“那些我们称之为‘弱者’的人,不断地阴谋对抗那些想象自己是‘强者’的人——即农民反对富人的现象”。弱者拥有许多武器(如詹姆斯·斯科特【James Scott】最近主张的),这一点被清楚地揭露了。巴尔扎克描绘“这位正在工作丝毫不感到疲倦的工兵,一点一滴地将土地啃咬成碎块,将田野切割成100个小块,依次地切割,资产阶级召唤他到宴席之中,一方面觉得他是受害者,另一方面又觉得他是盟友”。在“牧歌式的乡村生活”的背后,存在着“丑陋的意义”。农民的规约并非资产阶级的规约,巴尔扎克写道:“野蛮人”(不只一次拿来与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JamesFenimore cooper】所描绘的北美印第安人相比)“与他的近亲,农民,从来不使用清晰的言语,只会对他们的敌人设陷阱”。”
农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猛烈地结合在一起,但行动中真正的首脑却是地方律师、商人、医生以及其他专心而不顾危险地借由放高利贷、垄断控制、法律诈骗以及编织复杂的互依与策略联盟网(借由机会主义的婚姻来固结)积聚资本的人所构成的杂牌军。这个团体在地方的力量大到足以反抗并颠覆巴黎的中央权威,包围贵族力量,并且为自己的利益而协同合作。农民不可避免地被拉进地方资产阶级利益对抗贵族的同盟之中,即便结果对他们并没有好处。资产阶级律师里固(Rigou)被描述成各种样子,有人说他是“山谷里的吸血鬼”以及“贪婪的主人”,里固持有压迫的抵押单据,并利用这些单据从他用“秘密铁线”所控制的农民身上榨取强制的劳动力。科尔特魁斯(cOtlrtecuisse),一个向里固借钱买了一小块田产的农夫,不管他跟妻子多么努力工作,却仅能支付贷款的利息。科尔特魁斯一直受到终止回赎权的威胁,因此他丝毫不敢违逆里固的意志。而里固利用农民的力量——特别是他们长期而可怕的贫困、憎恨以及他们捡拾落穗与拔取木柴的传统权利——来破坏贵族的商业能力。一位观察入微的农夫说道:
吓唬那些住在艾格(Aigues)的士绅,这样才能充分而完善地维持你的权利;然而资产阶级真正想在山谷里做的,是将士绅赶出去并且将艾格的田产拍卖掉。不过我们对此没有兴趣。如果你帮着资产阶级大块地分割田产,那么等到未来革命发生,我们就没有国有土地可分了?你不会从土地得到任何东西,就像老里固一样;然而一旦让资产阶级把土地嚼烂吞下,他们会吐出更为细碎且更为昂贵的土地。你将为他们工作,就像其他人为里固工作一样。看看科尔特魁斯吧!
虽然对农民来说,反对贵族并且责难贵族应该为农民的堕落情况负责,要比抵抗农民所依赖的地方资产阶级容易得多,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对于地方资产阶级权力的憎恨不会浮出水面。这种情况能控制多久呢?巴黎与乡村的资产阶级对此难道没有理由心生恐惧吗?就乡村是个不稳定与阶级战争的地点来看,它对巴黎世界的威胁实在是再明显不过了。看起来是巴黎统治一切,其实真正发号施令的却是乡村。
巴黎人,不管是什么阶级,都活在一种否定与不信任自己农村出身的状态中。外省移民整合到巴黎的复杂仪式,只能用这样的词汇来解释。《幻灭》一开始严词批评了安古兰的小镇外省主义,而当吕西安与巴日东夫人前往巴黎宣泄他们的热情时,巴尔扎克也描述了极为困窘不悦的场景。与权贵关系甚佳的埃斯巴夫人,带着吕西安到了歌剧院,他已经将身上所剩不多的金钱花去大半。许多人对他品头论足,说他是“裁缝师的木头模型”或者是“盛装打扮的店铺伙计”。当他实际上是药剂师的儿子,而且没有权利主张他母亲的贵族血统时,所有人都躲着他,包括巴日东夫人。巴日东夫人起初的状况也没好到哪里去。在巴黎时,她在吕西安眼中是个“高大、干瘪、皮肤满是雀斑的女人,肌肤暗沉无光并且还有一头醒目的红发;瘦骨嶙峋、矫揉造作、虚伪、外省口音,以及糟糕透顶的穿衣品位”。然而她却幸免成为歌剧院中众人苛评的对象,因为每个人都当她是埃斯巴夫人的“外省穷亲戚,任何巴黎家庭都会有类似这样的灾民缠身”。在埃斯巴夫人的指导下,巴日东夫人很快就学会了巴黎的风尚,只不过现在她成了吕西安的敌人而非爱人。
……
P34-36
创造性的破坏:巴黎的现代性空间
唐晓峰
本书的作者大卫·哈维是一位从地理学角度,以激进批判立场,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后现代思想),研究城市经济以及其他社会问题的大家。他的关于巴尔的摩等城市社会问题的《社会公证与城市》(1973年),曾引起巨大反响。这本关于巴黎的研究,又为城市社会与历史地理研究贡献了一部力作。
哈维出生于英国,曾就读剑桥大学地理系,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关于19世纪肯特郡的历史地理问题。他后来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1971年起参加研究马克思《资本论》的阅读小组,开始系统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一方面是马克思著作的影响,一方面是对于美国当代社会诟病的批判性关怀,哈维的理论立场很快形成。作为一个地理学者,他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中补充地理视野,提出极具特色的“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historical—geographical materialism),其用意在于强调一些非常基本的地理概念——空间、位置、环境——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在观察社会时需要关注的核心性问题。
这本《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所讨论的是欧洲近代城市史上的一桩有名的老案例:奥斯曼的巴黎改造。在法国第二帝国(1852—1870)时期,乔治一欧仁·奥斯曼(Baron Georges—EugSne Haussmann,1809—1891),时任塞纳省省长,由拿破仑三世任命,成为巴黎大规模改造的总负责人。奥斯曼对于巴黎的改造,采取与过去完全一刀两断的态度。一切问题正由此而起。
哈维形容道:这种一刀两断的态度“就如同一道命令,它将世界视为白板,并且在完全不指涉过去的状况下,将新事物铭刻在上面——如果在铭刻的过程中,发现有过去横阻其间,便将过去的一切予以抹灭。因此,不管现代性是否将以温和而民主的方式呈现,还是将带来革命、创伤以及独裁,它总是与‘创造性的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有关”。“创造性的破坏”,事件出现了不可拆分的两面:破坏与创造。
奥斯曼拆除了大量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重新设计巴黎城市空间,将巴黎,及其生活、文化和经济,从狭窄、肮脏的古代束缚中解放出来,开辟市中心林荫大道,建立纵横交错的给排水系统,修建广场、商场、公园、医院、火车站、图书馆、学校、纪念物,等等。在奥斯曼的手里,巴黎出现了惊人的改变,在景观与功能上,都成为一座旷世新城。
关于奥斯曼的这一场大拆大建,大作大为,后人喝彩者有之。他们认为,新巴黎的建筑风格与质量,规划的宏大比例,细节的微妙处理,都有严谨的理性考量与果敢实施,为巴黎走入现代资本主义创造了优质的城市基础。当然,创造以破坏为代价。从原生态文化价值、古典审美的一面来看,奥斯曼无疑犯下了不可补偿的罪过。对奥斯曼的讨伐也不绝于世。
奥斯曼一巴黎现象,是现代性登场的典型一幕。一个半世纪过去了,而对于其大结局的评判仍不确定;历史仍没有结束,哈维的讨论正将其引入新的层面。
哈维的研究仍属于对资本主义兴起的历史考察,这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传统题目。不过,哈维以一个地理学家的独特视角,选择一个具体城市为剖析案例,仍有许多新鲜论断。
资本的空间性
地理学视角的特色是空间关怀。本书以空间关系考察作为起点,并纵贯全书所论各项大事。在这里,空间不是外在场所,而是事物自身的属性,即空间性,这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点。资本的登场与运行,是现代性造就的总根源。哈维告诉我们,资本需要并创造了怎样的城市空间。 竞争、适应、合作、环境转变、空间安排和时间安排,关于这类问题的讨论常见于哈维的书中。他善于把社会变革、经济、人生、城市地貌、建筑,融为一个体系,揭示一个复杂的历史地理过程。地理空间关联到众多主题,众多主题均有空间特征。哈维说:“我将在整体与部分之间采取折中途径,试着从一连串交错而连锁的主题(只要少了一个环节就无法恰当理解)来理解第二帝国巴黎历史一地理的转变。…整体中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构成特定时空下社会转变的驱动力量。”
地理关系是一种驱动力。“我将尽可能重建第二帝国巴黎的形成过程,以及资本与现代性如何在特定的地点与时间结合在一起,还有社会关系与政治想象有时如何通过这样的结合而被启动。”
城市本身是一个建筑形态,更是一个空间形态。新巴黎城不只是现代性的场所,更是现代性本身。阅读哈维,除了关注其一般性的理论智慧,尤其要注意他所提供的地理学视角下的独到观察。理解空间,把握空间性,是认识现代性不可或缺的路径。
在第三章“序幕”的结尾,哈维说明:“本书的主题将以螺旋的形式向前推进,从空间关系开始,行经分配(信贷、租金、租税)、生产和劳动市场、再生产(劳动力、阶级与共同体关系)以及意识形成,让空间处于运动状态,使其成为拥有真实生命的城市历史地理学。”
奥斯曼新巴黎的现代性空间中的魂是资本。虽然在主观上,帝国政治空间被列为首要,但资本空间的进展很快压倒政治空间,成为巴黎城市的主体。哈维说,奥斯曼的计划所开启的空间,需要金融力量去开发、建设、拥有以及经营。
奥斯曼开辟了宽阔的大道,但只是将货物与人员从中古时代的束缚中解放是不够的,奥斯曼必须动员的力量就是资本的流通。资本按照自己独特的原则重新组织巴黎的内部空间。奥斯曼设想将巴黎打造成法国的现代之都,甚至成为西方文明的现代之都。然而最终,他只成功地让巴黎变成了一座由资本流通掌控一切的城市。在巴黎内部结构中,投资形式的差异,构成了真正的都市分区的边界。
信贷是资本主义的重要基础,土地是信贷的重要基础。地产的意义与定位成为城市的一个本质。对于现代性的城市,不能只看景观,还要看根基,有时,景观只是假象。在信贷体系所进行的革命,也将造成空间关系的革命。在巴黎,这个过程是由金融资本与土地财产的更紧密的整合完成的。
新的资本运行空间是高效的,或者说空间吸收资本的能力是高效的。资本的进入,财产权的高高树立,出现了新的社会威权。福楼拜说:“财产被提升到了宗教层次,并且与上帝密不可分。”空间财产化,空间就是金钱,城市空间获得了新的本质。巴黎的空间性是建构的以及相因而生的,而不是被动反射的。商业空间、公共空间以及通过消费所造成的私人占用公共空间的现象,三者所形成的共生关系越来越具有关键性。
在资本的推动下,巴黎出现新的空间架构,在这个架构下即产生群聚效应,也可以有各自的发展线路,“如此便可展现出城市演进的新历史地理学”。
需要强调的是,在本书中,空间不是一个可随意替换的字眼。在城市的有形与无形的事物中,充满了尺度与区隔,抹掉这些尺度与区隔,事物将陷入一团混沌、抽象、模糊而无法确指。空间,是认识城市的一个关键,城市从古典形态转变为资本主义形态,包含深刻的空间转型。现代性的巴黎,乃是一个社会综合空间的存在形态。
空间压缩
在不少章节的前面,哈维都用马克思的话破题,说明他对马克思思想的欣赏。例如第四章“空间关系的组织”,开头引述马克思的话:“生产越是仰赖交换价值,乃至于仰赖交换本身,对流通成本来说——通讯与运输的工具——就会让交换的外在条件显得越重要……资本一方面必须致力于拆除所有空间障碍……并且征服全球市场,另一方面则必须致力以时间来废除空间。”以各项措施改进流通性,是打造巴黎现代性的必要工作。速度造就新的时空,其中,时间将空间压缩。犹如火车向前开动,车厢中的乘客被向后挤压(书中插图)。
城市空间在扩大,但速度将空间压缩,巴黎的现代性空间是辩证的。这种辩证性的空间在古典地理学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哈维称自己的理论立场是辩证的、历史的、地理的唯物主义。
哈维始终认真考察马克思理论的发展路线。他感到,19世纪中期巴黎所发生的事对马克思具有重大影响。“对马克思来说,1848年同样标志着一个思想与政治上的分水岭。……1848到1851年间在巴黎所发生的事件,对他来说宛如救世主的显现,没有这个事件,他不可能转向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撰有(《法国1848年革命》等文,指出巴黎工人的六月起义为“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大交锋”。六月起义被政府军镇压,君主派抬头。奥斯曼的巴黎改造,正是在路易·拿破仑政变后的七个月后受命开始的。一切都在加速,这一段历史仿佛也是被压缩的,在极短的时间内竞发生了或孕育了如此多的影响深远的事情。
时间与空间的废止、压缩的观念,在1830与1840年代,与铁路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广泛流行于欧美思想界,当时有许多思想家在思考,当新的运输与信息交流技术将整个世界联系起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与可能。哈维认为,同样的概念也逐渐出现在马克思笔下。在《共产党宣言》中,这个观念还隐而不显,但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Grundrisse)中便明确地表现出来。马克思运用这个观念来表示资本主义在地理扩张与加速资本流通上所隐含的革命性质,同时也直接指出,资本主义具有周期性的“时空压缩”的倾向。
空间归属
城市毕竟是一个人居场所。巴黎现代性的创造,对于资本是节日,对于人文却是断裂与痛苦。在新的巴黎中,居民丧失了归属感,群体意识解体,他们分散为新的没有历史深度的阶层、人群。在他们的周围,已经没有认同的环境依据。金钱共同体取代了所有社会联系的纽带关系。多元、流动、零碎是新的人文特征。巴黎虽然可以成为世界的首都,却无法拥有自己真正的市民。
“巴黎人疏离了自己的城市,他们不再有家园感,而是开始意识到大都市的非人性质。”(本雅明)人们的时空视野、地理想象都要改变,他们“内心的地理世界必须调适”。巴黎都市的空间体验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新的百货公司、咖啡馆,以“外向”发展的形式,溢出到新大道两旁的人行道上,于是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疆界变得模糊,其间充满互渗的孔隙。
由于贫富区域的区隔,城市中出现了过去只是由环境主义与种族主义建构的“他者”,“资产阶级例行性地将生活在贝尔维尔‘边界’上的工人描绘成野蛮人”。原有的人际关系形态在新的空间中不复留存。例如,巴黎劳动市场在地理分布上变得零碎,这使原本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工人与雇主分隔两地,于是加速了传统师徒关系的崩溃。
资本主义带来的生活的变迁,早已惊动了目光如炬的伟大的时代作家们。回首他们的笔下,一切居然都在鲜活地呈现。所以,他们的大量描述恰如其分地成为哈维研究的生动证据。哈维引人注目地援用了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等多位作家的众多作品,也使这些诗歌和小说的历史思想重现光芒。在这一部分,哈维显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例如,关于巴尔扎克,哈维提醒我们,他的写作“绝大部分都是以巴黎为中心——人们几乎可以说,巴黎是他的核心角色”。“《人间喜剧》透露各种与城市相关的事物,如果没有《人间喜剧》,城市的历史地理可能因此就被埋没”。“巴尔扎克最大的成就,在于他细致地解开并表述了随时随地充满于资产阶级社会子宫中的社会力量”。“通过巴尔扎克的作品,巴黎的辩证过程与现代巴黎如何构成便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文学家的生动刻画,穿插在严谨的理性之间,这使本书的阅读饶有兴味。而与此同时,哈维这样做,也为读者在理论阐述与现实情景之间架起了桥梁。本来,巨变对于生活的冲击,每个人都会感同身受。所以,当你阅读奥斯曼的、巴尔扎克的,以及哈维的巴黎的时候,你可能会忽然意识到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情景。或许,你自己的城市,也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受着:痛苦的“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2009年10月
于北大中关园
当你阅读奥斯曼的、巴尔扎克的,以及哈维的巴黎的时候,你可能会忽然意识到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情景。或许,你自己的城市,也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受着:痛苦的“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本雅明用意象蒙太奇重构了“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让我们置身于漫游者、“波希米亚人”、拾荒者、妓女之中.行走在拱廊、林荫大道乃至街垒之间。大卫·哈维给出的是更冷竣的分析和论证:“巴黎,现代性之都”与其说是现代人间天城蓝图的实现,不如说是帝国和资本的联手杰作。从本雅明到哈维,我们看到了西方左翼的巴黎研究从文化批评到政治经济分析的深化。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哈维的巴黎是对本雅明的巴黎的补充,而不是一种对抗。本雅明的巴黎,看上去像是美学;而哈维的巴黎。是政治经济学。本雅明的拱廊计划无法效仿,而哈维的研究可以说是历史地理学的完美一课。本雅明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天才。哈维则是一个能让众人学习的典范。
——汪民安(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持续十七年的巴黎大改造,将贫苦的老巴黎人驱赶至郊区,换来一个光鲜的“现代性之都”,随后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二者有何内在联系?当贫困在郊区被“世袭”下来。2005年巴黎北郊的穷孩子走上街头焚烧富人的汽车。2007年郊区青年再次暴动,甚至端起了猎枪——“巴黎骚乱”,这场现代巴黎的“样板戏”一次次上演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还是那次大改造的影子。一百多年前,让老巴黎天翻地覆的铁铲。所制造的贫富分区等“遗产”对今日之城市动荡,负有怎样的责任?这正是我想在这本书中找到的答案。
——王军(新华社高级记者,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