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国家,在整个国家的平衡和稳定中,国家与农民是中轴。因而,中国国家建设必须与平衡农民结合起来。
土地对于国家和农民来说既是资源,也是一种权力,通过土地政策调整起到了平衡国家建设与农民关系的作用。本研究以中国土地政策作为对象,考察中国国家采取不同土地政策的政治意义,从而揭示不同时期土地政策是如何平衡农民、国家政权和现代化三者之间关系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书名 | 土地政策的政治逻辑--农民政权与中国现代化/复旦政治与行政研究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叶国文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介绍 |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国家,在整个国家的平衡和稳定中,国家与农民是中轴。因而,中国国家建设必须与平衡农民结合起来。 土地对于国家和农民来说既是资源,也是一种权力,通过土地政策调整起到了平衡国家建设与农民关系的作用。本研究以中国土地政策作为对象,考察中国国家采取不同土地政策的政治意义,从而揭示不同时期土地政策是如何平衡农民、国家政权和现代化三者之间关系的。 内容推荐 土地既是传统国家的核心资源,也是现代国家的重要资源。对于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超大社会而言,土地是中国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保证以工人和农民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前提,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资源。因此,从超大社会的现代国家成长视角,分析土地政策与中国国家建设中农民、国家政权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对于中国国家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本研究以当代中国土地政策作为对象,考察不同时期农民、国家政权和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揭示采取土地政策的政治意义和价值,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土地政策创新解决中国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依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是中国社会得以持续、稳定和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创造改革和发展的新历程,要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必须创新土地政策,调整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平衡国家政权与农民的基本关系。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空间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空间 二、研究视角:土地政策与国家建设 三、主要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料 (一)主要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资料 第一章 动员农民与夺取政权:土地政策的形成及其政治意义 一、国民党土地政策的演进 (一)孙中山的土地政策 (二)蒋介石统治时期的土地政策 二、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形成及其演进 (一)对农民问题的认识 (二)土地政策的形成与演进 三、农民与政权:土地政策的政治意义 第二章 阶级解放与政权建设:土地改革运动分析 一、阶级解放与土地改革 (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 (二)劳动阶级解放 二、解放农民与政权认同 (一)土地改革之目的 (二)富农政策 (三)统一战线政策 三、国家政权建设 (一)政治和社会秩序 (二)国家政权在农村社会的建立 小结 第三章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探索: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 一、土地改革的负面影响 (一)小农经济 (二)失衡和流动 (三)秩序和合法性 二、合作社与现代化 (一)合作社:改造小农经济和巩固政权的手段 (二)工业化:现代化的途径 (三)封闭和资源:合作化与现代化的契合 三、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歧路:集体化及人民公社制度嵌入 (一)社会主义 (二)道路之争与合作化提速 (三)纠偏和“反右倾” (四)人民公社制度嵌入 小结 第四章 农民行动与国家逻辑:土地承包制的历程 一、人民公社的后果 (一)农业生产 (二)社会秩序 二、农民对抗与国家逻辑:对1978年前三次土地承包的分析 (一)制度变革的反应:1956年 (二)抵制集体化:1959年 (三)生存诉求:1961—1962年 三、农民行动与国家认同:1978年土地承包 (一)自救行动:政策源起 (二)国家认同:变革动力 (三)思想解放与城市发展:政策推广 小结 第五章 市场与现代化:农民与国家关系的重建 一、土地承包制的政策绩效及其限度 二、市场化与人地关系的疏离 三、现代化:“圈地运动”及其后果 (一)“圈地运动” (二)权力与资本的合作 (三)中央与地方关系 四、农民与国家关系的重建:以土地产权调整为核心 结语 土地政策:农民、国家政权与现代化关系的交汇平衡点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