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室内外梅花香——浅谈梅花的家庭莳养
陈俊愉
梅花的最大特长是花期绝早,冒寒而开,清芬可喜。“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元·杨维桢)。要让梅花在大江南北、居室内外开得早,开得好,暗香浮动,沁人肺腑,其间,顺其本性,至关重要。在适合其固有习性的前提下合理养护,必能花开迎岁,香韵俱佳。
事实上,梅这一传统名花的习性要求,既不多,又不高,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第一,梅树要求充足的阳光。梅喜日照,忌荫蔽。在室内外植梅、赏梅,都应做到:①选阳光充足之处点景;②室外种植切忌过密,务勿在大树或建筑蔽荫处栽种;③室内不论盆栽或盆景,都要放置在阳光普照之处,或至少每日有三、四小时的日光照射,常见一些人家把梅植于蔽荫处,或梅丛内株距过小,造成通风、透光不良。于是,梅树逐渐长势衰退。病虫滋生,一蹶不振。这是公私庭院贪多密植的通病,亟应吸取教训,大力改进才是。
第二,间干间湿,切忌积水,排泄通畅,宁干勿涝。梅喜空气湿度较高而排水良好,全树有一定的耐旱力,切勿积水过多过久,遇3天以上积涝必死。夏秋时节不少品种叶片会自动卷缩,这是对干旱的一种自然适应,不必过分介意。盆梅和梅花盆景在室外培养期间,一般每天浇一次透水。如遇连日降雨,则应“倒盆”,即将全盆梅花侧放,以免盆内积水。室内开花观赏期间,一次浇透水后,即可几天免灌。不要经常浇水,更应力避过量。
第三,梅喜净,要求空气清新,畏有毒气体污染,最怕二氧化硫。这是上海和重庆两大直辖市的梅树从市中心向外疏散的重要原因。除非多排栽植,互相掩映保护,否则梅也不太适合作街头行道树。上海市现在浦西区世纪公园大办梅园,并在市民庭院内提倡植梅。该区工厂稀少、空气清新,在上海这个特大型都市中,这是难得的环境因素。
至于土壤、肥料和日常抚育,梅的适应幅度较宽,要求并不苛刻,可算是一种较耐粗放管理的花木。下面分别从庭院栽植和室内盆栽、盆景以及梅花插瓶等方面,略加介绍。
首先,是地栽梅树。植梅于庭院,可充分欣赏其韵格与清芬。梅花品种繁多,多开花淡雅。古人倡用的“岁寒三友”之松、竹、梅组合,是既有生态科学根据,又有艺术选择的人工稳定群落。在此三成员的人工群落中,寒梅是主景,苍松是背景。淡雅的梅花需要苍松衬托,才更凸显其清芬雅致。而秀竹常青,掩映于旁,可谓绝佳之客景。在北地,背景松可用株龄较大的油松、华山松等;而在江南,则马尾松、湿地松等俱可。长江流域直至川、滇一带,也可用桂花代松类,既使梅有常绿背景,更可做到春秋皆有香花。
梅树在庭院种植时,既可孤植,也可对植或丛植。重要的是,梅树株行距均须稍大(3~5m),切忌过密,以免通风、透光不良。这样适距栽梅,可使其生长健壮,叶茂花繁,大大减少病虫危害。
关于地栽梅花的整形、修剪,一般在苗圃中定干,或于定植时行之。即在离地60~80cm处截顶,抽梢后留3~5个分枝,最后整成“自然开心形”树冠。梅树的修剪,以实行疏剪为主,而少采用顶截法,且宜轻不宜重,只从分枝基部剪去病虫枝、枯死枝、衰弱枝和下垂枝等即可。修剪梅树,宜在花后行之。否则,冬季就有可能预先把春花剪去很多,实在可惜。
至于施肥,每年两次即可。一为基肥,多于定植时或冬季施用,塘泥或腐熟厩肥俱可。然后,在6~7月施速效混合肥1次,以促花芽分化。梅对肥料要求不很高,适量即可,定要腐熟。施肥多与灌水配合,先施后灌。南方在过旱时灌溉,要一次浇透。在北方,严冬前定要灌足冻水,以利防寒。人春再浇足水一次,促其开花繁茂。
总的说来,梅树栽培管理较为简易。至于品种,江淮以南可多用真梅种系之不同良种。而在北京,则用抗寒之少数真梅品种,如‘北京玉蝶’、‘玉台照水’、‘小绿萼’、‘朱砂晚照水’等,主要多用杏梅种系(‘送春’、‘丰后’、‘淡丰后’、‘花蝴蝶’等)和樱李梅种系(‘美人梅’、‘小美人’、‘俏美人’等)。
至于梅花盆景,则以小型为宜。可用60%菜园土、20%腐熟鸡粪或牛粪、20%木屑或粗沙,再加适量过磷酸钙拌匀。如事先堆放时适量加入人粪尿,腐熟发酵后(1年或更久)应用尤佳。梅苗人盆栽植后,可保持原树形,或适当加以改造。总以剪景为主、扎景为辅、自然生动、力戒做作过甚为原则。开花前,宜立即将梅花盆景放置室内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处。花后,南方可直接移至室外;北方则移放冷室越冬,春暖再移室外。
梅是很好的切花素材,最宜作室内瓶花等用。剪取梅枝宜选粗大者,基径大于1cm的最好。选用单色(暗色尤佳)大瓶为容器,以插单一品种为宜。江南一带,可选用‘粉红朱砂’、‘小绿萼’、‘小宫粉’、‘银红台阁’之属。插瓶时,要求有主有辅,有呼有应,错落有致,气韵生动,切忌机械做作,尤应力避拥挤、堆砌。
梅是中华民族之传统奇葩,自古至今,广大人民栽培、欣赏、歌咏不绝。现在,它是南京、武汉、无锡、泰州、台州、淮北、梅州、丹江口等8个城市的市花,在北京和塞外、关外,近年又已引种、选育抗寒梅花品种试种成功。眼下,它很可能与牡丹一同选为“双国花”,并有在国内外开发推广的良好前景。让我们在居室内外大种梅花,大用梅花,大赏梅花,大赞梅花,要让梅花多多进入我们的家园,这必将有利于祖国的梅花精神愈益发扬光大。
新时代的梅花走向何方?
陈俊愉
我国第一部《梅谱》(约1186年)中,范成大说:“梅以韵胜,以格高。”又说:“梅,天下尤物,无问智愚不出,莫放有异议。”800多年过去了,处在中华改革开放、和平崛起新时代的国人,应如何面对这一传统名花?、也就是说,就梅花而论,怎样做到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先分析一下当今梅花在国内外的处境。在国内,梅花还主要在长江中下游粲然绽放,展示风采,现在经过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植物园等单位40多年的研究、选育,南梅北移已初显成效,已有30多个抗寒梅花品种不仅可在北京生长开花,并已在关外(沈阳、长春等)、塞外(赤峰、包头等)试花。这就把梅之栽培分布从长江流域向北延伸出2000 km左右,这是个很大的进展。
从化、昆明、厦门、重庆、成都已自去年(2004年)12月至今年1月成功举办了梅花节。成功举办今年2月间开幕的武汉、苏州、杭州、无锡、南京等地的梅花展览。偏北的青岛、西安,梅花节则将于3月开幕。而近年北京郁金香公园、北海公园正积极准备办室内梅展,要在2月间春节之际迎接赏梅嘉宾。东北的沈阳则将于2006年4月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内有梅园和盛开的抗寒梅品。这些,都是蓬蓬勃勃的新气象,显示着梅花已开始突破多年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孤芳自赏的境地,这个传统的报春奇葩,已走上复兴和拓展之大道了。
近两百年来,尤其是最近三四十年间,梅花、蜡梅、桂花、瑞香等传统小花、香花,被大批蜂拥而至的洋花压得喘不过气来。爱梅、植梅者憋着一口气,甚至有人把梅诽谤称“老人之花”。好了,酝酿已久的梅花复兴期今春已经降临,并将逐步走上国内外大发展之路。
梅韵胜格高,这是它的最大优势。分析起来,梅之韵在其清芬、淡雅,系报春之先声而饶有诗情画意;梅之格在其苍劲、坚韧,忍辱负重地不畏冰霜,锲而不舍地顽强奋斗,所以千百年来,梅花精神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特别是爱国志士的爱戴和敬仰。如从北宋林逋之“梅妻鹤子”,南宋陆游的“雪虐风号愈凛然”,到元代王冕“只留清气满乾坤”,直到毛泽东“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全是用铁骨诗魂来赞叹梅花,用梅花精神来鼓舞士气。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期间,一方面是欣欣向荣、团结安定,中华和平崛起,国力逐渐强大,人民开始进入小康,另一方面则浮躁、夸张、奢侈、轻荡之风流窜,居安思危、奋斗不息的信念与决心较为淡薄。我们多需要梅花的韵胜格高呀!光讲物质文明是不行的,缺乏精神文明的人民和国家,都是不完整的、不健全的,也是难以做到长治久安的。我之所以从1988年以来,就一直提倡“一国两花”,其主要缘由,就是在中华和平崛起之际,让梅花、牡丹相辅相成,互补短长,使这两朵曾在我国近期历史上作过国花的传统名花同台出场,相得益彰,在新时代弘扬异彩,散射奇光。我们既需要富丽堂皇的牡丹。我们也离不开坚贞不屈的梅花!P22-24
这本文集的编写工作是2006年8月1日从陈先生家正式开始的,当时就确定了综合性和科普性的两大原则。其实,早在1997年编写陈先生八十文集(《陈俊愉教授文选》,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时,我们就想着编九十文集了。只可惜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离陈先生生日只有半个月了,我们才完成了全部书稿的文图,现在只差这个后记了。除了编写过程、致谢之外,我想在此中先说几句“读后感”。
在过去的一周,我将本书全部文、图通读了一遍(现在能如此认真、完整地读完一本书,真的很难得!),被深深地感动了。首先,陈先生的爱国精神渗透在了字里行间。无论是花卉种质资源、园林植物多样性,还是国花,你能从各个方面感受到陈先生毕生的爱国情操。其次,陈先生勤奋过人、笔耕不辍。这本九十文集的3/4都是陈先生在过去的十年亲笔撰写的文章,与八十文选没有任何重复。尤其是连续4年在《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上发表论文,这比我们这些年轻人强多了。再次,陈先生眼力过人、明查秋毫。陈先生1964年在庐山植物园呆了两周,写成了一篇《庐山植物园造园设计的初步分析》(让我特别想去庐山植物园!);1980年到美国去了一圈,回来写成了《美国园林和园林工作的特点》。我曾经在西安植物园工作了八年,也到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地去过,怎么就没有看到、想到、写出类似的文章呢?最后,陈先生博学多才、文笔严谨。除了观赏园艺和风景园林专业之外,他还兼通文化、历史、地理,甚至中医,还都有独到的见解。文章中看似不通的地方,只要仔细研读,就会茅塞顿开!
九十文集作为八十文集的姊妹篇,主要收集陈先生1997年以来的文章;以前个别精彩的、重要的文章适当补遗。全书共收录各类文章104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29篇科普文章,分梅花、菊花、月季、荷花、紫薇、观赏园艺(含国花)、风景园林等小部分,分别按年代顺序编排,起名“爱华,情系中华”。第二部分是23篇综述性论文,也分梅花、观赏园艺、风景园林等小部分,按年代顺序编排。这一部分起名“探(索)花,锲而不舍”。需要说明的是,原文的中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均被省略,这样看起来更像书;另外,科普文章和研究论文有时也不好分清,可能有的论文放的位置不一定准确。第三部分是24篇序、书评及回忆。此分三小块,按时间先后排列。这部分起名“育花,诲人不倦”,主要是对“序”、“评”来说的。第四部分包括28篇长短不一、风格迥异的新闻报道,一律按时间先后编排。最后附陈先生1997~2007年的论著题录,包括少量1997年以前的补遗。
希望这本文集做到与时俱进,收集了今年8月才发表的论文,也收录了9月才能刊出的论文。也希望做到图文并茂,精选了从1929~2007年不同年代的38张照片,自成一体(可能图文不符),按年代先后插入正文空白处。
在短时间内编成这样一本文集,协助工作、应该感谢的人很多,容我一一致谢。
第一,感谢我的研究生弥志伟、冯莹和张廷华三位同学。先是弥志伟同学和冯莹同学帮助搜集、整理书稿,后是张廷华同学协助整理书稿、打印文章、汇编题录。
第二,感谢中国林业出版社邵权熙副总编辑、环境景观与园林园艺图书出版中心的李惟和贾麦娥编辑,他们为本书的出版提出了很好的创意,更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第三,感谢北京林业大学宣传部袁东来先生、园林学院杨乃琴先生、陈瑞丹老师等众多的摄影师,他们为本书提供了精彩的照片。尤其是杨先生和陈老师从浩瀚的照片库中,扫描、挑选了近百张候选照片,我们最终选出了38张。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要感谢各位师兄(姐)弟(妹)为本书的正式出版集资。他们是张启翔(硕士或博士,下同)、吉庆萍、李树华、盘燕玲、王鹏伟、包志毅、包满珠、黄哲、王彩云、李银心、王四清、王香春、戴思兰、胡永红、崔娇鹏、李辛晨、靳璟、赵世伟(博士、下同)、刘青林、成仿云、陈龙清、赵惠恩、李振坚、金荷仙、张秦英、李庆卫、蔡邦平、周杰、吕英民(博士后)等(考虑到联系不便或经济能力,部分在国外的研究生和在读硕士生未写进来)。尤其要感谢的是张启翔大师兄,最后要他来兜底。
出版社的编辑来电话催稿了,只能到此打住了。不足、不对之处,请各位海涵!
刘青林
2007年9月6日于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
九十感言
爱花,情系中华
一树独先天下春——梅花——陈俊愉
海峡两岸并肩开发梅花和蜡梅资源刍议——陈俊愉 刘青林
梅品种国际登录工作启动——陈俊愉
姊妹花开新世纪二梅香飘天下春——陈俊愉
王冕与其梅花诗画——陈俊愉
梅花,中国花文化的秘境——陈俊愉 马吉
梅花——一种即将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新秀的中国传统名花——陈俊愉 张启翔
居室内外梅花香——陈俊愉
新时代的梅花走向何方?——陈俊愉
中国,我们菊花的故乡(Kina,vore chrysanthemums hjemland)——陈俊愉
中国菊花过去和今后对世界的贡献——陈俊愉
一花开得满庭芳——陈俊愉
建议用荷花作为北京奥运发奖用花——陈俊愉
从橄榄枝想到荷花束——陈俊愉
盛夏的“百日红花”——紫薇——陈俊愉
莫到凋时再惜花——陈俊愉
为若干花卉正名——陈俊愉
提倡多用国产花材——陈俊愉
家庭养花有益身心健康——陈俊愉
养花弄草益处多——陈俊愉
我对评选国花、国树、国鸟的看法——陈俊愉
呼吁及早选定梅花牡丹做我们的“双国花”——陈俊愉
国花评选声中的两件大事——陈俊愉
中国人——世界花卉欣赏的大师——陈俊愉
中国——世界园林之母亲,全球花卉之王国——陈俊愉
关于。移植大树”的笔谈——陈俊愉
参与武汉中山公园规划设计工作的回忆和对全国中山公园建设的希望——陈俊愉
浅谈城市风景园林发展——陈俊愉
园林城市应该注意的误区——陈俊愉
探花,锲而不舍
从梅品种国际登录谈中华花卉品种国际登录的意义——陈俊愉 吕英民
梅花研究六十年——陈俊愉
梅花抗寒品种之选育研究与推广问题——陈俊愉 张启翔 李振坚 陈瑞丹
国际梅品种登录工作六年——陈俊愉
推进中国梅产业化的若干关键问题——陈俊愉
关于梅花Prunus mume的品种分类体系——陈俊愉 陈瑞丹
“二元分类”一一中国花卉品种分类新体系——陈俊愉
国内外花卉科学研究与生产开发的现状与展望——陈俊愉
中国花卉种、苗、球(根)之育种、良(种)繁(育)与推广——陈俊愉
跨世纪中华花卉业的奋斗目标——陈俊愉
简论21世纪中国花卉业的发展前景与“新四化”方向——陈俊愉
面临挑战和机遇的中国花卉业——陈俊愉
观赏园艺学(Ornamental horticuhure)——陈俊愉
对园林植物引种驯化的再认识——陈俊愉 陈瑞丹
庐山植物园造园设计的初步分析——陈俊愉
美国园林和园林工作的特点——陈俊愉
’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园)的回顾——陈俊愉
新形势下中国城镇绿化展望——陈俊愉
重提大地园林化和城市园林化——陈俊愉
绿色奥运与北京居室内外环境园林化——陈俊愉
我国城市园林建设规划中的生物多样性问题——陈俊愉 陈瑞丹 王彩云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宏观问题——陈俊愉 陈瑞丹
吃透天、地、人、文,才有园林创新——陈俊愉 陈瑞丹
育花,诲人不倦
金华的“手”和“足”——陈俊愉
《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序言——陈俊愉
《中国牡丹与芍药》序——陈俊愉
《中国花卉科技二十年》序——陈俊愉
《西方园林与环境》序——陈俊愉
《绿色的梦——刘秀晨中外景观集影》序——陈俊愉
《鄢陵花卉》序——陈俊愉
《园林树木1200种》序——陈俊愉
《中国荷花品种图志》序——陈俊愉
《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序一——陈俊愉
《中国牡丹品种图志》序——陈俊愉
《中国紫斑牡丹》序——陈俊愉
《中国月季》序言——陈俊愉
《勇满然画中华古梅》序一——陈俊愉
《中国古代园林史》序——陈俊愉
《世界兰花》序——陈俊愉
评《华北习见观赏植物》第二集——陈俊愉
评《最新英汉园艺词汇》——陈俊愉
《中国果树志·梅卷》读后感——陈俊愉
我国园艺植物分类学的先驱——胡昌炽——陈俊愉
祝贺汪振儒教授九秩华诞前后——陈俊愉
忆程老(世抚)教诲数事——陈俊愉
中国现代柑橘业之父章文才——陈俊愉
从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到园林学院——陈俊愉
赞花,高山景行
园林花卉专家陈俊愉院士——刘青林
花凝人生溢芳香——王捷
陈俊愉与梅花——刘青林
梅花人生——王莉萍
陈俊愉:爱花育花恋花——铁铮
当代“梅痴”——李士勋
陈俊愉:要号召西医学习中医——马骏
陈俊愉“南梅北移”工程获得成功——铁铮
陈俊愉:我喜欢梅、兰、竹、菊的隽永美感——董明洁
陈俊愉:我们向园艺界交了一份高质量答卷——郭云龙铁铮
“梅痴”陈俊愉院士正圆其梦——杨旺 沈瑞祥
我国国花悬而未决院士再荐梅花牡丹——铁铮
院士陈俊愉:没有国花死不瞑目——刘俊
梅研究领先国际“梅院士”笑数三喜——洪崇恩
痴迷梅花六十年——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
“梅花院士”——陈俊愉——李炜娜
陈俊愉院士呼吁加大花卉科普力度——铁铮
梅品种国际登录数量多新秀多品质好——铁铮
陈俊愉院士讲课“人生与追求”——山娜
报春老梅陈俊愉——铁铮
陈俊愉院士反对“园林”更名改姓——铁铮
梅花院士——陈俊愉——惠兰
园林花卉学家陈俊愉:梅花香自苦寒来——央视《大家》栏目
工程院院士陈俊愉:花开了心也开了——腾讯科技
陈俊愉:苦寒梅花分外香——陈建春
院士九旬亦年轻——铁铮
九甸院士开博为争话语权——铁铮
育出新花艳人间 国际登录梅第金荷仙
陈俊愉院士论著题录(1997—2007)
后记
我能活到九十岁,至今脑子尚可用,眼不花,耳不聋,短距离(如50米)内仍可独自步行,这就主要是老天爷的多方厚赐,真该聊堪自慰、十分满意的了。
出身于士宦之家,是60多人大家族中的长房长曾孙,有生之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含8年抗日战争)、无数内战和解放后的多次政治运动,一辈子基本上在大学教书(金陵大学助教、四川大学讲师、复旦大学副教授、武汉大学副教授与教授、华中农学院教授、北京林学院教授至今),平生主要搞教学与科研。1997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转眼就活了90年,是自己从未想到的。长话短说,细话粗论。当此90生日前夕,回首思量,只概括提出以下几点感想:
第一,人要立得正,想得宽,严以律己,与人为善。教书先要教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教学、科研中去。
第二,锻炼身体,保健养生,健康太重要了。要求在健康基础上的长寿,心态素养极为关键。
第三,学哲学、用哲学;既要综合,又要分析。最好是有分析的综合,越老越感觉综合研究之特殊重要性。
第四,抓住重点,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必有大得。有舍才有取,要能舍才能有得。
第五,有容乃大,与时俱进。永远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
90年过去了,总结了以上5点感想,愿与师友和群众以及后生共勉之。对于历届研究生刘青林、张启翔等主持整理文集直至集资出版,以及北京林业大学校、院和中国林业出版社等有关方面的支持与关照,谨致以衷心的谢忱。
陈俊愉
本书主要收集陈先生1997年以来的文章;以前个别精彩的、重要的文章适当补遗。全书共收录各类文章104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29篇科普文章,分梅花、菊花、月季、荷花、紫薇、观赏园艺(含国花)、风景园林等小部分,分别按年代顺序编排,起名“爱华,情系中华”。第二部分是23篇综述性论文,也分梅花、观赏园艺、风景园林等小部分,按年代顺序编排。这一部分起名“探(索)花,锲而不舍”。第三部分是24篇序、书评及回忆。此分三小块,按时间先后排列。这部分起名“育花,诲人不倦”,主要是对“序”、“评”来说的。第四部分包括28篇长短不一、风格迥异的新闻报道,一律按时间先后编排。最后附陈先生1997~2007年的论著题录,包括少量1997年以前的补遗。
本书不但用“花凝人生”作为书名对陈老不凡的人生做了最好的提炼和概括,而且用“爱花,情系中华”、“探花,锲而不舍”、“育花,诲人不倦”、“赞花,高山景行”四个部分,为陈老的人生轨迹做了最好的佐证和注解。四个部分标题极富诗意,再加上大量的各个时期的传神照片,以及雅而美的封面装帧,使得这本文集更具吸引力。
细细品味书中的104篇文章,对陈老佩服得更加五体投地。第一部分是陈老亲笔撰写的29篇科普文章,分别涉及梅花、菊花、月季、荷花、紫薇、观赏园艺、国花、风景园林等;第二部分是凝结着他无数心血的23篇综述性论文,也分了梅花、观赏园艺、风景园林等小部分;第三部分则是他饱含激情,撰写的24篇序言、书评及回忆文章;第四部分收入的是近年来媒体对他的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