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生味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施晗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书生味道”,比“书生位置”好。位置,是客观的,却是不少书生内心情不自禁被认可或被抚摸的一种需求和渴望。味道,则是自身所散发出来的,是一个书生与生俱来的一种素养或气场。那应该是可以拥有权势和香车宝马的商贾政客所难以拥有的一种想象,看不见,摸不着,却成为一种境界。放翁诗云:禽鸟皆遂性,草木自吹香。

他一直不是大家心目中最火的“80后”作家,但他却超越了所有“80后”。别人说他:只做自己的“非主流”;他说:我有书生的味道……80后影响力作家施晗归来之作,半为文人半为书生的思想者之歌。

施晗著的《书生味道》是一本散文集,

内容推荐

《书生味道》收录了《做自己的非主流》、《》、《风吹过对面的感觉》、《秋风沉醉的晚上》、《回京狂想曲》、《我流过这片土地》、《年轻作家的睿智与厚重》等散文作品。

《书生味道》作者施晗。

目录

味道一:观无量

做自己的非主流

世间最美的笑容

带上文学行走

无穷书香烟尘里

风吹过对面的感觉

镜匣人生周海婴

我与林非先生

秋风沉醉的晚上

公子头上的月季

长舌妇

味道二:昕无止

大雁落脚的地方

狗的歌

牙子垛的井

天子山如是说

永恒的爱

味道三:闻无声

我流过这片土地

诗人之路

流香居闲话

酷车小镇

邂逅长安街

回京狂想曲

另外:他说……

年轻作家的睿智与厚重

做自己的非主流

八零后的旗

试读章节

我很清楚地记得,那位叫穆子美的作家,确曾说过我是不适宜从文的,因为我不懂文人潜规则,更缺乏“主流”文学的先天禀赋。而他本人,因在某主流刊物任职,俯瞰天下大势,紧跟时代脉络,顺应潮流,恰好是我学习的“典范”,他也很乐意收下我这个“学生”,无论将来是否从文,于他,总没有什么损失。然而,直到今天,我还是没有学会他的潜规则和主流观,我确实笨得可以。

认识穆子美是偶然中的偶然。我去长沙参加美术专业考试,在租住的几十元钱一间的小平房隔壁,一个大约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正在训斥自己的儿子这是我记忆中留下的初次见面却印象最深的关于他的片段。也许,是我与他儿子年龄相仿的缘故吧,他很不屑地瞅了我一眼,然而,就在他的不屑里,他发现了我手中的一张水彩写生。他走过来,翻起冷眼扫过我手中的画,问道,“你是学画的?”

“嗯,”我答道。

“学画好,能赚钱,功底也不错,就是内容有点”

他沉下来,欲言,仿佛又不屑再多言。

我心颤了一下,毕竟,这仅是为应付明天考试而做的练笔,哪里顾得上思考内容呢?只要考试能过关足矣。虽然这样想,但好强心还是催促我急于弄明白事情真相。而他也似乎瞅出了我的心思,马上解惑道:“你单学会画蔬菜、篮子,那是死的,是不能成气候的,好东西就应该取材宏大;诸如画毛主席、周总理这类伟人,画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就很好那些是主流啊!晓得了罢!”

咦!我终于茅塞顿开,拨云见日,意会到这绘画的主流与非主流是如此之分哦!

这样的日子里,我上午一般把自己关在房里临摹素描或色彩,下午去街头遛达,在城市的角隅或某条大道,总能看见那些把新买来的衬衫与裤子烙上几个烂洞,或是故意撕出几缕长条的青年男女;而在某些商场,一尊没有头的模特,套上一件时髦服装,店主硬说这个模特是何炅,我刚要理论,店主抢说道,这叫时尚,是购买者的需要,亦是社会的大主流。好一个人性需要,社会主流?果然是冠冕堂皇的托辞。

带着被主流和被抑塞填满的将要崩溃的脑袋,我终于结束了这场为期四天的考试。正当我收拾好行当,准备折回学校时,穆子美先生又坐到了我面前,他将一本自己新著的散文集重重地按到我手心。直到这时,我才彻底明白他的身份原来是湖南一家报社主编。我突然有种想留下来与他促膝长谈求教作文之道的冲动,但我终究没有,害怕失去什么,又似某种力量在敦促我尽快决断眼前这个人。他请我在湖南师范大学旁边的一家湘菜馆吃离别晚餐,期间,我亮出了自己那些小文章,他一页页地翻读着,一句句的话咽下去,突然,拍着桌子高叫起来:“你莫要从文了罢,建议你还是画些小画为好!这样缺乏主流意识的作品怎么行呢?真正的好文章该是”

他一遍遍地重复着“主流”两个字,仿佛要把它镶进我的头颅里。试想,在我当时那稚嫩闭塞的笔下,除了抒写自我的杂乱情怀、生活琐事,我还能作出什么?更谈何与穆子美先生心目中的“主流”暗合呢?我的那些自辩陈词终使他不耐烦了,他没再继续看下去,把所有稿子丢给我,快速扒完碗里仅剩的几粒米饭,一言不发地走了。不知道是否真是我作品缺少“主流”的原因,让他不满,继而生厌,就算我是他学生,他也没有再格外开恩,仿佛训斥他儿子一样来教导我。末了,还是怪自己被排除于“主流”之外啊!

回程的车次是下午五点,悻悻然吃过中午饭,还有一些余暇时间,我准备在湖南师院旁一家书店耗过,巧的是,这家书店除了卖书,也卖字画、玉石,在一幅仿清朝画家王时敏的画作前,我久久凝目,店主许是洞察到了什么,上来与我搭讪:“先生看上了这幅画?这是清朝王时敏的得意之作,您瞧这用笔、墨色保证是真迹”我笑了,反问道:“王时敏的一幅真迹价值多少?您敢在这里挂出来啊,莫不怕路人抢了去?”

店主自己搬块石头砸着了脚,颇后悔起刚才放出的大言,赶忙解释道:“王时敏为清朝书画家中的四王之一,地位之高,影响之大不言而喻,虽说先生是行家人,知道这画是赝品,但仿真程度很高,亦有蛮高收藏价值;更重要的是他在当时,代表着社会的‘主流’否刚,就不会有人来仿他的画了”P5-7

序言

“书生味道”,比“书生位置”好。位置,是客观的,却是不少书生内心情不自禁被认可或被抚摸的一种需求和渴望。味道,则是自身所散发出来的,是一个书生与生俱来的一种素养或气场。那应该是可以拥有权势和香车宝马的商贾政客所难以拥有的一种想象,看不见,摸不着,却成为一种境界。放翁诗云:禽鸟皆遂性,草木自吹香。

施晗把自己的新书取名《书生味道》,是有这个见地的。

这是一本散文集。施晗甚至比我的孩子还要年轻。我能够看得出如他这样年龄的年轻人在清澈灵动而富有才华的文字中所喷发的热情,抒发的无奈,以及散发着的如今竞所剩无几的诗情,乃至对于文学的那种属于地道书生的一种钟情,自童年起埋下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或者也可以说,还有那么一点儿把栏杆拍遍后自我吟唱的自怨自艾。

早在上个世纪的五四时期,周作人就指出:“小品文是文学发达的极致,它的兴盛必须在于王纲解纽的时代。”周作人的这句话的前半句,是施晗对于散文写作的追求,后半句则是施晗这本散文集的写作背景。这样两者的碰撞,让这本散文集拥有施晗这种年龄的作者少有的才气睿智与人生现实的真实与深入,又少有这种年龄容易出现的浮泛或炫技。

或许,这与施晗的经历相关,在这本书中,看得出,他从不回避自己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童年,他得到的第一本“课外书”,是爹爹卖了半筐萝卜换来的。捡到一本被人遗弃的破连环画,他如获至宝,十二万分的惊喜。艰苦而质朴的农村生活,成为他抹不去的记忆,融人他流淌的血液。这既是他文学的底色,也是他人生的底色,是他所有文字的始发地和回归处。所以,在北京深秋之夜,看见那一排睡在立交桥下的农民工,他能够立刻寒温带热地看到自己父亲的影子;对那些睡在农民工身边磨损得残缺不全毫不起眼的工具,他能够感同身受敏感地感知他们“甚至比珍惜自己的生命还珍惜它们,而这也有可能就是他们唯一可以生存下来的武器和资本。没有它们,兴许明天他们就要被遣回某个极为偏僻的农村”。(《秋风沉醉的晚上》)

在这本散文集里,他写情写景写事写人。言情及物,状景有心,叙事人理。写得最好的,是那些写人的部分;尤为引人注意的是那些写普通人的部分。我更喜欢这样的文字。

《长舌妇》,他先抑后扬,几个干净明快的场景,写出了一位饶舌却又善良、勇敢,最后在追捕小偷时不幸而亡的日本女人。

《风吹过对面的感觉》,他以郁达夫的情绪与笔调,在清丽的叙述和缥缈的想象中,铺排出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勾勒出一位另类的女邻居。

《公子头上的月季》,在偏远乡村诡异的传说和神话的氛围里,在悠长的历史和残酷的现实的对应下,他以简洁的笔墨描摹出了他的四姑,一个令人唏嘘的女性。

《邂逅长安街》,在一个春天黄昏的行走不断变换的街景中,在触景生情频繁的时空转换的回忆里,他从心底呼唤出他的师姐,一个和他一样为生存也为追求而颠簸着的漂泊者的形象。

如果仔细品味一下这四篇,无疑,第一篇,显得比较简明;第二篇,无论内容还是写法,略微保守。后两篇,则更为扎实厚重一些,同时,也更为新颖,留给读者更深一些的印象。

原因在哪里呢?在我看来,这两篇不是如上两篇那样正面直对的书写人物,而是借助了外力,或者说有了新的书写的背景和情境,于是,文字带动人物就鲜活了起来,仿佛扑面吹来一股清新湿润的风,树动草动,花也飘香。这个外力,或者背景和情境,后者便是长安街,前者便是公子头和月季。

作为地点而存在的公子头和长安街,在这里,使得人物的出场与退场,都有了舞台上的醒目的布景一样,在它们的映衬下,不仅人物活动有了戏剧中三一律固定的场地,而且人物所有的动作言谈和细节,也在此都浓缩而呈现在一起。同时,也使得这样的场景和人物交融在一起,变得独特,而具有了意象的意味。公子头的乡土背景,让人容易想起沈从文早期写过的那些浓郁的乡土小说,诡异的历史与民俗,构成了文学的别样风景。长安街则具有现代感,特别是在长安街旁的长椅没有一个空座位,与单位对面的空座位的对比中;看升旗、等公交车的人流如鲫中,回想人群中突然一个扮演过毛泽东的演员而出现的拥挤,将师姐的祖母撞倒致死的情景。如电影频繁的闪回一般,将回忆交织着思绪、情感,碎片一样不断地跳跃在长安街上,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特别是前后两次师姐唤他的声音与身影的突兀出现,造就一种如梦如幻的效果,都是前两篇所缺乏的却是必要的艺术手段。这样的艺术追求,帮助了他的文字中更多一些情感的温度和心灵的韧性。

当然,在这样的文字里,最显书生味道。

我不想最后倚老卖老,仿照鲁迅以往对年轻人所爱说“来路方长,希冀在是”的话。因为施晗年轻,他理所当然的应该要有比我们更多一些美好的希冀,也应该比我们活得更好,写得更好,走得更远更长。

2012年8月6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我读“80后”作品很有限,因为他们的情况并非整齐划一,其作品也是五花八门,有着比较复杂的分流和区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几年崛起的以施晗等为代表的“80后”,则承袭传统的路线,渐渐融入主流文坛之中。实际上,他们(施晗)的创作现状远比我想象的更为丰富。

——王蒙(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

施晗年轻,他理所当然的应该要有比我们更多一些美好的希冀,也应该比我们活得更好,写得更好,走得更远更长。

——肖复兴(著名作家、原《人民文学》副主编)

施晗的文字中,或明或暗,或强或弱,暗示出一种力气、一种情思、一种抱负。似乎正是我苦心寻觅的,那就是中国的二十一世纪的文学应当是怎样的,他的文章给了我信心。

——雁翼(著名诗人,世界诗人大会副主席)

他是一位很有思想、极善于思考的作家。他从不屑于从众随俗,却又不故作怪诞,他历来厌弃低俗,却又鄙视假贵族之风。总之,他是一位比较早熟,颇具学者风范的青年才俊。

——石英(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5: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