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意识流小说诗学接受的基本轮廓
第一章 来自“他者”的意识流小说诗学
一 意识流小说诗学的学缘谱系
二 意识流小说诗学的核心元素
三 意识流小说诗学的价值意义
第二章 意识流小说诗学在新时期的传入
一 新启蒙:思想文化语境
二 追溯:从现代走来
三 定格:步人新时期
第三章 小说创作中的“意识流”之实验
一 现代小说中“接受”的最初尝试
二 新时期小说界涌起探索的热潮
三 王蒙投掷的“集束手榴弹”
第四章 文学批评中的“意识流”之争鸣
一 导火索:《现代小说技巧初探》
二 合法性:众声喧哗
三 权威话语:学者们的“狂欢”聚会
第二部分 意识流小说诗学接受的美学评判
第五章 关于王蒙的文学“意识流”观
一 展翅在人的意识深处的“大蝴蝶”
二 “大蝴蝶”看上去飞翔得很美吗?
三 “大蝴蝶”的“技巧的政治”乎?
第六章 “传入”文本与“接受”文本之对读——从伍尔芙墙壁上的“蜗牛”到李陀厨房里的“煤气罐”
一 伍尔芙与李陀的文学审美观念
二 “蜗牛”与“煤气罐”之对读
三 “蜗牛”与“煤气罐”之礼遇
第七章 意识流小说判定标准辩
一 意识流小说真伪问题之提出
二 意识流小说判定标准之依据
三 意识流小说判定标准之把握
四 “意识流”判定双方之平议
第八章 “东方意识流”疑窦的澄清
一 毋庸置疑的史实
二 “古已有之”说之评骘
三 “特殊渊源”论之诊断
四 中外文学交流心态之调整
第九章 美的范本难产症结之寻思
一 从叙事变革中的新因素出发
二 “新因素”背后的缺失
三 系统理念中的谁之“罪”
四 寻思未尽,再发余音一二
第十章 “接受”,乃是误读矣——意识流小说诗学接受的另眼总体解读
一 关于“误读”说
二 “诗学”接受的代表性事例之剖解
三 总体“接受”中的误读水平之比照
四 余论:“接受”视阈中的关键词——“意识流”
第十一章 中国新时期意识流小说在国外
一 新时期意识流小说在域外的译介
二 “他者”视野中的新时期意识流小说
三 新时期意识流小说在方外遭际之焦虑
第十二章 鼓侧的文学“意识流”接受天平——周边相关事实依据的出示与检省
一 测定文学“意识流”接受天平倾斜的理论砝码
二 来自国内一些相关出版物中的信息报告
三 一个值得借镜的文学“意识流”接受范式
四 整体“接受”天平水准为何失衡的扪心自检
结语
参考文献
外国人名索引
后记
以西方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的创作理论及其方法为内涵的意识流小说诗学,自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有识之士“别求新声于异邦”以降,迈着蹒跚的步履行进到新时期,触发起以它为突破口的叙事艺术革命。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上,这场革命扮演了中国当代文学叙事艺术由对外部社会历史的描摹到对内部意识结构和复杂人性的表现之历史性转递的角色;在中外文学交往视野中,则揭开了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中尚无学人予以专题理会、但值得回味和阐释的“接受史”中颇为重要的一页。
这一页向世人展现的主要实绩是:坚守“以我为主”的接受立场;叙事艺术出现新的因素。但是,透过这些表象,我们愈加发觉个中存在着明显的“历史遗憾”:首先,“他者”有的,我自然就有,非我莫属的心态十足;其次,中国文学领域各群体间一般来讲,各自为政者多;再次,自以为是的“东方意识流”在国外影响委实十分有限;最后,忙不迭地追赶世界文学发展的潮流一波接一波。这些“历史遗憾”作为问题的存在并不让人觉得陈旧而孤寂。眼下业已既成的显明缺失就是最好的作答:一无在本体的意义上为世人所回味无穷的、美的经典性文本;二无直接由本土所提出的令举世关注的“热点”话题。这对关心中国文学健康发展的人来说,怎能不感到因对历史的“接受”的阐释而滋生的现实之“焦虑”呢?
唯有积极的精神,才会为自己寻求活动空间。“焦虑”的消解祈求于“指归在动作”,而“动作”如若要到位就不得不正视:当我们匡正某种缺陷的时候,聪颖的方法通常是思索它在系统中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倘使不这样,我们或许只祛除问题的症状而不触及欠缺的根源。驻足于中外文学交流的平台,不难见出,导致“显明缺失”的“历史遗憾”的背后,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我们的国情而言)正是系统的运作。“运作”强调的是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因而它最需要与中国文学健康发展相关的各方,主动自觉地协调配合和坚持不懈地锐意进取,以便使我们的民族所创造的那些更具全人类性、更为人性化的精神产品,得以附着于当代世界先进文学的表达中,并为不同意识形态下的读者所欣羡地接纳。这既是我们面向新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的一种生存策略,同时也是我们民族文学的自信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文学在心理学等现代科学影响下产生的一种艺术创新,它拓宽了文学的表现力,加深了对人性的认识。本书将意识流小说上升到诗学的高度进行考察,并把重点放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对它的理论接受及引发的创作上,从国内到国外、从历史到现实,从作品到理论进行多层次的反复论证,使整部作品呈现出较好的立体感、历史感和艺术感,称得上该领域研究中的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