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宫内幕(一个白宫变节者的自白)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斯科特·麦克莱伦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美国上市1周,销量突破250,000册!

布什亲信、前白宫发言人出书揭露“老东家”底细,大肆曝光白宫不为人知的惊天黑幕!

此书一出,便成为美国各大媒体的必谈话题,其风头盖过总统大选,引发了一场美国政界的“大地震”!

布什亲信、白宫前发言人麦克莱伦首次出书揭露布什政府老底。大肆曝光伊拉克战争、“特工门”、布什连任、卡特里娜飓风等重大事件背后的惊天黑幕,其炮轰程度超乎白宫官员预期!

独家视角剖析布什政府内部的政坛大佬!详尽描述白宫的运作机制和施政方针!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当今美国的政治生态!

内容推荐

布什听闻此书出版后“深感失望”,白宫前发言人麦克莱伦到底揭了布什哪些老底?

本书作者斯科特?麦克莱伦是一路跟随布什从得州到白宫的嫡系人马。任职白宫首席新闻发言人期间,麦克莱伦经历了美国现代最具挑战性和争议性的历史时期。他不断见证着布什任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真相,也见证了这些事件如何给布什任期造成异常惨重、无法挽回的损失。

本书勇于揭短、一针见血,始终坚持从一个独特视角审视布什政府内部的政坛大佬们,审视他们的战略决策,审视他们的所作所为,包括“9?11”事件、“特工门”、向伊拉克开战、兜售战争以及卡特里娜飓风灾难等等,不一而足。

麦克莱伦长期追随布什左右,本书体现了他对布什及其施政理念的看法,描述了白宫的运作机制,阐释了白宫各项施政目标、工作重心的确立过程,还深入剖析了布什核心幕僚的政治人格和施政角色,这些幕僚包括被称为“布什的大脑”的卡尔?罗夫、白宫办公厅主任安迪?卡德、总统咨询顾问凯伦?休斯、国务卿赖斯和副总统切尼等。

目录

1.为华盛顿度身定做的丑闻

2.盛事中的小角色

3.在政治活动中成长

4.得州州长布什的雄心

5.永恒的选战

6.布什上任伊始

7.“9?11”袭击及两党纷争再起

8.兜售战争

9.就任白宫新闻发言人

10.女特工普拉姆身份泄密案

11.破釜沉舟,豪赌布什连任

12.媒体炒作,紧急灭火

13.连任成功之后的布什

14.真相曝光,蒙羞受辱

15.执政期的最大灾难

16.决意辞职,永别白宫

17.欺骗文化,亟待革弊

致谢

试读章节

纵观美国历史,各届总统治下的政府都经历过充斥着战争与丑闻的喧嚣时期。两者往往紧密相关,在布什政府即将同时遭遇这两者之际,我刚好受命成为白宫的新闻发言人。

2003年5月底,总统要我从7月份起开始,担任他的首席发言人,当时我并未充分意识到,华盛顿的舆论氛围是多么争执不下和怨气冲天,布什总统的履职表现将会变得多么容易引发争议,激化争端。2005年10月,我刚就任不满3个月,就已经身处为白宫辩护的前沿阵地上了。时值改选活动前夕,媒体的敌意日渐增长,党内批评不时出现,白宫正被卷入一桩越来越大的丑闻中。美国公众早就对克林顿总统任期内接连不断的调查和丑闻备感厌倦,对他们来说,那时的情形正好反映了华盛顿最糟糕的一面。

华盛顿新闻界的说法日益清晰:中情局秘密特工瓦莱丽·普拉姆的丈夫——前任大使约瑟夫·威尔逊曾公开宣称,政府在与伊拉克开战一事上误导了全体国民。于是白宫蓄意曝光普拉姆的掩护身份,多名政府官员匿名将此事透露给记者,认为这样便可以惩罚她的丈夫,起码也可降低其可信度。新闻报道暗示说,白宫的多名幕僚向至少5名记者透露了普拉姆的身份。有多名白宫人员共同参与透露她的身份,这意味着,这数名官员不论是否有意为之,都泄露了机密的国家安全信息。

9月29日,司法部的犯罪调查一事公开后,在差不多两星期左右的时间里,我都在精神抖擞地驳斥“白宫是这次泄密的幕后主使”这一观点。甚至在此之前,我就已经批驳了对我同事、得州同乡卡尔·罗夫参与泄密一事的所有猜测。作为与总统关系最密切的顾问,他经常成为批评家们的众矢之的。随后,我把副总统办公厅主任被戏称为“速可达”(Scooter,速可达滑板车——译者注)的刘易斯·利比一并列入了辩护名单。

在10月10日的白宫每日新闻发布会上,我真想找出一条一劳永逸的出路,不用再就普拉姆案的种种细节进一步发表意见,这些细节已被纳入到了不久前公布的调查之中。星期五的发布会临近尾声时,一家评论电台的记者维多利亚·琼斯提了一个问题,这时我期盼的解脱机会来了。

“斯科特,”琼斯问道,“本周早些时候你告诉过我们,在此次泄密事件中,卡尔·罗夫、埃利奥特·艾布拉姆斯和刘易斯·利比都没泄露任何机密信息。您能否更明确地告诉我们,他们当中是否有人跟记者说过,瓦莱丽·普拉姆为中情局工作?”我对回答这一问题胸有成竹。“我跟这些人交谈过,正如我之前指出的,他们向我保证,他们与此事没有牵连。”我说。

另一名记者接口问道:“他们与什么事没有牵连?”

“泄露机密信息。”听起来像是最终结论——正是我想要的效果。

我斟词酌句相当慎重。虽说我相信罗夫和利比的话,但我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肯定他们所说属实。因此我特意让他们言责自负,声明他们“向我保证”说他们没有参与其事。

而事实是,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传达了虚假的信息。我会做出这样的事,与政府中5名最高层官员有关:他们是罗夫、利比、副总统切尼、总统办公厅主任安德鲁·卡德,以及总统本人。

在我继续担任新闻发言人的后两年里,我在那个星期五的发布会上所说的错误言论,一直是白宫对普拉姆案所采取的官方立场。当时我并不知道,我说的话,以及隐藏在话里的根深蒂固的谎言,会成为我从总统首席发言人一职离任的原因。

我纵容自己受人蒙蔽,从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传达了不实之词。最终,事实证明,这对我为总统效力的资格造成了严重损害。

大概在两年后,当媒体予以披露时,我才发现自己所言不实。当事实真相开始水落石出时,我作为白宫发言人的信誉大为降低——对我来说,这是一段极其痛苦的经历。

在2003-2004年间,对普拉姆丑闻,白宫没有开诚布公,而是采取了拖延时间的态度,有时甚至不做回应,拿“正在进行调查”当保持沉默的挡箭牌。其目的是为了避免造成政治上的窘境,从而有损总统威信,削弱其2004年11月参加改选的竞争力。这样做的动机不难理解,但这一做法是错的——终归会弄巧成拙。

P11-13

序言

得州大学对于我的家人和我自己来说,一直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我的外公佩杰·基顿,是这所大学的前任法学院院长,而我最终也是在那里获得了学士学位。

校园正中有一座主建筑——钟楼,它南门上方的石檐上镌刻着《约翰福音》中的句子:“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直到近几年来,我才开始真正懂得欣赏这句话传达的信息。

也许上帝赐予我们最伟大的天赋,便是让我们能从自身经历,尤其是犯过的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改过自新。人的这一独特品质源于自由意志伴随着我们的求知能力得以发展,它建立在了解真相的基础之上——这里所说的真相,并非我们所设想的或希望的真相,而是原原本本的真相。这一独特品质还包括承认我们犯下的错误,并为之负责。通过悔过,我们会发现真相,得到解脱,当我们提升自我、接近造物主对我们抱有的期许时,就会有此收获。

我的母亲总爱说:“造就历史的是人,而不是历史事件。”她说得太对了!历史根源于人做出的抉择,而人难免不够完美、容易犯错。

这本书记录了我在白宫期间所见证的那一小段历史,以及造就了这段历史的那些怀有良好意愿但不无瑕疵的人——包括我在内。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了报复泄愤或美化自己,只是为了将我知道和学会的东西记录下来,希望我的记录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当代历史的理解,特别是对2001年9月11日的袭击惨剧之后发生的事件的理解。通过对自己的检讨剖析,我开始撰写本书。在我努力为乔治·W·布什总统的政府利益行事的同时,我感到,这与我期望中的那种公仆角色相距甚远。尽管我在35岁时便接受任命,成为白宫的新闻发言人,但我当时对华盛顿的权力游戏经验尚浅,并未充分认识到自己参与的是何种事务。如今,我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而这本书则记录了我在获得这些深切体会之前的惨痛经历。

这一路上我走得颇为不顺,未能尽到对自己、对我所效力的总统、对美国人民瘦尽的责任。我试图按照时下的游戏规则来玩华盛顿的权力游戏,却不时出现失误。因为我没有以诚待己,也就无法以诚待人。过错在我,而我也承担了由此造成的后果。

在恢弘的历史画卷中,我个人的经历可说是微不足道,最重要的是那些我置身其间、为之充当小角色的重大事件,也就是乔治·W·布什政府何以会严重地偏离正途的原因。

作为新闻发言人,我将无数的时间用于在白宫新闻发布室的讲台上为政府辩白。尽管我当时讲的话是真心实意的,但我后来也意识到,其中有些内容受到了严重的误导。在本书中,我尽可能慎重地探讨了一些事实:生活在白宫这个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对于事实真相往往不甚了然。

本书的写作源于那一则泄露国家安全机密信息的丑闻——即所谓的普拉姆事件。此事始于一场围绕秘密情报展开的争论,布什政府利用这一惰报,将萨达姆领导下的伊拉克政权渲染为。严重且日渐加剧的危害”,认为有必要予以消灭。

随后在党派纷争期间,一名中情局秘密特工的身份被人泄漏,令这场争端演变成华盛顿最新的丑闻,我也被卷入了后来的谎言当中。这是我为总统效力的关键时刻,也是我人生最痛苦的经历之一。

原本是我信以为真所说的话,后来却被揭发为谎言,当时我限于职责和对总统效忠的义务,不能发表意见。但我向记者和公众承诺说,总有一天,我会将自己所知道的整件事和盘托出。在我离开白宫之后,我意识到,如果只讲述这件事本身,而不讲述这件事发生的个人、政治和制度的背景,意义不大。就这样,一件事变成了一本书。

撰写本书并非易事。对我来讲,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提问,反观自己的信念和看法。对真相的质询堪称一场艰苦的斗争,但却绝对值得。我无异于声称,事实真相只有我才心知肚明。不过在过去几个月里,我一直在跟自己的种种经历进行角力,如今我与自己眼中的事实真相之间的距离,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都要接近得多。

有不少读者会出于对我讲述的事件主角——布什总统的好奇而阅读本书。在阅读时,你们将会了解到我在布什团队中任职的种种经历,以及我与他个人之间的关系。请容我说明。布什是一位具有个人魅力的人,有智慧,深具政治才能。他有着令人不设防的人格魅力,有着担任受人欢迎、受两党支持的州长的履历,他的意见富有建设性,他为人民做实事,像很多人一样,追随他令我备受鼓舞。我们都希望,也都相信,他会同样为国效力。

尽管布什是在一场事关2000年大选结果的漫长法律战之后,方才入主白宫,但他执政之初便深孚众望。2001年9月,一场难以想象的国难突然降临,此后出现了罕见的、长期的举国团结,他为促成这一团结发挥了权威性的影响。

我曾对布什的领导能力和一心为国的目标深信不疑,对他的真诚、正直和判断力信心十足。但时至今日,他的表现让我在他执政之初对他所寄予的厚望已经淡去。

尽管曾经令人印象深刻的领导团队已然分崩离析,但布什总统仍葆有本色。他自信、敏锐、务实、坚定,身为领袖,有时就是需要具备这些品质。他的举止令人信服,他的信念真挚诚笃。我从未与林登·约翰逊(得州的另一位顽强连任的总统,他的治国成就被一场有争议的战争所掩盖)或理查德·尼克松(在水门事件后,其民意支持率降至有史以来最低,只有布什与之不相上下)结识。但根据历史学家们的说法,他们两人都愿意自我辩解、爱发脾气,最终分别因为战争的压力和丑闻,痛苦地结束了他们的任期,而布什却不是这样。

他始终如一,尽管与我以前想象中的那位领导人形象不尽相符。

对伊拉克开战的决定,让布什的工作偏离了正轨。这是一项重大失误,促成这一失误的根源,是各种事端的交逢(“9·11”带来的冲击,以及我们在阿富汗取得的迅速惊人、蛊感人心的初步军事胜利)、人性(野心、信心和自欺),以及因上帝而激发的热情(布什总统坚信上帝所说所有人都有自由生存的天赋权利)。对布什来说,铲除伊拉克这一。严重且日渐加剧的危害”,是实现将中东改造为和平的民主政治地区这一宏伟目标的首要方式。

历史坦然地确认了今日大多数美国人所持的看法——对伊拉克进行武力干预的决定是一次严重的战略失误。没有哪个人,包括我在内,能够准确无误地预知,几十年后,当我们能够更为充分地了解这场战争带来的影响时,会如何看待这场战争。我所知道的只有一点:只有在确有必要时,才可以发动战争,而伊拉克战争并无必要。

发动一场非必要的战争是大错特错的。不过在反思布什政府掌权期间发生的所有事情时,我开始相信,他们还犯下了一个更根本性的错误——在最需要坦率和诚实的时候,背弃了这些品质。

我们选举出的华盛顿领导人中,不论是共和党派还是民主党派,多数都是品行良好、作风正派的人物。但如今,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奉行这样一种实践:规避事实真相,规避揭示事实真相所需要的、高度的开诚布公。在这种行径当中,存心或蓄意而为并非主要因素。毋宁说,这已成为时下流行的华盛顿权力游戏的一部分,这种游戏如今已被奉为标准。  正如我在本书中所作的解释,华盛顿已经成为“永恒的选战”的根据地,这是一场无休止的政治赛事,其基础是对事实真相、部分真相、扭曲的真相以及政见的掌控。执政已成为政治的附庸。选举获胜和掌权成为成功的唯一评判标准。这种方式在塑造候选人个人形象之前,首先就塑造了媒体的报道方式。在最新一轮新闻周期的胜利争夺战中,“开诚布公”被排挤到了边边角角。

当然,政治中的行骗手段早已有之,并不新颖。但行骗手段在美国的政治中变得如此大行其道,仍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有些欺骗是自欺。那些热衷于自欺的人,说服自己去相信自己说的话,尽管他们在内心深处也明白,那些话语欠缺坦率和诚实。他们没有在竞选活动到此为止的白宫门前检讨自己的政治伎俩,而是将其作为华盛顿的运作方式予以保留。通过这种伎俩散播的谎言变成了我们政治风气当中的毒瘤,严重妨害了我们选出的领导人进行有效统治,限制了他们为美国做出最佳决策的能力。

太多的政治家和他们的追随者都满怀激情地对现实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党派式的看法,没有给自己和对方留下多少妥协或合作的余地。事实真相那片灰色的细小区域,在两党共同遵奉的非黑即白的意识形态中无处容身。长久的隔膜、僵持不下,使之普遍的无力对我们全体面临的重大挑战做出建设性的安排,凡此种种,不可避免地随之而来。

我相信,布什总统并非有意从事这些危害性的不良行径。不过正如他的诸位前任一样,他决意按照自己发现的方式来玩转华盛顿权力游戏,而没有像他在竞选总统之初发誓说的那样,去改变这种文化。正如他的诸位前任一样,他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欺,也许从心理角度上讲,为了证明在政治游戏中取胜所需的种种策略是正当的,这种自欺确有必要。

永恒的选战也吸引了媒体,它们也变成了沆瀣一气的参与者,为竞选两派的对峙提供了可能。它们强调冲突、争端、消极面,它们关注的不是执政意见对现实世界的影响,不是执政意见背后更广泛的真理,而是政治当中犹如赛马的那些方面——孰胜孰败,原因何在。

在对这一顽症,及其为祸于至少一届政府的方式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我试图帮助读者理解华盛顿的行骗文化,以及我们——美国人民,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状况。

尽管我在白宫的任期未能如我所愿地顺利结束,但我却增强了对美国的信心。我结识了许许多多急于迎接积极改变的人,他们准备将自己的生命与活力投入到美国的未来之中。我依然相信,用当时任州长的布什的话来说,“政治,在理想遭到玷污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可能会发展得更高、更好”,这是有可能实现的。我确信。只要我们看清政府是如何偏离正轨,并如何就纠正进行深思熟虑的,我们就会无往不利。

我希望本书会对这场全国范围内的交流有所助益。

新种特·麦克莱伦

2008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麦克莱伦的新书因为直言不讳和持批评论调,在华盛顿的权威学者中引起一片哗然。现任福克斯新闻频道评论员的罗夫对麦克莱伦予以回击,称他“有点不负责任”。

——新华网

白宫有人已把麦克莱伦出书一事告诉了布什,布什“深感失望”。白宫前法律顾问巴特利特批评麦克莱伦的指控是“完全胡扯”,现任福克斯新闻评论员的罗夫则形容,麦克莱伦的说法“听起来就像一个左派的blog作家”,他“不负责任”、“搞不清楚状况”。白宫现任女发言人佩里诺则表示,她对新书的内容感到遗憾和困惑,并且说,那并不是他们认识的麦克莱伦会干的事情。

——人民网

美国前白宫发言人斯科特·麦克莱伦曾在美国“特工门”事件中扮演“喉舌”角色。在他即将出版的新书里,麦克莱伦曝料说,美国总统布什在“特工门”事件中“误导”他说了不实之词,副总统迪克·切尼也扮演了不光彩角色。麦克莱伦在书中曝出的猛料将布什和“特工门”事件中的另几名主角再次推向批评的风口浪尖。

——新浪网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白宫前新闻发言人麦克莱伦下周即将推出一部令人惊讶的回忆录。麦克莱伦是布什总统最早和最忠诚的政治助手之一,他的多数朋友本以为他会在书中大唱赞歌,但恰恰相反,他的语气非常严厉,狠批了布什总统“可怕地偏离航线”,“在伊拉克问题上不够坦诚”,以及用“选战方式”来执政等。他在书中写道:“在广阔的历史画卷中,我的故事其实微不足道,重要的是那个我在其中扮演一个小角色的大故事,即布什总统如何可怕地偏离航线的故事。”

——中国日报

白宫前发言人斯科特·麦克莱伦在新书中对自己的前任老板大肆攻击,称布什总统“变向时可怕地偏离了航线”,并“匆忙发动”不必要的伊拉克战争。

——华尔街日报

尽管揭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麦克莱伦对布什还有很多赞誉之词,特别是在2006年4月,当布什得知麦克莱伦的辞职意愿之后。麦克莱伦在书中写道:“布什总统的个人魅力又再次完美地展示出来,但是,我很难判断出,他到底是出于真心,还是仅仅为了使我感到舒服。接着,我却看到了从没见过的一幕:他边讲边泪流满面。”

——纽约时报

麦克莱伦指责布什依靠宣传推销战争。布什2003年在国情咨文中声称萨达姆在试图搞到铀。他写道:“历史将证明,今天大多数美国人已经认识到入侵伊拉克的决定是一个严重的战略失误。包括我在内,没有一个人能够确切地知道几十年后人们更为完整地明白这场战争的影响后怎样看待它,我所知道的是我们只能在必要的时候才能发动战争,而伊拉克战争并不必要。”

——华盛顿邮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11:34