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巡洋舰发展简史
木壳风帆时代
(17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
巡洋舰的的起源可追溯到17世纪末。当时正值西方殖民国家的发达时期,西欧国家的殖民地遍布全球。拿英国来说,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海外支出增长了近十倍,其中的大部分用于海军的建设。西方列强正是因为拥有庞大的海军才拥有许多殖民地。然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土地自然不让人放心。由于距离本土较远,在管理上必然会有疏漏,需要政府对其直接控制。运用大型的主力舰虽然可以完全保护殖民地的安全,但其部署起来十分麻烦。尽管它们火力强大,但舰速慢,无法应对小规模的海战。而小吨位舰虽具自身有的优势,然而,因其火力薄弱,必须依靠数量上的优势才能发挥作用,而过多的数量又将增加军费的开支,所以单靠这些小舰船仍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各国迫切希望出现一种新型的、实用性强的战舰来保护殖民地。
在当时,火炮已经在战舰上得到充分运用。在海战上双方交火时,为了保证火力和舰只的稳定性,使用的是列装在舷侧的火炮。为了配置更强的火力,火炮采用了舷侧分层布置。就当时英国皇家海军战舰等级制来说,将战舰分为六级。前三级都是装有50门火炮以上的战舰(相当于今天的战列舰的水平)。第四级被称为快速帆船,舷侧装炮38~50门。如美国海军“宪法”号风帆战舰,装炮44门。快速帆船船体较小,多采用单层甲板的三桅帆,因此具有极高的航速。此型船正好可以用于保护海外的殖民地。正因为它的实用性,该型战舰一出现便受到各国的好评。各国开始大量建造快速船,使其成为一型优秀的战舰。
快速帆船在18世纪后期才正式用于大编队作战。由于航速快且具有相当强的火力,它多用于侦察的支援。在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有着不错的表现,被纳尔逊称赞为“舰队的眼睛”。除侦察外,快速帆船还常常执行袭击商船队、护送运兵船等任务。这型战舰便是巡洋舰的鼻祖。
蒸汽装甲时代
(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
随着蒸汽时代的到来,以蒸汽动力推进的船只也陆续出现。海军最初采用了以蒸汽明轮推进的舰只。但后来发现,装在舷侧的明轮极易被炮火摧毁。1842年,美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以螺旋桨推进的军舰——巡洋舰“普林斯顿”号,由此拉开了以螺旋桨推进的军舰的序幕,从而使巡洋舰的舰速得以提高。当时有些巡洋舰为了保持续航力,仍然保留了帆索设计。这主要还是为了对殖民地的保护和警戒。
与此同时,随着钢铁技术的发展,铁壳舰的出现使巡洋舰又跨上了新的台阶。钢铁装甲的敷设使巡洋舰的防护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加强。由此出现了一种新的巡洋舰——穹甲巡洋舰(又称防护巡洋舰)。这一型巡洋舰一般在水线部分或甲板上敷上51~76毫米不等的装甲。这种既有防护又有较强火力的高航速战舰大量装备于各国海军。像我国北洋水师“致远”级巡洋舰、日本同期的“浪速”级巡洋舰、美国的“查尔斯顿”级巡洋舰等均属于该类型。这型战舰航速较同类战舰快2~3节,多用于突击侦察。
随着火炮口径的不断扩大,巡洋舰的装甲也越来越厚。此时诞生出一种新型的巡洋舰,它具有类似铁甲舰的装甲,同时具有原来巡洋舰的高续航力及高航速,这就是装甲巡洋舰。这型舰的装甲防护较防护巡洋舰有很大的提高。水线装甲增至127毫米甚至更厚(已形成一个装甲带),甲板、司令塔、炮塔防盾装甲也增至96毫米左右,火炮口径方面,由起初的203毫米增至254毫米,航速也略有增加。世界上第一艘装甲巡洋舰是1870年沙俄建造的。随后美国、英国、中国、日本等国都装备了此型舰。早期的装甲巡洋舰与穹甲巡洋舰一样,都是作为大型的远洋袭击舰进行作战。之后才出现了强火力、航速快、装有厚重装甲的大型装甲巡洋舰。这些战舰主要随铁甲舰进行编队作战。其中以日本的“吉野”号装甲巡洋舰最为出色,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装甲巡洋舰,也是当时世界第一快舰,舰速达23节。其装甲甲板厚115毫米(倾斜部)、45毫米(平坦部),炮盾厚115毫米,成为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最大的对手。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