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新(1846—1894),字蓉生,号鼎甫。义乌毛店镇朱店人。清光绪二年登进士,历官内阁中书舍人、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史。为官正义刚直,爱国优民,直言遭贬。致意执教,任广东肇庆端溪书院主讲及广州广雅书院(广州中山大学前身)山长(校长)。著述颇丰,对经学尤有研究,为清末著名学者、汉宋调和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本书以史料为依据,借鉴近代、现代众多名家评论,叙述朱一新不平凡的短暂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直臣名师(朱一新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朱荃宜//朱恺元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一新(1846—1894),字蓉生,号鼎甫。义乌毛店镇朱店人。清光绪二年登进士,历官内阁中书舍人、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史。为官正义刚直,爱国优民,直言遭贬。致意执教,任广东肇庆端溪书院主讲及广州广雅书院(广州中山大学前身)山长(校长)。著述颇丰,对经学尤有研究,为清末著名学者、汉宋调和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本书以史料为依据,借鉴近代、现代众多名家评论,叙述朱一新不平凡的短暂一生。 内容推荐 本书以史料为依据,借鉴近代、现代众多名家评论,叙述朱一新不平凡的短暂一生。 本书所搜集的资料中包括乡试朱卷、全部奏疏、著作、诗赋、书信等遗存,以及与康有为往来书牍,均极富学术价值。此外,本书还包括了中外学者对朱一新的诸多评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家乡 出生朱店村 自幼关心小伙伴 第二章 外出读书 就读金华丽正书院 杭州诂经精舍肄业 第三章 走上仕途 兄弟同科中举 中丙子科进士 任陕西道监察御史 第四章 忧国忧民 封事数上 《请速定大计以揞危局疏》 《海防策》 《和议未可深恃疏》 《敬陈管见疏》及《东三省就地筹饷片》 忧心如焚 第五章 《京师坊巷志稿》出版 分纂《顺天府志》 《京师坊巷志稿》二卷出版 论边疆形势 第六章 浩然正气唯论理之是非 《敬陈海军事宜疏》 《预防宦寺流弊疏》 《明白回奏疏》 辞官归里 第七章 赴广州讲学 主讲端溪书院 委纂《德庆州志》 示儿萃祥 移任广雅书院 第八章 《无邪堂答问》五卷出版 《无邪堂答问》序 《无邪堂答问》中的自然科学 精力耗尽,体质渐衰 第九章 病逝于广雅书院 康有为来访 撒手白云堆 浩气长存 《行状》 《哭一新》 第十章 身后之事 奏准立传、加衔,官复原职 《拙庵丛稿》出版 弟朱怀新和朱一新子萃昌及孙 纪念馆、约经堂 第十一章 评朱一新 钱穆评朱一新学术 《中国学术史》中的评论 王元化读、评《无邪堂答问》日记 结语 朱一新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家乡 出生朱店村 朱一新,字鼎甫,号蓉生,今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朱店村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十一月初五日,同治九年(1870)考中举人,进京任内阁中书;光绪二年(1876)考取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第二年散馆,授编修;光绪十一年(1885),任湖北乡试副考官;同年转陕西道监察御史;光绪二十年(1894)七月初二日傍晚卒于广州广雅书院,年仅四十九岁。其事迹人《中国通史》、《清代通史》、《国史儒林传》、《清史稿》、《清史列传》、《清代七百名人传》、《近代名人小传》等史册。 朱店村是义乌赤岸镇的一小村落。镇境的八素山支干大寒尖是义乌最高点,八素山是永康、武义两地与义乌的分界山。大寒尖折北余峰有五指山。五指山离义乌城南七十华里。义乌旧志载:“五指山俨然一手,势若探天,南向皆岩,高耸壁立如削成;北向五指分明,中指尖有岩洞,俗名虎祠。”朱一新就出生于五指山北麓的朱店村。 朱店村山川秀丽,民风淳朴。全村居民大多姓朱。据旧宗谱及《浙江乡试朱卷》中记载:朱店朱姓属山盘分支。山盘紫阳朱姓始祖宋朝理学家朱熹(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朱熹次子埜的次曾孙朱权(即朱熹五世孙),中德祜丙子乡试第十三名举人,景炎间,以慕义勤王授都指挥使后,迁居义乌。朱权六世孙(即朱熹十世孙)朱兆彬,由山盘迁居朱店。故朱兆彬是朱店朱姓始迁祖,再传至朱权十六世(即朱熹二十世孙)朱孟杞,字湛斯,邑庠生。其后,就是朱一新高高祖朱宗城。 朱一新高高祖朱宗城,字子垣,宿儒。高祖朱丰肇,字瑞开,宿儒。曾祖父朱履郁,字从周,能诗精医,求诊者多应手即愈。朱履郁九十岁那年,逢皇太后七旬,赐八品顶戴,著有《余生偶写诗草》。曾祖母成氏。祖父朱雀,字位南,累赠中宪大夫(正四品)。祖母成氏,累赠恭人(四品官妻号)。父亲朱凤毛,字济美,号竹卿,拔贡出身,历任新昌、龙游、仙居、石门县教谕,奉化县学训导。光绪九年(1883),吏部选授寿昌县教谕。光绪十七年(1891),潘峄琴学使奏请赏加国子监学政衔加二级。诰封奉政大夫,晋封中宪大夫。遗著有《虚白山房诗集》四卷、《骈体文》二卷、《一帘花影楼试律诗》一卷、《律赋》一卷,木印版行世。母王氏,敕封孺人,诰封宜人,晋封恭人。传至朱一新,是朱熹二十六传。 朱店村绿水青山,环境优美。冬天里,河水热气蒸腾;夏天里,河水冰凉。妇女们结伴去河边洗衣,感到清新和舒适。河旁一角有一口井,井呈方形,水清澈如同一面方镜。井当中搁一长条大石板,供人们从井中挑水时用。村边与山盘村相隔着一条浅流小溪,水底小石子清晰可见、伸手可摸,孩子们经常在小溪里玩水嬉戏。朱店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得村中的中、老年,特别是妇女们留恋故土,舍不得远离家乡。清末时,朱店村经济落后,百姓贫困。村民以农业为主,也有部分靠制作豆制品、手工纺织为业。村民们耕织持家,布衣素食。在平日里,人们或去小溪抓捞鱼虾,或上山挖笋、挑拣野菜,新鲜美味,算是改善生活。朱店村仅有一条狭窄街道,街上开着小药店、肉店、剃头店,还能找到裁缝师傅。这些小店,大都是一人营业。开药店的是一位家传中医,既看病又抓药,既门诊亦上门服务。村里有部分青壮年外出学艺、做学徒,挣钱养家糊口。村里文盲虽然不少,但思想开放,崇尚读书。不少村民节衣缩食让自己的孩子在村祠堂办的私塾里读书。朱店人读书的风气颇为浓厚。除了在村私塾读书外,也有的去金华、杭州等地书院攻读。他们虽身居异地,可心系家园,情系故乡。 从朱店村至义乌城南,步行需要六个多小时。据旧宗谱记载,紫阳朱氏祖先有不少文人,常和亲友聚会或游玩,曾经到过义南(廿八都)。从他们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义南是一处优美的风景区。朱店村南面的五指山旁有条称“城门里”的长山沟。山沟是由两排高山形成,山峦险峻。山沟当中有一条长流细水,流水两边岸上只容一人席地而坐。长山沟两端有自然的山洞作城门,这是清末太平军留下的遗迹,也是一处优美的自然风景点。 朱一新祖辈几代世居朱店,繁衍成一支大家族。父亲朱凤毛,生二子一新、怀新,一新居长。 朱一新出身于这乡村中的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世代书香门第。在五指山北麓的朱店村,度过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朱一新从小受到父亲严格的教育以及村里崇文、习文风尚的熏陶,饱读诗、文和传统经典。朱店村三面环山,清澈的山泉,优美的自然风光,孕育出一方能人志士。 P1-4 序言 本书以史料为依据,借鉴近代、现代众多名家评论,叙述朱一新不平凡的短暂一生。 朱一新自幼喜欢读书。年少聪慧,才智过人。朱一新禀性耿直,性情敦厚,乐于助人。在家乡时,常常为邻居和亲友代写书信,做些有益的事。同治九年(1870)朱一新考中举人,光绪二年(1876年)考取进士,官至御史。在任期间,亲眼目睹国家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凌辱,朝廷则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朱一新连连直谏朝廷,主张广开言路;反对在中法战争中,妥协求和,坚决主战;揭露慈禧宠信李莲英祸国殃民,反对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后因参劾李莲英北洋阅军之事,触怒慈禧,被降为主事。朱一新忠诚为国,刚正不阿。《清史稿》称他“言论侃侃,不避贵戚”。在清廷慈禧的独裁专制统治下,朱一新感到绝望,既然无力改变朝廷腐败局面,就决然抛弃荣华富贵,以母病为由,请准回里。 朱一新离开京师时,众多同僚亲临相送,市民称他为“真御史”,而自己却认为虚得直谏之名而未能得到应有效果,始终耿耿于怀。 朱一新辞官后,应两广总督张之洞礼聘去广州,先后在端溪、广雅两书院主教七年,在端溪期间又兼管星岩书院。对三个书院的管理、招生、考核等方面多有创造性的改革,既吸取传统的书院教育精华,又有新学特色,特别是在课程中改变专教应对科考的局面,摒弃时文,不开设专门对付科举考试的课程,如八股文等,设置有用之学;对西学也十分重视,提倡学习自然科学。他向学生讲述重学、化学、光学以及农、医、军事、铁路、水利等,在他所著《无邪堂答问》中记载了他与学生共同讨论西学的议题。他将藏书阁式的“冠冕楼”,建设成后人称为我国第一的具有近代性质的图书馆。他认为“冠冕楼”中的图书应该着眼于应用。他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增购大量优秀汉译西书,如:西政丛书、西学大成、西艺新知等等,引起全院师生对西学研究的兴趣,开阔了师生眼界,对引导学生进步、培养新一代有用人才,起了很大作用,从而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该校正式开设西学课程奠定了基础。在当时的广雅书院已经出现新型人才,如汪鸾翔、黎佩兰、蔡爰诹等都有所创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朱一新去世,离今已有113年。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自律严谨、为官清廉、意志坚强,敢于奋起与慈禧太后腐败政权做斗争,他这种大无畏的崇高精神得到当时众多正义人士的支持和称颂。在党中央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建设的今天,我们回顾朱一新的一生,具有现实的意义。 本书所搜集的资料中包括乡试朱卷、全部奏疏、著作、诗赋、书信等遗存,以及与康有为往来书牍,均极富学术价值。此外,本书还包括了中外学者对朱一新的诸多评述。 由于学识有限,文中不妥、错误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读者多指正。 后记 本书主人公朱一新是我们的曾祖父,他于1894年去世,至今已经113年之久。曾祖父朱一新对清末朝廷腐败、卖国求荣,敢于直谏,始终忠于职守。从他去世那天开始,被人民称为“真御史”。我们认为他早已是中外知名人士,我们哪能独占这份荣誉,在书中直呼其名也自然。但按血缘关系,心中却感到惭愧和内疚。尽管在此改称曾祖父也弥补不了对祖上的不尊之过。 我们对曾祖父的事迹,虽然知道一些,但不详实。近20年来,开始阅读众多专家评论,寻找并积累有关资料。我们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曾祖父的了解和敬仰。从而激励我们写好此书。 在完成此书的写作过程中,先后得到朱店村朱萃圭同乡、堂弟谦光(已故)、侠文提供、代抄许多有关资料;得到义乌市图书馆古籍部干部翁先生多方协助复制资料,义乌市博物馆干部傅健、金国祯等拍、寄曾祖父遗物照片,及浙江图书馆古籍部有关同志的热情帮助。特此深表谢意。 由于我们学识有限,错误之处,请多原谅、指正。 著者 2007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