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考状元做题艺术一本全/高考软实力书系
分类
作者 丁晓山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做题,是中国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艺术,“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本书荟萃高考状元在实战中创造的富有创意的做题方法和解题思路,讲述他们做什么题,怎样做题?本书适合备战高考、中考、成人高考的各年级、各学科的学生使用。

内容推荐

一、做题,是中国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本书专收有关做题的方法、思路、观念,以期对中国学生有所帮助。

二、艺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现代汉语词典》)。本书专收中国一线师生在实践中创造的富有创意的做题方法和思想,过于一般、过于具体、过于陈旧者不收。

三、做题的艺术。做题,在中国居然成为一种“艺术”,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既然重在“艺术”,着眼点自是放在大的思路和通用方法上,所以本书适台备战高考、中考、成人高考及相关考级或资格考试的各年级、各学科的中国学生使用,也可供教师、家长和相关研究者参考。

目录

一、我说做题

做题与课本

做题与参考书

做题与参考答案

做题与卷子

做题与老师

做题与题量

做题与时间安排(一)

做题与时闻安排(二)

做题与三轮复习

“五轮复习法”

评说“题海战术”

二、做什么题

选题要讲“三性”、“四类”

做题的两种选择和两项原则

做题的四种“境界”

做题要先做高考题

我看教辅书上的题

我看星号题

我看奥赛题

我看“压轴题”

我看“模拟题”

我看“怪题”

我看高考题

我看高考教学题

做精题,精傲题

500精选题打天下

每天做几道“拉分题”

网上“自助餐”

黄冈的题并非必做不可

章节习题与综合习题

回头做课本上的题

例题的5种功能

“背”例题与做例题

要充分利用6套题

多做数学题,多做英语题

“山型”结构与“塔型”结构

反对“重复建设”,提倡“特色建设”

“抓弱保强“与“丢卒保车”

三、怎样做题

解题方略6条

“略做”与“详做”

多看“题解”,少看“解题”

“读题目”与“做题目”

要有自已的“葵花宝典”

把做错的题再抄一遍

改进型“错题本”学习法

“批注题眼”做题法

先抄后算做题法

做题尽量做到底

比的就是心细

不会做就对了

心平气和解大题

专攻大题做题法

专攻一科做题法

把150分的卷子看成是130分的卷子

五门课五个字

纠缠·折腾·折磨

“狂人”与“疯子”

造就“教学的脑子”

数学难题解答4法

建立数学的“元素同期表”

四、做理科题

数学成绩快速提高法

数学“三级分类法”

列表总结,事半功倍

回想·联想·猜想

先求快,再求准

“以退为进”解题法

“以进求退”解题法

借助顺口溜解数学题

就难那么一点

解物理题的“万用图”

做化学题的“撒手锏”

化学做题“三境界”

五、做文科题

做语文题也可以“强化训练”

提高现代文阅读成绩要少做题

语文科普类现代文四步做题法

不过如此

做英语题一定要“强化训练”

攻克英语语法必须做题

英英对照写作法

高考政治题答题四法

文综题就是教材+材料+热点

六、考场做题

把考试当体检,把练习当考试

考前不再做新题

准备高考“预案”

审题的8大要点

答题的7大要点

检查试卷的10种方法

高考夺分法

遇到难题先列知识点

放弃法与梳理法

“学科式”解选择题法

考场做题小技巧

后记

试读章节

做题与老师

秘技惊爆

是仅跟着老师的“大计划”走,做老师给的题?还是光跟着自己的“小计划”走,做自己选的题?还是……

解题攻略

到了高中,尤其是到了高三年级,还要不要有自己的复习计划?对此有两种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到了高三跟着老师的“大计划”走即可,不必再有自己的“小计划”;另一种意见认为,既要跟老师的“大计划”,也要有自己的“小计划”。

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北京大学啜玉林同学明显持第一种观点。这位毕业于北京顺义牛栏山一中的同学说:

复习时应服从老师的教学计划和复习安排,不要急于求成。进入高三以后,基本上就开始高考前的总复习了。总复习共有3遍,第一遍是按章节进行复习,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弄清楚每个知识点;第二遍要打乱章节顺序,按专题进行复习,目的是让学生从宏观上对知识有一个再认识;最后一遍复习是进行查漏补缺,主要是对前两遍复习后学生仍未掌握的知识进行强化复习。由于各个学校高三的任课教师水平都是最高的,因而他们的复习安排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每个考生都应遵循。我在这个问题上曾出现过失误。因为我的基础打得比较好,高三上学期进行的第一遍复习的内容,我几乎都会,所以刚上高三时,我便没跟着老师的进度走,而是盲目地做一些高考模拟题,结果时间没少花,却没有任何效果。大约过了一个月,我才发现自己对某些基础知识并没有真正掌握,因而做一些综合题并不会提高我的水平。从此以后,我便一直跟着老师的进度走,第一遍复习取得圆满成功。许多同学认为知识复习的次数越多,效果就会越好。其实并不一定,如果复习质量不高,复习多少遍也不会把知识掌握牢固。如果真是踏踏实实地按老师的安排复习3遍,参加高考就一定没问题。许多高三的学生往往都有急功近利的心理,但他们确实很努力、很辛苦,但他们看不起每一科最基本的定义、定理,认为高考不会考这么容易的东西,所以他们赶在老师安排之前,狂做高考模拟题,这样必然造成基础不扎实,从而使提高答题技巧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啜玉林同学建议,在高三的复习中,一定要扎扎实实,走稳每一步。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却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倾向,他们轻视基础知识,从来不翻课本,而是抱着一大堆参考资料做习题;甚至刚上高三,就找来往年高考题大做特做。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一是浪费大量宝贵的复习时间;二是基础不牢,必然会遇到大量习题做不出,从而无形之中加大了心理压力,不利于学习生活。因此,他很不赞成这种做法,“还没学会走,就要跑,是注定要栽跟头的”,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啜玉林同学说,他也承认这些急于求成的学生的主观动机还是非常好的,他们主观上想多学一点知识,加快复习的进度。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因为各学校为应付高考都会订出非常合理的教学和复习计划,绝对可以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充分复习,学生大可不必自己再订计划。高三复习时比较好或是比较稳妥的办法就是跟着老师的进度走,复习到什么知识就把什么知识掌握住,只有这样踏踏实实地用功,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

如果说啜玉林同学的主要理由是“注重基础”的话,有些同学主张多做老师给的题,主要理由则是老师“更有经验”。如从四川考入北京大学的胡晓晗同学说:“老师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对高考题的分析摸索,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起我们这些初涉高考的后生,他们一定是更高明的。有些同学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做法,不做老师的题,不按老师的计划复习,却自己找很多参考书看啊做啊,时间花了不少但却收效甚微,事实一再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

以高分考人中山大学的黄缓同学也有同感。她说:

老师给我们选择的习题已经很多了,所以我很少自己再去购买练习题。老师们在空暇时是逛了很多书店的,所以千万别小看那些他们购回的参考书。他们为大家印制的复习题,多数已经代表了很多经典题目,可以囊括市面上常见的大量复习资料的精华了。所以,不要因为觉得自己底子差就去买很多书来恶补一下,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要认真对待老师为我们选定的资料,理解它,吃透它,把它熟练于心就已经游刃有余了。

以高分从浙江考入中国传媒大学的郑宏同学,则显然持第二种观点。她说:

高三时你应该有自己的复习计划,而不要被老师的安排所左右。我一直有制定复习计划的习惯,而且定得很细致,明确每个星期要完成的任务。不要小看复习计划,有了自己的复习计划,一则心中有数,有了系统的复习,想考不好也难;二则完成一个任务就划掉一个,对此我有极大的快感,学习自然也就不觉得很痛苦了。好的复习计划是提高效率的途径。我就是这么一路打拼过来的。

从陕西省西安中学考入北京大学的周慧琳同学则持折中的观点:好学生应有自己的复习计划,成绩一般的同学则不必要。她说:

一般来说,每个学校都把高三的两个学期分成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攻课本,即“抓基础”;第二阶段注重做题,即进行“能力训练”。这套学习计划是学校针对广大考生而设置的,是比较大众化的。对于优秀学生而言,这样学习似乎慢了一点。如果你基础很好,你完全可以省略第一步,直接进行能力训练。这样做既节省时间,又节省精力。

综上所述,跟着老师走,同时有点自己的“小计划”似乎是目前大多数学生的选择。正如长春市高考状元、北京大学李骥同学所言:“老师毕竟身经百战,阅历和认识比我们深得多,他们的指导必然更有助于高考。所以,我愿意听老师的话。课上自不必说,课下也尽力先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然后补充一些巩固提高的题目,这类题目可以接受老师的推荐。”

P22-25

序言

如果说听课,是中国学生最主要的“输入”方式,那么做题,则是中国学生最重要的“输出”方式。看一个学生学会没有,学会多少,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做题。看你做了多少题,做对什么题,会做什么题……于是对好学生的赞语往往是:这个学生,什么题都会!对差学生的批语往往是: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诚如一位清华同学所言:“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力的体现就是看你是否会做题。高考分数就是你做对的题的分值之和。因此,做题可谓重中之重了。”(《等你在清华》第105页)于是便有了“题海”和“题海战术”。这几年强调“素质教育”和“自主学习”,是不是就可以少做些题呢?未必。不久前在书店看见一套名为《跳出题海》的书,欣然翻开一看,原来还是题!看来,只要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口众多,教育落后)不变,中国的学生,就很难真正跳出“题海”。老老实实也好,骂骂咧咧也罢,一个个都得去乖乖地做题。

在某种程度上讲,做题可以视作一场智力竞赛——命题者与做题者之间的智力竞赛。在这场智力竞赛中,广大中国师生的聪明才智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各种做题的绝招层出不穷。一位参加过高考出题的老师曾私下对我讲,高考题出到现在,真有点“弹尽粮绝”之感,一些基层的老师和学生实在是太厉害了,把题琢磨透了,研究烂了。有些法子,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了。其实,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艺术”,就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中国的老师和学生,在征服“题海”、战胜考试的过程中,创造出多少富有创造性的做题方法,恐怕是数也数不清。

林语堂先生写过一本名著,叫《生活的艺术>,那是旧时士大夫阶层生活的艺术。如今的中国学生,他们生活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做题。所谓“做对是科学,做好是艺术”。既然做题是完不了的,那么我们就只有去争取艺术地做题。这,既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也是我编写此书的初哀。

丁晓山

2007年10月

后记

我在北京一所大学工作,问起那些一路过关斩将考上来的学生,中学生活如何?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两个字:真苦。问最苦的是什么?同学们又几乎众口一词两个字:做题。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联想起曾看到2006年海南省高考文科状元叶婧同学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竟是:“两个字:做题。假如再加两个字,那就是:每天做题。”真是为如今的中国学生感到悲哀。

然而,只要中国的基本国情不变,中国的学生就还得做题。正如我教过的那些学生,刚说完“再不做那些破题了”,为了考研、出国,又不得不去做甚至比中学还要多的“破题”。

既然做题免不了,那么能不能有一本书让做题的过程多一点“艺术”呢?我以为是可以的。这么说至少有两点依据:

其一,本书所有的做题方法,均源自第一线的老师和同学。这种鲜活的做题“艺术”,是抄不出来的,是编不出来的。

其二,本书所有的做题思路,均尽量使用浅显的例子,以便不同年级、不同爱好的同学都可从中学到东西,受到启发。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这些做题的“艺术”的创造者,感谢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感谢每一位读者。  丁晓山

2007年11月于首都师范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3: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