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东周六百年(第1卷)》由秦纵轩所著,所谓“封神”不过是神话,但神话都是起源于历史的。在周朝建立之后,确实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封赐,不过这却不是神话所言的“封神”,而是“分封”;主持这场分封的不是姜太公,而是他的同志兼同事、武王姬发的四弟、大名鼎鼎的周公姬旦。
要知道迁都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放弃盘踞了近三百年的周室龙兴之地丰镐,东出崤函天险,来到前途未卜的洛邑。这在当时看来是自断龙脉的举动。与这一决定形成重大相对照的是它理由的轻率:犬戎不断在岐丰挑起争端,并不时威胁镐京;还有就是宫室被犬戎烧毁,有损天子仪容。
周郑的交换人质行动,起因突熟,过程奇怪,结果暖昧。乍看起来,周平王是由于郑庄公来朝的压力之下才想到派太子去郑国当人质以取信郑伯的。但这样的代价未免也太大了点,原本如秦、鲁这些诸侯们就已经开始违制亍,现在索性天子自己主动挑郑国越权,岂不是破罐破摔?
国际格局酌变化是各国力量博弈的结果,而一国国内政局的变化也同样源于各种力量的博弈。由一国国内局势的转向,可以看清其背后各种主导力量之间此消彼长的态势。郑国诸子斗争的背后就是当时天下各种力量的博弈。
《看破东周六百年(第1卷)》由秦纵轩所著,本书是历史通读读物。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页,它为华夏文明奠定了物质的、文化的、血缘的基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传奇连篇的时代,其历时之长,人物之多,事件之频,变革之剧都是任何一个朝代所不能相提并论的。《看破东周六百年(第1卷)》内容包括:周室东迁 1. “封神榜”如何开启乱世帷幕;2. 西周末世的危机;3. 诡异童谣中的惊天隐喻;4. 褒姒身世之谜;5. 烽火戏诸侯的真相……
爵位这种虚名当然是假的,作为前朝遗民,宋国表面上很尊贵,实际上地位非常尴尬。东有鲁国、北有卫国、南有蔡国、西有管国,周朝安排了一圈姬姓国家看住宋国,而这块地方也是四面平原,无险可守。
周人在对商朝遗民的主体做了体面而可靠的安排后,便对另一支商人部族进行了比被禁锢在限定范围内的宋国更加悲惨的处置。他们被周人强行西迁到了陇西,被夹在了周人的大本营和蛮族之间,为周王室饲养战马。这让他们在帮周王室做挡箭牌的同时还不得不牢牢依附于它。更不幸的是,他们连宋国这样的名分都没有,连个封国都不是,仅仅只是附庸而已,这就是秦。
其他一些部落首领,如大禹的后代被封在了杞国,舜的后代被封在了陈国,等等。至于其他一些独霸一方的部落或是和前朝有着暖昧关系的族群,则都被分封在了边疆蛮荒之地,如楚国和徐国等,除了在它们周围安置姬姓诸侯加强监控外,周天子自己也常常御驾亲征,加以压制。关于各国的情况,在后文会一一详细提及。
而周天子自己则坐镇周部落的龙兴之地渭河平原,称之为宗周地区,都城镐京位于今天西安附近。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王室在洛阳盆地还有封地洛邑,此时被称为成周。洛阳盆地是连接中原和东方的战略要地,这一点从三国时期董卓躲避关东诸侯的追击,在逃往长安之前毁掉洛阳城中可见—斑。
统治并不必做到将自己的势力完全覆盖到所辖范围内的每一点,这样成本太高,事实上也没人真能够做到。只要能站在法统的制高点,占据核心要地,控制关键节点,外再辅以武力挟制,就可以了。
除了硬性的武力手段之外,文化安抚和血缘同化等软性手段在周朝长期的统治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宗法礼乐
为了保证天下的长治久安,分封的体系被设计成了自上而下一体式的形式。天子分封诸侯,建立各个诸侯国。诸侯在封国中再将大夫分封到各封邑,在各自封邑中,大夫拥有为数众多的家臣士人,由这些士人们统管底下的庶民和奴隶。这五个阶级构成了整个国家的基本组织形态。 为了保证江山永固,周王室对阶级的划分是绝对的、永久性的,地位都是世袭的。为了保证这种阶层的固定性,周朝统治者用法律和礼教双重手段来维护这种阶级划分。所谓文武并用、软硬兼施。僭越者不仅承担法律上的严重制裁,也要接受道德上的严厉谴责。而这种礼教,就是大名鼎鼎的周礼。
按照周礼的宗法分封制度,天子的后代子嗣中,嫡长子,也就是正妻的长子为合法继承人。其余的诸子是小宗,依次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子嗣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继续向下将封邑传给嫡长子,其余诸子成为士人。由此形成家国天下的社会等级结构。
一旦分封完毕.所封土地就由受封者实际控制,而上一层的统治者对土地只有名义上的所有权。当时的土地采取井田制,任何一块可耕地都被划分为井字形的九块,周围八块为封邑的私田,中间那块是公田。私田的产出归封邑所有,而公田的产出则作为供奉,上缴给上一层的贵族。
这样,宗法分封制其实就是一种家族化的统治形式,国和家是一体的,公私权力是很难划分清楚的,大夫既是诸侯的家丁,又是诸侯国政府的官员;我是朝廷卿士,我的儿子也是,我的孙子还会是。
周人之所以开创性地分封建制,缘于当时农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基本确立,人对土地已经形成了很强的依附性,一改商王室政治中心长期游移不定的传统。而宗法制则是源自于周人的祖先崇拜,并将祖先崇拜推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一点和商人的鬼神崇拜,凡事以占卜为准,兄弟子侄皆可即位的习俗相去甚远。这是来自黄土高原的农耕部落和来自东部地区的渔猎部落在文化上的主要区别。
宗法分封制这种制度设计非常巧妙地将文化和政治结合在了一起,产生了相互促进的正面作用,加速了周朝初年政治、经济方面的稳固。
这样做的好处是周朝的统治范围会在一代又一代的分封过程中扩张,并且在这个扩张过程中血缘的纽带能保持诸侯们的向心力。
为了便于政治上的统一,周朝统治者淡化了种族的观念,代之以“华夷五方”的概念.即我们熟悉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中华(华夏)”来加速周边族群向华夏文明靠拢。
周朝的分封是一代一代持续进行的,因此各个封国的势力范围也是一代代地增长的。这种增长依靠的是农耕程度的提高和文化的融合。农耕文明所能提供的更多食物和由此产生的更多人口能够保证扩张的需要。
在周朝初年,各个封国之间都有着大片的无主之地和未征服地区.各国都是从最初的一城一池向外一步步地扩张的。
和国土扩张相伴随的,是血缘的辐射。贵族血脉的不断扩散和下移,以及持续的通婚和联姻,使整个周朝越来越趋同于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加之“华夷五方”概念的影响,各国内部和外部在血缘上逐渐趋近,文化上也随之靠拢.广义的华夏概念由此形成。
伴随着战争的冲突和文化的交融,西周的诸侯们不断地向外拓殖扩张.逐渐地完成着各个地区的文化整合。尤其是边缘地区的封国,由于和当地的土著部落形成了文化的融合,这些封国往往有着和中原地区不同的文化。如齐文化、楚文化等。当然,这些文化的形成过程少不了刀剑的开道。
高明的封地安排和宗法分封制的巧妙设计让周朝在建立后近两百年间波澜不惊,虽出现几次地方叛乱,却都没能得逞,而且周朝对外的军事扩张和文化扩张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个过程也为真正的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
内在危机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时代是发展的,形势是变化的。宗法分封制这种将文化、经济、政治绑定在一起的做法,产生的效果是各个方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旦土地政策上发生了危机,它必然将蔓延到文化领域内,导致所谓的“礼坏乐崩”,并进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引起周朝在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社会转型。
这种危机存在吗?
当然!
存在于何处昵?
制度本身!
宗法分封制将导致的结果是: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其名义上拥有的土地在不断增加。而在事实上,天子实际所拥有的土地却由于不断的分封在持续地减少。
与此相反,各个诸侯随着世代的分封,他们的封国却在不断扩大。地方和中央的力量相比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态势。所以在西周的后期,天子和诸侯的关系也由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当各国在拓殖过程中逐步完成了本地区华夷部族的文化整合之后,各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区也逐渐被瓜分殆尽,相互间难免要发生摩擦,并最终引发各国间的战争。
更要命的是,越是居于边塞的外姓部族,他们的扩张潜力就越大。这一点在今天的各国仍然适用:越是边疆地区,行政区划就越粗略,面积也越大。而居于核心地区的姬姓封国却面临日益狭窄的生存空间,频发的摩擦让他们彼此常常龃龉不绝。这一切都是当初伟大的周公在设计制度时所始料未及的。
除了战略空间上的危机外,周朝还面临着政治结构上的不安定因素,这一点偏偏又是来自于宗法分封制最初看似高明的设计。
在宗法分封制下,周天子处于政治结构的塔尖,他所拥有的权力自然也就最大。高高在上的天子经过层层环节,通常对国家基本情况的掌握非常滞后。国家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经过这些环节层层放大,引起巨大的震荡。所处的地位越高,对土地和经济的实际控制力就越弱,也越容易被架空。和建筑一样,周朝的权力结构越往上越脆弱,而瓦解和变革,就会从最脆弱的部分开始。
P3-7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可以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页,它为华夏文明奠定了物质的、文化的、血缘的基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传奇连篇的时代,其历时之长、人物之多、事件之频、变革之剧都是其他任何一个朝代所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英雄多是出自乱世,春秋战国正是不折不扣的乱世,其内容的丰富和精彩来源于上千位人物、数百场战争、几十个国家,纷繁复杂的元素混合着不休的篡逆、谋杀和暴动,这段历史令人眼花缭乱,难以理清主线,更别说变革的历程和发展的趋势了。
承载历史的基本要素是人和事,要想看清历史,我们通常有两种观察方式:聚焦和嘹望。
聚焦旨在从微观角度看历史,深入事件的内部和人物的心灵,见微知著。这一点也是近年来写史的常用手法。但是要看清浩瀚漫长的春秋战国,还需要另一种观察方式——嘹望。
如果我们能将视野拔高,从这么多的人物和事件中看透博弈的真相,那么很多历史典故和谜题就能迎刃而解;再提高一层,我们能够通过这些博弈发现其发生和进行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地缘因素,便能对春秋战国有一个全景的认识;更进一步,综合这些宏观的全景,我们便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主脉。
就如同一棵树。我们通常注意的是它末端的树叶和果实。但是如果我们能循着这些枝叶逐渐找到树权、枝干和主干,那么整棵树的脉络便能尽收眼底,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是真正读通了历史,认识了时代的特征。
这就是我对春秋战国历史解读和认识的思路,在这逐级向上的历史视野中,我们能发现远比表面更加精彩、更加深刻的春秋战国史。
这样读历史,需要的不仅仅是看清表面的故事,更需要读懂深层的逻辑。这样写书并不轻松,但是却充满了挑战和乐趣。能够不断解开一个个历史疑团,挖掘传奇背后的真相,这种感觉是妙不可言的,读来也会让人大呼过瘾。
周王室衰微和诸侯崛起的起因居然是由于“封神榜”?周王室东迁的背后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为什么周平王要自降身价与臣下交换质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郑国真假天子对决的戏剧性结果?卫国和齐国国君怎么会因为一朝乱伦而身死国乱?管仲为何选择了齐国,他一系列令人跟花缭乱的改革措施的根本方向何在?是谁造就了傻得可爱的宋襄公?秦晋之好的帷幕下掩藏了多少尔虞我诈}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得到了什么?城濮之战如何改变了天下大势7通过对这一个个疑问的追根究底,一幕幕的精彩历史图像将呈现在我们眼前。
当我们关注短期的历史时,会将焦点集中在个别的一人一事之上,但是春秋战国提供给我们一个跨度很大的时间范围,并伴随着巨大的时代变迁,给了我们观察历史演进和转型的绝佳模型,使我们的历史观由静态向动态转变。
在动态的历史进程和变局中,社会、经济、政治的结构不可避免地发生着重大的变动,而局中人的利益和地位也随之变动和起落。在这样的洗牌过程中,新旧既得利益者的矛盾就产生了,随之而来的是一次次的明争暗斗。
人和人、家对家、国与国,这些冲撞进发出了精彩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对抗。由于竞争的需要,各种奇谋妙略层出不穷,各类思想流派百家争鸣,由此中国迎来了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历史就是现在的前身,现在是历史的延续。只要格局够大、视野够广。我们就能从历史中解读当下、预见未来。
春秋战国时代不仅是了解中国历史、思想和文化必不可少的阶段。同时也是解读地缘政治,研究国际关系以及分析世界局势的经典范本。
随着西周王室的日渐式微,蛮族势力乘虚而入,西周灭亡。东迁了的周王室难以振兴道统,旧有的意识形态逐渐瓦解,各个封国逐渐有了施展抱负的自由和空间。
春秋初期,当周王室余威尚存之时,王畿近旁的郑国首先崛起,成为了当世小霸。继而郑国的经验被其周边的各国所借鉴,卫、宋、鲁、齐等国争先恐后力图争霸,中原腹地的博弈逐渐向更远的周边地区蔓延开去。 随着中央之地各诸侯国的兼并和斗争愈演愈烈,周边的夷狄也开始趁火打劫。作为周朝拓殖的边缘地区的封国在此历史机遇下开始逐渐崛起。在内外部的双重压力之下,齐国最先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开创了称霸的标准模式,建立了风光一时的霸业,独领中原之风骚。
伴随着齐国模式的巨大成功,有实力的强国纷纷效法。先后涌现了所谓的“春秋五霸”。在一系列的军事斗争和政治博弈后,最终两个地处边缘地区、拥有更优越战略位置和更广阔战略纵深的封国——晋国和楚国脱颖而出,成为了争霸的主角。
这两国虽同时崛起,但是晋国乃周王室之苗裔.代表了正宗的中原脉系;而楚国则历来被视作蛮夷之邦。两国的争霸构成了当时天下的两极格局,而原本垣赫一时的其他各国却失去了进一步拓展的空间,都成为了两国的被保护国,中原大地也变成了晋楚拉锯的博弈场。
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让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几近崩溃.原本有着最先进文化和政治架构的中原诸侯国难以适应新的挑战而相继衰落。两极格局同时给了其他边缘之邦与超级大国结盟并进而兴起的机会。整个天下却在这激烈的斗争中进入了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
两个超级大国旷日持久的对抗最终让两国难以为继。随着晋国的分裂、中原地区的重组以及越、秦、燕等边缘势力的加入,天下进入了效强并立的多极化格局之中。
战国时代,列国争霸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各国无所不用其极。在群雄并立且各自体量相当的情况下,在外部,谁占据了更有利的地缘环境;在内部,谁推行了更合理的政治制度;在总体上,谁制定了更符合历史潮流的国家战略:在天时、地利、人和俱全的条件下,谁就是天命所归的最终赢家。
如果类比一下近代世界,我们会发现很多具有借鉴价值的历史巧合和趋势预测。
当土耳其人攻陷了千年帝都君士坦丁堡之时,绵延千年的罗马道统就此终结,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都为之震撼。随之基督教对欧洲的统治开始衰微,各个民族国家相继兴起。
和东周一样,近代最早独领风骚的也是邻近教皇的意大利地区,其中又以威尼斯为最,开创了资本主义的先河。接着,欧洲的产业热潮由中心的地中海之滨开始向外扩散和转移,荷兰、英国、法国相继效仿图强。
欧洲各国在内部发展的同时,也在世界的其他地区进行开拓和殖民,由此获得资本积累,继而支持各自在欧洲的争霸。
和齐国相似,完成了大革命后的法国开始尝试整合欧洲,并建立了盛极一时的霸权。在拿破仑之后,欧洲的争霸也愈演愈烈,纷争迭起。
但是在欧洲自顾不暇的争霸过程中,处于边缘地带的蛮夷之邦和殖民地却在政治、经济、技术等各方面大力跟进,并凭借着更加有利的空间潜力和资源优势后来者居上。经过两次惨烈的世界大战的全局博弈,各个强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出现了类似“春秋五霸”的五大常任理事国。最终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横空出世,形成了主宰世界的两极格局。
两个超级大国中,美国代表的是传统的欧洲血统和文化,而苏联无论在血缘上还是意识形态方面都被欧洲视为离经叛道的典型。两个超级大国控制并分割了昔日的世界中心——欧洲,让那些昔日霸主们的荣耀伴随着它们的殖民体系一起烟消云散。
在两极化的全球博弈格局下,摆脱了旧有殖民体系的边缘势力在美苏两霸的对抗中借机发展。当苏联最终被劳民伤财的“冷战”耗空而解体之后,世界也进入到了一超多强的新时代,这和战国初年魏国称霸、诸国争雄的局面如出一辙。
随着资本主义体系固有的经济危机的蔓延,原本世界的中心——欧洲,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面临着双重的困境,过去引以为豪的先进制度反而束缚住了它今日力图振兴的手脚。在这样的局面下,欧洲开始寻求新的整合以应对新时代的危机。
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由于产业的转移在很多方面逐渐被后进国家所赶超。这些后进国家多是过去欧洲霸主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如今也凭借着广袤的领土和充裕的人力资源而崛起为世界的新贵。
在当今世界格局之下,世界会走向何方7中国又将何去何从?
虽然当今世界的游戏规则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球形的系统完全颠覆了过去平面化的地缘争霸,瞬息万变的科技革命加速了世界变革的节奏,经济、技术、文化的竞争取代了过去单一的战争对抗,但是最终的赢家一定要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内能顺天应人,外可适时应势,改变当今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创造适合于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普世价值,建立起能够让各个族群和平共处的崭新秩序。当然,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真正的赢家绝不会是任何一个国家,而当是全人类了。
这一切并非是刻意要做一番对号入座的类比,只是比较一下在类似的博弈背景之下所产生的有趣的雷同。既是为了能更深入地贯通古今、融汇中西,也是借古鉴今、继往开来。
在下资历尚浅,启笔仓促,文中疏漏在所难免,还烦请读者不吝赐教。
闲话少说,正剧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