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疯狂医院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小枪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王小枪的专栏结集,由一百多个相互独立、但融会贯通的故事组成,整个故事以医院为背景,以医生的视线为角度切入,讲述医生、护士为主的群体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神秘”点滴生活,其中包括医生护士们在工作中的好玩情景,也有在生活里的幽默故事,那一张张平时看似不苟严笑的面孔,此刻变得和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一样普通,这本书就是讲述医生和护士们那些“疯狂”、搞笑、无奈、伤心的生活细节。

此书中的全部文章先后分别刊登在《新京报》、《时尚健康》、《法制晚报》等媒体的专栏版上。

内容推荐

《疯狂医院》一书以医院为故事背景,以医生的视角为切入点,讲述了医护行业中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全书由一百多个相对独立却又融会贯通的小故事组成,写的都是“医院那些事儿”,为读者生动讲述了医护人员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内容精彩纷呈,读后耐人寻味。

全书写作视角独特,叙述角度新颖,文笔诙谐幽默。读完本书,你会看到医护人员貌似不苟言笑的背后,也和所有普通人一样正经历着开心、无奈、失落、迷茫……经历着生活中的种种“疯狂”。

目录

大爷

检查

手机

双簧

时间差

听话

双保险

第二职业

谣言

术语习惯

紧张

红包

患者就是上帝

电脑风波

强人

较真儿

形象问题

仅有感激是不够的

体检

忍无可忍

笑话

不靠谱

同学

介绍

朋友

加班

东施效颦

宠物

女钻石王老五

实话实说

左右为难

同情心

打针

同名同姓

婚礼变奏曲

救护车

同事

军训

跳槽

小弟的烦恼

手术直播

邂逅

手机

境界

八卦

总结

扛事儿

谣言的诞生

炫耀

惊魂时刻

般配

误解

看相

称呼

庸医是怎样炼成的

高风亮节

误解

信誉

心虚

抽烟

饭局

爆料

你跟我年轻时挺像的

钱的问题

牙齿的恋爱

山不转水转

胆小

撒谎

失眠

面试

威逼

辞职

执著

恐怖片

整容

爱心

攀比

处女值

文字治疗

情圣泡妞

后果自负

x射线

玩票

好奇

掺和

外号

锦旗

哀怨

悲愤

玩物遇奇

渐渐减退的记忆力

后记:一个牢骚主义者的自白

试读章节

大爷

做医生久了,就会发现这么一个规律:越是年长的医生,越容易获取患者的信任。举个例子说,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大爷,对普通患者的可信度和心理安慰来说,要远胜于一个个青葱小子和黄毛小丫头。换句话说,纵使你名牌大学双硕士学位,倘若第一次坐镇门诊大任,就算憋满了一脑门子汗也不及一个中专毕业的大师兄管用。

事实胜于雄辩,对那些嘴皮子轻吐“我吃过的盐粒儿比你吃的米粒儿都多”的年长者来说,他们多的不是别的,是经验。所以,倘若想当一名好医生,特别是一名好的门诊医生,除了本身的理论知识要扎实、工作作风要认真之外,最重要的不是态度,不是摆谱,更不是所谓的端腔拿势,而是一脑袋的白头发和一大把的岁数。

一脸稚嫩的打火机在大学时选择的专业是心理学,专攻中年一代的心理疾患,五年下来理论丰富、学术严谨,到了走上工作岗位,真正为人民排忧解难的时候,空抱了一腔热血却大失所望,来就诊的人不是寻找借口溜掉,就是直接拒绝由他接诊,理由很简单:谁愿意把自己严重的心理问题交给一个还没有自己儿子岁数大的小不点呢?

年龄小,生活之酸甜苦辣的经验就少,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连同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一起否定,打火机无论如何也受不了。长期以往,打火机深受其扰,几乎痛不欲生,最终拿定主意找到人事科,要求为他调到一个可以发挥特长、证明价值的岗位上去。科长问清原因后盘算半天,最后告诉他:去档案室吧,那里不关岁数什么事儿。

打火机气得转身就走,一出门就碰见老气横秋、满脸胡须、看上去比自己大20岁的大学同届同学火柴盒,憋了半天终于忍无可忍嘟囔了一句:“老菜帮。”火柴盒一头雾水,迷惘地目送着打火机渐渐远去。  当然,那些生就一张沧桑脸的“老”同事们也有困惑的时候。有一次,火柴盒刚刚下班,在医院门口遇到一个外地人问路:“大爷,光明街怎么走?”

“第一,我不知道。第二,我也不是大爷,我才30。”火柴盒恨恨地说。

检查

消化科的香蕉是个可爱的小伙子,平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业务和技术两头顶呱呱,好得没话说。唯一的毛病就是口无遮拦,什么话都能往外说,什么话也都敢说,而且不分场合和情况,开口的时候一概不经过大脑。因为这点不大不小的问题,本来至少也应该上调主任级别的香蕉至今还和科室里刚刚入伍的新兵一样,仍然手握钢枪,天天站岗。

和别的单位一样,医院里也有好些文件以外的关系,比如某某是谁谁未来的女婿,某某是哪个市领导的侄子。这些人混迹于大众之间,大多数都勤勤恳恳老实本分,丝毫没有衙内风范,也算没辱没了爹妈的名头。但总有极个别的小王八蛋不安于现状,总想用各种恶劣的捣蛋事迹来提醒大家自己特殊的身份,从而激起众怒,身后滚滚浓烟。

怒归怒,大家忍一时风平浪静,还是很少有人跳出来指三道四。但香蕉不行,倘若有人入了他的法眼,不管是谁,必定会当场发作,谁都不给面子。有一次某个市委领导的公子前来看病,不是把护士骂得吓哭就是满楼道里又跳又叫,把整个门诊的三层楼都搞得鸡犬不宁。香蕉当时正在为一个病人进行检查,连续听诊三次都在关键时刻被叫嚷声打断,最后温柔地嘱咐患者稍等,自己一闪身出了门去。十分钟后整个世界顿时一片安静。

有人跟出去一看,原来那个衙内被香蕉揪着弄出了楼道。当天下午,香蕉就被一个电话叫到了办公室。我们都以为他回来后肯定带着一张处分通知书,谁料结果却是市委亲自打电话到医院,要求褒奖见义勇为的香蕉。后来我们才得知,那个领导的公子,实际上是一个被母亲娇惯成性的衙内小混混,先是被香蕉收拾了半天,回家之后又被他老爹赏了两个大耳刮子。  自此之后全院上下都对香蕉刮目相看,但他的毛病也随之浪涨船高,愈发不可收拾。上个周末办公室通知全院,星期一各就各位做好准备,上级部门要下来进行例行检查。香蕉当时正筹备好了第二天带着女朋友去五台山旅游,听到消息后一肚子恼怒——作为科里的病历主管,每次检查他都得随时待命,等候调遣。

周一,上级部门一行五人准时到达,第一件事就是抽查病例,正好,第一个科室就抽到了消化内科。但是当办公室的人带着检查组到达消化内科时,却怎么也找不着病历资料。左右一问,主管病历的香蕉今天根本就没来。

检查组问道:“为什么没来?”

有人回答说:“他今天休息。”

检查组又问:“不知道今天要检查吗?”还没等得到回答,组长就带着人拂袖而去。半小时之后,主任被传唤到了办公室。科长铁青着脸命令:打香蕉的手机,问他为什么没来。主任同样铁青着脸将手机拨通,刚刚问完,就听见电话里传来香蕉义正词严的声音:“我最烦他们这些搞行政的了,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就知道天天检查!”

手机

医生坐诊的时候不许接听手机,这是医院给各科门诊下的规定。也就是说,假如你今天上午要在门诊上班,那么到医院的第一件事并不是穿白大褂,也不是取听诊器,而是关掉手机。假如有病人发现哪个医生在为自己检查时还偷偷地接听电话,那么他就可以将该人的姓名和坐诊时间告诉医务科,然后可以享受免费挂号的优惠,这叫群众监督。

这项规定刚开始实施的时候,有很多人都对此提出异议,理由千奇百怪。有的说家里有八十岁的老母,有点头疼脑热的问题自己都无法知道;有的说家中有八岁的小儿,如果不小心扎了手该打电话找谁;还有的要等待各项文件通知……副院长耐心地听完七嘴八舌的叫嚷,把桌子一拍说现在老师上课都不开手机,你们做医生的怎么连这点素质都没有,谁再吵吵就调到负责检查的教育局和卫生局去好了。

命令一出台,只能执行。所有人都老老实实贯彻执行,只有口腔科的螳螂动了一下脑筋,把手机偷偷调到了震动上,既不违背指示又耽误不了急事儿,一到口袋里传来震动就借口上厕所跑到外面接听,几天来既没接到投诉,还能按时收到股市信息,于是每日如此,暗暗窃喜。只不过刚刚过了一个月,他接到了设备科的电话:“有患者打电话说你们科的治疗床质量太差,好几个病人拔牙都听见屁股底下传来嗡嗡的响声,难道是你们每天拿它当蹦蹦床?”

震动不行,就改成静音。什么响动都没了,这下总行了吧?声音是没有了,不过从那以后,大家便发现螳螂似乎得了强迫症,不管有事没事,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每隔几分钟就能看见螳螂从兜里掏出手机看上一眼,比下班的钟声都准时。有一次一个候诊的患者终于忍不住询问,您那是干嘛呀?螳螂羞涩地回答说,我这儿看表呢。患者钦佩地点点头,说那您的时间观念可真强。

规定只是针对医生,来就诊的病人可不在此列。从此之后,每当患者掏出手机频频接打电话时,医生们就像理发师傅一样呆在旁边痴痴等候,有的羡慕得两眼放光,有的麻木得双目呆滞,有的若有其事地搓着双手,有的颇为好奇地凝神倾听,还有的亳不客气地接待下一个病人,当然,也有人对此忍无可忍,勃然大怒。

后者就是螳螂。一天上午,螳螂早早地来到医院,为一位已经预约好的病人进行口腔清洁,叫他始料未及的是,这名患者与他一样,是位典型的手机依赖症,不到半个小时就接了五个电话,螳螂只好停止工作,在一旁看着他口若悬河的煲电话粥。

当电话铃声第六次响起的时候,螳螂终于按捺不住,从大口罩后喷出一声怒吼:“你是来看病的,还是来开电话会议的?!”

双簧

下乡义诊是所有医生必须经历的一次冼礼,也是医院每年都要实施善举的大事。以今年为例,上级领导再三强调,为了配合省市领导关于“医疗力量服务农村,关注基层,方便群众”的讲话,一定要搞得轰轰烈烈,特别要求真实投入,绝对不能走过场。

按照往年的惯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把各科的主任用救护车拉到乡下,在戏台子下的大广场上摆一长溜桌子,等老百姓蜂拥出来全部咨询或检查完毕之后就上车回家,差不多也就是一上午的时间。今年不一样了,为了贯彻指示,院长特地派了五个医疗工作队全部出动,从内外妇儿到各项辅助科室一应俱全,甚至还扛了两台手提综合分析仪。

医院如此认真对待,新闻部门当然也被要求不能落后。于是电视台派了随行的大小新闻记者长枪短炮统统上阵,与医务人员一齐到达。可能是电视台的领导有些疏忽,在进入义诊现场之后记者们并没有抓拍到细节,而是把机器架到高处拍摄起了大范围的全景活动。老百姓们于是在摄像机的监视下挨个地进行检查,反正背对着镜头,谁也不介意他们怎么拍,该怎么来还是怎么来,医生护士忙着检查,摄影记者忙着拍摄,患者病人忙着诉说,场面倒也有条不紊,谁都没有想到会有什么问题。

等中午吃饭的时候,电视台开始检查拍摄进程,这时候,问题出现了。领导的要求是由远到近,大小广细镜头一个都不能少,怎么现在只是些赶庙会似的热闹场面,诊断和检查时医患们的细节和特写呢,到哪里去了?带头的摄像组组长把最后一口馒头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汇报说,没事,上午先拍远景,特写等下午慢慢拍。

但是到了下午,事情远远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地球人都知道看病和去商场里买东西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越着急的越是及早,后者是最后进门才能买到便宜。当记者们把机器对准咨询的患者时,并没有捕捉到一个龇牙咧嘴的镜头,拍到的不是感冒的就是巩固疗效的,还有的是替亲戚询问病情,看上去比救护车司机的气色还好——那些比较严重的上午就全检查完了,现在没准儿正在家里躺着输液呢,着急的谁还会等到下午再来啊。

没有现成的患者,新闻又不得不拍,电视台没办法只好采取现在新闻的通用手法,即记者像电影导演一样,指挥当事人像演员一样再现事件过程,行内把这个叫做摆拍。但来回找了好几个都不尽如人意,紧张的是哆嗦得说不了话,不紧张的又来不下,最后实在没辙,只好求助我们,问有谁认识比较熟的患者,出来装个样子。

内科主任坐在第四张桌子上,家里的孩子还在等着他去接,早就着急地心头冒火,听到这里一指科里刚分配来的医生烟头,告诉记者:“就是他了。”就这样,烟头借了件衣服冒充起了病人,坐在镜头前接受主任的检查。等晚上新闻播出时,全市的观众都看到他痛苦地撅着嘴咳嗽:“我一直是肺结核,家里也不知道……”。

第二天,烟头接到了两个电话。一个是电视台的感谢辞,第二个是女朋友的分手白,理由是他有传染病,而且对爱情隐瞒。

P1-8

序言

序一:医院那些事儿

文/侯小强(新浪网副总编辑)

王小枪的博客上写了很多字,小说、随笔、日记、涂鸦,好像除了诗歌,什么都写过。但我和很多网友一样,看得最多的是他的专栏。在北京的多种杂志和报纸上,都在先后连载和刊登小枪的专栏文章,风格迥异,题材多样。其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一批系列,就当属他的《疯狂医生》。

现在,这些文章要结集出版,书名改了个字,叫《疯狂医院》,其实内容还是一样。全书由一百多个幽默小故事组成,写的都是“医院那些事儿”。在这一篇篇文章里,平时不被我们所熟悉和了解的医生与护士们纷纷恢复原样,将非常好玩但不被人所熟知的生活另一面展现了出来,文字或精炼,或细腻,或激昂,还有一些愤世骇俗的观点,都是些不错的作品,也颇见作者的写作功力。

我和小枪在七年前相识,那时候他刚刚毕业分配到医院工作,闲暇的时候写些文章,获得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同时期也在新浪网上开设了专栏。我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非典”在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城市出现,尤其是到了4、5月份,有的学校开始停课,有的公司开始在家办公,市民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恐慌。出于媒体的责任,我们做了一个“抗击非典”的专题,需要有人来写一篇文章,我给当时正在医院上班的王小枪打了个电话,当时山西也是重灾区,在他的文章写完之后,我们用电话陆续保持着联系,一直持续到“非典”结束。那篇文章写得很真实,也让我留下了很深刻的记忆。

《疯狂医院》里的主人公都是他的同行,他们和“抗击非典”时候一样,乐观积极,昂扬向上。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只有主动地去挖掘和发现工作中的欢乐,才会享受最好的生活。

除了在杂志和报纸,我更多的是在网络上阅读王小枪的文章。他在新浪的博客上经常会发表一些“医院那些事儿”,很多层出不穷的笑料都让人忍俊不禁。我注意到在他文章后面的留言里,经常会出现网友催促他继续更新的要求和希望,这也是读者对这些文章最好的认可。

每个人都通过写博客体验到了写作和交流的快乐,我们今天写博客的每个人是在记录我们的私人生活,也是在记录我们的历史。博客这个东西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属性和定义,它可能是可读性很强的篇篇文章,也可能就是个人私生活一种记录的流水账。

《疯狂医院》无疑属于前者,小枪的博客很多人都经常去看,虽然更新的频率不是很高,点击率也达到了四百万左右,在中国几千万个博客中,能保持这样较高的点击率和被关注度,足见其文章的吸引力。

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自己的哈姆雷特”,每个读者都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自己认知的人物形象,千字文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可供想象发挥的后续空间。《疯狂医院》也一样。你心中的豪斯医生和护士格蕾。还有妙手仁心的黎国柱,或许就在这本书里。

后记

一个牢骚主义者的自白

这本书里的文字都是我写过的专栏,曾在《新京报》、《时尚健康》、《法制晚报》、《申江服务导报》、《京华时报》等媒体上连载,前后断断续续写了小一年。

无一例外,专栏的名字都叫“疯狂医生”,不是有意要做成系列,因为我实在想不出更多更好的来了。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完以后,我把它们贴到了我的博客里,也引来一些支持和谩骂。

支持的就不说了,除了朋友和读者,估计就是同行。谩骂的那些声音是我想说的重点。我观察过好几回,但凡我稍微美化、或者假装美化一下医生这个群体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出来摇旗呐喊,扯着嗓子吐口水,理由是医院就是粪坑,手术刀背后,刀刀滴泪,白大褂底下,个个黑心。坦白说,医生里有没有混蛋?肯定有。别说医院了,哪个群体里没混蛋啊?有一次我去中关村南大街上当代商城背后的一家知名牙科诊所看牙,还没搞清楚我哪颗牙疼,医生就问我,你带了多少钱?我当时特别想往她脸上泼桶红油漆,去你的吧。

但是,从那个诊所出来,就一把火将所有医院都烧掉,看见穿白大褂的就一棍子抡倒,显然是脑子进水。我大学的专业是医学影像,工作以后一直在CT室,了解或假装了解这个专业的都知道,脑积水是最容易诊断的病症之一,尤其是当你见多了的时候,更有把握。

脑积水们最常用的一种说法就是,医生不可以挣钱。在他们眼里,医生就应该学白求恩,就算不在那个时代,也要创造条件活出那种状态。每天早晨一起床开始工作,一直干到半夜一点,中间只给吃一顿干的一顿稀的,不能喝酒不能抽烟,不准打牌不准K歌,不许发家不许致富,你要是名医,憋死都不能随地大小便。钱就更别说了,家徒四壁都是应该的。总而言之,别的都可以忽略不计,就是不能看到医生拿钱。不光红包,什么钱都不能拿。理由很简单,那样会孳生黑心肠。

这些大师们很伟大,因为他们把医生抬到了神的高度,不需要吃饭,不需要娱乐,每天除了睡觉撒尿,所有的时间都得甘心奉献给患者。

冯唐说,他弃医从商的理由是,“我的专业是妇科卵巢癌,由于卵巢深埋于盆腔,卵巢癌发现时,多数已经是三期以上,五年存活率不到百分之五十。我觉得我很没用,无论我做什么,几十个病人还是缓慢而痛苦地死去。我决定弃医从商,如果一个公司业绩总是无法改善,我至少可以建议老板关门另开一个,如果我面对一个卵巢癌病人,我不能建议她这次先死,下辈子重新来过。”不管这段被他“背诵熟练以便应对‘为何转行’的问题”的答案是铭心刻骨,还是瞎扯淡,我只是觉得让一个在协和医科大学念了八年的医学博士扔掉专业去干别的,除了“面对死亡而无能为力”的尴尬和压力,别的可能无非两种:挣的更多,混得更牛。

在中国,牛逼和钱是挂钩的。挣钱是人的一种能力,有人精于此道,有人毫不擅长。那些脑积水们先别骂,这里说的重点是,在同等能力的情况下,为了挣钱所付出的相同精力,值,还是不值。举个例子,挣钱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拣垃圾,收废品,只要你方法得当,吃苦耐劳,照样可以搞很多钱,但是你如果发现做别的事情,比如画画儿,比如当厨子,比如组织社团当黑社会老大,比如夹个包,飞去来器地和世界500强谈判,一样可以挣同样数目的钱,那你还会不会继续收废品和拣垃圾?

上礼拜一个同学跟我通电话,跟我说他们医院最近医闹横行,同事们也有了戴钢盔上班的打算,一手听诊器一手电棍,工作压力巨大,精神几乎崩溃,还问怎么非典过了没几年,医生又被妖魔化成这样。我建议他学学冯悟空,去不了麦肯锡,就去麦当劳,免得吃力不讨好,挣钱拿得少,还得三天两头遭骂挨打。

前几天去书店,看到台湾作家侯文咏出版了一本书,叫《大医院小医生》,很早前就听术术说过,里面也是一大堆的搞笑段子,诸如台北医院里有一句流行语,叫“PMPMP”,它的意思是“拼命拍马屁”,此类的包袱层出不穷,不愧是医学博士出身的畅销书作家。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序言,里面写道,“有病人被实习医。师扎破血管之后,笑着说,不要紧张,没有关系,我在书里看过,你们实习医师都会这样。”

前年,我和侯先生共同在《时尚健康》杂志上开设专栏,每人耕耘一块责任田,各写各的医院,一共写了大半年,我也得以每期收到杂志的时候瞻仰一下侯先生的文章,很是仰慕。但我现在觉得,仰慕必须收回,此人大大的不厚道——病人输液时被实习医生扎破血管,“不要紧”是可能的,但是“笑着说”未免太扯了吧?你当雷锋天天生病住院哪?

要知道,哥们儿也是从实习生干过来的!

牢骚完毕,闭嘴收工。

补充一句:故事照旧,全是假的,别对号入座,谁坐谁傻。

感谢小强兄、波子兄、王小山、老猫、黎宛冰、叶倾城、于崇宇、邹娅、丁一犁、曾丹、裴亚红、林伟东、胡性慧、崔昕昕、何睿、张睿、刘俊呈、明明,以及给我写推荐语的各位大腕和老友,没有你们,就没有这批专栏和这本书,多谢啦!

王小枪

2008年初夏,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里的一百多个故事设置笑料百出,人物描写活灵活现,可以直接做成系列的情景喜剧。

——王小帅(电影导演)

娱乐新天地,八卦独一家。书为你揭秘白衣天使脱下白大褂之后不为你知的“疯狂生活”,魔鬼哉?天使哉?捧腹之余,回味无穷,不得不看。

——何云伟(得云社相声演员)

在现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写医生生活的并不多见。这本书中既有宏观的生活状态描写,也有微观的人性描写。语言通俗,诙谐幽默,于简单故事中揭示耐人寻味的人生百态。

——沙溢(《武林外传》白展堂扮演者)

文笔字意简明扼要,相信小王一定是个利索人,而且很利索。

——马俪文(电影导演)

王小枪写了一本书叫《疯狂医院》,很清新,文字很淡。医院里感人是肯定谈不上,惊险也无从说起,从头至尾的所谓疯狂,其实是无聊。但世上最无聊的才是最惊险的也是最刺激的。每个人都会发现世界变了,对某些人来说是越变越时髦,越时髦也就越空。总之,王小枪是越变越时髦,社会是越变越空。

——雪村(音乐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词曲唱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