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厚道做人都被人们看做是做人的根本。在人们的观念里,厚道的人有自己的为人处世方法,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他们都能以不变应万变,都能依靠厚道积蓄的力量与价值渡过难关。
可是,在社会的每个阶段,在每个人所处的圈子里却总有那么多不厚道的人存在。这些人往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为了一己私利可以说谎话而不眨眼,可以不守承诺,甚至违背法纪。显然,这样的人是和厚道相背离的,因为在他们身上欠缺了一种极其重要的厚道为人的核心因素——正直。
可以说,正直是我们行走于世间的宝贵财富。没有正直之心,就不会客观地看待和处理事务,也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爱戴。
毋庸置疑,人们都喜欢和正直的人打交道,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感到心里踏实,才会将重要的事交付于他们。我们来看一个历史上关于正直为人的故事。
隋朝后期,天下动乱。苏世长原来是江都郡丞王世充的手下,但后来王世充兵败,苏世长就投靠了高祖李渊,被封为玉山屯监。
有一次,李渊在玄武门见到了苏世长,就问他:“你是属于喜欢阿谀逢迎的人还是正直不阿的人?”
苏世长回答说:“我是特别愚蠢又特别正直的人。”
李渊又问他:“你如果像自己所说的那样正直,为什么还要背叛王世充而归顺于我?”
苏世长回答说:“现在洛阳已经平定,天下一统,微臣智穷力短,于是才归顺陛下。如果王世充还在,微臣占据汉南,那么将会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敌人。”
李渊笑道:“你名长意短,言行不一。你放弃对郑国的忠诚,对我却是背信弃义。”
苏世长回答说:“我承认自己名长意短的确是像陛下所说,但言行不一我却不敢认同。以前,大将窦融率领河西投降汉朝,从而十代封侯;而臣率领山南归顺唐朝,却只得到屯监的职位。”
原来,苏世长是嫌封赐的官职太小,于是,李渊当天便下令提升苏世长为谏议大夫。
还有一次,苏世长在披香殿陪同李渊喝酒时,发现殿堂修建得富丽堂皇,苏世长就劝谏说:“这所殿堂如此富丽堂皇,一定是隋炀帝建造的。”、 李渊生气地说:“你实在是狡诈,明明知道这所殿堂是我造的,为什么反而说是隋炀帝呢?”
苏世长回答说:“臣实在不知道,只不过看到这里如此奢华,实在不像受天之命的帝王爱民节用的行为。如果这所宫殿是陛下建造的,确实不应该。臣过去看过陛下的房屋,能够遮风挡雨就足够了。如今天下一统,陛下理应居安思危,不忘节俭。”李渊听后,觉得苏世长的话有几分道理,就虚心接受了他的建议。
苏世长是降将,地位比较特殊,在面对李渊提问的时候,他既没有表示出对李渊的过分尊重,也没有表示出过分的谦卑,而是从容自若、淡定如水。正是因为苏世长在这两者之间掌握好了分寸,才得到了唐高祖的赏识。
正直的人是不卑不亢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原则,知道自己在坚持什么、在做什么,正因为这样,他们才不会放弃对自身目标的追求。厚道的人懂得取舍,会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会因为客观环境、客观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中兴汉朝的光武帝刘秀靠武力得到了天下,而治理国家时却是依靠法令。虽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用以约束皇亲国戚,这些法令就体现出其不足之处了。
刘秀的大姐湖阳公主就是一个不遵法令的典型。她仗着自己是刘秀的姐姐为所欲为。不仅是她,就连她的奴才也是如此。
当时满朝文武中有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叫董宣,在他的眼里,法令是绝对高于特权的。
有一次,湖阳公主的奴才行凶杀人之后,躲在府里不出来。如果换作别的官员来主管这件事,这个家奴在府里躲一阵之后,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但这次,他碰上的是董宣。依照法令,董宣是不能随便去公主的府里搜查的。于是他索性就为公主看起门来,守株待兔,等着那名奴才出来。
过了一阵之后,湖阳公主外出,这名奴才跟着公主出行。董宣闻声后,马上赶了过来,拦住了湖阳公主的马车。
湖阳公主当即大怒:“你好大的胆子,也不看看我是谁?竟然敢拦我的马车?”
董宣毫不畏惧,把手中佩剑拔了出来对湖阳公主说:“你不应该纵容家奴行凶杀人,这样做触犯了国家的法令!”不仅如此,董宣还当即下令把那名奴才绑了起来,就地处决了。
于是,湖阳公主气得门也不出了,当即去向光武帝哭诉。光武帝听完之后也非常生气,就传召董宣进宫,准备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骂他一番,给湖阳公主出气。
没想到董宣却说:“陛下,请您先不要责备我。等我把话说完之后,就算是马上死在陛下面前,我也心甘情愿。”
光武帝问:“你想说什么?”
董宣说:“皇上是一位明君,自然知道法令的重要性。如果法令只约束臣民而对皇亲国戚却没有约束力,国家会成什么样子?现在湖阳公主的家奴行凶杀人,如果不处决他,怎么能堵住天下的悠悠之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啊!”
董宣说完就向宫内的柱子撞去,等到被内侍拦住的时候,董宣已经血流满面了。
光武帝觉得董宣说得对,但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就让董宣给湖阳公主磕个头道个歉。但是董宣却不买账,死活不愿意磕头。
这时,内侍就按住董宣的头,想强制让他磕头。但是却奈何不了董宣,内侍只得说:“他的脖子太硬,我们按不下去。”
光武帝听后只是笑笑,就让内侍把董宣拉了出去。
最后,光武帝不仅没有治董宣的罪,反而赏给他了30万两银子作为奖励,“强项令”董宣也从此名垂青史。
不畏惧强权,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是董宣坚守自己气节的表现。董宣不是不知道得罪公主就是得罪皇上,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为了坚守自己的气节,董宣硬是敢于直抒己见,甚至不惜一死。结果,“硬脖子”的董宣反而得到了光武帝的器重。因为光武帝也深知,坚守气节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董宣这个“强项令”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忠臣。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