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兵、胡榴明合作的本书,对于城市单身群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单身生活做为婚姻生活的对立与补充,在都市文化环境中渐成气候、方兴未艾。单身族如何生活、感受、思考,如何面对空寂的房间和内心的落寞?本书以忠实的采访记录、深入的理解和评析为我们打开一个隐秘的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单身群落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葛红兵//胡榴明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葛红兵、胡榴明合作的本书,对于城市单身群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单身生活做为婚姻生活的对立与补充,在都市文化环境中渐成气候、方兴未艾。单身族如何生活、感受、思考,如何面对空寂的房间和内心的落寞?本书以忠实的采访记录、深入的理解和评析为我们打开一个隐秘的世界。 内容推荐 他们在婚姻的围城外游走,对伊甸园里的生活不以为然。他们藐视传统,轻视风俗…… 披着神秘面纱的单身群落,是主流文化的挑战者?婚姻生活模式的造反者? 本书揭示中国单身亚文化,分析当代单身生活模式…… 目录 开篇 欲望城市 第一章 单身只是一种选择 第一节 瓶子里的世界——环境与现实 一、人生是一枚苦果子 二、理想中的完美 三、独立自信的单身女人 四、单身——我喜欢的生活方式 五、瓶子——人与环境 六、城市农民工——中国最大的单身群体 第二节 飞翔的翅膀 一、对传统婚姻模式的厌倦 二、传统家庭观念的淡化 三、西风东渐——性解放思潮 四、社会舆论压力减弱 五、禁欲时期和开放时期 六、精神、物质和意识 第二章 痛并快乐着——我们的单身生活 第一节 做一个单身者好不好 一、居所——我想有一个家 二、情感——谁能与我同在 三、单亲家庭——不容忽视的社会话题 四、莲开千瓣——听一听我们的想法 第二节 他们是否也是单身者 一、非婚同居与试婚 二、学院爱情 三、婚内单身者 四、变性单身者 五、同性恋单身者 第三节 另类和主流 一、温柔或野蛮的“入侵者” 二、单身者的病态心理 第三章 单身俱乐部 第一节 美丽新世界——单身者的活动场所 一、婚介所 二、Unmarried bar(独身吧) 三、单身者舞会 四、大龄青年联谊会 五、白领俱乐部 六、单身交友沙龙 七、网络交友——虚拟世界中的单身俱乐部 第二节 “芝麻开门” 一、进入单身俱乐部的条件 二、交际场所 三、游戏规则——约定俗成和相互默契 第三节 我们为什么在这里相逢 一、快乐的单身汉——高级白领的闲暇时光 二、送给你一束玫瑰花——真诚的求婚者 三、性——彼此的需要 第四节 发生在单身俱乐部里的故事 第五节 一个硬币的两面 一、公益事业还是营利企业 二、骗局与歧途 第四章 单身群体亚文化 第一节 准则和规范 一、友谊和责任 二、爱与性的游戏 第二节 冲击与融合 一、主流与支流 二、单身文化在西方 三、单身文化在中国 四、侵蚀与渗透——单身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影响 五、自由的梦想——女性单身文化 第三节 极端的性试验 一、现代单身与古代群婚 二、现代群居村试验 三、现代公社制试验 第五章 穿过历史的迷雾走向现在 第一节 有阴影的镜片 一、与传统家庭生殖观念的背离 二、与传统社会私有观念的背离 三、与一夫一妻的“性”的格局的背离 第二节 认同者的语言 一、宽松的空间 二、单身亚文化的扩散 三、人口问题与单身意识 四、单身消费世纪潮 第三节 我的眼睛你的眼睛 一、尊重他人的选择——观念认可 二、食禁果者——道德认同 三、围城内外——婚恋心态 结语 We will go on(我们将走下去) 试读章节 第二章 痛并快乐着——我们的单身生活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单身以及单身连带问题一直困扰欧美的社会学研究者,英国学者哈迪在《情爱?结婚?离婚》一书中用重要篇幅研究了单身者家庭后认为:单身已经成为欧美人一种不是婚姻的“婚姻”模式,选择单身的人数逐年增加,迄今为止这个数字已经接近青壮年婚姻人口的50%。统计表明,1965年至1975年,在欧美离婚率上升高峰期间,欧美离婚率10年增加了3倍,1996年美国单身家庭占全美国家庭总数的42%,1996年全欧洲单身人数为估计超过6000万,1996年,美国夫妻离婚对数是120万,是当年结婚夫妻对数240万的1/2。 以上数据似乎说明的只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单身问题,其实,单身现象不仅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非洲因为战争、艾滋病蔓延在过去的10年里已经造成了数以千万的单身家庭,而在亚洲,单身者家庭也在急剧增长。单身现象已发展成为一股世界潮流,来势迅猛,已经造成了对整个社会生态的不容忽视的影响。过去,我们认为单身是欧美国家的一种社会现象,认为中国单身者的生活方式只是极少数人的选择,或者只是人们从青年到成年的一个过渡性阶段,所以整个社会并没有将之当成一个需要重视的现象加以研究。现在,我们发现,我们在这方面处于惊人的无知之中,我们对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的教育感到束手无策,我们对越来越多的单身者引发的社会行为系统的改变也处于盲视之中。本章,我们将研究中国城市单身者的生存状况。 他们——那些单身者——和主流社会融合在一起。表面看似乎没有独特之处,其实,他们和我们,生活态度和社会交往,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是有所不同的,只有深入他们的生活,才可能发现这一点。了解他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娱乐和休闲,了解他们的兴趣和思想,了解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一句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是我们这一章的写作目的。 第一节 做一个单身者好不好 绝大多数准备结婚的人可能都没有想过“结婚好不好”的问题,只是大家都结婚,似乎结婚就是天经地义的事,顺着这个惯性滑行,婚也就结了;而绝大多数的单身者却一定想过单身好不好的问题。开始调查的时候,我们设计“单身到底好不好”这一问题时,我们自己也感到困惑,在这个问题上到底是单身者更有发言权还是已婚者更有发言权呢?许多未婚的单身者并没有婚姻生活的经历,‘他们对婚姻生活的看法大多来源于想象,许多已婚者也同样没有单身的经历,他们对于单身的看法也一样是来自于想象。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已婚者大多倾向于将单身者的生活浪漫化,将之想象得出乎意料地美好,而单身者大多倾向于将婚姻生活妖魔化,将之想象得特别黯淡。就此,我们认为上述两种人在此一问题上都没有充分的发言权,所以,我们也选择了有过婚姻生活经历的单身者来研究他们的观点。这些人,既有婚姻生活的真切体验,又有单身生活的具体感受,他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许会有更为真实的内容。当然对于这部分调查对象,这里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个特殊的因素,他们大多数是在婚姻生活中经历了失败而选择单身,他们对婚姻生活的看法可能更为悲观,充满了个人经历带来的偏见。不管怎样我们尽可能让这个问题的回答在读者的眼里显得稍稍的客观一些。 一、居所——我想有一个家 贾文丽,女,50岁,未婚,上海人,医务工作者。 本来我是有房子住的,家里住房比较宽裕,旧房子改造的时候给我单独留了一间,地点很好,离市区中心很近。我没有再结婚的原因就是人们说的挑得太多了吧,不过在20世纪70年代,我很年轻的时候,家里成分不好,我是不容易找到好的对象的,我也不愿意将就着找一个,后来年纪大了这事也就耽搁了。父母亲头些年还总是挂在嘴边埋怨,后来也懒得提了。那间单独的小房我只是去睡睡觉,平常总是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年纪老了,希望身边有个人照料,而我也不习惯一个人单独点火做饭,就这么一年又一年地这么过着,外人眼里好像是和老人相依为命的样子,其实就是害怕孤独罢了。看着自己的同学和朋友结婚生孩子,孩子大了读书上中学上大学,觉得他们真是够累的,但是也觉得他们累得有乐趣。上班还好,有同事在一起谈谈天,一个白天一下子就混过去了。可是到了晚上,安置老人睡下了之后,一个人穿街过巷地往自己那一间小屋子里走,心里觉得好孤独。真是不想回到那里去,觉得屋子里冷清清的。老了之后,也有人给我介绍对象,当然是些老头子。看了好些都看不上,有人说我都这岁数了,还挑剔什么?可是我都这岁数了,一生也这么过去了,难道我还马虎着找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有些年纪大的男人听说我有一间小房子,地段又好,马上来了兴趣。因为他们原来的住房都让给儿子结婚了,媳妇就是很嫌弃家里有个老爸爸,变着法子往外赶。于是他们觉得找上我这个有房子的女人真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我才不上这个当,我这一生什么也没有,就是这么一间小房子,难道现在我还会拿这间房子去换一个将要死的老头子?我才不会干。 张普凡,38岁,吉林,记者。 我父母是个不大不小的官,房子早给准备好了,我们就是在那房子里结婚的。不过她离婚出国以后我再也没有想过结婚。后来单位分房,我又分了一套,当然也可以说是买。现在更方便了,平时上班下班住自己的那一套新房,周末回家住父母那边,两边都宽敞。据我所知,武汉最近几年,凡是有个好单位的不愁没房子住,比前十年强多了。当然如果单位不好,例如,街道民办单位,基层工厂什么的就差多了。我有个同学工作分在工厂,分房子时单位要的钱不多,只要6万就可以入住新厉,可是他拿不出来,因为工资低呀,一个月才三百来块,有吃的就没有喝的,管个屁用,还想买房子?想起来就为他觉得不值,都是一样的人,人家干活也没少出力,可是因为没有撞着一个好单位这一生就这么算是玩完了。你问我想不想再结一次婚?你认为有这么好的住房条件就是没有个老婆是不是觉得有些可惜?哪儿的话,房子跟老婆不是一回事。房子是死的,老婆是活的,例如,我那个前妻一出国就像放出了笼子的鸟儿,一下子飞得没有了踪影。所以我是不会再去结婚的。特别是我们做记者的,什么样的事没有看到过,‘尤其是采写那些市井新闻,婚姻家庭引发的暴力越来越多,相互杀起来跟血海深仇似的,还能叫是夫妻?我现在很好,有女孩喜欢我追我,玩玩可以但绝不深交,我有我的戒律,就是凡事先得讲好是两相情愿,没有什么磨磨蹭蹭拉拉扯扯的。我的住所虽然宽敞,但是我想一个人住,我不愿意让一个女人进来之后倒转来管住我。女人天生会这一套,先是妩媚动人娇柔无依,后来就阴盛阳衰反客为主。可能我这一生是不会结婚的了:一个人过很洒脱。有人说:“人家一家老小几代还没你一个人住的房子宽敞,你真是糟蹋了这套大房子。”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中国人天生就顾着家庭,好像我们这样的单身汉就不配过生活似的。人家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个人住那么一+大幢房子,有花园有游泳池的,人家过得蛮好,劳动挣的,谁也管不着,没有谁会觉得他们住着糟蹋了,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就不行?有的人到现在还叫嚷说什么让人们在生活上向低标准的人看齐(雷锋的话)。现在什么时候了?还低标准呢。人往高处走,都往下看齐,社会还能进步? 安东,35岁,北京,软件工程师。 来北京五六年了,自称“北漂”,别人叫我们高级打工者。从来就没有家的感觉,在京城没有家的感觉,春节回老家也一样没有家的感觉。在这儿合租住房,用去一月工资的1/5,独立睡房,但是早上上班前三个合租者得抢一个卫生间,为了上班不迟到只好早早起床,晚上下 班后经常加班,每天累得半死,人都说老板欲累死员工而后快。回到老家,父母单位分的那几间房,哥嫂侄儿一大堆挤着过,每次回家都得在客厅打地铺,年没过完就颠颠儿地往北京跑,家里人还以为这儿像天堂呢。 不敢找女友,起码的生存条件都还没有,哪里有能力养活一个家。当然想在北京买房子啦,难道老了还会回家乡的小城去?但是都知道,北京房价是天价,即使是贷款,天啦!20年看还不还得完。身边的朋友劝说,让我赶紧找一个和我一样浪迹京城的女友,两人合伙还贷总比一人欠贷强。我想这到底是找老婆还是找买房伙伴?房子和老婆搅在一起这事儿很麻烦,搞不好两样都没找对,那样可就惨了。 所以到现在还是单身,所以到今天还在看房不买房。等等吧。一是等房价再往下调,二是等是否能碰上一个合意的女孩。房子最终我是要买的,但是,老婆娶不娶就不一定了。没有房子实在难熬,没有老婆是可以过的。你看,我都老大不小了,前几十年都过了,后几十年照样能过下去。 …… P58-62 序言 开篇 欲望城市 上帝让亚当夏娃结为夫妻——这个故事是不是太古老了? 人类社会亘古以来以婚姻维系两性关系的模式已经为现代人打破,单身生活的方式已经愈来愈为现代都市人认可——一种与传统的游戏规则相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犹如生命力极强的热带藤状植物,枝叶茂密地在我们的周围无限制地蔓延开来——挣脱了婚姻纽带之后,男人和女人将怎样生活? 亚当不再为夏娃劳作,夏娃不再为亚当产子,一对被上帝撵出伊甸园的伴侣分开了——上帝死了,伊甸园沦陷了,我们,男人和女人,再也不可能返回到那个美丽而蒙昧的仙境中去——当我们彼此抛弃,那一天,我们将怎样面对今天的世界? 有一本书最近在欧洲和美洲非常流行,《Bridget Jones的日记》(直译为《布里吉特·琼斯日记》,中译名为《单身女士日记》)。2001年至2002年,全球销量超过400万册。一年前由好莱坞拍成电影,女主角BJ由美国女影星蕾妮·泽尔维格扮演,一个胖乎乎的乐天派英国金发单身女郎。小说,加上电影,影响覆盖面就更为广阔了。 故事的内容很简单——地点:英国伦敦;女主角:BJ(布里吉特),职业女性,年近30岁而单身;故事内容:BJ的日记,记录她每一天的生活,平铺直叙地摄取生活的原型而娓娓道来,似乎都是一些无足挂齿的鸡零狗碎的小事,如上班、下班、逛街、回家、吃饭、吸烟、喝酒、读书、减肥、约会、泡吧、聊天、看牙医、PARTY等。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居然能在世界上的好多国家畅行无阻地大受欢迎,到底是为什么? 只能作出这样解释:单身的生活方式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世界性潮流,所以单身者的单身生活故事才能够显得如此热门,这也就是我们这一本书所要谈到的内容——中国城市的单身现象——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 曾经,有专家断言:20世纪末,选择单身生活的人数会逐渐减少,中国婚姻家庭趋向稳定。如今已是21世纪之初,这个推断不仅未能成为现实,实际的情况却恰好相反,书中我们将以事例和数据来讲述这个话题。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Bridget Jones的日记》的影碟于2002年夏天风靡了中国大中城市。 从2000年到2002年,我们在中国几个城市作了一次比较系统的单身群落调查。当时,我们想说的是,单身,这一社会现象,或者说是这一文化现象,不仅将会持续,而且会形成一种能够和主流社会相对立、相呼应的最为重要的社会流派。 2002年,我们的论断,当时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在我们之先,20世纪末,有社会学学者发表过完全相反的论点,认为单身现象将会在2l世纪开始之后逐渐消亡,而中国,将会重新回归到家庭这一社会模式的主流文化社会。 2003年,我们说出了我们的看法,接下来的五年内,中国一日千里向前发展,各大中城市的单身个体不仅没有减少,而且不断增多,单身群落逐渐发展壮大,逐步成为社会主流。 2007年到2008年,我们在中国大中城市开始着手第二次单身现象社会调查。和前次稍有区别的是,这次调查充分借助于互联网,借助于MSN和QQ和我们需要采访的对象作或深或浅地交流。所以,调查涉及的城市更多,除大陆城市之外,还会提及台湾和香港;涉及的领域更广;介入其中的人群(群体和个体)也会更多。这样更能够有助于这个社会调查的完善和可靠。 而那本2000年畅销全球的英国作家海伦·菲尔丁的《布里吉特·琼斯日记》,2004年11月拍了续集,依然是由美国单身女星蕾妮·泽尔维格担纲主角,这一次演员阵容更“宏大”,两名英国大牌男星科林·法斯、休·格兰特携手登场,在英国公映的当天,票房巨收170万英镑。 接下来的几年内,单身文化现象也绝没有萧条,甚至是“愈演愈烈”,四位单身女郎大闹美国深夜电视《欲望城市》,直拍到第七季直拍了整整七年才以同名电影版告终。而男性单身精英的电视系列片,例如《越狱》、《反恐24小时》、《律政狂鲨》等,把单身文化渲染到极致。 觉得《欲望城市》(Sex andthe City)这个名字很好,城市,尤其是大都市,确实是产生欲望的源头和生产欲望的机器——中国古人说“心远地自偏”可以作为佐证——这部电视系列剧连续七年播出了七季,在2008年上映的电影版中,女主角凯瑞(职业写手、专栏作家)说:“我们很年轻时来到这里(纽约)寻找两种东西,一是名牌(Brand Name),二是爱情(Love)。”名牌代表金钱和所有的物质及其精神占有物质的欲望,包括名气以及权力,而爱情代表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及心理需要,包括爱和性以及和异性相濡以沫的愿望。 仅以这个大热全球的美国深夜版电视片为例:四位女星(故事中的角色:专栏作家、律师、独立策划人、艺术品中介者)在片子中扫尽世界顶级时尚名品,眼花缭乱的服装饰物,变幻无穷的享乐方式,自然都是在张扬这个都市故事的“欲望”主题。而这个“欲望”的达成,则是与角色的社会身份密切相关,与她们作为一个单身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密切相关,于是,电视观众从中获得了“要想过好,必须单身”这一类的观剧感受。不能排除,这同样是电视片所强调的主题,即:“单身”,在现今社会,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之一。 有趣的是,四位女星,除饰演凯莉的莎拉·洁西卡·帕克已婚之外,其他三人都是独身,萨曼莎的扮演者金·卡特萝曾经有过三次失败的婚姻,米兰达的扮演者辛西亚·尼克松,和男友同居15年,有两个儿子,但从未结婚。夏洛特的扮演者克里斯汀·戴维斯从来就没有想要结婚。 结婚11年的莎拉·洁西卡·帕克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维持婚姻并不容易,王子公主结婚之后,要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还是得下苦功。”记得她在电视片中,借“凯瑞”的口,说过相似的话: “你(指观众)应该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王子公主,不是一定都很快乐的。我只是觉得,你现在知道比过后知道要好。” 所以,我们写这本书,写一些让人“现在”就应该“知道”的事,很多的想法和感受,不一定非得要等到“过后”,了解了,理解了,懂得了,然后,任何一种选择都是可能的和可以的,那样,才不至于自暴自弃、怨天尤人。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中所有被调查者的名字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后记 结语 We will go on(我们将走下去) 中国高层单身的进程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渐进的。计划经济时代,个人生活的自由度很低,单身成为了众矢之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单身分不到房子,一些人为此被迫结婚。而随着社会的逐步开放,社会对单身生活的容忍度在增加,经济上的逐步宽裕也为“熟年单身”提供了可能。特别是近年来的上海,一些在大公司工作的白领女性单独拿到了房屋补贴,成为单身族的标志性事件,这意味着一个人也可以组成一个家庭。 因贫富分化,中国单身现在出现了剧烈的分层,高层单身出于主动选择,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正常”的生活方式;底层单身则主要是迫于物质和身份限制,比如,疾病、贫穷,这是永远沉淀在社会底部的现象。 在历时两年对城市单身群体的调查采访中,深有感触:一是没有想到在中国底层单身贫困这么严重;二是没有想到单身产业发展这么庞大,俱乐部、婚介所经营如此混乱,单身者受到残酷剥削,常常被商人利用,特别是很多单身女性缺乏经济和法律保护。 在英国或者法国,如果你对一个单身母亲说“你真可怜”,你这个人就不配当政府官员。欧美国家,“单亲家庭”和“单身者”属于社会“常态”,人们不会视他们为“另类”,也不会视他们为“弱者”。 目前在我国需要从制度设计上保护单身者的利益,乃至由国家对此进行经济援助。虽然单身正在中国逐步成为常态,但是社会宽容度还远远不够。包括我们人生过程中填写的数不清的表格,均要标注“婚否”,就是一种明显的单身社会歧视。至于单亲家庭更是没有得到必要,的扶助和社会接纳。 家长对“熟年”子女仍然施以巨大压力;社会的福利措施又往往和家庭联系在一起,对于单身实施的其实是“惩罚性福利”。以北京一些国家机关为例,至今不给单身女性相应的房屋补贴,“熟年单身”还必须与众人一起栖息集体宿舍的例子不在少数。而在新加坡,“熟年单身”逐步增多,迫使政府不得不改变政策,比如,政府组屋,即公家津贴盖的廉价房,原本只能够由夫妇或家庭(如父母子女)购买,如今超过35岁的“熟年单身”也可以购买。 只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达,社会宽容度进一步增加,且社会福利、相应法规完备下的单身,才能够真正称做是达到了自由境界。而这是一个漫长的观念开放的过程。我们预计,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单身将会越来越多,也许能达到三三开,即三分之一的人结婚,三分之一的人非婚同居,三分之一的人单身,但是有多性伴侣或者是无性伴侣…… 在未来可见的若干年里,也许中国不会出现政治性的单身者组织,但是,经营性的单身者组织、单身俱乐部会增加,随着单身者社会交往范围的增大,单身群体生活有可能会变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单身俱乐部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力也可能更大。中国城市单身群落的发展仍然会以各色单身俱乐部或者准单身俱乐部为主体。但是,在营利性的单身俱乐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会出现公益性的单身俱乐部,后者将由社会集团或富裕人士捐助,开展经济上援助单身者以及交友上援助单身者的活动。 单身者生活方式多样化。一、老年单身家庭增多,中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丧偶单身者将呈几何级数增长,成为社会问题。二、同居家庭,男女或者同性同居,共同承担房租、生活费用,同居成为一种互相帮助、照应共同生活的形式,但是有别于责任和义务由法律规定的婚姻——类似的租住屋已经出现在中国好几个大中城市,多为异地打工者,也有少数不愿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本市年轻人,包括同性同居和异性同居的租住方式,这里的“同居”并无“性”的意味。三、独身家庭和单身家庭,独身主义者的没有性意味的单人家庭,单身主义者的有异性朋友经常出入的单人家庭。四、单亲家庭。 今后,中国的主流文化——婚姻家庭的模式——将会面临更加猛烈的冲击(各方面的因素,但绝不至动摇),相信有更多人会选择单身生活的方式,特别是年轻一代。社会上将涌现一大批高文化素养的单身贵族,新一代的单身者,他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将自成主体,即单身群体亚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交相辉映。 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的结尾写道: “我把西西弗留在山脚下!我们总是看到他身上的重负。而西西弗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这个从此没有主宰的世界对他来讲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土。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颗矿砂唯有对西西弗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的心理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我们总是看到他身上的重负”,但是在他的世界里,也许他是幸福的。这句话也许是对单身者最佳的描述。 “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搬掉石头”。 请允许我们借用加缪的话送给读者朋友们,作为全书的结束。 书评(媒体评论) 我把西西弗留在山脚下,我们总是看到他身上的重负。而西西弗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这个从此没有主宰的世界对他来讲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土。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颗矿砂唯有对西西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是以使一个人的心理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加缪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