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代尊为“文圣”的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他的名字蜚声中外,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波及中外,对后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对孔子进行认真研究和正确对待。
本书不同于正史,不同于文学虚构,这是一个具有千年金刚不坏之身,依然活生生地活跃在你、我、他身边的“文圣人”。全书图文并茂,为您深刻讲述一代“文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只眼读圣(中华文圣孔子图文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崔陟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被历代尊为“文圣”的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他的名字蜚声中外,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波及中外,对后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对孔子进行认真研究和正确对待。 本书不同于正史,不同于文学虚构,这是一个具有千年金刚不坏之身,依然活生生地活跃在你、我、他身边的“文圣人”。全书图文并茂,为您深刻讲述一代“文圣”。 内容推荐 在如今这个读圣盛行的时代,以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特殊方式,品读“先师、先圣、文宣王,进而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的文圣孔子。 作者别具只眼,品读出不同于正史,不同于文学虚构,一个具有千年金刚不坏之身,依然活生生地活跃在你、我、他身边的“文圣人”。 目录 别具只眼读“文圣” 无人不识别的孔圣人 圣人印象 《论语》——民间最具亲和力的儒家经典 瑞兽麒麟相伴一生的浪漫传说 麒麟吐玉书 麒麟吐三卷图 见麒麟而停修《春秋》 中国第一显赫大家族的不绝人脉 “两圣一身,终古谁偶”的圣人之子——孔鲤 被曹操因嫉妒而杀害的圣人20世孙——孔融 抑郁不得志的圣人57世孙——孔有谅 《桃花扇》与圣人64世孙——孔尚任 能书善画的孔氏后人 世袭衍圣公的无上荣耀 文庙——千年读书人的朝圣之地 尊孔,成就读书人金榜题名、状元及第的梦想 孔庙中一脉相承的圣水湖和祝愿树 圣人三千弟子中的贤者 短寿的“复圣”——颜回 忠勇可嘉的子路 信守承诺的曾子 “孔孟之道”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子思 有幸能与圣人比肩同行的“亚圣” “孟母三迁”——关于孟子民间流传最广的故事 “亚圣”与孔氏之缘 历代皇家的加封 刘邦开启皇家封赠孔氏家族之始 汉武弟“独尊儒术”,孔子位及至尊 唐、宋皇帝曲阜祭孔 成吉思汗子孙对孔子的加封 孔府的明朝御碑 清朝为孔子五代封王 围绕着圣人的是是非非 孔圣人,一个逐渐被遗忘的人物 不可思议的噩梦 本真的回归 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孔圣人文化 遍寻孔庙 感受孔子文化的沧桑与辉煌 孔子故里,与圣人的近距离接触 观天下孔庙,品孔子文化 著名的学宫书院与孔子思想传承 寻觅孔子圣迹 与孔子有关的古代名人故里 细观圣像 感受孔子神韵 公认的孔子形象 一袭帝王服饰的孔子 孔圣人“风尘仆仆”进大学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墨迹碑刻拓出文章精髓 孔子书法珍品 楚墓竹简记载儒家学说 曲阜孔庙中名家碑刻 古人对孔子后裔的碑刻记载 书法名家书写孔子文章精华 孔子后裔墨迹藏品 书法家笔下的逸闻传说 丹青墨迹绘出孔子圣迹 画像砖刻画孔子故事 栩栩如生的孔子像 驱邪祈福的年画 孔府大门上的文武门神 孔圣人与众弟子 与孔子有关的藏画邮票 巧手匠心表虔诚 隋唐三乐镜 清末木雕孔子像 潮州木雕《二十四孝》 孔子文章名人印 参观券 袖珍《论语》 夫子小坐像 陶瓷大缸 木雕孔子像 笔记野史中的“孔圣人” 孔子言行 孔子听狱 在陈绝粮 古人尊孔杂记 衍圣公朝贺之回途 猢狲代兔 曲阜孔林 洒扫会 文庙丁祭改用次丁 与祭会 孔圣人弟子逸事 子路不平 颜子 孔子弟子考 《颜子》 曾子子贡逸事 宰我朝歌堕车 曾子沉水 圣庙专祀颜子 颜渊子路像 子贡至孝 “圣”字称谓的讲究 孔圣避讳 圣讳 至圣封号 中贤亚圣 古人解“圣” 先圣先师 素相 解读杂记随笔中的其他记载 先师像考 南梁北孔 福建解元 孔子像 孔子至吴越 滇南不知孔子 大成殿藏旧主记 奏立孟子祠 孟子配享文庙之始 孔林古墓 宣尼遗笔 太行山孔子回车处 江南某书生神游兜率天宫 先圣本名“兵” 历代对孔子的封号及尊称 孔子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圣人印象 人们在形容中国文化时,往往爱用源远流长这样的词汇。的确,我们的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不断代的文化,若论其内涵容量和辐射影响。真是值得我们自豪。如果将文化细分开来,哪一种不是似江河奔腾般发展壮大,而且不断派生出新的生命来。无论是哪个门类随便立一个课题,就足够一个专家带着众多的弟子研究上一辈子,还不敢说最后怎么样。我不知道外国的文化是怎样的状态,但我们的文化就是这样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两位古人的名气很大,到处都有香火不断的庙宇。那就是文武二圣人——孔老夫子和关帝。即使社会发展到今天,他们在人们心目中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关帝是伏魔大帝,保佑着大家的安全,同时又是财神,让大家的日子富裕起来;而孔老夫子是主管文化的,管理有关学习的事务。记得老人说过,旧时像样的学堂里要供他老人家的西像或牌位,学生拜老师前要先拜孔老夫子,因为他是圣人啊!也正是这个原因,孔老夫子的知名度日益大起来,真是到了“天下无人不识君”的地步。 我是读小学时知道的孔老夫子,那是在历史课上,印象还不错,是个挺有学问的老头儿,说了一大堆让我们好好学习的话。课本上有插图,所以他的形象那时就印在脑海里,而且由于先入为主的缘故,那就是“标准像”以后再看见他的画像,都与那清晰、深刻的形象做比较;即使后来在古籍中看到他略带威严的“鲁司寇像”也觉得不像,固执地认为,孔老夫子怎么会是那个模样? 到了上中学的时候,在历史课上再次见到孔老夫子,形象依然如故,但是我听出来了,老师的口吻里,多多少少地带有些批评的色彩。主要就是因为一个学生问他种粮食和种菜的事,他都说“不知道”,而且背后说人家“小人哉”。也就是因为这个,孔老夫子头上就有了一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帽子。一戴就是许多年。其实今天平心静气地想想,这是很正常的事,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什么事情都去实践一下。如果孔老夫子农业知识很丰富,又是出色的菜把式。那我们在《论语》里将读到些什么?种而优则仕”“敏而好种,不耻下问”,那似乎也有些滑稽了。 不管怎么说,今天总算给孔老夫子有了明确的分工,似乎没有指责他不懂农活的事了。孔子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或者说世界文化的一种。对于学者来说,已经能客观正确地对待,并向着纵深去研究和发展了。对于民间来说,孔子就是人们的一个偶像,人们崇拜他大多是从简单的愿望出发,希望有个好光景、好前程,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换言之,人们和孔老夫子的关系,很融洽,很平和,不存在他利用什么来麻痹我们、毒害我们的现象。至少在今天是这样的。 就像天气变化一样,不可能总是晴空万里,出现风雨完全是正常现象。我们和孔老夫子的相处,也经历过几次风雨的考验。好了,总算是雨过天睛了。让我们走近他老人家,听听他到底跟我们说了些什么?琢磨琢磨,为什么一两千年了,人们还总是忘不了他? 就在甲申年的五月,我和几位朋友去山东潍坊,去著名的年画产地杨家埠观光。在一位老画家的工作室里,我看到墙上有一幅孔子的画像,是木刻又套色印刷的,虽然纸已经陈旧,但是身上的红绿颜色和黑色的衣纹却依然鲜明。由此可见孔子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很有地位的。 今天人们总以为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其实他还是一位艺术家。只不过他把艺术和思想活动紧紧地结合起来,常常有过人的言行举止,因此,人们还是注重他思想方面的成就,而忽略他的艺术才华。比如他向鲁国(一说卫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抚琴,有一支曲子他一直学了十天,依然没有停止,而且兴趣丝毫不减。师襄子说可以再学别的了,孔子说还要揣摩乐理。又过了几天,师襄子又催促孔子,孔子说还要追求曲调所营造的意境。后来,师襄子第三次劝孔子换一支曲子,孔子依然弹奏这曲子,还说要体会曲作者的性格和体形。最后师襄子感动了。孔子说:“其人黯然而黑,颀然而长,眼如望洋,非文王孰能为此也”!师襄子非常惊讶,马上离开座位给孔子行礼。因为那支曲子就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孔子从中领略到与众不同的奥妙。这段故事在流传中可能经过不断的修饰,但是仔细品味还是很让人三思的。今天我们许多艺术工作者都急功近利,缺乏的就是孔子的这种有几分呆气的稳与静。P3-7 后记 人们从来都很讲究崇拜,几乎每个人心里都有偶像。这种现象有的人可能只是在潜意识里存在,并没有具体化。有的人则说的很干脆,说孔夫子是所有中国入的偶像。这话很有道理,因为从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没有人可以比拟的。孔子的学说得到公认后,经历了二十个世纪,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过去一直说他的思想是封建统治者维护政权的工具,其实那只是一方面,他的学说也是文人乃至老百姓言行的准则。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还有许多可以借鉴和吸取的地方。在北京的街头就有这样的公益广告,所以说,他是大家的偶像也不过分。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和受到的影响不同。对孔子的认识也许不一样。但是,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事物认识的变化,人的观点也会随着变化。也许昨天的反对者,今天就成了拥护者。 我的思想正是在这种变化中,对孔子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他的伟大,就觉得他头上的光环越发地耀眼。也正是这样,才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同仁的建议和支持下。完成了这本书。虽然我对孔子的认识目前还在初级阶段,所掌握的材料也凌乱和有限,但是我毕竟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力求用新的手段来塑造孔子的形象。本书分为三个大的章节,其实就是六个角度,这样的效果可能会使孔子的形象更立体化一点。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每到一个地方,见到朋友一不嘘寒,二不问暖,而是先问:可有文庙?记得2004年2月到长沙出差,请湖南博物馆的好朋友刘刚介绍我到岳阳和湘潭去,到了那里见到博物馆的同行,开门见山就请他们带我去文庙,拍了照片拿了资料就要告辞。倒不是我不愿意结交他们,因为人家都很忙,别耽误正事。在岳阳总算吃了午饭,在湘潭那真是拨马就走。 能去的地方我尽量去了,去不了的就给各地的好朋友写信求援。看来我的人缘还可以,朋友们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有的给我照片,有的给我资料,还有的给我提供信息。凡是我的同事出差,我也都委托他们代拍一切和孔子有关的照片。这样一来,我手里的资料渐渐多了起来,可就是缺少杭州劳动路孔庙的照片,一时找不到那里的朋友。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同编辑部的李穆到杭州去组稿,我就嘱咐他一定去劳动路帮我拍几张孔庙的照片。他是个老实人自然去了,可是他发现相机上的日期忘了去掉,怕影响效果又去了第二趟。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两年对孔老夫子真是着了迷了,我在查阅文献时,只要看到“孔”字眼睛就一亮,只要看到老者就以为是孔子。这在同行中已经成为笑谈。我的情绪也影响到朋友,2005年4月,在安徽省合肥市遇到好友,广东省博物馆的朱万章先生,他说前一日已经在黟县宏村民居里为我拍了有关孔子的几张照片,还说他现在只要看到古籍中的老者,就以为是孔子。看来我们真是“同病相怜”啊! 过去人们总认为研究学术问题是专家的事情,其实不然,任何入都可以放手一搏。专家们在学术界、理论界的研究固然重要,但民间也是不容忽视的重大阵地。要知道我们的文化,离开民间就是空中楼阁,失去了立足之地。书法、戏剧如此,孔子文化也是这样,专家一定要知道自古以来老百姓如何评价老夫子。要知道除了史书上,民间还有什么传说。这样才构成完整的孔子文化,离开专家和民间的孔子文化,都是不完整的。 这本书并不是标榜如何完整地阐述和研讨孔子文化,更不是要向专家们挑战,只是将我所知道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如实地、无保留地介绍给大家。其中,也流露出一些观点和看法,不妥之处恳望批评指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