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十年感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蓉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0年,一段不长也不短的时间,对漫长的人类历史而言只是一瞬间,本书收录了作者十年来的日记作品,包含了家庭琐事、生活感悟、游记、书信、音乐欣赏、人物杂谈、美术鉴赏、诗歌艺术等,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回首走过的十年道路。

内容推荐

10年的时光,在岁月的眼中,不过是一个短短的插曲,却足以使一个羞涩的少女成熟为稚子的母亲,使一个懵懂的青年成为风云的叱姹者。10年,一生能有几个10年?本书收录了作者1996年至今写下的日记,其中少量记的是家庭的事,大多是作者平日接触到的各方面知识和自己的感悟。

目录

前言

1996年

1月1日 莫奈和施特劳斯

1月4日 角度新颖的画面

1月6日 心脏起搏器

1月11日 《穆斯林的葬礼》

1月27日 拍卖

2月5日 幼儿识字

2月17日 除夕

2月19日 正月初一

3月2日 北普陀影视城

4月24日 海棠花

6月12日 栀子花

8月1日 金牌

8月21日 英文版《红楼梦》

11月26日 台庆

12月26日 梅里美小说

1997年

3月1日 唐诗二首

3月9日 日全蚀

5月28日 喜看音配像

6月12日 小学照片

8月28日 景仰李叔同先生

10月4日 谭盾

11月1日 宣武法院庭审

11月15日 百合花

11月26日 思想大师柏林辞世

1998年

1月3日 知青照片

1月24日 出国游

1月26日 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

1月27日 中国民族音乐会在金色大厅演出

1月29日 萨尔茨堡

2月1日 水上城市威尼斯

2月2日 佛罗伦萨

2月4日 罗马的雄伟建筑

2月5日 梵蒂冈

4月24日 小孙子降生

5月21日 黄初阳

7月2日 平复帖

8月31日 六妹回国探亲

9月7日 拜访北大、清华

10月22日 同学聚会

1999年

2月18日 唐诗宋词朗诵会

3月3日 老照片

4月24日 “抓周”

7月9日 赠书

7月13日 赏石

8月1日 伯菡母女探亲

8月22日 访清华和圆明园

9月11日 乘船夜游

9月24日 中秋

10月1日 50周年国庆

10月3日 北海桂花

12月3日 失踪之谜

12月18日 澳门回归

2000年

1月1日 恭迎新世纪

2月24日 水仙花

2月29日 雅典

4月1日林徽因的诗

4月27日 茅爱立学姐来信

6月12日 栀子花开中庭

8月18日 去北戴河

12月15日 范敬宜先生的信

2001年

1月1日 世纪新年

1月14日 歌德

2月7日 《李宗仁归来》

2月19日 颁奖

3月4日 古老的益智玩具

3月13日 《蓝碑》

3月31日 姐妹情谊

4月5日 《蓝碑》的结局

4月16日 春意

5月12日 景山牡丹花

6月2日 艺术与科学

6月27日 画家亚明

7月8日 我和昭和学友

7月13日 申奥成功

7月25日 玉器饰品

8月17日 郊区之游

9月11日 “9·11”事件

9月20日 朱总理的报告

9月24日 鲁迅的命运

10月2日 美伊战争不可避免

10月6日 母校燕京大学

10月22日 话别

11月10日 中国“入世”

11月13日 《康熙帝国》

11月25日 怎样战胜恐怖主义

12月13日 父亲的心

12月31日 新年音乐会

2002年

1月2日 韩美林的画

1月5日 贝多芬

1月6日 黄夷看《三国演义》

1月8日 看《天下粮食》的联想

1月20日 人和人之间

2月1日 颁发科技大奖

2月11日 在九华山庄度除夕

3月9日 宋徽宗和李后主

3月24日 买车

4月14日 去戒台寺、檀柘寺春游

4月20日 携眷返校

5月5日 《洛神》和《洛神赋》

5月13日 六妹抵京

6月16日 买钢琴

6月28日 小学毕业生

7月15日 保护古迹

8月7日 浦东发展迅速

8月10日 参观上海博物馆

8月12日 游苏州

9月26日 晋中二宝

10月1日 国庆到郊区小住

11月14日 《唐之韵》

12月16日 若怡毕业

2003年

1月1日 全家团聚

1月29日 花卉装饰新春

2月2日 炳时新居

2月14日 十大感动人物

3月7日 百姓心目中的朱镕基总理

3月20日 美伊战争爆发

4月10日 “非典”肆虐

5月1日 “非典”时期庆“五一”

5月lO日 “非典”期间游颐和园

5月22日 回顾Sars疫情

6月20日 小汤山医院的功绩

6月25日 民族精神

6月28日 《面对面》约见贝汉卫博士

8月4日 奥运会徽

8月22日 故宫书法国宝

9月1日 美哉王嘉鹏

10月7日 漂亮的墙柜

10月11日 古钱币

10月15日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11月2日 王立平的杰作

11月5日 崇嘉的画

12月27日 科技大奖

12月31日 画报上的华喦画

2004年

1月1日 侄子的婚事

1月16日 古琴家李祥霆

1月31日 读史有感

2月3日 买工艺品

2月20日 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

3月20日 去顺德炳熙家

4月4日 佛山

4月6日 西樵山

4月16日 中科院院士刘东生

5月1日 张岱年先生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5月4日 游植物园

5月21日 章诒和的笔力

6月3日 世界性的十大问题

6月29日 森林音乐会情景交融

7月22日 什么是时尚

7月26日 纪念契诃夫

7月30日 小孙子在幼儿园毕业了

8月14日 希腊举办奥运会

8月25日 邓小平关于外交的五大论点

8月29日 外甥女和舅舅

9月11日 伯煜和家人最后的聚餐

9月23日 伯煜的信

10月1日 和伯煜诀别

11月10日 伯煜西行

11月12日 去昆明西山

11月19日 再去昆明西山

11月24日 兰茂圣人

11月25日 美国友人半个世纪前在昆明拍的照片

11月28日 游黑龙潭

12月1日 民族村

12月7日 砚的记载

12月8日 名贵的普洱茶

2005年

1月7日 书法艺术

1月30日 开卷有益

2月17日 又一次“感动中国”

2月20日 陶瓷专家杨静荣

2月23日 元宵节

3月2日 《中国文化年》在法国展出后,归国汇报展出

3月6日 老朋友的告知

3月14日 理直气壮地答记者问

4月24日 家庭照片光盘

5月8日 黄帝陵

6月21日 舞蹈大赛

7月3日 参观《太阳王》

7月9日 莹莹已成年

7月13日 再访上海博物馆

7月16日 上海绘画馆

7月25日 木雕

8月31日 伯红去新疆

9月9日 同学仙逝

10月18日 巴金先生去世

11月1日 电影《鲁迅》

11月4日 荣毅仁先生值得尊敬

11月7日 《故宫》纪录片

11月11日 2008年奥运吉祥物

12月1日 秦汉的表演艺术

12月28日 莫扎特诞辰250周年

2006年

1月7日 紫砂艺术

1月16日 文人不宜参政

2月1日 青铜器鉴定家

2月2日 对联的故事

2月3日 杨新院长的独到见解

2月4日 荧屏展示国宝

2月14日 京剧起源

2月15日 王选院士给予我们的

4月23日 胡主席在耶鲁的讲话

4月24日 初阳八岁

5月3日 国学的核心价值

5月25日 秦升益自强不息

5月30日 半个世纪后再去沈阳

6月27日 青藏铁路通车

7月6日 梁衡谈读书

8月24日 孙武和孙膑

8月30日 易卜生的剧作

9月10日 新疆之旅开始

9月14日 去喀纳斯湖

9月16日 吐鲁番并不酷热

9月17日 天池

后记

试读章节

1996年

1月1日 莫奈和施特劳斯

新的一年开始了,春天的气息也天天临近了。万物更新。

昨天,伯煜、小吕、伯红、王新建、小熊、八妹等来家里,看望我和小弟炳熙(老伴去世后,炳熙夫妇来我家暂住)。可惜炳熙去了香港,只我和方力晶在家。

伯红送了我一本挂历。印刷的不错。是法国画家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的六张作品,我立即挂起来,并仔细欣赏。我不懂美术,但知道莫奈是印象派创始人和领导人。印象派一词出于他的作品《日出印象》(1872年作,1874年展出),作品展出后,评论家称他的画记录下瞬间的感觉印象,是他所看到的充满生命力和运动的东西。

这本挂历有几幅他的代表作:《野餐》、《帆船》、《鲁昂大教堂》等。《野餐》画面上有7位男士、5位女士,有的席地而坐,有的似在交谈,有的独处一隅,众人中心位置放着食品、酒、佳肴……人们的神态各不相同。背后是茂密的树林,他们的野餐就设在林中空地上,一旁是小草、野花,那树叶呈黄绿色,阳光从叶中透过,使叶子显得分外灿烂。从自然风光和人的衣着来看,似在夏秋之交。画面最引人的是对大自然的描绘,人物表情也看的出是对自然界颇感愉悦。宁静、深邃的气氛力透纸背,使人产生无限思考。《帆船》和《鲁昂大教堂》及另一幅《花园中少女》都显示了画家对光线、色彩的运用极为讲究。有两幅因用碎笔和色彩交织一起,有着曚曚眬眬的韵味。我不知道当年画家的心情、感情如何,但从他活到86岁高龄来看,他是热爱自然,勇于表现自然,富于幻想的。也正因此,莫奈给后世留下这些名作,使人们对他产生无限景仰之情。

下午六点一刻,中央电视台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实况。我专注地看了这场转播。聆听了在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的“金色大厅”中举行的传统新年音乐会。

早在1984年我去美国看望六妹时,就听她说每年新年电视都播放音乐会,有音乐、舞蹈,当时在她家看了,颇感惊喜,但不知道是谁主办的,只觉得赏心悦目。回国后,新年时从电视上才知道,这是音乐之乡维也纳的传统节目,近三年,中央电视台派出记者、录制人员作直播,并请专家对音乐会作详细的介绍。

大家都知道,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以演奏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作品为主的音乐会。优美欢快的圆舞曲、波尔卡等曲目体现了奥地利人热情、优雅、诙谐的性格,听了这些乐曲,感到春之喜悦。如果说我对音乐知之甚少的话,对施特劳斯却情有独钟。记得那是20世纪40年代我上中学时,和家里人到东华门大街路南的老电影院“真光”去看黑白片《翠堤春晓》,这片子介绍了约翰·施特劳斯的一生和他的作品。片中曲子《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使观众听得如醉如痴,扮演施特劳斯和那位女高音歌唱家的动人表演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电影演到最后,奥地利国王给施特劳斯授勋,带他到窗前,看到欢呼的群众站满街头,皇帝对他说:“你才是皇帝。”施特劳斯(1825~1899)是富于浪漫色彩的音乐家,因妻子太贤慧了,他没办法和一生的音乐伙伴、女高音歌唱家结合。施特劳斯喜欢和群众亲近,《蓝色多瑙河》就是一天清晨,他看到妇女们在河边洗衣服,使他产生了灵感,一串动人的旋律油然而生,他写出的这支舞曲,后来是家喻户晓了。不但在奥地利甚至全世界爱好音乐的人,听后无不欢欣。

据说,他任过奥地利宫廷乐队指挥,对宫廷生活很熟悉,那时宫廷舞会多用爵士乐伴舞,施特劳斯创作了圆舞曲这一新的形式(源自民间一种舞曲),当时还不被老顽固们接受。但圆舞曲优美动听,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舞场,在滑冰场……无处不在。  施特劳斯一生创作了五百多首圆舞曲。我喜欢听的,除上述两支以外,《皇帝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涯》、《南方玫瑰》……也百听不厌。

以上是我的回忆。下午六时十五分,央视音乐会在播放,主持人把观众带到“金色大厅”。今年的音乐会由洛林·马泽尔执棒主持,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马泽尔是世界10大著名指挥家之一。1930年出生在巴黎,10岁就指挥过乐队。1992年、1994年曾两次指挥乐队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出。

金色大厅布置了采自意大利的全白色鲜花,和辉煌的大厅相映,一片纯洁,气氛典雅。

音乐会上半部演奏了一些波尔卡。休息时,中央电视台赴奥地利采访小组制作的专题节目“永远的《蓝色多瑙河》”告诉观众有关的一些知识。下半场更精彩,在《骑士波尔卡》中,指挥风趣地使用打击乐器,由一位演奏人临时指挥,全场顿时活跃起来,洛林·马泽尔还在两个节目中拉了小提琴,观众欣然。《皇帝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演奏时,另一大厅中表演了芭蕾舞,我们从电视中得以欣赏演员的优美舞蹈和优雅的服装,女演员头上配以华丽饰物。

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是老施特劳斯的名作,每年此时,指挥面向观众,观众也轻快击掌以回应,情绪达到高潮。音乐会结束,屏幕上出现排排德文,同时回味那些动人的旋律。值得一记的是,马泽尔在谢幕前,讲了几句祝福人们新年快乐的话,出乎意料的,他除了用英、德等语言以外,还用中文说了“新年好!”立刻使我心头一阵欢喜。联想他即将访华,愿这位音乐使者带来更醇厚的音乐美酒——友谊的美酒。

1月2日

给老同学恽小园打电话,除贺年外,说起昨天音乐会的事,彼此观感很一致。传统文化尤其是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只是因文化、所受教育、家庭情况不同,而感觉不一样。由此想到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的一句话:“人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这是千真万确的。这不是唯心。我觉得,一些看似美的人,并不可爱。人的可爱,因为素质好,善良,待人亲切才是可爱的。

晚间偶然看到体育频道的《海外专递》栏目,内容是世界级体育舞蹈队的比赛(1995)结果是德国路德维希堡队获得第一,这个队多次获冠军。他们的舞蹈,音乐伴奏、服装等综合设计太美妙了。中国队因为初出茅庐,太稚嫩了,获第15名。中国队参观德国队所在的俱乐部时,了解到他们有专为舞蹈创作的音乐;而我们伴奏的音乐,只是这里摘一段,那里摘一段,然后剪接起来,加上其他方面的不足,和其他国家有不小差距。国外朋友却鼓励说:“中国队努力下去,是很有希望的。”由这一件事看,过去闭关锁国,多么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即使在1949年建国以后,也没摆脱几千年封建思想的阴影,在许多方面如井底之蛙,还自高自大。人,要自信,而自信要建立在了解自己、也了解外面世界的基础上,要建立在有思想、有知识、有修养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地自吹自擂、排斥异己。世界上各民族有其优点,也有其弱点。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自立于民族之林,要有正确的方向,完善的方法和措施,要有一个总设计,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1月3日

足不出户,听音乐。自从买了sony音响组合,听音乐是我最大的文化享受。听什么?大多是施特劳斯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百听不厌,前者轻松、和谐,富有朝气;后者庄严、典雅、宏伟,尤其令人心醉的是他的Piano concerto No.1和1812序曲。前者——钢琴协奏曲辉煌如阳光普照大地,使万物甦醒,唤起善良、美好的思想。1812序曲把人们带到拿破仑进攻俄国时冰天雪地的战场,炮声隆隆,那不屈服的土地虽被硝烟笼罩,仍是人民的生息之所,一场场恶战以后,依然要求恢复固有的宁静。听着音乐,联想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再现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和爱情。音乐、文学,不朽之处在于,人们可以忘记一切,但不能忘记历史。千年、万年依然。P1-4

序言

30年前,我在一个小本上记下了一些散文诗一般的东西。不知从哪里抄下的,抑或是自己偶然闪光的思想?

什么是世间最芬芳、最纯洁、最神圣的东西?

初春开放的花朵,

朝阳照射的早露,

勇于牺牲个人的思想境界。

什么是欢乐,什么是幸福?

没有名利的生活,

有共同理想的、超越一切而存在的感情交流……

在1988年退休以后,几度月圆月缺,时光流逝。为了尽所能地让自己头脑清醒,还是拿起了笔,偶然写了日记,和自己做一番感情交流,有时把看到的情景或报刊电视上自己喜欢的内容记下来。聊以自娱。

退休那年夏天,得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领导的支持,我的《十年萍踪》出版了。这集子里有90篇文章,绝大多数是1978~1988年我的采访稿稍加修改后付印的。其中部分写的比较顺手,各语言部组采用率不低,个别的还被评奖。但也有些比较枯燥单薄,表现了我水平之不足。让我感到幸运的是梅益老局长在百忙中为集子写了序。敝帚自珍,我把《十年萍踪》看作我工作多年的一个纪念。

1998年,又是一个十年飘然而过。自觉精力尚好,想再写点什么。不幸的是,老伴在1995年去世了。黄夷,作为父亲,对子女是不错的;对待工作也勤恳认真。由于参加革命比较早,他自诩为年轻的老干部。特别是他自幼喜欢学习,爱读书,人也聪明,文化素养在工作中得到提高。他尤其喜欢历史,一般历史事件,难不倒他,我虽有大学学历,时常要向他请教。

黄夷是农民出身,家境也不错,他是长子长孙,祖母关爱有加,他身体很好。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打过仗;在政府工作部门工作,加班加点日以继夜,也是常事,但他还撑得住。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由于种种的不理解,但还要任劳任怨,他身心备受摧残。有时感到困惑,也无法诉说。改革开放前后,极左思潮还没有完全消失,仍叫他“说清楚”,他说不清楚,只得转调农业部,离休以后,反聘他主编《中国百科全书·农业卷》,书成,受到嘉奖。他想把在抗日战争的经历写一写,但多年积劳,心态又失衡,终于一病不起。1995年冬,他辞世。

他两袖清风,身无长物,仅余下几千元治理丧事。幸而子女已长大,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一位和我在一起工作多年的朋友,对孩子们说:“你母亲于国于家都尽了力。”这是安慰的话。其实,我工作并没有什么成就,生活方面尤其无能。我是有自知之明的。

1998年,有机会去欧洲旅游,所费不菲,但我想,在对外广播单位工作多年,应当看看外面的世界。虽然,1984年应妹妹之邀,去美国探亲一个多月,但那时受经济条件限制,只能算走出了国门,所见所闻局限性很大。

去欧洲却不同,时间只有半个多月,但收获不小,因旅游团日程安排紧凑,又有陪同随时讲解;事前,我还利用工具书,对沿途所经之地,作了不少资料。

我们到了巴黎、奥地利、意大利,都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和国家。顿感“耳目一新”。

在举世闻名的巴黎,我们参观了绚丽的凡尔赛宫,内涵极其丰饶的卢浮宫,畅游塞纳河和岸边的巴黎圣母院,漫步在香榭里榭街头,见识了凯旋门、拿破仑墓和艾菲尔铁塔。在这座钢铁巨人一侧亮起红色数字,告拆人们还要经过706天,21世纪即将到来。

奥地利是个美丽的国家,首都维也纳是音乐之都。我们此番旅游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在金色大厅度过我们传统节日——虎年除夕。那夜是金色大厅的“中国夜”,中国民族乐团表演的每个节目都得到热烈掌声,有的节目使全场沸腾,而奥地利音乐评论家、音乐史学家马塞尔·布拉威教授向观众介绍源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时,更增进了奥地利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同时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之后,我们在维也纳参观皇宫及其他名胜,去了奥地利第二大城市格拉茨,拜访了莫扎特的故乡、温馨的萨尔茨堡,在高塞滑雪场看到美丽的彩虹。

意大利更不待言。久负盛名的罗马,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宠儿。在这里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可以感叹不朽的万神殿;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更是教徒们顶礼膜拜的地方,游人在争睹米开朗琪罗创作的雕像。当年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得的哲学思辩虽然不是总能够理解的,但也在描写他们的画作前冥想。

我深感幸运有此番游历,也因此,为即将出版的第二本书《金色果实》增添了一笔色彩。我不敢狂妄,只能自己给自己一点夸奖。表示不虚此行。

欧游是我的一个欢愉旅程;老伴去世是十年中的一件痛苦往事。我的脆弱本性,让我对前者多所描述,对后者只一笔带过,把痛苦埋在心里。

1998年至今,又将近10年了。在这风风雨雨中,最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向孝顺父母的儿子伯煜离我而去了。他自幼聪明,活泼可爱,学习优秀。由于“文化大革命”,他没能进入最高学府,后来,命运安排他到了北京的一个区法院工作,他思维清晰,记忆力好,没有读过科班的法律系,却受到重用,担任过刑庭副庭长,写了一篇又一篇报告和论文,有的还获得全国法律系统的优秀论文奖。有一次,他对一件案子审理任审判长时,北京电视台转播了。但他在河北正定县插队时,劳累过度,营养匮乏,以致早已患了严重的病,他忍受痛苦,仍然工作,虽经过治疗,但未彻底。父母也不能辞其疚,这是令我最痛心的,因为在那人妖颠倒的岁月里,忽视了孩子的健康。在那种环境中,他由活泼开朗的性格变得内向了,有些事也不大说。

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他病情有所好转,娶妻生子,事业也有进步,生活也宽裕了,全家多次欢乐相聚。但由于多年前身体受到摧残,病情逐渐暴露,2004年秋天,被确诊为不治之症,在这种情况下,他冷静地安排一切,不让家人伤痛。就在满头青丝的48岁时去了另一个世界。

在我痛不欲生的时候,妹妹接我去昆明,让我在四季如春的春城看尽青山绿水,古寺名园。弟弟又帮我刻录了黄家三代的照片,共500多幅。使我对生活有了些许信心。全家人对伯煜的幼子也关爱备至,极大地安慰了我。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应该把1996年至今写下的日记整理一下。这些日记少量记的是家庭的事;大量是平日接触到的各方面知识和自己的感悟。经过一个夏天和秋天,我将摘录下来的内容汇集成册作为对亲人、挚友的奉献。

后记

整理出20多万字的日记,我比较注意尽力冲淡字里行间的痛苦,避免给亲人们更大的创伤。当然,10年往事中,也有欢快的日子,特别是摘记有关音乐,诗歌、美术等方面的内容给了我不少知识和心灵的喜悦。

在酷暑夏日和凉爽的秋天,我没有贪图安逸,希望用身体上的苦掩盖内心的痛。确实有点和自己过不去。也有稍许轻松的时刻,那是朋友对我的关怀,帮我撑起一片蓝天,让我在灰色的心情中,精神有所依托。在整理那些有激情的日记时,也没有过于得意忘形,我时刻提醒自己。

就在这种时而泪流满面,不能自己中;在面对喜闻乐见的记载而破涕为笑中,我完成了艰难的心灵跋涉。对我而言,真的比前两本书难以出手。

我希望这不是生活的最后历程,盼望阅读这本书的亲人、朋友不怪罪我的拙劣,能像朝雨一样帮助我涤去哀愁,增加勇气面对人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4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