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关羽名扬海内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本书不同于正史,不同于文学虚构,将为您展现一个具有千年金刚不坏之身,依然活生生地活跃在你、我、他身边的“武圣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只眼读圣(中华武圣关羽图文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崔陟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关羽名扬海内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本书不同于正史,不同于文学虚构,将为您展现一个具有千年金刚不坏之身,依然活生生地活跃在你、我、他身边的“武圣人”。 内容推荐 在如今这个读圣盛行的时代,以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特殊方式,品读“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武圣关羽。 作者别具只眼,品读出不同于正史,不同于文学虚构,一个具有千年金刚不坏之身,依然活生生地活跃在你、我、他身边的“武圣人”。 目录 别具只眼读“武圣” 800年后的“复活” 无所不在的“武圣人” 人与神的极致 谁造就了关羽 历代皇家的层层加封 谁言大意失荆州 《三国演义》对关羽的微词 为关羽说几句公道话 “成者王侯,败者寇”的悖论 独以“义”字惊天下 “完人”赵云与“神”关羽 关羽的不幸与机遇 围绕“义”字的文学渲染 《春秋》一部说道义 关公是否读过《春秋》的争论 关公何以读《春秋》 不必较真 只留浩气贯乾坤 关帝诗竹 关羽的书信 “关帝垂训” 因有缺憾才完美 与缺憾共生的完美英雄 别人的极端之词与我的“极端”之议 赢得生前身后名 山西解州——百姓众望所归的武圣故土 亲子何以成义子 又是精细理财人 关羽的另一项职守——武财神 记账祖师爷的由来 英雄美女多相惜 关羽对美女的第一次垂青 关羽与貂蝉间的玫瑰色 今人犹见从前月 活跃于现代生活中的关老爷 千年犹存的至尊崇拜 我心亦在《春秋》间 我对关羽的信与不信 我看关公崇拜所彰显的做人准则 溶入民族血脉的“关帝爷”文化 “圣迹”——历尽沧桑遗迹在 天下“关庙”知多少 故事、传说与关帝“圣迹” 无处不在的关帝崇拜 神像——威严赢得虔诚心 约定俗成的关帝形象 庙字中威严的神像 风格、功能各异的神像 绘画——丹青写出精神来 集辟邪、观赏于一身的年画 威严而具神秘色彩的壁画 有趣的形形色色民间关公图 古今画家、画匠笔下的关公 戏剧——空前地位看梨园 演“老爷戏”的诸多掌故 门类繁多的“老爷戏”和诸多的名“老爷” 民间工艺——质朴率意最深情 阴阳刻下的关公 活灵活现的泥塑 多姿多彩的“关老爷” 源远流长的关公逸闻 极端崇拜趣事 敬祭关羽 关公何在 云长楹帖 关将军 雷避武圣 虔诚信奉的逸闻 十八滩头 失信关帝 求签 梦 无所不能的“关老爷”的故事 关公 陈玉笥 蝴蝶怪 关神断狱 城隍神酗酒 达士报恩 挂周仓刀上 猎人某 关帝签 神庙香火资 杀尼姑衡 孝力 吕蒙涂脸 木姑娘坟 山阴风灾 关帝降乩 相关趣闻 吕城无关庙 张飞棺 关神下乩 神明不可欺 周将军威严 关帝祠马 姚彬关王庙 关爷两飓 笔记野史中的关公记载 关羽封号 关忠义 关侯岳侯之封谥 关侯世家 关将军图 关夫子之称起于明季 关帝 关公杀颜良文丑 小说演义考 关索 三圣庙联 关庙对联 关刀 青龙偃月刀 石上关帝像 关羽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说到关羽,那真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而且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史书上,在文学作品里,在戏剧的舞台上,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就是在民间的口头文学中,他也是一个出现很多的形象。正因为如此,在我国诸多的文化中,关公文化亦有着其相当显赫的地位。正是这种文化的形成,使得他在死后800年,竟然又复活了,而且一直到今天。他的地位和名声不住地上升,他的形象不断完善和完美,乃至于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 无所不在的“武圣人” 我们通常所说的关公文化其实包括四个部分,这样说也许有些牵强,但是事实就是这样。这四个部分是史书上的、文艺作品中的、宗教中的和民间传说中的。正是这四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衔接,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关公文化。具体地说,史书上的记载是这种文化的基础,民间传说则是其延续部分,只有文艺作品中的关羽才是主体部分。换言之,关公文化中的关公是以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展开的,更确切地说,就是以《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形象为依据的。为什么这样说,史书里的记载过于简单,民间传说里的又过于松散,只有文艺作品中的关羽形象,才是丰满的,有血有肉的。而众多的人所了解的关羽,都是从《三国演义》里得来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史书的资料谁也不能任意增删,民间的传说又缺乏系统性,只有文艺作品是经过文人反复润色和丰富的,它的文学性远远地优越于前两者,它也最容易被人们特别是老百姓所接受。《三国演义》在文艺作品中又当仁不让地占得鳌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浮出水面。关羽由于集“义”和“勇”于一身,作者自然也就有意识地多加描绘,使之的形象不断高大,威信也与日俱增。在北京恒天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保存的清代手抄善本《三国志演义》里,关羽是一派悠闲的神态,锦袍下露出的铠甲又显示出武将的身份,显然是花费了一番功夫的。 但是,历史上的关公仅限于有限的资料,民间传说又在一定程度上是抽象的。文艺作品包括小说、戏剧,虽然是具体化了,但是欣赏或者说接近还要受一些约束。那么,人们要接近关公,感觉到他无时不在,就要依靠宗教来实现了。佛教、道教、儒家都信奉他,在寺院、道观中随时可见他的身影。有的是单独祭祀的,有的是与别的神明共同享受香火的,也有作为护法神出现的。 《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是武艺绝伦的,在许多紧要关头,都是他挺身而出,来大显神通的。比如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一开始就遇到了华雄这块硬骨头,一连多员大将死在他的马下。一时间,众人大惊失色,盟主袁绍叹息道:“如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有一人在,那就好了……”这个时候,关羽闪亮登场了:“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日:‘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这时的关羽还自称“小将”,但是从此后,关羽作为虎将就不断出现,形象逐渐高大起来。直到败走麦城之前,他都是一个英雄形象。 人与神的极致 关羽可以说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著名的文人聂绀弩在为《三国演义》作序言时就说过,“关羽不是人,是神。而且历代加封,直封到‘盖天古佛’,成为人与神的极致”。关羽是怎么成神的,有人说是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麻痹人民树立的偶像。其实确切的说法是,对关羽的信仰来自民间,封建统治者是顺应民意才崇拜而加封的。 有人说树立关羽的威信和元代的大戏剧家关汉卿有关。诚然,他在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里,确实给关羽涂以重彩,对其形象的威严起到重要的作用。P3-6 后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爬格子,到现在已经出版过20多本书了,但是这一本是耗时最长、花费精力最多的。在写作过程中,也不断调整构思,最后的成书和原来的初衷,相差可谓极大。这些都是我始料不及的。 在1996年前后,我痴心于清人的笔记体小说,以期找到和古人沟通的途径。当读到袁枚的《奇谐》和《新奇谐》时,我意外地发现其中和关羽有关的竟然有十数段之多。在那时也是我对关羽这个重要人物改变观点的时候,于是对这些内容一下子就产生了浓郁的兴趣。 以前我受习惯的说法的影响,认同关羽“大意失荆州”的说法,认为关羽被胜利冲昏头脑,导致了自己的被害,并因此诱发了刘备报仇的彝陵之战,而使蜀汉受到了致命的伤害。后来,不断地接触到有关三国的资料,对一些问题开始能进行分析后,逐渐转变了对关羽的看法,对失掉荆州这一事件也有了新的认识。与此同时,我开始了兴趣不减的旅游活动。我发现,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能看到关羽的身影,惊奇地发现他老人家竟然还活在我们身边。这样一来,我对关公文化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起先,我只是想在笔记体小说里摘取有关和关羽有关的情节,再加些评注,出一本十来万字的书,于是我就和妻子慧龄开始了这项并不十分简单的工作。我们在笔记体小说里挑选相关内容,然后断句一一输入电脑,再进行仔仔细细的校对。无误后反复阅读,最后写出简短的评述。进度时快时慢,有的时候,一天的时间都在阅读,但是却没有收获;有时非常顺利,一个小时就有许多收获。虽然步履有些蹒跚,但由于坚持不懈地走,竟然也有二万左右的文字了,既然成书就得有图,于是我们又开始找图。除了自己钻书堆外,还在每次外出时都不失时机地进行工作。我随身带着相机,不会落下一个机会。即便是和家人到北京的颐和园游览,我也会在著名的长廊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甲申年春节,我和妻子慧龄到贵州旅游,临行前我们特意翻看了有关的书籍,得知贵阳的扶风寺供奉关帝,决意一往,可是旅游团的日程没有安排,我们就利用上飞机前的几个小时,打车前往。当我在大殿里看到关帝的神像时,真是激动万分。在安顺的自由活动时间里,我们也去了文庙和武庙。武庙是听一个小孩说的,我们到了以后才知道,正在搬迁入住单位,准备修复,看庙的老人家不但允许我们进入,还热情地介绍有关情况。 同事出差,我一不托他们带土特产,二不求他们代看亲友,只请他们代拍当地的关帝庙。后来有的同事出差前主动对我说:关帝庙,我记住了。我平时爱结交朋友,这回可是受益匪浅。我给在湖北、广东、江苏等地的朋友写信、打电话向他们求援,朋友们都很仗义.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给予我极大的帮助。我通过种种渠道,手里的资料竟然迅速膨胀,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于是就想起了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的那句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 对于资料的收集,我采用的是韩信用兵的原则,从关帝庙而言,大到解州的大庙,小到某村庄的“小门小户”;就神像而言,有珍贵的文物,也有民间新的塑像;绘画则有明代商喜的《擒将图》,也有不知名的民间画家的作品;至于戏剧有一代大师李洪春,也有地方剧团的演员……总之,凡是相关的资料,能够搜集到的,我绝无放弃。这样一来,涵盖了各个层次的来源,对于关公文化来说,也就更全面地反映了出来。当然,全国现有的关帝庙或相关建筑遗迹很多,神像也难以数计,绘画、民间工艺和关公有关的作品更是多如牛毛,凭我的力量,怎么也做不到一个全字。现在只是有一定数量的资料,具备一定的模式,因而冒昧地呈献出来,心中难免惴惴。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许多朋友的帮助,甚至有许多素不相识的或不知名的朋友。比如在上海朱家角的一家布袋戏偶像店里,一位叫李招弟的小姐,明知道我不是买主,还把关帝像搬到柜台上,让我拍照。人人都说河南人这样那样,可我在洛阳古董店里拍照,从未受到干涉。在广州的陈氏书院,一位带着梯子的女摄影师,不但把梯子借给我用.还介绍说。我要拍的塑像是灰塑,是用石灰和纤维物混合塑成的。还有好多处的朋友都给我提供方便,在这里一并致谢了。 当然,我也有碰钉子的时候。比如在广州的西关民俗馆,我发现了一尊明代的关帝像,正要拍照,遭到管理人员的阻挠,我拿出工作证说是同行,怎么通融也不行,只好作罢。这样,我被迫放弃的资料也有多处。 对于给予我支持的朋友感谢,对于阻挠我的人士,也表示理解,因为他们是在尽职尽责地工作,我没有理由去苛求他们。 话说了不少,到此打住,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此书和我的其他书相比,能有更多的知音,因为这是我付出心血最多的一本。 谢谢! 崔陟 甲申年四月于归燕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