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著名出版家江曾培2001-2007年在网上发表的文章。所选的文章,在网上发表后,约有三分之一为传统媒体刊载,内中有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北京日报,以及《群言》、《廉政嘹望》、《检察风云》等杂志。有些文章,分别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杂文奖、林放杂文奖提名奖等。有的作品人选年度“中国杂文排行榜”。作者铮铮正言,显示着一个老文化工作者的一身正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江曾培网文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江曾培 |
出版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著名出版家江曾培2001-2007年在网上发表的文章。所选的文章,在网上发表后,约有三分之一为传统媒体刊载,内中有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北京日报,以及《群言》、《廉政嘹望》、《检察风云》等杂志。有些文章,分别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杂文奖、林放杂文奖提名奖等。有的作品人选年度“中国杂文排行榜”。作者铮铮正言,显示着一个老文化工作者的一身正气。 内容推荐 这本集子选收的是著名出版家江曾培2001年至2007年间在网上发表的部分文字。字无雕琢,酣畅明快,如行云流水,似玑珠落盘,读之犹饮“雨前”之香茗,清新之味油然而生。作者铮铮正言,显示着一个老文化工作者的一身正气。杂文短小精悍、笔锋犀利、思想敏锐、简洁明快,深得乃师林放先生的神韵。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浩然正气与坦诚真情的和谐结合。 目录 序 (邓伟志)/1 2007 由“丁半楼”说官奢/3 演出不宜黄金价/5 从离婚率说道德情趣导向/7 想起鲁迅的两段话/9 拆墙又拆“墙”/12 见义“智”为/14 “十年磨一剑”与“一年磨十剑”/17 想起“金鱼的故事”/20 博客的“马桶味”/23 怀念“樱榴居”主/25 书价呵,书价/30 昂贵门票与昂贵公务之关系/33 “流水官”的流速/35 慎用“平均数”/37 褪却红衣学淡妆/39 敢于亮剑的个性官员/41 粗心的荒唐/43 新“双城记”/45 出版不宜跟着电视走/47 官员的新“面子工程”/50 知否?知否?应是红情绿意/52 此“借”有名叫“借索”/54 “红头文件”不可违法/56 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58 愿城市“可步行”/61 官员收入不属受保护的隐私/63 人腿不要变成轮子/66 由精神赡养说法治德治/68 “一切围着月亮转”/70 让蟹与水和谐共生/72 诗歌自拍自买的丑剧/74 “闪婚”不宜/76 莫让家长做“书僮”/78 微笑与利己主义冰水/80 “让学生动手做科学”/82 “名字决定命运”?/84 大地是神圣的/86 2006 从放鞭炮谈年味的浓淡/93 宜向苍生“虚前席”/95 “跑官买官”的预演/97 多点“非权力性影响力”/100 为什么不脸红/103 香港廉政公署的两句口号/105 糊涂官吆喝糊涂酒/107 “房奴”之我见/109 “概念消费”正反观/111 无知无畏抑或无耻无畏?/114 “最苦恼的是在路上遇上狗”/116 破破“加班文化”/119 作为“看客”的遗憾/121 莫让“裸考生”蒙屈/123 别把夜壶当茶壶/126 此事真假都该打/128 此非“人缘”是“权缘”/130 多讲讲“共赢”价值观/132 公证不公的“拍案惊奇”/134 莫将“什锦菜”变成“十景病”/136 2005 治庸论/141 “民告官”的多与少/144 像心脏一样工作/147 注意“月亮背面”/149 爱情教育是人文教育/151 “海归”中有“海鲜”,也有“海 草”/154 冤案不仅因有过于执/157 审批过,便对么?/161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63 官民比的几个版本/166 黄金书书落谁家/168 标点符号的炒作/170 我竟成了“书画名家”/173 读《哀溺》/176 官车“变脸”与“变脸”官员/179 “七年之痒”变为“三年之痒”/181 制度的“钱道”与“人道”/183 不要借别人的高贵来自豪/185 论“贪大”“好大”之风/187 灯虽灭,光常明/190 幸福最大化/193 “穿马甲”的药价/195 2004 节日综合征之“过”/201 想起恩格斯的话/203 想起林则徐/206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209 以不贪为宝/212 吃相与教养/215 生命不能承受之醉/217 以恶小始,以恶崩终/219 染不可不慎也/223 由南霸天说“隋霸天”/225 “无厘头”不可成风/228 高不成,低不就/230 全面加强廉政文化建设/232 公共利益的异化与弱化/235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238 这个“生面”不“开”为好/241 蒋庆的“士兵”“将军”观/244 防止将“灰色收入”漂“白”/246 重点是向官赌开刀/250 生态共存与心态共荣/253 2003 新闻“盘假”/259 让安全意识融入城市精神/262 幸福重心境/265 大与小/268 清除江湖义气/270 且说“代际婚姻”/272 文学精神不可“缺席”/275 反思饮食文化/277 科学文化不相信官级/280 夜郎由“臭”变“香”/283 也许是种“卖点”广告/285 穿新鞋,走歪路/287 天价月饼的“曲径通幽”/289 自杀一个都太多/291 还湖于民/293 斑马线上的丑陋/295 老百姓与父母官/297 2002 “书中自有颜如玉”别解/301 对宠物过宠/303 不做华威先生/305 从大人本身抓起/307 出游偶遇小感/309 教养与礼貌/311 假若她俩不是处女/313 学会过富日子/315 有感于AA制/317 知识竞赛中的“三无”/319 热爱母语/321 且说单身热/325 尊严不可侮/327 试论“秘书腐败”/329 类似蛋和鸡的争论/332 由整形美容说美/334 一“鸡”二主现象/336 野草美/338 法中情/340 2001 尴尬名人/345 且看“台独”/347 红与黑/349 审视知识分子/352 “龙井茶”何其多/354 说“吐痰”/356 鲁迅论雷峰塔/358 涉外婚姻不相信眼泪/360 杜甫草堂形象大使?/362 更快更高更强+更美/364 别让右脑闲着/366 想起乞乞科夫/368 知了叫有何妨/370 说情者猛于虎/372 “色迷迷的新闻眼”/374 “低处流”和“高处走”/376 跋/378 试读章节 想起“金鱼的故事” 歌颂美好夫妻关系的歌曲《十五的月亮》,有句脍炙人口的词:“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如今有个锒铛入狱的贪官,在被戴上手铐时,以类似的句式,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戴的手铐有我的一半,也有我妻子的一半。”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一半是男人,对夫妻来说,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以致各自的行为都深深打下对方的烙印,“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不过,同样是“一半”和“一半”的融合,结果却会大相径庭,有的生发出“军功章”的荣耀,有的则获得“手铐”的惩罚。前者属正题,后者为反题。 夫妻间的“一半”相助,应当做正题,不做反题。特别是拥有权力者的“另一半”,是作为“贤内助”,“助”其“权为民所用”,还是作为“贪内助”,“助”其“以权谋私”,往往会导致“军功章”或“手铐”的两种不同结果,演绎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路,不可不察。 在如今的官场,“贤内助”并不少见。人民好公仆郑为民一心为民,一身正气,他的妻子杨力求就是一位“贤内助”。她全力支持郑为民勤政廉政,从不利用丈夫的权力为家庭谋取任何私利,她一直在平凡岗位上劳动,风雨天仍挤公交车上班,从不搭乘公家的“便车”,并为自己定下一个包括“不接受任何礼品”的“三不”规矩,始终坚守着。他俩的儿子说:“在廉政的问题上,爸爸把前门,妈妈把后门。”但毋庸置疑,时下与贪官共牛的“贪内助”,也越来越多。一家网站上有份“贪内助”名单,内中提到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之妻王骁,公安部原副部长李纪周之妻程辛联,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之妻韩桂荣,浙江省宁波市原市委书记许运鸿之妻傅培培,北京市原交通局副局长毕玉玺之妻王学英,山东省供销社原主任矫智仁之妻钟福卿,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之妻田雅芝,海南省东方市原市委书记戚火贵之妻符荣英,等等。自然,这份名单远非一份完全名单,但已足以说明在一个贪官后面总有着一个贪妻,就如同一个成功的男人的后面总站着一个支持他的女人一样。 贪官与“贪内助”,有些原本都是私欲膨胀的人,权欲熏心,钱迷心窍,一旦权在手,就夫唱妇随,狼狈为奸,利用权力“一个在前台唱戏,一个在后台收钱”,共同演绎疯狂敛财的双簧戏。也有些贪官初始倒是不贪的,甚至曾以清廉自许,但由于“另一半”贪婪,经不住“枕头风”的日刮夜吹,逐步滑向犯罪的深渊。因受贿被判死缓的贪官毕玉玺,刚任领导时是拒贿的,“贪内助”王学英以“爱家庭,爱儿女”的畸形的爱,要其为子女敛财,于是他开始收受礼金,从半推半就到照单全收,从只收钱到无所不收,从战战兢兢到毫无顾忌。戚火贵出身贫苦,一度曾被人认为是清官,但妻子符荣英对送礼行贿者来者不拒,甚至主动索要,终于将戚火贵拖下了水。说自己戴的手铐有他“妻子一半”的贪官矫智仁,其妻钟福卿对他走上犯罪道路起了极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在矫智仁的涉案总额中,由钟福卿直接经手的达40多万元。近日一个报道说,北京某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导师,受被称为“家庭女皇”的悍妻逼迫,一次次挪用公款给她炒股,以涉嫌挪用公款罪被立案处理。 贪官犯罪,最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内因,是他们自身的蜕化变质。倘若他们一身正气,一心为公,就能“拒腐蚀,永不沾”,即使“另一半”是“贪内助”,也能给以积极的影响。但是,夫妻毕竟是“一半”和“一半”的亲密关系,要有效地抵御“枕头风”的侵袭,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因此,倡导“廉内助”,“一半”和“一半”经常相互提醒“勿以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在官员家庭内部筑起反腐的防线,让家庭成为廉洁、平安的港湾,实是深入反腐防腐的必要。 俄罗斯有一个著名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讲一位渔夫在海边救了一条小金鱼,小金鱼为报救命之恩,答应为渔夫效劳,“有什么要求,都能替你办到”。渔夫的妻子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逼迫渔夫向小金鱼提要求,先是面包、木盆,继是木屋、宫殿,再是要做贵夫人、当女皇,小金鱼都满足了她,可欲壑难填的渔夫的妻子,可说是个疯狂失去理智的“贪内助”了,竟提出要做主宰大海的女霸王,让各种鱼儿来侍奉她。小金鱼用尾巴在水里一划,游进了深深的大海。于是,渔夫渔婆家中先前出现的东西全部消失了,衣衫褴褛的渔婆坐在破旧小屋里,仍然过着过去那样贫穷的生活。这就是贪得无厌的报应。一切“贪内助”都要以这个贪婪的渔婆为戒,一切为人夫的也切忌像渔夫那样对“另一半”错误指令那样俯首听命。跌人贪污腐败的泥坑后,就是想再恢复渔夫夫妇原先的贫困生活也不可得,而是要戴上手铐在囹圄中苦度春秋了。因此,我想,在官场上,男“一半”也好,女“一半”也好,都不妨重温一下这个故事。 2007.3.28 博客的“马桶味” 某名人关闭了她的博客留言功能,她为此解释道:“我这儿不是公共厕所,不能让他们随地大小便。” 作家蒋子龙品评说,这句话传达了一个确实的信息,有人到她的博客上排泄粪便。同时,还道出了一个现实,天下比马桶还多的博客,确有厕所化的倾向,然而谁把博客弄成公厕,先被弄脏弄臭的是他自己。 这里提出的“博客厕所化”的问题,确是博客发展中值得注意的一个“倾向”问题。尽管现在“比马桶还多的博客”,远非个个都有“马桶味”,相反,不少博客以其富有个性的健康内容,为社会交往增添了一个自由交换平台,散发着作为传媒应有的文化味。但是,博客中“随地大小便”现象,也确实令人触目惊心。博客近年在我国急剧地“火”起来,与木子美在博客中的“惊世骇俗”表现有很大关系。而她的“惊世骇俗”,就是肆意炒作色情,散发一种冲出道德规范的“马桶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博客是伴着木子美的“马桶味”在我国急速打开局面的。有的人并不以“马桶味”为臭为非,还公然将自己的博客叫做“马桶味的博客”。他们在博客中或任意传谣造谣,散布虚假信息;或随意传播别人隐私,侮辱谩骂他人;或宣扬色情暴力,败坏社会风气;而且用语粗俗,诸如“文坛是个屁,茅盾文学奖是个屁”一类的“屁话”,毫无遮拦地就“放”出来。这就使不少博客在成为“公共厕所”的同时,也成了语言垃圾场。 由于博客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文图,并自己进行编辑,编成一个独立页面,它是较BBS之类更加自由的一种网络交流形式,有人就滥用了这一自由,在这里“随地大小便”,使其异化为“公共厕所”。这样做,是有害于博客的健康发展的。虽然在博客上可以自由发表充分个人化的东西,甚至可以说可以“随心所欲”,但博客网毕竟属公共空间,只要发表出来,进入公众视野,就不能脱离社会规范的制约。这种社会规范,除法律外,最重要的是道德。道德的作用,既是调整人们以及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又是实现人的全面自我完善的手段,网络由于是个虚拟空间,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变成了互不见面的虚拟交往,就更要注意“自我完善”,加强“慎独”,加强自律性道德。倘若不是这样,而是自我放纵,胡作非为,在博客上“随地大小便”,不论是在自己博客上“排泄”,还是借别人的博客“拉屎”,就会像蒋子龙所说,“先被弄脏搞臭的是他自己”。那些有“马桶味”的博客,该用道德的清水冲洗冲洗了。 2007.4.6 P20-24 序言 江曾培先生是我的学长与朋友。说学长是因为,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就读到他的杂文。后来,就在我向新民晚报投稿常遭退稿的时候,他已经是新民晚报的中层领导了。说他是朋友,是因为我们已相识相处了30年。 这30年,可以说是江曾培先生创作的高峰期。过去人们形容写作速度快,常用枚皋作比,所谓“枚速”是也。其实,枚皋何能及江公矣!江曾培先生近30年来,差不多是一年出一本书,迄今已出版了25本书。今天送到读者手里的是他的第26本书。枚皋比得上吗?江曾培先生笔耕不辍,来源于他的思如泉涌。那么,他的“思”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依我分析,他的“思”来源于伟大祖国的改革。是改革的实践推动他的写作激情。他为经济改革击鼓,他为政治改革呼喊,他为文化改革击鼓,他为社会改革呼喊。他一方面得之于江山之助,另一方面他又在大力帮助社会主义江山的巩固。 正因为他有一颗改革的心,所以才能临文不讳,秉笔直书,文不加点,一挥而就,纵横驰骋,走笔疾书。有几次我们评价界一起议论选题,分工撰文。在我搜肠刮肚,苦于不知从哪里下笔时,他的文章已经写好了。 江曾培先生的文章不蔓不枝,一般不长,可是小中见大,造微入妙,发人深思。别看他一挥而就,可是行文一字不苟。为了用字准确,他常常是雕肝琢肾,反复推敲。在举国上下倡导又好又多的时候,江曾培先生在写作上是典型的好中求快。他宁可不快,也要坚持好字当头。众所周知,几十年来,对他的文章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事,几乎没听说过。虽然不能说江曾培先生的文章天衣无缝,但是可以说无可挑剔,至少是难以挑剔。这既是他人格的魅力,也是他文章的亲和力。 既然江曾培先生写作的出发点是为改革,因此他的文章没有半点假、大、空。他从来不搞无病呻吟。他匠心独运,不落窠臼。思想的解放不是喊个“一、二、三”就解放得了的。江曾培先生习惯于托物寓兴。实例一则,胜过空话千言。正因为他“托物”,正因为他有的放矢,所以才能做到一针见血,才能做到字拌风霜,笔力扛鼎,海立云垂。 过去有人讲江先生的文章是力透纸背,这是十分恰当的。可是,近几年,江先生学会了上网。他的笔力不仅能穿透纸背,而且可以越过高山,飞入云端。这次送到读者手中的《江曾培网文选》一书中的作品,均首发于《东方网·评论》上,内中一部分为其他网站与传统报刊所选用。这些文字“合为时而著”,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我祝愿曾培兄的大作率先成为献给中国改革30年的珍贵礼物! 2008年1月11日 后记 这本集子选收的是2001年至2007年间在网上发表的部分文字。2000年,东方网刚建不久,为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按照“以言立网”的要求,在新兴的网络界率先组织了一支特约评论员队伍。其时,我刚退居二线,可以用于写作的时间增多,东方网通过吴兴人先生相邀,我欣然应聘。始初参加者为7人,号称“七君子”。网络写作,迫使我“六十岁学吹打”,努力学习电脑,尽管在“换笔”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不时为敲击不出要写的字而“卡壳”,但一旦学会以后,就如鱼得水似的感到特别自如自在。 在网上写文章,有一个特点和优点,就是发表快。一般说来,文章传过去几小时后,就能在网上看到;最快的,只间隔十几分钟。这种“高速度”,是报刊所不可能有的。同时,网络不像报刊,没有版面的限制,文章可以随意挥洒,该长则长,该短则短,不会有“削足适履”的苦恼。其内容要求在总体上,虽然与传统媒体是一致的,但自由度相对要大些。一些在报刊上难于发表的批评文字,在网上则可以露面。这些,都给了我一种快感,提高了我写作的积极性,以致在新世纪的这头7年,每年要写170篇左右的文章,平均两天多一篇,形成我的一个写作高潮期。 我在网上的文章,多是杂文性时评。杂文性时评,是一种文艺性政论。就“政论”来说,它要求敏感、敏锐,思想锋利,善于及时抓住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加以评述;就“文艺性”来说,它又要求不能是“言论老生”式的干瘪说教,而要富有形象、感情和文采。也就是说,它既要有“论”,也要有“文”,力求两者完美的结合。鲁迅杂文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既富有强烈的现实时效性,又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这是我一直心向往之的。9年前,我曾说过:“争取写出一些既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又不是短命、速朽,而能较长期活下去的杂文,是我永久追求的目标。” 网上写作七八年来,写了一千多篇文章,内中良莠不齐,这个选集意在选出一点“良”货,以期能“活”得长久些。对时评杂文,有人讥之为“短命文章”,“活”不长。实际上,文章的短命还是长命,不决定于文体,而是决定于自身的质量。包括小说、诗歌在内的所有文体,都既有长命的作品,也有短命的作品。大浪淘沙,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文体都有大量的庸品劣品不断地被“淘”去,留下的只是少量精品。杂文时评受时效性约束,短命、速朽的确是不少,但是,同样也有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在流传。就现代来说,随口可以举出的例子,就有鲁迅的杂文,有毛泽东的某些时评。就古代来说,有影响巨大的《古文观止》为证。作家沈善增说:“如果一百年后,有人来编《古文观止》续集之类的书,老江的杂文时评,应有佳作入选。”这自然只是对我的一种鼓励,但是,我相信,政通人和,依靠新老媒体的强力推动,日益走向繁荣兴旺的杂文时评,日后一定会出现《古文观止》一类新续集,承载着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活”下去。 这个选集所选的文章,在网上发表后,约有三分之一为传统媒体刊载,内中有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北京日报,以及《群言》、《廉政嘹望》、《检察风云》等杂志。有些文章,分别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杂文奖、林放杂文奖提名奖等。有的作品人选年度“中国杂文排行榜”。我连年被评为东方网优秀评论员。文章按写作的年份排列,为了把新近的作品排在前面,年份顺序是逆向的,即从2007年起始,由近到远地排到2001年。限于篇幅,每一个年份各选20篇左右,只有2007年的作品,因属“新鲜出炉”,选得多些,为37篇,全书总共收选152篇。 21世纪初,是我国网络评论的发生发轫期,我幸逢其时,得以运用网络写了一些文章,不知这个“网文选”,是否也可作为我国网络起步时的一个脚印? 感谢远东出版社接受了此书的出版。感谢伍启润先生在责编此书过程中付出的辛劳与智慧。感谢邓伟志先生为此书作序。 作者 2007.12.20 书评(媒体评论) 沈善增:如果一百年后,有人来编《古文观止》。续集之类的书,老江的杂文时评,应有佳作入选。 吴兴人:在年长一辈的新闻评论家中,江曾培先生不愧为网络评论的先行者。 谢大光:老江的网络杂文可以说是一个作家对于人文关怀的身体力行。 余秋雨:江曾培先生比我年长13岁,当时25岁左右吧,就在写杂感,内容宽泛,切合实际,说理简洁,笔致亲切,我和我的同学都很爱读。 徐中玉:曾培同志的文章,发议论却没有套话,有亲切感却不搞花哨,很坦率而不严以责人。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对人有益,于事有补。 赵丽宏:曾培先生的文笔,不仅有色彩,而且有思想,是学者的散文。 张德林:曾培的杂文短小精悍、笔锋犀利、思想敏锐、简洁明快,深得乃师林放先生的神韵。 陆建华: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浩然正气与坦诚真情的和谐结合。 郭志坤:曾培兄之作字无雕琢,酣畅明快,如行云流水,似玑珠落盘,读之犹饮“雨前”之香茗,清新之味油然而生。 贺圣遂:作者铮铮正言,显示着一个老文化工作者的一身正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