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对人类文化活动的一种描述,因此在了解文化时,得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传统以来,历史被视为是承续宗教及形上学之后,作为探索万事万物源起及结果的基础,是形上学最后一个堡垒。但发展至近代,美国史学家海登·怀特(Hidden White)则改变了历史的传统观念,将历史视为“叙述”,一种已经结束的叙述,而不是一种结果。叙述者将这种叙述表现出来,因此历史的叙述是先于叙述者存在,在这种认知之下,历史成为一种语言的结构。
历史可以分为历史事件及历史事实,历史事件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过去,它先于话语存在,先于叙述者存在。历史家透过自己的努力对过去进行叙述,也就是找出事件背后的故事,而构成了历史事实,因此历史不是发明,构建或编造一个故事,而是将事件“事实化”,也就是将“事件”转为“事实”,给它命名,给它分类,认识它的性质,因此历史是“现在的历史”或“现在作为历史”叭。历史事实与历史事件不同,历史事件与宇宙中的任何事物一样,是一种客体,是一种存在,不具有任何意义,就好像昨天股票跌了,或有人撞车,而与为什么会跌、为什么有人撞车无关。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解释,是对发生的事情作出主观的判读,不同主体的认知就有不同的解读。
历史事实透过史家的历史知识将人类活动记载下来,它或许不周详,更可能是偏颇的,但提供了一种因果的承续性。这就像一个人生下来之后知道他的父母一样,不是讨论父母是什么出身,收入多少,对他好不好,而是父母生了他,养了他。有人认为,历史作为认知的起点,是一种“历史主义”,它接替形上学说明了人类活动的根由,这种依据是否有约化的危险,也令人忧虑。德国学者波佩尔(Karl Popper)抨击历史主义,认为历史主义约化了历史的复杂性。其实历史作为解释事物的起点尽管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但舍去了历史,又如何让人“知其所以然”?历史追求的是真实,不是事实,也不是真理,真实不离时空,真理则跨越时空,并涉及到主观的意识,而历史帮助我们从时空获得真实。
历史受限于时间与空间,没有时间、空间就没有历史。但什么是时间却是一个难题。时间是自然存在的还是人为的?当我们说公元1世纪时,它所显现的意义为何?太阳、月亮都是古代记时的依据,可是太阳、月亮究竟不是时间,它是自然的万物之一,但人经由观察将之作为计时的单位,年、月是早期人类活动的依据,将一年分为四季、十二个月,一个月三十天,宇宙天象的运行支配了人的岁月活动,早期渔猎社会、农业社会的天人合一,就建构在这种认知上;随着人类文化的开展,逐渐摆脱自然的束缚,由日晷、水漏、沙漏,到机械钟的发明,有了“时”的观念,再来更有分、秒的认识,在工业社会人所关注的是“分秒必争”,而较少是年、月、日。自然的时间多为循环的运行,人为的时间则为直线进行,由循环的时间构成保守的社会,直线的时间催生进步的社会,这是现代与前现代的不同所在。
在历史叙述过程中,空间是事物形构的基础。空间可以分为地理的空间与历史的空间,地理的空间就好像眼睛与身体的关系,眼睛所看的其实是身体所感受的。至于历史的空间却是一种主观的方位,譬如最常听到的东方与西方。东方不是一种地理存在,而是欧洲人概念,的一部分,这个概念有着自身的历史以及思维、想象,是基督教对非基督教地区的一种区别。西方与东方存在一种权力、支配和霸权关系。扎伊尔德(Said)在他的大作《东方主义》论述中指出,东方是西方的一种发明,是欧洲理念,作为学术研究使用的,可以在博物馆展示,可以在殖民者办公室重建,可以在人类学、生物学、语言学、种族与历史中说明。
在历史的探索过程中,“意识形态”及“指涉”具关键地位。历史是对一个过程的一种表现。意识形态则是对无法表现的历史的一种认知描述。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是建立在历史之上,每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利益选择自己的意识形态。“指涉”(refer)按其拉丁文的原意,是重新携带或带回的意思,它不是问题的本身,而是一种描述或表现。描述或表现已发生过的事情,成为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分析的客体。其实所有的描述不是还原就是夸大事件的特色。指涉性暗示着事件到感觉再到事件的一种运动,这种运动通过话语(拉丁文discurrere来回奔跑),暗示一种从事件到表现再到事件再到表现的运动。历史家所论的只是事件的形象,一种表现,而这种表现是千变万化的。
在历史的叙述中,人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自然界万物只是存在而已,人却是存在的存在,不仅存在,更具有存在的意义,存在的后者建构了人的特殊性。换言之,从上帝创造万物来说,人与其他的存在者都是“之一”(one of),各有其禀赋。当人利用其知识征服其他存在之物后,人与动物有了区隔,人是唯一的(only one)。学科的观念未建立以前,历史指涉过去所有的一切事物,政治是“最爱”,几乎与历史画上等号,以后受科学思维影响,政治只指人类活动的部分,经济、社会、文化也登上舞台成为探讨的对象。从历史的途径来解读文化,有其困难,因为文化的界说古今不同,强将两者合为一体,不易彰显文化的真正意义,只能依循传统的说法,由一般所同意的取向,加以描述,分为巫文化、基督文化、人文主义文化、科学文化、浪漫主义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早期的文化观念偏重精神层面,特别是指艺术、文学、思想,晚近以来则偏重生活层面,由社会学、人类学到经济生活,后现代学者将文化视为个人生命与生活的全部。
P4-6
推荐序
卷首语
自序
上篇 文化研究的通路
第1章 从历史发展探讨文化
第一节 史学
第二节 历史变迁
第2章 从宗教探讨文化
第一节 犹太教
一、犹太教经典
二、犹太人生活习俗
三、犹太人的节日
第二节 基督教
一、源起
二、教义
三、基督教传播
四、教会组织
五、教会之分裂
第3章 从哲学探讨文化
第一节 哲学方法
第二节 哲学对象
第4章 从社会学探讨文化
第一节 实证社会学、诠释社会学
第二节 多元时期
第三节 综合时期
第5章 从人类学探讨文化
第一节 古典进化论
第二节 功能学派、心理学派、社会学派
第三节 功能派、新进化论、结构人类学
第四节 象征人类学、诠释人类学、结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派
第6章 从心理学探讨文化
第一节 分析心理学
一、弗洛伊德
二、荣格
三、阿德诺
四、弗罗姆
第二节 行为心理学
第7章 从经济生产探讨文化
第一节 马克思
第二节 新马克思学派学者
下篇 当代文化的研究
第1章 当代文化研究的起源
第2章 文本与论述
第一节 德国
一、法兰克福学派(FrankfortSchool)
二、西梅尔(GeorgSimmel,1858—1918)
三、马库色(HerbertMarcuse,1893—1979)
四、哈伯马斯(JurgenHabermas,1929—)
五、本亚明(WalterBenjamin,1892—1940)
六、当代德国学术思想
第二节 英国“当代文化研究”学派
一、艾略特(T.S.Eliot,1888—1965)
二、利维斯(FrankR.Leavis,1895—1978)
三、威廉斯(RaymondWilliams,1921—1988)
四、汤普森(E.P.Thompson,1924—1993)
五、霍加特(RichartHoggart,1918—)
六、霍尔(StuartHall,1932—)
第三节 法国文化
一、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
二、布尔迪厄(P.Bourdieu,1930—)
三、博德里亚(JeanBaudrilliart,1929—)
四、德里达(JacquesDerrida,1930)
五、利奥塔(Jean-FrancoisLyotard,1924—1998)
六、福科(MichelFoucault,1926—1984)
第四节 美国当代文化
一、实用主义
二、贝尔(DanielBell,1919—)
三、里斯曼(DavidRiesman,1909—2002)
四、詹明信(FredricJameson,1924—)
第3章 当代文化的论题
第一节 大众文化
第二节 消费文化
第三节 学生次文化
第四节 女性文化
第五节 网络文化
第4章 结论
附录
年鉴派史学
一、年鉴学派崛起的历史背景
二、年鉴学派的发展
三、年鉴学派的主要思想
四、结论:对年鉴派史学的反思
结构主义
一、何为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学说
三、结构主义与历史
四、结语
“意识形态”的历史地位
引言
一、“意识形态”观念的形成
二、意识形态的发展
三、意识形态终结
四、意识形态支配时期的社会中坚:中产阶级
五、结论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
一、什么是现象学?
二、现象学的代表人物
三、存在主义及代表人物
对“后现代”概念的反思
一、后现代名词由来
二、后现代的历史地位
三、后现代的理论架构
四、后现代是一种新生活
结论
大众文化的左派:文化工业与文化再生产
一、文化的结构与意识形态观
二、现代文化:大众文化的形构
三、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文化工业与文化再生产
四、对文化工业与文化再生产的反思
五、结论
消费文化的反思
一、消费与消费文化概念的探讨
二、消费文化是西方社会的产物
三、消费文化源起说
四、对消费文化的反思
五、结论
参考书目
《荀子·礼论》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是谈文化的起源,也是谈社会规范的起源。
在漫长的农业生产方式里,古人依血缘关系而建立了宗法制度这种社会规范,又在兼并的过程中,建立了封建制度这种政治制度。这两种规范具有潜在的冲突,传统上称之为亲亲和尊尊的冲突,也是我国文化基因中内在的基本冲突。传统文化和思想中的许多观念都奠基在这些冲突的规范之上,绵延了数千年,依然残留在当代的中国。
这两种规范的潜在冲突未歇,时序已经进入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从而瓦解了宗法、封建及其变形的帝制。传统的文化基因面临不得不自我调整、突变的艰难处境。而自我调整、突变不能不以认识现代、当代资本主义文化为基础。
五年前,承乏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于是力邀挚友林兄立树教授来讲授资本主义文化。林兄才思敏锐,治学精勤,为浸润传统学问的中国文学研究所学生开疏通之路,得以观览古今中西之变,探索其中曲折之理。学生都在视野恢拓之中求知若渴,而铭感心怀。如今,林教授将数年讲授精萃,整理成书,特为撰此短序,以志这段学术因缘。
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
王金凌谨序
2006年8月1日
文化既是人与自然、社会相交通的媒介,又是人类超越其生物的存在而进入人的存在的唯一手段。《现代思潮(西方文化研究之通路)》由林立树著,作者牢牢抓住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经济生产论等重要的意识形态活动,提纲挈领地将繁复多样的文化现象作一梳理,从而使读者对近现代西方文明有一整体印象,高屋建瓴,理路清晰。
另外,《现代思潮(西方文化研究之通路)》又简要地介绍了近代以来的主要流派、著作,因而,这是一部研究西方近现代文明演进的极好的入门书。
文化的通路主要展现在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经济生产论的领域中。历史学的变迁由实证史学、年鉴史学到新史学、系谱史学,说明了人对“整体”的认识,由少数上层权贵到中产阶级再到普罗大众的意义。《现代思潮(西方文化研究之通路)》由林立树著,融汇中西,为初入此门径者指一方向。
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过去只是一串有趣的风格、类型和表意法,历史存在的只是记号。尽管这种历史为人诟病,但却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方法,因此它可以被称为“促进民主的知识”的批判方法。作者不拘于一门一派,尤其注意广泛吸收了西方20世纪的思想成果,读来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