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节日手册(全彩版)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佘志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节日文化,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凝聚,流传至今,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璀璨遗产,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本书通过图片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带你穿越历史的时空,开始一段中国节日的精彩之旅。

近300幅精美图片,既有再现节日盛况的实景图,又有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民俗图,以图释文,图文互注,生动地展示各种节日的概况、起源、庆祝活动以及各式各样的民俗风情。

简明的文字、精美的图片、科学的编写体例和富有文化底蕴的版式设计,多种要素有机结合为读者打造出一个立体的、彩色的和极具艺术美感的阅读空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读本。

内容推荐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之一,学习和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是每个炎黄子孙的文化必修课。本书从民俗史话、民俗风情、传说故事、诗词艺术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绍了20多个中国传统节日和我国40多个少数民族节日,全面揭示中国节日民俗文化的丰富、精彩和博大。同时,配以近300幅精美图片,以图释文,图文互注,生动地展示各种节日的概况、起源、庆祝活动以及各式各样的民俗风情。简明的文字、精美的图片、科学的编写体例和富有文化底蕴的版式设计,多种要素有机结合为读者打造出一个立体的、彩色的和极具艺术美感的阅读空间,是了解中国节日的实用读本。

目录

壹 风俗相沿袭——融入现代生活的节日 

 新桃换旧符——春节

 一夜鱼龙舞——元宵节

 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

 蒲酒花升平——端午节

 千里共婵娟——中秋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重阳节

贰 缘古有文明——传承民俗文化的节日——传承民俗文化的节日

 人归落雁后——人日节

 春蒿黄韭试春盘——立春节

 东风变梅柳——中和节

 纷纷蝴蝶斗芳菲——花朝节

 倾都祓禊晨——上巳节

 九龙喷水梵函传——浴佛节

 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节

 家家晒龙袍——天贶节

 一阴已复生——夏至节

 家家小妇拜天孙——七夕节

 小儿竞把青荷叶——中元节

 十月一,送寒衣——十月朝节

 飞绕人间不夜城——下元节

 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节

 今朝佛粥更相馈——腊日节

 灶君朝天欲言事——灶王节

叁 花团锦簇处——少数民族的节日

 藏历新年——藏族

 调年会——土家族

 古龙坡会——苗族

 木脑盛会——景颇族

 铜鼓节——壮族

 赶鸟节——瑶族

 插花节——彝族

 刀杆节——傈僳族

 陇端节——壮族

 三月三歌节——壮族

 乌饭节——畲族

 姐妹节——苗族

 仙女节——怒族

 三月街——白族

 取新火节——佤族

 赶坳节——侗族

 土皇节——侗族

 花儿会——土族

 跳宫节——彝族(白倮人)

 牛王节——土家族

 跳花节——苗族

 泼水节——傣族

 迁徙节——锡伯族

 采花节——藏族

 绕三灵——白族

 庙节——毛南族

 阿肯弹唱会——哈萨克族

 磨秋节——哈尼族

 查白歌节——布依族

 唱哈节——京族

 火把节——彝族

 雪顿节——藏族

 丰年祭——高山族

 新米节——佤族

 请哦美——纳西族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

 八月节——仡佬族

 会街节——阿昌族

 芦笙节——苗族、侗族

 盘王节——瑶族

 打铁节——基诺族

 卡雀哇——独龙族

 开斋节——回族、维吾尔族等

 古尔邦节——回族、维吾尔族等

附录

 附录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附录二:中国民俗旅游吸引地及民俗旅游项目

试读章节

《红楼梦》二十二回中,贾宝玉作了一首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此谜十分浅显,谜底就是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辞旧迎新。这种习俗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通俗编俳优》载:“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日爆竹。”可见,爆竹虽是纸卷成,却源于真竹。

放爆竹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汉代东方朔撰的《神异经》则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方山中有人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日山魈。以竹着火中,哗有声,而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由此可见,古人燃放爆竹在当时是为了驱鬼辟邪。

到了唐初,据传有一年瘟疫四起,一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爆炸,发出巨大的响声并产生了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可能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北宋时,火药出现了,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制成了“爆仗”。后来,民间开始普遍使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宋代开封府街头出售鞭炮的记载,还有专门生产爆竹的作坊。南宋时,人们又在鞭炮的基础上制成了烟花,用火药把烟花发射到天空中爆炸,能让更多的人欣赏到烟花绚烂而又变幻无穷的图案和色彩。

古代的爆竹种类很多,《金瓶梅》中的记载,有紫卜缶、霸王鞭、地老鼠、一丈菊、火梨花等数十种。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说:“烟花、花炮之盛,京师极尽工巧。……其爆竹有双响震天雷、陛高三级浪等名色。……勋戚富有之家,于元夕集百巧为一架,……通宵为乐。”

近代以后,虽然西方文明对中国影响巨大,但春节燃放爆竹烟花的习俗在民间依然兴盛,过年如果不放鞭炮,似乎就没有了气氛。近年来,许多城市由禁放烟花爆竹到有限制地允许燃放烟花爆竹,更证明了春节放爆竹这个习俗巨大的生命力。

现代社会中,人们不仅在春节放烟花爆竹,只要逢上节日庆典、婚嫁喜宴、生意开张,人们都会燃放烟花爆竹,以爆竹之声长声势、添喜庆,寓吉祥之意。湖南浏阳、广东佛山、江西的宜春以及浙江温州等地,都是中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不但畅销全国,还远销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年夜饭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古代吃年夜饭又称围炉,起源于古人皆围着炉子吃饭的习俗。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大人小孩,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那种阖家团聚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说,人们既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享受那种快乐而热闹的气氛。

各地的年夜饭风格不尽相同。不管各地的风格如何,一般都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南方的火锅不是北方涮肉的吃法,而是沸煮杂烩,将肉丸子、蛋卷、冬笋、木耳、黄花菜、鸡蛋等一块沸煮,热气腾腾,有红红火火之意。至于吃鱼,则是取“余”的谐音,以象征“吉庆有余”、“年年有余”。

南方广东一带很在意菜的谐音,取谐音以喻吉祥的菜有:长年菜(芥菜),长寿年年久;菜头,表示好彩头;全鸡(与家谐音),象征全家福;蚶(与胖谐音),取其发福之意;吃鱼丸、虾丸、肉丸,意指三元及第(即状元、会元、解元),饺子形似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吃芹菜,一年皆勤;食豆腐干,会升官。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有“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包饺子时,还会把几枚硬币包进去,如果谁先吃着了,来年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最早见南朝颜之推的记载:“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古代称饺子为馄饨。《东京梦华录》记载:“凡御宴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成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其中的角子就是饺子。

古代的年夜饭还要喝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唐代药王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之一。

P10-12

序言

关于传统节日,除了春节、元宵等几个大节,其他的,我们这些现代人似乎已经淡忘很久了,一些年轻人更是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狂欢节、圣诞节,等等。这种不同文化的交融当然不是坏事,但我们对于根于本土文化的传统节日究竟了解多少,我们是否能够继承祖先创造的精神文化遗产,这是值得忧虑的。

不过,这些忧虑看来是杞人忧天。近年来,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传承,似乎又像割不断的血脉,不知不觉地呈现于国人的生活中。不仅有民俗学者在呼吁,应该恢复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甚至国家已经立法,给予一些有文化含量的传统节日以法定地位。由此可见,把那些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继承下来,让现代人尽可能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的,这也是出版本书的缘起。

每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是本民族的精神文化的凝聚,是本民族文化的积淀。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文化内涵极其深厚和丰富,几乎每一个节日,都记录了我们的祖先生活的习俗,都包涵了有关天文地理,有关宗教、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因素,记录了华夏民族文化的某些精彩。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风俗,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助于提高每个人的文化素养和修养。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风俗相沿袭”,介绍融入现代生活的六大传统节日,这就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六大节日,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消失,它维系着我们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记忆,是我们进行传统教育的活的教材。

第二部分“缘古有文明”,介绍历史上存在过的十六个节日,这些节日有的还与现代生活有某些关联,如祭灶节(过小年),但大部分已从现代人的生活中消失了,虽然如此,这些节日还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民俗文化的宝贵研究资料,并且也有着教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

第三部分“花团锦簇处”,介绍少数民族的节日。这里也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至今仍存在的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雪顿节等,还包括一些各地区恢复的节日,如土家族的牛王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这些节日不仅仅有文化传承的意义,同时也有着实际的旅游经济价值,是各地区非常宝贵的无形资产。还有一部分是完全消失的节日,但其中所包含的宗教、文学、艺术、民俗文化的因素,是极为宝贵的,是学者研究的重要资料。

本书在介绍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各种节俗活动时,尽可能参考可能找到的资料,通过比较采用最为合理的解释,或者同时介绍多种说法。为了持之有据,书中尽可能找到古籍的依据,如南朝的《荆楚岁时记》,宋代的《东京梦华录》、《梦粱录》、《岁时广记》,明代的《帝京景物略》,清代的《燕京岁时记》,等等。当然,由于时间久远,要完全搞清楚节日的诸多因素是不可能的,只能尽可能做出相对合理的解释,或者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使结论合乎事实。

本书中引用了不少古代和近代的小说,如《红楼梦》、《金瓶梅》、《水浒后传》、《古今小说》、《喻世明言》,以及近代鲁迅先生的散文《社戏》和现代小说家肖红的((呼兰河传》,等等,相信这些作品中已经久远逝去生活场景,一定会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也会增强本书的可读性。

还有,古人写作的有关节日的诗词,也是与节日有关的文化因素,为此,本书中也作了一些介绍,目的是使读者在追寻古代节日的同时,顺便欣赏一些优美的诗词,既能从古人的诗词去感受古人过节的心态,也是一种审美的享受,不知不觉中增加一些文学修养。

同时,为了便于广大读者形象地体味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演变及文化内涵,我们还精心选配了近300幅精美图片,既有再现节日盛况的实景图,又有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民俗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深入全面地展示各种节日的概况、起源、庆祝活动以及各式各样的民俗风情。

简明的文字、精美的图片、科学的编写体例和富有文化底蕴的版式设计,多种要素精彩结合为读者打造出一个立体的、彩色的和极具艺术美感的阅读空间,开始一段中国传统节日的愉快之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