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各自的朝圣路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国平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周国平前几年发表散文的结集。这本以谈哲学为主的散文,写得最好的是关于小说的篇什。或许是旁观者清,或许如作者所说,是受昆德拉的启发,不是小说家的周国平,对小说,特别是对现代小说有着非常独到的理解。他将现代小说的诸特点———小说是思考,小说与哲学靠近,在因果性之外,性与反浪漫,道德判断的悬置,生活永远大于政治,结构的自由和游戏精神分析得相当透彻,并以一个智者的清醒目光审视着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流向,除“文学的安静”一节似乎走题和有些矫情外,这几近一篇好的文学学术论文。

内容推荐

我仿佛结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朝圣者,他们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是的,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你会发现,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

读周国平的书,让我们的灵魂得以安放。

目录

第二版序/1

第一版序/3

第一辑 朝圣的心路

 苦难的精神价值/3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5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7

 精神生活的哲学/9

 孤独的价值/14

 勇气证明信仰/20

第二辑 守望者语

 守望的角度/25

 被废黜的国王/27

 在沉默中面对/29

 有所敬畏/31

 哲学与孩子与通俗化/33

 哲学的命运/35

 名人和明星/37

 读书的癣好/39

 哲学与精神生活/41

 都市卫的外乡人/49

 记住回家的路/51

 愉快鼍基本标准/53

第三辑 文学的安静

 私人写作/57

 小说的智慧/64

 读《务虚笔记》的笔记/82

第四辑 不时髦的读书

 人不只属于历史/103

 给成人读的童话/105

 也重读安徒生/108

 临终的苏格拉底/110

 《李白与杜甫》内外/112

 回到世界名著/114

 简洁的力量/116

 世上本无奇迹/118

第五辑 爱者的反思

 爱:从痴迷到依恋/123

 婚姻反思录/125

 嫉妒的权利/129

 点与面/134

 男子汉形象/139

 婚姻的悖论与现代的困境/14l

 关于好男人/145

 生命中的无奈/147

 婚姻中的爱情/149

 人人都是孤儿/151

 爱的反义词/153

 情人节/155

第六辑 科学与人文

 电脑:现代文明的馅阱?/159

 关于绿色文明的访谈录/161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165

 现代技术的危险阿在?/167

 人是地球的客人/170

 我反对克隆人/173

 医学的人文品格/175

第七辑 闲文或时文

 五十自嘲/183

 奢侈品的不便/185

 侯家路/187

 启蒙的契机/189

 录音电话/191

 朋友/193

 小散文模式/195

 报应/196

 “己所欲,勿施于人”/198

 不敢善良/200

 生病与觉悟/202

 老同学相聚/204

 另一个韩愈/206

 树下的老人/208

 论自卑/210

 人生话题/212

 杞人是一位哲学家/223

 议论家/225

第八辑 序评无类

 《思想者文丛》编者的话/229

 心理史的写法/230

 纯真的心性/232

 自由的灵魂/234

 纯粹的写作/236

 都市生活与爱情/239

 超验的死和经验的死/241

 不寻常的《遗弃》/244

 作为读者的批评家/247

 散文这一种作物/250

 为了孩子的平安/252

第九辑 准学术谈

 圈外人的臆想/257

 伦理学和价值层次/263

 辩论与真理/268

 哲学与文学批评(论纲)/271

第十辑 并非争鸣

 作伪的逻辑/279

 一本沉渣泛起的伪劣书——评《心香泪酒祭吴宓》/282

 纪实、虚构和伪造/292

 莫须有的“尼采版本之争”/294

第十一辑 自叙和访谈

 自由的写作心态/299

 一次采访的摘录/301

 写作·童心·气质——答《婚姻与家庭》杂志读者问/303

 我的命运之作——答《新民晚报》记者问/305

 周国平和他的散文——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专题节目/307

 为孩子们写书/311

 答《时代青年》杂志/312

 我的北大岁月/313

 关注人生的哲学之路/316

 哲学与时代——在中央电视台答大学生问/328

第十二辑 精神的故乡

 开场白/335

 灵魂是一个游子/337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339

 梦并不虚幻/341

 精神栖身于茅屋/343

 生命村上的果子/345

 人所能及的神圣/347

 信仰之光/349

 谁是最智慧的人/351

 智慧和童心/353

 成为你自己/355

 独处的充实/357

 自己的园地/359

 幸福是灵魂的事/361

 有爱心的人有福了/363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365

 面对苦难/367

 真·善·美/370

 怀念土地/372

 读永恒的书/374

 度一个创造的人生/376

第十三辑 哲学:对世界的认识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381

 世界究竟是什么?/383

 能问“世界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吗?/385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387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389

 宇宙在空间上有没有边界?/391

 时间之谜/393

 因果之间有必然联系吗?/395

 是否存在因果关系?/397

 自然有没有一个目的?/399

 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401

 什么是自由意志?/403

 感觉可靠吗?/404

 存在就是被感知吗?/406

 贝克莱的是与非/408

 庄周梦蝶的故事/410

 感觉能否证明对象的存在?/412

 思维能否把握世界的本质?/414

 世界有没有一个“本来面目”?/416

 你的“自我”在哪里?/418

 语言能否传达感觉?/420

 语言能否传达思想?/422

试读章节

苦难的精神价值

维克多·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立者,他的理论已成为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后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的第三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受尽非人的折磨,九死一生,只是侥幸地活了下来。在《活出意义来》这本小书中,他回顾了当时的经历。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并非像一般受难者那样流于控诉纳粹的暴行,而是尤能细致地捕捉和分析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其他受难者的心理现象,许多章节读来饶有趣味,为研究受难心理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材料。不过,我在这里想着重谈的是这本书的另一个精彩之处,便是对苦难的哲学思考。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做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

这正是弗兰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是站在肯定人生的立场上来发现苦难的意义的。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我无意颂扬苦难。如果允许选择,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但是,我赞同弗兰克的见解,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惟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996.10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对于各种不杀生、动物保护、素食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过去我都不甚看重,不承认它们具有真正的伦理意义,只承认有生态的意义。在我眼里,凡是把这些东西当做一种道德信念遵奉的人都未免小题大做,不适当地扩大了伦理的范围。我认为伦理仅仅与人类有关,在人类对自然界其他物种的态度上不存在精神性的伦理问题,只存在利益问题,生态保护也无非是要为人类的长远利益考虑罢了。我还认为若把这类理论伦理学化,在实践上是完全行不通的,彻底不杀生只会导致人类灭绝。可是,在了解了史怀泽所创立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改变。

史怀泽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之一,也是动物保护运动的早期倡导者。他明确地提出:"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他的出发点不是简单的恻隐之心,而是由生命的神圣性所唤起的敬畏之心。何以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呢?对此他并未加以论证,事实上也是无法论证的。他承认敬畏生命的世界观是一种"伦理神秘主义",也就是说,它基于我们的内心体验,而非对世界过程的完整认识。世界的精神本质是神秘的,我们不能认识它,只能怀着敬畏之心爱它、相信它。一切生命都源自它,"敬畏生命"的命题因此而成立。这是一个基本的信念,也许可以从道教、印度教、基督教中寻求其思想资源,对于史怀泽来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基本的信念,人就可以与世界建立一种精神关系。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提法,它简洁地说明了信仰的实质。任何人活在世上,总是和世界建立了某种关系。但是,认真说来,人的物质活动、认知活动和社会活动仅是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非与世界整体的关系。在每一个人身上,随着肉体以及作为肉体之一部分的大脑死亡,这类活动都将彻底终止。惟有人的信仰生活是指向世界整体的。所谓信仰生活,未必要皈依某一种宗教,或信奉某一位神灵。一个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总是想为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值的目标,他便是一个有信仰生活的人。

因为当他这样做时,他实际上对世界整体有所关切,相信它具有一种超越的精神本质,并且努力与这种本质建立联系。史怀泽非常欣赏罗马的斯多葛学派和中国的老子,因为他们都使人通过一种简单的思想而与世界建立了精神关系。的确,作为信仰生活的支点的那一个基本信念无须复杂,相反往往是简单的,但必须是真诚的。人活一世,有没有这样的支点,人生内涵便大不一样。当然,信仰生活也不能使人逃脱肉体的死亡,但它本身具有超越死亡的品格,因为世界整体的精神本质藉它而得到了显现。在这个意义上,史怀泽宣称,甚至将来必定会到来的人类毁灭也不能损害它的价值。

我的印象是,史怀泽是在为失去信仰的现代人重新寻找一种精神生活的支点。他的确说:真诚是精神生活的基础,而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对真诚的信念,应该帮助他们重新走上思想之路。他之所以创立敬畏生命的伦理学,用意盖在于此。可以想像,一个敬畏一切生命的人对于人类的生命是会更珍惜,对于自己的生命是会更负责的。史怀泽本人就是怀着这一信念,几乎毕生圣徒般地在非洲一个小地方行医。相反,那种见死不救、草菅人命的医生,其冷酷的行径恰恰暴露了内心的毫无信仰。我相信人们可由不同的途径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敬畏生命的世界观并非现代人惟一可能的选择。但是,一切简单而伟大的精神都是相通的,在那道路的尽头,它们殊途而同归。说到底,人们只是用不同的名称称呼同一个光源罢了,受此光源照耀的人都走在同一条道路上。  1997.3

P2-6

序言

本书是我1995年4月至1998年散文的结集,在与原出版社合同到期后,交北岳文艺出版社重新出版。我的散文出过不同的版本和选本,其中,《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自成一个系列,是按时间顺序的完整结集,收入了到2002年8月为止将近二十年间我所发表的几乎全部散文。现在,这三种书均由同一家出版社出版,方便了读者的选取和配套。

我不知道基督教所许诺的灵魂不死最终能否兑现,但我确信人是有灵魂的,其证据是人并不因肉体欲望的满足而满足,世上有一些人更多地受精神欲望的折磨。我的大部分文章正是为了疗治自己的人生困惑和精神苦恼而写的,将心比心,我相信同时代一定还有许多人和我面临并思索着同样的问题。在本书初版序中,我曾表示:我写作时心中悬着的对象是隐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不管世风如何浮躁,我始终读到他们存在的消息。事实证明了我的直觉,我欣慰地发现,我的书不但在青年学生中广有读者,而且在社会各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知音,包括相当多的政界、企业界、文化界人士。

常常有人建议我为青年学生写一本哲学读本,用通俗的语言讲清楚哲学究竟是什么。其实,本书末尾的两组文章,即《哲学:对世界的认识》和《精神的故乡》,已经初步地做了这件事,对哲学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读一下。今后倘若有时间,我愿意再写一本书,系统地阐述我所理解的哲学。

不久前,有一位可爱的读者做了一件可爱的事。她从我的书中选取一些段落,自己朗诵和配乐,刻成光盘,分送给她的朋友,据说极受欢迎。有一天,她来访问我,把这张光盘放给我听。她朗诵得非常自然,仿佛是某个灵魂直接发出的声音,不过那不是我的灵魂,我觉得好像是第一次听到这些内容。听完后,我半晌无言,最后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特受教育,没想到我这样会教育人。"这次经验使我约略体会了别人--当然是那些喜欢我的读者--读我的作品时的感觉,这个感觉将长留在我的心间,鼓励我为自己也为我的可爱的读者们继续写作。

2003.12.22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11: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