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军博士涂通今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官禄
出版社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栩栩如生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位从牧童到将军,从看护到教授,从军医到校长,从小学生到留苏副博士的老红军、老专家的成长历程,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回到了艰苦卓绝、开拓奠基的创业时期,并从中体味出老一辈军队卫生工作者对党、对人民、对战士的无限热爱与忠诚,对工作、对事业、对未来的不懈奋斗与追求。

内容推荐

本书详尽记述了涂通今——由牧童到将军,由看护到著名医学家的成长过程,全书跨越80个春秋,涉及不同的年代。

涂通今是福建长汀人,1914年生,1929年参加当地的少先队,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他早先是个看护兵,由于他热爱医学,勤于钻研,顽强刻苦,从而完成了大学学业和留学的任务,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著名的神经外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他在工作作风上的最大特点是立足本职、兢兢业业,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是手术刀不离手的野战军卫生部长,建国以后他是手术刀不离手的军医大学校长。他富有求实的精神,学者的风度。他一直在部队服务,人们称他是又红又专的人民军医楷模,是工农干部知识化的典型,是我军卫生战线上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涂通今自解放战争开始,先后创办过两所军医学校,担任过三个军医大学的校长。在四医大任副校长、校长就长达20年,在办校治学上有独特的风格,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本书集中展示了我军一位工农干部出身的杰出医学教育家的风范和思想,使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目录

第一章 童年

第二章 植根医坛

第三章  茶岭红军卫校

第四章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一、出校伊始禀受贺诚教诲

 二、从红三师到红九军团

 三、护送先遣队深入敌人后方作战

 四、长征前夕苦战东线

第五章 红军长征

 一、动员伤病同志归队,路过家门而不入

 二、破敌封锁掉了队,幸遇友军脱险归

 三、四渡赤水脱了险,二二遇恶战在猫场

 四、张国焘阴谋搞分裂,党中央及时指方向

 五、尾追中央过草地,胜利会师在将台

 六、红军长征路上的卫生工作

第六章 在陕甘宁边区

 一、大病脱险在庆阳

 二、郭化若话涂通今配楹联

 三、先后在四所医院任职

第七章 在中国医大深造

 一、从医不悔,走工农干部知识化之路

 二、打下扎实的医学基础

 三、在医大浓厚的政治空气熏陶下成长

 四、医大校园遇知音

第八章 在延安国际和平医院

 一、饶正锡部长宣布任职

 二、外科学家的阶梯

 三、创集体灭疥之举

第九章 出任松江军区卫生部长

 一、火急奔赴东北

 二、初战宾县

 三、创建松江军区卫生部

第十章 进驻哈尔滨

 一、入城之夜枪声急

 二、兼任哈市卫戍部队卫生部长

 三、创建松江军区医校

 四、“三下江南”

 五、积极投入扑灭鼠疫工作

第十一章 东北战场东线卫生部长

 一、辞别松江大后方

 二、在冬季攻势疆场上

 三、进驻吉林市

第十二章 参加辽沈战役

 一、南下阜新

 二、锦州战役的卫勤部署

 三、赶赴辽西战场

第十三章 去西柏坡向周副主席汇报工作

第十四章 从四野到中南军区

 一、南下中南办校忙

 二、兼任华中医学院院长和党委书记

 三、回故乡

第十五章 赴苏联留学

 一、难忘的1951年8月

 二、在布尔登科神经外科研究所

 三、全面打好基础,闯过语言关

 四、努力做好围题论文

 五、通过学位论文

 六、浇灌中苏友谊之花

第十六章 奉命重返苏联学习军事医学

 一、学成回国

 二、庐山休假

 三、在列宁格勒基洛夫军事医学院

 四、应与先烈们比

第十七章 在第四军医大学工作近二十年

 一、服从组织决定到四医大

 二、坚持面向部队的方向

 三、坚持两个“中心”、四个“环节”

 四、重视进修生、研究生的培养

 五、认真贯彻中西医结合的原则

 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七、重深入、重实干

第十八章 著名的神经外科学家

 一、创建我军神经外科

 二、建设一流的神经外科

 三、我军神经外科的一代宗师

第十九章 社教蹲点干部

 一、实事求是的典范

 二、红军的风范

 三、农村巡回医疗队

 四、社教工作团的评价

第二十章 “文化大革命”

第二十一章 在京临、帮、代的日子里

 一、代理解放军总医院院长和党委书记

 二二、代理总后卫生部部长和党委书记

第二十二章 从总后卫生部到军事医学科学院

 一、总后卫生部副部长

 二、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

第二十三章 老有所为乐神仙

 一、著书立说,受聘四方

 二、回访革命故地

 三、“神经外科泰斗”誉载中华

后记

试读章节

1914年农历九月十一,涂通今将军降生在闽西长汀县的一个集镇——涂坊。涂坊座落在武夷山麓,汀江流域以东,长汀城以南53公里的地方,东西两面夹山,中间一条狭长的川道是长汀直下上杭的要道。这里山峦起伏,近处是浅山红土梯田,远处是依天翠峰。这里人多地少,自然条件低劣。

涂坊是客家聚集之地,涂家是客家中的大族,支系很多,据《客家风情·涂姓考》:“涂姓源出于夏朝涂山氏,后代简写为涂姓。春秋时,吴侯涂钦,携族南迁,开拓荒僻,建豫州(今南昌)。主其政,世称豫章公。后裔繁衍,成为望族,因名豫章堂、或称‘豫郡流芳’,有联云:‘涂山世第,豫水流长’此即涂氏的源流。唐末。涂氏入闽,留居汀江宁化,再迁长汀。今涂坊乡,即涂氏宋代开基之地。”

涂通今祖父这支,家境贫寒。涂家原也算个书香门第,祖辈上有过一些读书人。涂通今的祖父涂志宾,清末贡生,为人清高正直,一生未曾出仕。一直在本村私塾教书,收人微薄。父亲涂前言是个忠诚老实的农民,没文化,但对农活耕种耙犁,育苗插秧,样样精通,是个做庄稼的好手。母亲华氏身材高大,能挑百斤,勤劳能干,善理家务,为人淳朴宽厚,和善仁慈,家里的事大都靠她料理。涂通今有四个妹妹,最小的两个妹妹,因养活不起,出生不久就送人厂。家中除有两间破旧的住房,两亩多贫瘠的山地及一头耕牛外,别无他有,靠佃租地主土地勉强维持生活。水田夏季种稻的收入刚够交租,属于自己的只有那秋季的地瓜。一日三餐,不是鲜地瓜,就是地瓜片地瓜丝,连这也难得吃饱肚子,旱涝年月常常还得以野菜树叶充饥。经济困难,衣着短缺,每在冬季常以棕衣为被为袄。为此,除了种田,母亲常年还做米果,靠卖米果挣几个钱买油盐。有人说昔日的涂家有三样宝:“棕衣为被袄,地瓜丝吃不饱,叫卖米果满街跑。”

涂通今的降生给这个穷家带来希望和欢乐。人常说穷汉有儿不算穷嘛。他的祖父得了长孙更是大喜过望,精心推琢为之取名。祖父是个读书人,后来又成为涂坊有名的私塾先生,虽然他自己功名未就,但他深知读书能使人明理,是穷家小户振兴家业,改换门庭的一条光明正大的途径,他希望自己的子孙即使不能功名仕进,也要成为知书达理的饱学之士。由于家境贫穷,两个儿子未能如愿以偿,只有寄希望于孙辈。按宗族家谱孙辈排行为“习”,他便给这个长孙取字习史,学名通今。

从涂通今懂事起,祖父就教他读书认字,到入学时,他已能认识一些简单的常用字。能背诵十几首唐诗。七岁时,开始到他祖父执教的私塾读书。祖父是一位慈祥而又严厉的老人,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对自己聪明活泼的长孙更是加意栽培,从严要求。祖父让他坐在前排,每次上课都要叫他朗读背诵课文。他对祖父十分尊敬,也有几分害怕,加之他从小就懂事勤勉,对祖父所布置的作业,都能按时按要求完成。经过四年,先后学完《三字经》、《千字文》等。由于私塾无文凭,不能报考高一级的学校,只好于九岁时,争取到本族祖宗“肄资谷”的资助,转到南阳茶树下村国语讲习所学习。在这里他除了学习国语拼音取得优秀成绩外,还学习了唐诗及《古文观止》,一年后毕业,接着以“学而时习之”为考题,考上本乡高小。1928年长汀大旱,庄稼欠收,“肄资谷”停发,再加父亲被闽西北伐军抓去当挑夫半年未归,家里就再也无法供他读书,遂辍学回家。

涂通今学习非常勤奋,记忆力特强,对所学课文皆能背诵如流,在国语讲习所学习时,有一次老师要求背诵前几天学过的“滕王阁序”,全班数十人无一人能够通背,最后叫到涂通今,他站起身,从容不迫地朗声背诵,从“南昌故郡”到“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白流”共769个字,不但背得口齿清晰,一字不漏,而且有声有色,使老师同学听得目瞪口呆。涂通今喜欢毛笔楷书,“人坐正,笔拿直”,是他祖父指导学生写字的常用语。涂通今每晚都要按此教诲在油灯下挺胸收腹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到国语讲习所毕业时,他已能写一手得体的毛笔字了。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以及从小受到的“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教育,从懂事起他就非常勤勉,孝敬父母,平日主动分担父母的劳动,砍柴、放牛、炸油糕、卖米果样样都千。每逢假日,还不到十岁的他就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打柴。附近的浅山只有毛草软柴,这柴虽便于引火却不耐烧,翻过山背后到十攫开外的高山陡坡,那里有一种叫樵泽的柴草,叶小干硬,焰高耐烧,砍下无须晒干就可用,人火时还会发出一阵鞭炮样的响声。这种柴多长在坡头崖缝里,砍这种柴,不只要有力气,而且要不怕危险,不要说孩子,就是一些大人也轻易不敢问津。家里人知道他生性好强,每次出门都要叮咛他不要去远山。起初,他只好到浅山割些狼尾草一类软柴,后来就瞒着家里人偷偷地去远山,砍回樵泽柴,以后他经常砍的就是这种柴。最初,他每次挑柴回家,母亲总要用秤称一称,据此给以勉励、赞许。就这样,开始只能挑十多斤,到十三四岁,就能肩挑几十斤近百斤了。不几年,他的足迹踏遍了家乡四围的山山岭岭,汗水洒遍了那里的沟沟壑壑。

放牛,是涂通今小时常做的又一件事,他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牵牛出栏,赶上山坡或到溪坝。每次他总是把牛牵到水草丰美的地方,让牛吃得饱饱的,直到太阳落山,百鸟归巢后才牵牛回家,所以他家的牛总是滚瓜溜圆。遇到雨天,他就戴上笠子,穿上棕衣,奔忙在近村的田埂旁,小溪边,山坡上。为牛割草,雨再大,他也要割够一天吃的。那雨幕中的瘦小身影,涂坊老辈人至今还依稀记得。

逢到涂坊集市天,涂通今就帮助母亲到街上卖米果。他家的米果在涂坊街是有名的。他的母亲是做米果的能手,一块米团在她手里能做出各种各样的米果来,有桃形的、饼形的、鹅蛋形的、莲花形的,馅子有糖的、肉的、豆腐的、豆芽的,看着舒服,吃着可口,价钱又低廉,来这里赶市的人,谁看见,谁嘴馋,没有不喜欢吃的。P1-4

序言

涂通今是我国、我军卫生战线的老前辈。他1929年15岁时就参加革命活动,1932年参加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1938年进中国医大学习,曾任野战军卫生部长。解放后,他被派往前苏联深造,专攻神经外科,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开创我军神经外科学,历任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等职,是我国、我军著名的神经外科学家、卫生勤务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为我国、我军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涂老今年已经83岁了,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这本由中央军委张震副主席题写书名的《红军博士涂通今》,栩栩如生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位从牧童到将军,从看护到教授,从军医到校长,从小学生到留苏副博士的老红军、老专家的成长历程,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回到了艰苦卓绝、开拓奠基的创业时期,并从中体味出老一辈军队卫生工作者对党、对人民、对战士的无限热爱与忠诚,对工作、对事业、对未来的不懈奋斗与追求。我有机会先看到这本书的书稿,读了之后,很受教育。

涂老在第四军医大学工作近20年,我1959年至1965年在该校就读六年制本科,毕业后又留校工作,曾多次当面聆听他的教诲。涂老是我的老校长,他在办校治学上有独特的风格,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如面向部队,深入实际;从严治校,严谨治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育为主,学生第一;两个“中心”,四个“环节”;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重视中西医结合;实事求是,不尚空谈,重深人,重实干。直到今天,第四军医大学校园里还流传着许多老校长涂通今重视教学、发展科研以及关心、爱护知识分子的佳话,专家教授亲切地称他是知识分子的贴心人。

涂老是我军卫生战线上一位难能可贵的人物,是工农干部知识化的典范,是人民军医又红又专的楷模。他从不脱离业务,在解放战争时期是手术刀不离手的野战军卫生部长,建国以后是手术刀不离手的军医大学校长。他既是儒将,又是名师;既有军人的威严,又有学者的风范。他的成长历程,对年轻一代具有启迪作用;他的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全军卫生人员学习。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涂老那种昂扬的革命精神,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面向新世纪,开创新业绩,把全军卫生工作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推上新台阶,为保障官兵健康、增强部队战斗力、凝聚力,做出新贡献。本书作者李官禄同志长期在涂老领导下工作,他医学有就,通达外语,且又喜爱文学,数十年如一日,笔耕缀辑,多有建树。在工作之余,他查资料,游故地,访友人,不辞辛劳,为我们奉献了一部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总后勤部部长助理兼卫生部长

一九九七年十月三十日

后记

我不是搞文学的,也谈不上对文学的爱好,写这本书是出于一个机会。那是1967年春天,在四医大一片“打倒四医大最大走资派涂通今”的逆浪中,作者出于内心的不平针锋相对地写了一篇“涂通今是个好干部”的大字报,当即得到四医大广大革命群众的共鸣。在一些同志的热情鼓励下,我进一步深入收集涂通今的有关资料,满满地装了一大箱,一直保存了下来。1985年涂通今离休了。把这些资料加以整理,写成书的念头油然而生。

一次去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开会,在其花园南侧的马路上,与涂老不期而遇,取得了他的同意及支持,进而他又毫无保留地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这为成书打下了基础。1990年,我专程去涂通今的家乡福建长汀涂坊采访。四医大的不少同志早就鼓励我写这本书,当他们知道我开始动笔时,又热情主动地提供资料给予鼓励和帮助,借此表示衷心感谢。他们是:罗振江、郭祖超、粟秀初、沈竹梅、戎福光、张乃光、郦清、刘锟、章应华、赵瑞芳、任育南、龚纯、王鸿启、徐邦宗、江崇禧、艾玉峰、陈壁、高国栋、李振山、秦慕周、魏清卯、廖云琴、邹伯英、焦运第、谢纪生、王连刚、陈雪峰、陈慕申等。地方的不少好友亦给了我许多鼓励和帮助:宁夏青铜峡市二中刘孝义老师,山东济南市七中徐若秀校长,古田会议纪念馆傅柒生同志,西安外语学院颜志侠教授,中华喜剧美学研究会会长陈孝英,北京协和医院冯传宜教授,汉中人大王钧荣同志。西安庆安公司曾宪本同志以及骞靖西、李景春、陈鸿海及石化民等同志,亦借此表示衷心感谢。

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真实有据的,所惜的是由于文笔浅陋未能完美地表达。对本书的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1997年8月于四医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4: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