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辉是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正派耿直”,“在滇军中是革命的”,“战争经验丰富,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的战士。2009年9月14日,罗炳辉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这本由赵一平主编的《罗炳辉传(精)》记录了这位军事家的生平事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罗炳辉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军事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罗炳辉是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正派耿直”,“在滇军中是革命的”,“战争经验丰富,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的战士。2009年9月14日,罗炳辉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这本由赵一平主编的《罗炳辉传(精)》记录了这位军事家的生平事迹。 内容推荐 赵一平主编的《罗炳辉传(精)》为中央军委赋予军事科学院的撰写任务。全书论述了罗炳辉的生平以及其对革命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包括罗炳辉的家世、早年生涯、参与北伐、领导吉安起义、在中央苏区参加第一次到第五次反“围剿”、领导红九军团长征、参与创建和发展淮南抗日根据地、领导新四军第二师建设和作战等重要史实。 目录 第一章 从倔强少年到滇军“骁将” 一、倔强山里娃 二、冲出偏坡寨 三、滇军“模范士兵” 四、北伐勇士 第二章 领导吉安起义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迷惘与彷徨 二、“抓着点武装,才有其他办法” 三、加人中国共产党 四、吉安举义旗 第三章 中央苏区的“两脚骑兵”(上) 一、独立游击战 二、会师主力 三、转战赣江西岸 四、诱歼张辉瓒 五、连战连胜 六、牵牛转山 第四章 中央苏区的“两脚骑兵”(下) 一、驰骋闽赣 二、参与大兵团伏击 三、转战赣江、抚河间 四、顽强苦战 第五章 威名远播长征路(上) 一、告别中央苏区 二、突破封锁线 三、湄潭休整 四、四渡赤水 第六章 威名远播长征路(下) 一、孤军钳敌乌江北 二、夺取宣威城 三、掩护主力渡金沙 四、奔袭天全挽危局 五、“冤枉多绕走了一年” 六、奔赴延安 第七章 由陕北到华中 一、时刻准备着 二、担负特殊使命 三、战斗在苏南敌后 第八章 参与创建和发展淮南抗日根据地 一、就任新四军第5支队司令员 二、挺进皖东津浦路东 三、驰援定远、半塔反顽作战 四、创建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 五、开辟淮宝地区 六、代理江北指挥部副指挥 第九章 在敌后抗战处于严重困难的日子里 一、站在新的斗争起点 二、粉碎日伪顽军夹击 三、接任第二师师长 四、致力于部队全面建设 五、注重对军事指挥和战术问题的研究 六、视人民群众如父母 第十章 迎接抗战胜利 一、抱病指挥攻势作战 二、参加整风和大生产运动 三、狠抓部队整训 四、迎来抗战最后胜利 第十一章 为革命死而后已 一、北上阻顽 二、临沂休养 三、最后献礼 四、名垂青史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从倔强少年到滇军“骁将” 一、倔强山里娃 在巍巍乌蒙山北段,有一个叫作偏坡寨的小山村,因为一个人,让这个偏僻山寨名扬四方,这个人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罗炳辉将军。罗炳辉原名罗德富,字宿星,1897年12月22日(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诞生在这里一个汉族贫苦农民家庭。 偏坡寨位于云南省彝良县城角奎镇西面阿都山东侧山岗上,南侧有包谷山,北侧有毛稗山,金沙江的支流洛泽河从山脚下流过。清道光初年,一户从四川长途迁徙的罗姓人家,沿着一条崎岖的山路攀上阿都山,在快到山顶一处缓坡地停下脚步,看到这里虽然荒凉贫瘠,鲜有人家,但可以找到容身之地,就在这里开荒垦地,安家落户,繁衍子孙。这户新来移民的主人就是罗炳辉的高祖父罗凤鳌。这种长途迁徙对于这个家族并非第一次。他们的远祖居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地区),后迁湖南宝庆府(今邵阳市)的邵阳县。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运动中移居四川省隆昌县老屋基。因“十邑之苦,莫苦于隆”,又有了这次罗凤鳌带着家眷到滇东北乌蒙山深处寻找新生存之地的南迁。作为罗家在彝良的始祖,罗凤鳌被他的后辈尊称为“老天天”。 经过三代人的辛勤垦荒,置地造房,到罗炳辉的祖父时,已是温饱无虑的小康之家。但好景不长,由于迭遭变乱和官府及当地恶势力的欺压剥削,家道中落,罗炳辉的父亲罗守清成年时,又一贫如洗。罗守清只得一面向地主租地耕种,一面帮人做零工,入冬又肩挑背扛做些山货小生意,勉强维持生计,娶黄氏成家,先后生一女三男,长女罗德珍,三男为罗德富、罗德生、罗德银。 罗炳辉出生后,罗守清夫妇对这个虎头虎脑、相貌不凡的长子寄托着极大的期望,同时也增添了兴家立业的力量,更加拼命劳作,家境逐渐改善。他们饱尝了没有文化受人欺凌的痛苦,为了让儿子有出息,在罗炳辉7岁时,将他送人村里私塾读书。他们原本打算,哪怕是节衣缩食,也一定要供出一个能为罗家中兴家业、光宗耀祖的读书人。但对于当时中国的劳苦大众来说,这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美好期望。到罗炳辉10岁时,罗家再一次沦落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境地。因此罗炳辉只念了三年私塾就辍学回家,协助父母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紧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和资源经济的掠夺,腐败的清朝政府为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以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榨取百姓钱财,加上军阀、贪官污吏和地方土豪劣绅的层层盘剥,劳苦大众的生活之艰难程度为历史所罕见,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者随处可见。地处滇东北部的彝良偏远闭塞,不但经济上贫穷落后,其官府腐败和地主土霸横行也更甚于各省。罗炳辉在回忆录中写道: 社会环境极为恶劣,表现为封建地主残酷剥削压迫穷苦大众。如过年过节、红白喜事、送神财等,佃户不仅要送礼,尤其要负担出劳动力,每年至少是三十个工,特别情况不在内。凡是佃户的一切大小事情,不论有理无理,均要请客吃饭、花钱。如佃户家有漂亮的女子或老婆,一旦被地主豪绅(家乡话叫恶霸走狗)看中了时,即率众数十人夜间抢去,然后强迫女人亲夫在旷野打脚、手、舌印,有的随便给几两银子,有的一文不出即算了事;收租时大斗大秤入,借出时小斗小秤出,述不尽的花样,据我二十余年来所转战的中国各地来看,从未发现较之家乡的厉害。 罗炳辉父母租种的是地主的一块瘦坡地,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收获也不多,而且其中的半数要用来向地主交租,自己所得要养活六口之家,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只好用山茅野菜来充饥。夏天的日子还好过些,到了冬季,透风草房、麻布单衣抵挡不住乌蒙山寒彻肌骨的风霜雨雪,罗炳辉与全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对儿时的这段辛酸家史,罗炳辉1939年在“祭父文”中作了这样的描述:“四壁萧然,瓶无余粟,成群儿女,膝下依依,号寒啼饥,实不胜贫贱。” 贫穷总是和受人欺凌相伴,饱受屈辱带来的痛苦,在罗炳辉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 在十岁时,已日渐知道地主、豪绅横行霸道的万恶。母亲经常痛哭不能生活。在日夜勤劳中,肩负不起横祸,弄得衣食难顾还事小,首先是粮将熟、猪将肥即被拉走。 每逢年节,流氓、土霸等上门要这样那样,一唬二吓的,父母忍泪将血汗辛苦换来的粮食等拿出,勉强带笑容说好话,好象送癞子出门一样。 从童年时起,常听到父母呼声,引起心如刀刺一样。 P1-2 序言 2006年8月,中央军委赋予军事科学院编辑《罗炳辉军事文选》和撰写《罗炳辉传》的任务。军事科学院高度重视,成立了编辑委员会,责成军事历史研究所成立这两项任务的共同课题组,计划于2010年底前完成文选的编辑(已经如期完成,2011年1月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底前完成传记的撰写。 2007年1月,由赵一平、张从田、王建强、刘子君、曹子洋、刘锡林6人组成的课题组正式成立,赵一平任组长。在完成课题调研和《罗炳辉军事文选》的编辑出版工作后,刘锡林、曹子洋和刘子君先后退出课题组,撰写《罗炳辉传》的任务由赵一平、张从田、王建强三人承担。 由于罗炳辉逝世较早,已有研究成果中所运用的第一手资料明显不足,为使该课题的研究有新的突破,我们将收集发掘史料作为课题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先后到北京、云南、贵州、江苏、江西、安徽、福建、上海8省(直辖市)32个县市调研,调阅了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资料馆、军事博物馆以及有关军区、省、市、县档案馆与罗炳辉有关的所有档案材料;采访了尚健在的曾在罗炳辉手下工作过的红军和新四军老同志、罗炳辉的亲属、地方党史界对罗炳辉有研究的学者,实地考察了罗炳辉领导和参与指挥的吉安起义、中央苏区第一次到第五次反“围剿”、红九军团长征、新四军第二师等有关部队的作战战场及有关纪念馆,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在筛选史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预研,设计《罗炳辉传》的框架结构和具体纲目,形成了以体现大的历史阶段为章,以反映重大事件和传主重大贡献、重要品质个性内容为节的撰写提纲。具体分工是:赵一平负责撰写罗炳辉家世、早年、北伐及吉安起义即书稿第一章和第二章;王建强负责撰写红军时期即书稿的第三章至第六章;张从田负责撰写抗日战争时期至1946年6月罗炳辉逝世即书稿的第七章至第十一章。个人稿形成后,全组成员对全书书稿进行阅读,并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然后课题组集中讨论统稿,逐章节进行修改,形成课题组修改稿,送部学术委员会进行审查,根据部学术委员会提出的意见修改后形成送审稿。2013年12月30日,由中央党校教授李东朗、刘晶芳,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伙成、岳思平,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庹平5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书稿进行评审,一致通过该书评审。此后,课题组根据评审组提出的一些修改意见,进行逐一研究,提出吸收方案,由个人修改后,再召开全组会议对全书进行逐页统校,最后定稿。 《罗炳辉传》的撰写工作是在军事科学院的领导下,在原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领导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刘继贤、副院长何雷,原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部长寿晓松、副部长齐德学,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长曲爱国、副部长陈新生,多次听取课题组的汇报,研究解决编写过程遇到的问题。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军事博物馆,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资料馆,成都军区政治部、南京军区政治部编研室,国家博物馆,云南、贵州、江西、福建、江苏、安徽等省军区政治部和上海市警备区政治部,中共云南、江苏、安徽等省委党史研究室,云南省博物馆,昭通、曲靖、毕节、遵义、吉安、抚州、赣州、龙岩、淮安、滁州、厦门等市军分区(警备区)、市委党史研究室和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新四军研究会南京、上海等地分会,罗炳辉的夫人张明秀、儿子罗新安、女儿罗鲁安,有关专家学者曾宪华、杨升华、丁仁祥、宋霖的大力支持。参与评审的5位专家为本书的修改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军事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方宁为本书的出版编校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谨向所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提供过帮助和支持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罗炳辉传》编写组 二○一五年六月 后记 2006年8月,中央军委赋予军事科学院编辑《罗炳辉军事文选》和撰写《罗炳辉传》的任务。军事科学院高度重视,成立了编辑委员会,责成军事历史研究所成立这两项任务的共同课题组,计划于2010年底前完成文选的编辑(已经如期完成,2011年1月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底前完成传记的撰写。 2007年1月,由赵一平、张从田、王建强、刘子君、曹子洋、刘锡林6人组成的课题组正式成立,赵一平任组长。在完成课题调研和《罗炳辉军事文选》的编辑出版工作后,刘锡林、曹子洋和刘子君先后退出课题组,撰写《罗炳辉传》的任务由赵一平、张从田、王建强三人承担。 由于罗炳辉逝世较早,已有研究成果中所运用的第一手资料明显不足,为使该课题的研究有新的突破,我们将收集发掘史料作为课题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先后到北京、云南、贵州、江苏、江西、安徽、福建、上海8省(直辖市)32个县市调研,调阅了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资料馆、军事博物馆以及有关军区、省、市、县档案馆与罗炳辉有关的所有档案材料;采访了尚健在的曾在罗炳辉手下工作过的红军和新四军老同志、罗炳辉的亲属、地方党史界对罗炳辉有研究的学者,实地考察了罗炳辉领导和参与指挥的吉安起义、中央苏区第一次到第五次反“围剿”、红九军团长征、新四军第二师等有关部队的作战战场及有关纪念馆,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在筛选史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预研,设计《罗炳辉传》的框架结构和具体纲目,形成了以体现大的历史阶段为章,以反映重大事件和传主重大贡献、重要品质个性内容为节的撰写提纲。具体分工是:赵一平负责撰写罗炳辉家世、早年、北伐及吉安起义即书稿第一章和第二章;王建强负责撰写红军时期即书稿的第三章至第六章;张从田负责撰写抗日战争时期至1946年6月罗炳辉逝世即书稿的第七章至第十一章。个人稿形成后,全组成员对全书书稿进行阅读,并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然后课题组集中讨论统稿,逐章节进行修改,形成课题组修改稿,送部学术委员会进行审查,根据部学术委员会提出的意见修改后形成送审稿。2013年12月30日,由中央党校教授李东朗、刘晶芳,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伙成、岳思平,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庹平5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书稿进行评审,一致通过该书评审。此后,课题组根据评审组提出的一些修改意见,进行逐一研究,提出吸收方案,由个人修改后,再召开全组会议对全书进行逐页统校,最后定稿。 《罗炳辉传》的撰写工作是在军事科学院的领导下,在原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领导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刘继贤、副院长何雷,原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部长寿晓松、副部长齐德学,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长曲爱国、副部长陈新生,多次听取课题组的汇报,研究解决编写过程遇到的问题。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军事博物馆,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资料馆,成都军区政治部、南京军区政治部编研室,国家博物馆,云南、贵州、江西、福建、江苏、安徽等省军区政治部和上海市警备区政治部,中共云南、江苏、安徽等省委党史研究室,云南省博物馆,昭通、曲靖、毕节、遵义、吉安、抚州、赣州、龙岩、淮安、滁州、厦门等市军分区(警备区)、市委党史研究室和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新四军研究会南京、上海等地分会,罗炳辉的夫人张明秀、儿子罗新安、女儿罗鲁安,有关专家学者曾宪华、杨升华、丁仁祥、宋霖的大力支持。参与评审的5位专家为本书的修改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军事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方宁为本书的出版编校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谨向所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提供过帮助和支持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罗炳辉传》编写组 二○一五年六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