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语(精)》是一本关于艺术的小书,上辑为国内,下辑为国外,都是关于文学家、音乐家、美术家和其他艺术家的随笔和散文。他们都是作者肖复兴敬重并学习的前辈,是在他们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从而使得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尽管颠簸,却因他们的陪伴而有了些许的弹性和淡淡的色彩。本书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花之语(精)/本色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肖复兴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花之语(精)》是一本关于艺术的小书,上辑为国内,下辑为国外,都是关于文学家、音乐家、美术家和其他艺术家的随笔和散文。他们都是作者肖复兴敬重并学习的前辈,是在他们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从而使得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尽管颠簸,却因他们的陪伴而有了些许的弹性和淡淡的色彩。本书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内容推荐 《花之语(精)》为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诗评家肖复兴散文随笔精选集,共收入其不同时期的散文随笔几十篇。 本书也是一本关于艺术的小书,上辑为国内,下辑为国外,都是关于文学家、音乐家、美术家和其他艺术家的随笔和散文。 目录 上辑 用直春行 白马湖之春 春天温暖的水 忧郁的孙犁先生 他将长生草留给水 从菱窠到慧园 长啸一声归去矣 梅州访张资平 佗城遇萧殷 萧红故居归来 如何面对梁思成塑像 蔼蔼长者 初春的思念 君子一生总是诗 冬夜重读史铁生 书中自有忘忧草 ——读学者吴小如 听吴小如讲杜甫 无爵自尊贲园书 花之语 艺术之光在哪里 刻进时代里的艺术 雕塑上的风云 早春二月 ——怀念孙道临先生 想起了叶盛章 花飞蝶舞梁谷音 老板的汗血马和骆玉笙的花盆鼓 下辑 谁打翻了莫奈的调色盘 阿尔的太阳 邂逅毕加索 在巴塞罗那和高迪相逢 纽约遇蒙克 蒙德里安玻璃杯 雷诺阿听音乐会去了 拉伯雷故居记 布拉格雨霏霏 在涅果什故居 橡树公园 寻找贝多芬 春天去看肖邦 来自波希米亚森林 到纽约找鲍伯·迪伦 重访草莓园 偶遇帕蒂·史密斯 阿维尼翁之夏 跋 试读章节 今天,看到樊发稼先生的信,才知道郭风先生去世的消息,1月3日,就在两天前。1月29日,就是先生92岁的生日,按理说,应该算是喜丧,心里还是充满着悲伤。 1月3日,北京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是北京60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过的大雪。就像32年前先生在他的那篇曾经被选人小学语文课本的代表作《松坊溪的冬天》里写过的雪,“像柳絮一样的雪,像芦花一样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的雪”。没有想到,先生就在这样的大雪中走了。32年前,先生说他看到了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看见了一群彩色的溪鱼。真的希望,先生离开我们到的那个世界里,还能够看到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和一群彩色的溪鱼。先生一辈子都是用童话般的眼睛看待生活和世界的,他一定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的。 发稼先生说郭风先生是他敬重的前辈作家,这正是我要说的话。往事如水,岁月如风,很多回忆一下子拥挤在脑子里。论年头,我和郭风先生交往不是最长的,也不敢说读他作品是最早的,却也颇有些年头了。 1962年,我读初中二年级。在北京东安市场的旧书店,我买了郭风先生的《叶笛集》。这本散文诗集,收录的是郭风先生1957年冬天到1958年夏天写下的作品。当时,我仅仅花了一角钱。 我很喜欢书中描写的红色的香蕉花、米黄色的荔枝花、和月白色的橘子花,以及那“美丽的好像开花的土地”的榕树,“腊月里蜜蜂还出来采蜜的”的故乡。我还曾经抄过、背过书里面那些散发着豆蔻香味一样的散文诗句:“雨点敲打着远处一大群一大群相互依偎的绵羊似的荔枝林,那林梢仿佛在冒着白色的烟雾。”“云絮浮在空中,好像一只蓝酒杯中泛起的泡沫。太阳挂在空中,好像一朵发光的向日葵。”“明媚得好像成熟麦穗的天空”……我心想,只有拥有童心的人,才会有这样鱼鸟皆遂性,草木自吹香的心性,才会在笔下流淌出这样新颖而明朗的语言,才会有小孩子的心思一样充满奇思妙想,把荔枝林比作相互依偎的绵羊,把云絮比作蓝酒杯中的泡沫,把天空比作成熟的麦穗。那样的透明、清澈。当时让我的心里充满花开一般的向往,如今遥远得犹如一个梦,一个怅然的梦。 我从来没有想到会有一天能够遇见这本书的作者郭风先生。即使以后曾经多次到过福州,曾经到过郭风先生住过的黄巷老街徜徉,但我从没想要打搅先生,我一直以为真正喜欢一位作家,就老老实实买他的书,读他的作品。 18年前,也就是1992年的4月,我再次来到福州,我的朋友当时福建作协的秘书长朱谷忠,来我住的于山宾馆,接我去和当地的文学爱好者座谈,一边往外走,他一边对我说:“郭风先生也来了。”我的心里一动,怎么这么巧,想见的人就在眼前了。这时,已经看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站在4月龙眼花开的树下,我紧跑几步,向他跑了过去,蹦在脑海里第一个镜头就是那本《叶笛集》,便先忍不住对他讲起了30年前我花一角钱买过的那本《叶笛集》。他微微地笑着,望着我,和蔼地听我说着。 如今,虽然已经过去了48个年头,这本《叶笛集》,现在还保存在我的书架上,伸手就可以摸到,常常还会拿过来翻开。就像一位老朋友,相逢的时刻和回忆的味道,总是交织一起。 今天,写这则文字的时候,书就在身边,我再一次拿过来翻看的时候,才发现一本书对于一个人成长的作用和分量。虽然,这只是一本仅仅有93页薄薄的小书。 我曾经把它带到插队的北大荒,很多同学都借去看过。当时,书放在荒原上的马架子里藏着,纸页已经被北大荒的雨水侵蚀得发黄,骑马钉脱落,封面被我用胶条粘着。动荡的生涯中,几经迁徙,许多书都丢失了,这本《叶笛集》却从北京到北大荒,又从北大荒到北京,还经过多次的搬家,竟然奇迹般地保留下来。我知道,人的一辈子,像会遇见过许多人一样,也会买过并读过许多的书,但真正能够在48年漫长的岁月里一直保留在你身边的,正如你不会太多地记住曾经见过的那些过眼烟云的人一样,也并不会太多。 我格外珍惜这本《叶笛集》。看到它,我就会想起我的学生时代,想起我在北大荒,更会想起郭风先生。 想起郭风先生,有这样两件事情,拔出了萝卜带出泥一般,不由自主地跳了出来。P32-35 序言 “本色文丛”的缘起,我已经在前序中做了说明。只不过,在受托张罗此事的当时,我只把它当作一笔“一次性的小额订单”:仅此一辑,八种书而已,并无任何后续的念头与扩展膨胀的规划。于是,就近在本学界里找了几位对散文随笔写作颇感兴趣、颇有积累的友人,组成了文丛第一辑共八种。出版后不久,我正沉浸在终结了一项劳务后的愉悦感之际,海天社出我意料之外地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柳某把“本色文丛”继续搞下去,而且不排除“做到一定规模”的可能……看来,我最初的感觉没有错:海天社确有散文情结,不是系于一般散文的“情结”,而是系于“文化散文”的情结。而且,也不仅仅于此一点点“情结”,而是一种意愿,一种志趣,一种谋划,一种努力的方向,一种执着的决断。 果然,最近我从海天社那里得到确认,他们要在深圳这块物质财富生产的宝地上,营造出更多的郁郁葱葱的人文绿意,这是海天社近年来特别致力的目标。 在物欲横流、急功近利、浮躁成性、人文精神滑落、正能量价值观有时也不免被侧目而视的社会环境中,在低俗文化、恶俗文化、恶搞文化、各种色调的(纯白的、大红色的、金黄色的)作秀文化大行于道、满天飞舞的时尚中,在书店一片倒闭声中,有一家出版社以人文文化积累为目的,颇愿下大力气,从推出“世界散文八大家”丛书再进而打造一套“本色文丛”,这种见识、这份执着、这份勇气是格外令人瞩目的。 海天出版社要的文化散文,不言而喻,即文化人的精神文化产品。关于文化人,我在前序中有过这样的理解:主要是指有作家文笔的学者与有学者底蕴的作家。如果说“本色文丛”第一辑的作者,基本上是前一种人,第二辑则基本上都是第二种人。这样,“本色文丛”总算齐备了文化散文的两种基本的作者类型,有了自己的两个主要的基石,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平台。 不论这两种类别的人有哪些差别,但都是以关注社会的人文状况与人文课题为业。其不同于以经济民生、科技工艺、权谋为政、运营操作为业者,也不同于穿着文化彩色衣装而在时尚娱乐潮流中的弄潮者,也可以说,这两种人甚至是以关注人文状况与人文课题为生,以靠充当“精神苦役”(巴尔扎克语)出卖气力为生,即俗称的“爬格子者”。他们远离社会权位和财富利益的持有与分配,其存在状态中也较少地掺和着权谋与物质利益的杂质,因而其对社会、人生、人文,对自我、对人生价值也就可能有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真挚的认知、感受与思考。 在时下这个物质功利主义张扬、人文精神滑落的时代环境中,且提供一些真实的,不掺杂土与沙子的人文感受、人文思考,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一份份真情实感的记录,留下一段段心灵原本感受的再现,留下一幅幅人文人生的掠影,这便是“本色文丛”所希望做到的。 柳鸣九 2014年1月于北京 后记 编完这本小书,想起放翁的诗句:少年曾纵千场醉,老境唯存一束书。铅华落尽,年老之后,能够有自己喜欢的一束书可读,再能有自己写的一束书可编,实在是堪以自慰的乐事了。 这是一本关于艺术的小书,上辑为国内,下辑为国外,都是关于文学家、音乐家、美术家和其他艺术家的随笔和散文。他们都是我敬重并学习的前辈,我是在他们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从而使得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尽管颠簸,却因他们的陪伴而有了些许的弹性和淡淡的色彩。 在商业化的时代,消费主义泛滥,艺术正在日趋贬值,或屈膝于权力,或谄媚于资本,或玩世于时尚,或附庸于风雅。记得《西方音乐史》的作者唐纳德·杰·格劳特和克劳德·帕利斯卡所说:音乐是“几乎完全超脱具体的物质世界”的“艺术的正规领域”。其实,一切的艺术都属于这样的“正规领域”,这是其他领域望尘莫及的。只有在这样艺术的领域里,还保持着一丝纯正和洁净,这便也是艺术从古至今能够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我始终认为,艺术是一种境界,是通往心灵的深处,滋润我们心灵,救赎我们人生,抗衡现实世界的一条必不可少的路径。 因此,非常感谢此套丛书的主编柳鸣九老师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把这本书在这个寒冷的年末编好,白雪红炉之中,让我重温艺术曾经带给我的温暖。同时,让我感受到温暖的是,早在1979年和1981年,我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的时候,就先后买过鸣九老师主编的上下两卷《法国文学史》,其成为我大学期间学习法国文学的教材,获得的教益,至今犹在。为此,在我的这本书出版之际,应该表示我对鸣九老师双重的敬意和谢意。 2013年元旦前夕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