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在我们与人说话时,虽然不是一定需要多么高的技巧,但是,在适当的场合、对适当的人说适当的话,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还是非常有用的。否则,再好的话题、再优美的话语也收不到好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说话艺术,首先强调的就是说话的场合。
谈话双方对于话题的选择与理解、对某个观念的形成与改变、谈话的心理反应以及交谈结果,都与场合有直接联系。这就要求谈话者必须考虑到场合影响,并且有意识地巧妙利用场合效应。
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是人们在长期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试想,若是在跟朋友谈心时,像做报告那样拿腔拿调;或是在悲哀、肃穆的葬礼仪式上,像相声演员那样,通篇做幽默之语,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交谈时,说和听双方对话语的采用或理解,都要受特定场合的影响和制约。就说的一方来说,无论是话题的选择,还是话语形式的采用,都要根据特定场合的需要来确定。
例如在选择话题时,在人家办喜事的场合,就不要谈使人丧气的话题;在人家悲痛的时候,一般忌谈逗乐的话题;在大庭广众中做演说、做报告时,应当讲严肃的话题,而且话题要集中。如果是聊天,则可以不断转换话题,甚至离题也不要紧。
从话语形式来说,一般需要按照常规形式说话,而在特定场合,又可灵活变通,组成特殊的话语形式,反而能够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说话一般要求语句完善,符合语法规范,但在特定场合,却允许而且需要组织结构特殊的话语来传递信息。
当汽车快行驶到十字路口而司机仍未减速时,旁边的人只需要提醒:“红灯?”司机便会立即做出减速、刹车的反应。此时若旁边的人说出这样结构完整的复句:“前面遇上红灯,这是不准前行的讯号,你应当减速停车,以遵守交通规则,保障安全。”司机即使不说你有“精神病”,至少也会认为你这人“迂”得可以了。
因为司机的头脑里早已储存有途中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和应该如何处理的信息,因此,只要用极简短的话语提示,他就立即会调动大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去补充。这时的话语要特别简明,语气要特别急促。
“话”随境迁的另一种艺术就是要学会听出“弦外之音”,也就是人们俗话说的“话里有话”。例如:有人看似是在鼓励你,实际上却否定了你的行为;朋友好像答应马上帮你做某件事,其实却是在推辞……所以,为了弄清对方说话的真正意图,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听出弦外之音。
星期天,王力军陪爸爸一块儿去给爷爷看病。在一上午的忙碌后,爸爸拿了一大堆化验单递给大夫。大夫仔细看了后说:“不用治了。回去以后呀,愿意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听了这话,王力军还挺高兴:“太好了,大夫是说爷爷没病呀!”可在回家的路上,王力军看见爸爸低着头,满脸的愁容,心里特别纳闷,爸爸是怎么啦?回到家后,爸爸把他悄悄地拉到一边说:“儿子呀,爷爷的病没治了,你以后可别再惹爷爷生气了。”王力军这时才明白大夫话中的真正意思,眼泪一下子滑落下来。
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不但要听清说的内容,更要认真思考,听出话外之音才行。
俗话说:“听锣听声,听话听音。”任何信息,既有表层的直接意思,又有内在的深层含义。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边听边分析,准确领会对方的意图,既要敏感地体察信息的含义,又要防止过敏的主观臆测,以免因误会而产生感情障碍。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中,出于种种原因,有时候对方的某些意思是通过委婉含蓄的话语表达出来的。对于这些潜藏其中、未明白说出的话,倾听者必须通过留意对方说话的语气、声调、用词、神态和谈话的背景,仔细地去体会对方的言外之意,才能真正理解对方说话的意图和内涵,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回应,以加强双方交流交谈的效果。否则就很容易形成误解。
小王是刚大家毕业参加工作的新人,一心想要好好表现自己,得到老板赏识,却忘了其他同事的存在。他处处锋芒毕露,不懂得谦虚低调,在每次开会时,都会向老板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很快得到了老板的关注,但却引起了同事们的不满。
“小王,你好聪明啊,我们想不到的你都想到了。”
“是啊,你工作能力真强,适应能力也特别好,头脑又聪明,可真是好样的啊。”
“谢谢。”
“不用谢,我们以后还要靠你在老板面前多多替我们美言几句呢?”
“那是当然,我一定会的,一定会的。”
对于同事们的话语,小王连想也没有想就一并接受了,时间一长,小王在同事们的恭维下和老板的赏识下变得不可一世了。有时,他甚至会在公共场所顶撞老板,让老板觉得没面子。特别是有一次,他当着老板的面说:“你说错了,应该是这样的……”
“哦,是吗?”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