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堪称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巨著,集中体现了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观点新颖,自成体系,精义迭出。《人间词话详解(精)》汇集王国维现存于世的珍稀手稿,是了解中国最美诗词的必读书,一代国学大师的世纪绝响。与经典同行,与大师对话,怡情养性、开发性灵、提升品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间词话详解(精) |
分类 | |
作者 | 王国维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间词话》堪称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巨著,集中体现了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观点新颖,自成体系,精义迭出。《人间词话详解(精)》汇集王国维现存于世的珍稀手稿,是了解中国最美诗词的必读书,一代国学大师的世纪绝响。与经典同行,与大师对话,怡情养性、开发性灵、提升品位。 内容推荐 《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扛鼎之作,自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以来,颇受众人的青睐与关注。 《人间词话详解(精)》分为三部分:“人间词话”、“人间词话未刊稿及删稿”、“人间词以及王国维先生生平”。“人间词话”是经王国维手定发表于《国粹学报》的《人间词话》64条,是全书的重点,每条原文后都附有赏析文字,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解析。“人间词话未刊稿及删稿”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中除去发表于《国粹学报》的全部剩余部分。“人间词”则收录了顾序、人间词甲稿序、人间词乙稿序以及王国维的大量词作,以方便读者更加确切地理解王国维,理解《人间词话》;《人间词话详解(精)》中的“王国维先生生平”详细介绍了王国维的生平事迹,对于读者更好地领略这部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有一定裨益。 目录 卷上 人间词话 卷下 人间词话未刊稿及删稿 附录 人间词 顾序 人间词甲稿序 人间词乙稿序 人间词后编 王国维先生生平 试读章节 踏莎行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裹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诉衷情 (宋)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原文】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今译】 境界又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自鸟悠悠下”,这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所以外物都染上了我的感情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所以分不清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古人作词,写有我之境的是多数,然而未尝不能写无我之境,这全在于杰出的诗人敢于独树一帜。 【评点·赏析】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先生境界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起学术界较多讨论的论点之一。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一点是:作者对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中的“有”“无”的二分,并不是在绝对意义上的,而只是一组相对而言的范畴,按照吴洋先生在《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中的观点:“有我之境”的要点在于“以我观物”,也即从主体的情感出发对客体的存在进行加工和整理,客体存在的意义即在于对主体的言说,一切外物都成为内在情感的表象,主体在这里被绝对放大。 而“无我之境”的要点则在于“以物观物”,这时的主体处于一种近似于物的静观心境,它不像“有我之境”那样急于进行自我表达,相反它尽力恢复客体存在的真实性,并力图从这种客观存在中寻找宁静,从而使主体能够在客体的参照下获得永恒的意义和存在的喜悦,这时主体的意识被客体化,得到了能够被自身观照的奇妙角度,客体在这里被无限的放大了。 然而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我”的存在和“我”的视点都是无法被抹去的,它们能够做到绝对的主观,却无法做到绝对的客观,二者的区别也许在更大程度上是动与静的区别。 还需要指出的是,王国维先生受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影响较大,学术界认为这一论断亦然:叔本华认为,人都是有意欲的,只有绝灭欲念才是最高的解脱。 一般的作者面对现实,总难免以我观物,感到与客观的对立,常常写成有我之境的作品。如果在思想上灭绝欲念,则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我相忘的境界,而写成无我之境的作品。 联系到对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儒家的“人世”和道家的“出世”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古代文人志士因“人世”的责任感或不同的际遇,多有或雄壮、或悲苦、或嗟叹、或抨击的文字,表现了强烈的我情我性,因而“有我之境”成为创作的主流;而如陶渊明般早已曾经沧海看破世情的“出世”者,则在田园生活中培养出了淡泊恬适的心境,因而经常沉浸在物我两忘的境地中,写出“无我之境”的作品也就在意料之中了。P6-8 序言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近现代在美学、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甲骨四堂(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和王国维)之一。 欣赏古典诗词,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种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令人耳目一新,心胸也为之开阔;“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使离别之苦跃然纸上,把对人生的无奈展现得婉转缠绵;“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感叹世事变化无常,悲愁之情,难以言表。诗词是美的,也是奇妙的,“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乐观的人看到了“晴碧”、“连云”心情舒畅开阔;忧伤的人着眼于“独”字,孤苦哀伤。对此,国学大师王国维有其更深刻的领悟。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其新颖的见解,独蓟的趣论一直受到学界和读者的推崇,被认为是晚清以来最有影晌的文艺美学著作,阅读它,可以让我们找到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论。 被称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的《人间词话》采用传统评点式的词话形式,以“境界”为核心,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既有理论的总体阐发,也有对作品的具体分析论证。《人间词话》提出的“境界”说无论对文学、美学还是创作、人生都解释得淋漓尽致。在繁忙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心浮气躁,辨不清方向。而王国维超然物外般地讲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干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位美学大师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最初的迷惘,继起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为人们照亮了一条去路,所谓的成功之道相信也一定如此。他为我们总结的人生规律和人生智慧令人彻底折服。 《人间词话》自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以来,颇受众人的青睐与关注。为此,我们重新编辑了《人间词话》这部书,希望从中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到王国维这位国学大师的经典词学理论。在编辑此书过程中,为保证图书质量,新版底本我们选用了最完备的手稿本,以重现其真容。 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人间词话”、“人间词话未刊稿及删稿”、“人间词以及王国维先生生平”。其中“人间词话”是经王冒维手定发表于《国粹学报》的《人间词话》64条。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每条原文后均有译文和评析,并在必要的原文后加有大量详细的注释。译文将原文译为明白易懂的现代文。评析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解析,阐释主要的理论观点并对原文进一步拓展,进行更加深入地挖掘。注释则对原文中提到的人物以及引用的诗词等进行注解。“人间词话未刊稿及删稿”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中除去发表于《国粹学报》的全部剩余部分。在此部分中几乎每条原文后均附有译文以及详细的注释。因为此部分各条所涉及的理论观点在“人间词话”的评析中大体已有体现,所以没有再加评点。“人间词”部分,收录了顾序、人间词甲稿序、人间词乙稿序,还收录了王国维的大量词作,以方便我们更加确切地理解王国维,理解《人间词话》。“王国维先生生平”部分则详细地介绍了王国维的生平事迹,对于我们更好地领略这部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也有一定的裨益。 《人间词话》堪称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巨著,集中体现了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观点新颖,自成体系,精义迭出。本书汇集王国维现存于世的珍稀手稿,是了解中国最美诗词的必读书,一代国学大师的世纪绝响。与经典同行,与大师对话,怡情养性、开发性灵、提升品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