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仁之编写的这本《自己的文章》是“民国时期中学生读本”丛书中的一种。编者于民国期刊中精心选出50几篇民国中学生作的范文。这些作品侧重体现了民国中学生的读书方法,民国中学生对待学业的态度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相信不仅能唤起当代中学生对学业的热情和兴趣,更对当代中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平易的指导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自己的文章(民国时期中学生读本中学时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侯仁之 |
出版社 | 天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侯仁之编写的这本《自己的文章》是“民国时期中学生读本”丛书中的一种。编者于民国期刊中精心选出50几篇民国中学生作的范文。这些作品侧重体现了民国中学生的读书方法,民国中学生对待学业的态度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相信不仅能唤起当代中学生对学业的热情和兴趣,更对当代中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平易的指导作用。 内容推荐 “民国时期中学生读本”是一套“由大家写给孩子看的普及读物”,皆在以美好的文字、美好的思想,培育青少年的学习兴趣,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本书《自己的文章》就是该套系列丛书之一,选取了50几篇民国中学生作的范文。作者有侯仁之、郑宏述、起行等。体裁丰富,有议论文、记叙文、小说、诗歌、戏剧。 《自己的文章》适合中学生、教师、家长及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议论文 怎样对付不良教师 侯仁之 理想的中学 郑宏述 关于毕业会考 起行 中学生的生活方式 李致贵 中学生必要作文言文么 楚振元 青年苦闷的分析及其补救 王承绪 写作与生活 李生玉 娱乐与工作 沈琢琳 聪明与愚笨 王绍基 五月 令吾 谈自由 祝雨人 醉生梦死的人生观 沐绍良 科学的读书法 唐锦 文学鉴赏上的同情的重要 莫芷痕 冰心论 潘裕然 学诗随笔 祝鸿逵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芷痕 读莫泊三《项链》 大颐 读《黑假面人》杂感 叶宗武 读韩文 戴宏复 记叙文 初次见鲁迅先生 马珏 保姆 文树新 F厨子 吴皋 天国 吴祖光 幼年 马节 故居生活的回想 罗翠玉 我的幼年 凡平 寂寞的逃避 王益智 先普子 周定一 不良学生的“自剖” 雷轰 一堂课 张达孚 学校生活的日记一则 佚名 集中军训期间生活素描 晓耕 猫 孙德志 刺猬 冯午 我是燕子 佚名 搬家 刘育厚 游泳 王一矛 送寒衣 彭雪珍 春节 佟天真 香港 方殷 北平 负重 重游峥嵘山 王国良 西子湖畔之秋 祝雨人 小说 现代青年 海帆 收获 佚名 识字运动宣传杂记 应占先 京沪车中的Sketch 敏健 诗歌 小诗五首 周鞠子 秋江月 陈师颖 暴风雨 粱稚心 北国 张稚心 戏剧 冬之晨 一回 试读章节 关于毕业会考 起行 毕业会考这怪名词已在一般人心中留下了一个不良的印象,会考制度也被一致的认为一口牢笼青年戕贼青年的罪恶的网。对于这刻刻占领着我们的意识而不久就将加到我们身上来的事,我想同学们早已是胸有成竹的准备着表示一些意见和态度了。 会考制度初经提出之后,国内教育家、办学者、学生们及其他社会人士即不少批判,中以反对论调最为强有力。反对理由不一,或谓会考有碍青年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如摧残青年健康抹煞青年个性等;或谓会考使学生平时成绩变为无足轻重(但就我所知,江苏省教厅以后曾表示让步,学生平时成绩,亦得为其毕业标准之一);或谓会考在达到其目的——“整齐毕业程度”“增进教学效率”——上是一种不澈底的办法;……我想教育当局总不至糊涂得连这种种理由都不能理解其是否合理,而竟有某当局会硬着头皮说:“会考是国家的法令,无论合理与否,必须举行。”那么在他们没有想到更好的“国家法令"出来代替之前,毕业会考是不会因人们的反对而蒙教育当局撤消的了。 在会考此举势在必行的当儿,我们应付会考该有的态度,实属至要,而值得在此地提出。 毕业会考对我们所施的毒质和障碍,不在我们毕业的困难这等问题上面,而主要的是在对我们体格的健全及“思想生活”的自由发展的危害这一点上面。假使我们不设法避免或打破,那在我们整个人格的发展上自然是一重险恶的阻碍。 固然,中学生们的体力足以勉强胜任会考的预备功夫和临考时暂时的烦心,在短期内强记死书而想获得临考时侥俸的成功,这和平时的学期考试及毕业考试有什么两样呢?(关于使年龄小体力弱的小学生带着恐惧的心理去参加会考,其身心上所受的蹂躏,我们实不胜其同情与怜惜之心。)但是最足以危害青年体格的健全的是会考各种科目中并没有把体育一科列入。这无异使学生忽视健全体格的重要。青年因没有旁人的唤醒和鼓励,常容易忽略了体格的锻炼。诸位应都能明白体力和我们一生事业的关系,而知道自动不断的锻炼成一副钢铁似的体格,以从事于生命之斗争呵! 假使有一位青年学生,他为了毕业会考而整天甚至整学期埋头于几本教科书或会考指南,因为他想这样他便足够使自己在毕业会考时获得毕业,他可以靠了一纸文凭去取得饭碗,升官发财,他忘却了社会,忘却了斗争,忘却了他肩上所负的艰巨的责任。他不再想求得自己充分的表现与发展,而度着那种最卑下最没出息的生活——屈志降身,匐匍钻营。本来他所有的热烈而豁达的情绪,自由而高超的思想现在是被“狭窄"“卑怯”所束缚。这些都表示他的思想已被会考所收买所封锁了。推进时代的原动力——人们的高超的理想,刚毅的努力,创造的精神,这样消灭没落,对于社会的前途将是个多么重大的损失呵!会考在这一点上毒质放得最利害! 对于这样危害青年身心的毕业会考,我们当然只有努力灭杀其毒害。用什么方法呢? 我相信一种制度固然能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但是我们精神态度的改变也足以改造一种制度,消杀一种不良制度的作恶。毕业会考对我们体格上思想上所放的毒质是可以设法避免的。我们可以不受会考的愚弄,自动不断的去锻炼体格;我们也可以不受会考的束缚,常常怀着崇高而自由的思想与期望,对环境须有认识,责任亦应了解,然后有计划地向上奋勇跑进。一切“卑微怯弱”“习故蹈常”等的束缚都应竭力挣脱,使我们的生命日趋美满。毕业会考在我们整个生命的发展过程上是多么渺小不足挂齿呵!这样,毕业会考的内涵还有些什么呢?它已变成空洞无物,除了具有原有的毕业考试的效用之外。 翱翔的鸿鹄毋需顾虑到微弱而低下的鸟网会对它有什么危害的。 同学们!最近的将来,在毕业会考没有被撤消之前,我们都得参加,应付会考的态度,应各自缜密思定。过去有许多同学曾团结起来请愿,发通告,作积极的反对会考行动,但是我们在教育当局的严密监视和顽强对付之下窘困的抗争,一时势难望会考的撤除。我上面所提出的消极态度或足于无形中消灭会考的毒害,我们若能于消极积极两方兼进,可免在抗争期间“志未申,身先死”,那么我的意见虽蒙“不澈底”或“唯心论的成见”之讥,也是在所不惜的。 末后,谨竭诚以一言奉赠: “愿你们刻刻向上,当心那口网啊!” (《中学生》,1933年第37期) P6-9 序言 这是一套小书,或者说一点小心意,送给现在年少的朋友们。说“年少”,只是相对我们几位编者而言,其实你们正在成人,不远的未来更将独立面对社会。这是人生千变万化的时期,正在形成自己的判断,贸然施教就像硬送礼物一样,是颇为危险的一件事情。好在这不是高头讲章,里面虽有不少“大家”,但都不会板起面孔,下令该如何如何。他们是些有趣的家伙,蛮有趣味地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你们没有必须读必须听的义务,或者随便翻翻,那对于我们的工作也是不小的奖励了。 也许,对于你们最亲近的朋友——父母和老师来说,无论他们多么热切地盼望你们“成材”,进而“成才”,甚至“成龙”,而苛求你们集中一切精力到学业上,这也是一套不犯忌讳的读物。当然,我们提供的不是“教辅”,虽然与你们的课目颇有重合,但这是对同样知识的不一样的叙述,在我看来或许更亲切些。如果你们更年长的朋友——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偶尔在你们的书桌旁翻看这几本书,发现其中一些文章在他们年少时,也就是你们现在这个年纪时也曾经读过,那就更有意思了。 想想,这是三代以上的人曾经阅读的东西,确实有点“沧桑”。文字是奇妙的,今人与古人可以面对同样的文本,完成同样的阅读经历。这套书里的文章并不特别古老,离我们现在六、七十年,了不起七、八十年,也就是所谓“民国时期”。不过,虽然隔着这样的时空,这些文字并不真就七老八十了。好文章不会变老,一代一代人总会不断地阅读。几十年前的经验也未必过时,读读老长辈们在你们这个年龄时所读过的,能不能接受都不要紧,但接触到不一样的东西总不是坏事吧。 这些文章选自民国时期各种期刊、书籍,按类分成十册。其中大部分似乎可以对应到中学的课目,《文字的品格》大量是所谓语文的内容,《三下五除二》都是数学话题,《英文读译说写》一望可知其所云者,《从电子到宇宙》涉及化学物理,《万卷书万里路》自然包括历史地理,《鸟兽草木虫鱼》无疑是生物了,《从梅花说到美》则比较写意,因为这是升学考试所不待见的,也许应该格外受到欢迎。不过我们的选文标准,并不管你们课堂所学的内容,首先是文章漂亮,其次则态度亲切,另外最好说得好玩。在我看来,知识可以是有趣的,也应该是有趣的,知识的习得如果是苦差事,那再下苦功夫最终也还是枉然。 《为学与做人》的面孔看上去严肃,其实无非是长辈们提供自己的心得,也并没有什么说教,只是一些甘苦谈。他们的看法有不少差异,如果其中只言片语对你们有益,我想他们就很高兴了。《读书与用书》更是人言言殊,每个人的阅读经历不同,阅读经验自也千差万别。即便提到你看过的书,那么也许他是不一样的读法;而如果因为某一篇文章的提及,你寻读了原先所不知道或不在你计划中的书,也是难得的缘分,对我们编者而言那是意外之喜了。至于《自己的文章》,一部分是当时中学生的作文,一部分是他们的创作,这些作者想必在世的已寥若晨星,而且都在耄耋之年。与诸位虽然相隔几代,但写作时与现在的你们是同年,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没有“代沟”的,大可以同学视之。 当然,这都是几十年前的文字了,与现在习见的文章风格差异不小,包括词汇、句式、语气。对于文本的处理,我们有个共识,那就是尽可能保持原貌,或者说尽可能提供那时候的文本环境,并不去按照现在的标准“规范”。所谓“规范”,从教育来说是必须的,这自有课堂的训练。但作为阅读,则书写语言既是不断发展的,也是历史的。现在的孩子接触到大量网络语言,禁止是做不到的,关键是让他们清楚,不能带到特有语境之外,胡乱使用。而大量的历史文本,不可能因为不“规范”就废弃,更不可能全部“规范”,然后再印出来,在此之前不许阅读。我们有意提供这样的“粗粮”,也许口感不那么精细,但对锻炼脾胃想必有些好处。 比如,对于通假字、异形词,除了容易造成歧义的以外,我们并不去改动。“哪”作“那”、“彩”作“采”、“像”作“象”、“很”作“狠”、“缘”作“原”、“枝”作“支”,以及“彻”作“澈”、“弯”作“湾”、“晰”作“淅”、“碳”作“炭”,都一仍原样。至于“那么”与“那末”、“什么”与“甚么”、“答复”与“答覆”、“给予”与“给与”、“糊涂”与“胡涂”、“稀罕”与“希罕”,原文如何便如何。大体而言,同音的情况而与现在普通用法不同的,即使字形差异较大,一般可以看做假借字。词中义同字异,则为异形词。明白这些,并不意味着现在写作可以如此,但对将来阅读旧书是很有帮助的。 同样,像人称代词“他”“她”“它”、结构助词“的”“地”“得”,当时也多只用“他”和“的”,并不区别。甚至结构助词还有一个现在废用的“底”,也予保留,知道有这个“底”,对阅读民国时期文本有用。当然,有些名词,比如“养气”“淡气”“雅片”等等,虽然相信很多年轻朋友也可推断出意义,但我们还是做了注。至于外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大量与现在通译不一样,为尊重原文,我们只在注中给出通译名。 这样处理,与当今普通的习惯并不一致,目的在于展现原始的文本,同时也希望读者养成阅读历史文本的能力。就像繁体字,能够认识也就能阅读几百年前的原本,游历名山大川,也不至于在那些石头上、牌匾上的文字面前变成文盲。俗话所谓“艺多不压身”,无须担心这会将年轻朋友搞乱。低估孩子们的判断力,总想把他们放在无菌室里,这从来就是当大人的愚蠢。 同样的道理,这套书选文的内容,除了一些明确规定的禁忌之外,我们都不做删改。所有作者都从善意立论和写作,同意什么,不同意什么,十几岁的少年自有主张,没有道理求同。人生很多事情本没有标准答案,父母老师与这些作者一样,给出的只是自己的理解和建议。作为编者,我们只是提供,不做解释。读者诸君如有什么读不懂或不理解的,知识方面,希望自己寻找线索和答案;见解方面,希望自己思考或与朋友讨论。 近两年的教育类图书,“民国时期”似乎成为一个颇为吸引眼球的概念,所翻印的从教材到作文,不大不小一个出版流行风。究其原因,是与反思当前的教育有关。对一个社会来说,教育问题从来是大问题,何况目前的教育确实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有很多的不满在。那么作为不一样的资源,“民国时期”就被引入,并成为市场的需求。不过在我看来,教育问题作为日常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持续不断地温和地推动改良,而不能寄希望于一夜之间翻天覆地的革命。激烈极端的用语,意气用事的主张,不但于事无补,反而造成浮躁和混乱。因而,“民国时期”的教育遗产可以作为资源汲取,但将这一时期理想化,并作为批判现实的工具,那是与教育本身无关的问题。 本来没有意愿赶这个潮流,后来有一回几位朋友聊天,谈到那一时期不少前辈,有些在各自领域卓然名家,却花费大量精力,为中学生写作。随便可以点出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林语堂、朱光潜、刘薰宇、顾均正、周建人,等等,今天这样的人少了,这样的文章也不多,或许不妨可以选印出来。出版社知道这个想法,很愿意合作,就这样有了这套书。与简单翻印旧籍不同,各位编者从大量旧报刊中翻查,需要格外多花些力气。但对当下的教育,与其简单对照,廉价批评,不如按我们的眼光去寻找,把我们认为的好东西发掘出来,似乎更理想些。 因而,也就有了这些薄薄的册子,以此结缘于愿意翻读的朋友们。书中的这些作者,有的人人皆知,也有的甚至已经查不到任何线索。不过,我想,不管是编者还是读者,都愿意给予深切的致意,铭感这些给我们的文字,虽然他们大都已不在人世。 王风 2012年春于北京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