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去除施加于梁实秋研究上的政治、理论预设,从学理的角度,把梁实秋的诗学思想完全置于比较诗学的语境之中(跨文化的语境之中),梳理、探讨一个浸染在传统中国文化之中,同时又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中国学人,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20世纪初的焦虑、思索、抉择以及应对策略。
该书主要着力对处在上个世纪初期中西文化、文学思想激烈碰撞大背景之中的梁实秋的诗学实践及思想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探讨贯穿其整个诗学思想的几个方法论范畴(“比较”、“整合”、“持中”)以及主要诗学概念(“古典主义”、“人性”、“理性”、“伦理”),进而论证梁实秋是怀着极大的热情、在吸收中西诗学思想的过程中、在与主流诗学思想的对峙中尝试构筑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梁实秋融通中西诗学思想的胸襟和勇气、坚持思想创新必须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展开的治学路径,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对当下中国学人的诗学实践活动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学术借鉴意义和价值。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梁实秋诗学体系中的几个主要方法范畴:“比较”、“整合”、与“持中”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塑型
一殷实之家走出的谦和俊才
二儒家思想的守持与“实践理性”
第二节 西学的熏陶
一追寻西方诗学的源头
二领悟“新人文主义”的真谛
第三节 影响梁实秋的人与书
第四节 “比较”、“整合’’与“持中”,新批评方法的初步尝试——以《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为例
第五节 梁实秋诗学体系的形成
第二章 开放的“古典主义”一“背靠历史,融化中西”的文学观
第一节 “古典主义”略考
一“古典”、与“古典主义”的概念
二“古典主义”传统的流变
第二节 粱实秋的“古典主义”诗学观
一现代文学语境中的“古典主义”思潮与梁实秋
二梁实秋的“古典主义”诗学观
第三节 开放的“古典”
一“古典”的延展
二“向心”而非“线性”的文学发展观
三“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文学的“自律”与“他律”
第三章 “人性”——中西文化、文学对话的契机
第一节 “人性论”——梁实秋诗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一儒家思想与“新人文主义”的“二元人性论”的对接
二中西方自然人性论
三梁实秋的“理性人性论”
第二节 人性烛照下的超越
一中西文化、文学融合的契机——人性
二文学“形上之思”的追求
三“人的法则”与“物的法则”——对科学主义的反拨
第三节 历史的透视
一抽象的人性与个性
二人性与时代性
三人性与阶级性
第四章 “理性”——“健康”、“理想”的文学
第一节 中西方理性观的深度整合
一人文主义对儒家思想的激活
二理性——文学的纪律
第二节 理性规约下“健康”与“理想”的文学
一文学内容
二文学形式
三文学思潮
第三节 “有所感悟”与“感悟不够”
一理性与“更高意志”
二理性与想象
第五章 伦理——“无目的的目的性”
第一节 人本主义(古典主义)的审美范式
一“取古”与“通今”
二伦理与道德
第二节 伦理的内容——对传统伦理的丰富与延展
一人生与伦理——“真”与“善”的相互认同
二文学的严肃性
三文学的思想性
第三节 伦理的实质一挣扎与超越
一“美”与“善”
二伦理选择的意义与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后记
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