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才能立人
定要走遍五岳九州
徐霞客是我国明朝末年著名的地理学家,也是一个出色的旅行家。他出身富裕,家里有大批的良田和奴仆。徐霞客虽然生长在这样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却没有染上官宦气。从幼年开始,他就厌烦升官发财那一套。他努力学习,但不读空洞陈腐的八股文,而喜欢读历史、地理和旅游探险这一类书。有一次,他坐在窗前的丁香树下读书,读着读着,忽然“咯咯”地笑出声来。母亲好奇地问:“笑什么呀?”他回答说:“书上说有个学者的志向很大,天下有九州,他要走遍八州;有五岳,他要登上四岳。依我看,他的志向还不大。要是我,非走遍九州,登遍五岳不可。”那时,徐霞客才10岁,但却已经立下了要走遍五湖四海、考察祖国地理面貌的志向。
从22岁起,徐霞客正式开始进行旅行考察。在前后34年的时间里,他长年与山水为伍,同云霞做伴。东到普陀,西至腾冲,北达盘山,南临崇左,足迹踏遍了15个省区。当时没有什么交通工具,他长途跋涉全靠两条腿;也没有任何科学仪器,考察的方法非常原始。他在旅途中历经千辛万苦,碰到了无数次的艰难险阻。
有一次,他在广西境内考察水道,由于不适应那儿潮湿闷热的气候,和同伴两人都病倒了,一连好些天高烧不退。那天早晨他从迷糊中醒来,发现同伴已经去世了。徐霞客从病魔中挣扎出来,埋葬了同伴的尸体又独身一人穿行在南方的山山水水中。
徐霞客所到的地方,多是人迹稀少的穷乡僻壤,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峡谷。有时为了攀登悬崖峭壁,他像猴子那样攀藤附葛;为了探测深邃的山洞,他经常伏地爬行。有一次,在考察雁荡山时,他看到顶峰上的一块大石头好像劈开了,就想顺着石壁下去看看。石壁跟刀背一样,怎么下呢?他把包脚布解下来,系在一起连成一条带子,上头拴在一棵大树上,两手抓住带子的另一头往下垂落,下到石壁下的台阶上。下去后,却发现台阶很小,仅有落脚的地方,再往下就是万丈深渊了。由于无路可走,只好再爬上去。当他抓着带子刚刚登上悬崖,带子就被岩石磨断了,他险些跌下万丈深渊送掉性命。
在整个考察过程中,他曾几次陷于绝境。一次在湘江乘船时,一群强盗把他的行李和旅费抢劫一空,他跳到水里才得以逃命。他四次断粮,只好靠卖衣服维持,或采些野果充饥。但徐霞客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过。
通过艰苦的考察,徐霞客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例如他指出长江的源头是金沙江,纠正了源头在岷山的说法。他提出形成石灰岩地貌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水的作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分析的人。他的考察内容很广泛,包括各种地理现象,山脉、河流、岩石、土质、水源、气候等无所不包。
难能可贵的是,在长达34年的考察中,徐霞客不管多么劳累,晚上都要点起油灯,把当天的经历和收获记录下来,后来整理成为一部地理考察专著——《徐霞客游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资料。
从小立志的张仲景
17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张仲景诞生在南阳郡的一个大家族里。那时正是社会动乱、军阀争战的时期,加上各种自然灾害,人民的生活非常艰苦,各种瘟疫多次流行。张仲景家是一个有着200多口人的大家族,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2/3。的人被瘟疫夺去了性命。小仲景经常看到大人们号啕大哭,埋葬一个又一个的死人。他既恐惧又伤心,小小的心灵有了强烈的愿望:长大以后要像扁鹊那样救死扶伤,给群众看病,制服瘟疫。
从此,他努力钻研医学,拜同乡名医张伯祖为师,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在年轻的时候就掌握了丰富的医学知识。有一段时间,张仲景当过南阳太守,不过他认为治病救人比当官更重要,所以,常常在知府大堂上为病人看病。现在好多中药店叫××堂,如同仁堂、胡庆余堂等,就是那样传下来的。后来,他看不惯官场上的腐败黑暗,就辞官回家,专心研究医学,一心要制服瘟疫。他翻遍古代医书,“勤术古训”,“博采众方”。对古人的经验和劳动人民的经验下苦功分析验证,根据自己的看病实践,逐渐掌握了“辨证论治”医治瘟疫的方法。
一年夏天,湖南一带瘟疫流行,有个伤寒病患者(指霍乱、痢疾等传染病)头痛发烧,肚子胀得像面小鼓,吃了发汗药不见好转,家人请来了张仲景。张仲景观察病人情况后,认为病在表皮时用一般的发汗药能治好,现在他的病已经到了身体内部,再用发汗药就会引起虚脱。他根据自己的分析开了药方,病人很快得到了好转。
就这样,张仲景在瘟疫流行期间,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